世界傳媒為何關注香港回歸? 舉世注目的香港七月一日回歸大典,不僅是中國的大事,而且也是全球的熱 點,最突出的,就是八千四百多名記者從世界各地一起雲集到這個彈丸之地,他們 帶給世界的,除了一個自由的社會回歸到一個集權專政的現實外,再就是,他們要 用自己的筆和親身經歷,來證實主權移交後的香港,能否真正實行「一國兩制」「 港人治港」政策。 見證歷史是傳媒的責任,見證香港歷史巨變,更是傳媒所承擔的義務。傳媒 要說的,和傳媒要做的,並不僅僅是以香港主權移交實況有聞必錄,更重要的,是 擔起傳媒的重要責任,以自己的所見所聞,在七月一日後,對香港進行監督,促進 香港朝著民主、自由的方向穩定發展。 據香港交接儀式統籌處統計,世界各地(包括香港傳媒在內)報名參加採訪 七月一日政權移交儀式的,共有七百七十八家媒體,申請的記者高達八千四百二十 三人。香港《亞洲週刊》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這是一場「世紀新聞採訪大戰」,歷 史上從來沒有一則政治新聞能吸引如此多的記者。香港回歸之所以能給全世界傳媒 帶來如此多的期盼,主要是因為在政權交接前後隱伏著太多不確定因素,並蘊藏許 多新聞內涵,同時也有更多不同的詮釋。 如此多傳媒一起擠在香港這塊彈丸之地,各有所需、各取所需是客觀存在和 歷史必然。 素有大哥大之稱的美國,今次「參戰」媒體共有一百零八家,ABC、CB S、NBC、CNN等各大電視網絡均投入戰團。美國各主要報刊也參與了這場世 紀大戰。無論從新聞,還是從政治角度,對九七後想在香港取代英國的美國來說, 無論如何都不願打輸這場新聞戰。也正因如此,像《洛杉磯時報》等所有美國傳媒 ,都加大了在香港的力量。「美國之音」對華廣播在原有多名記者的基礎上,又至 少增加三名,還不包括若干技術人員。美國傳媒拚命在香港投入的目的,就是為了 要讓全世界明白,美國人關注香港、美國人關注中國、美國人不會對香港的未來變 化不理不睬。 美國國會不久前通過一項議案,就是在香港回歸中國後,要採取另一種新的 方式監察中國人權,要將九七後香港的人權與中國人權掛鉤。 為了監察香港人權,美國決定增加五千萬美元投資,用於增加「自由亞洲電 台」、「美國之音」等對華廣播,以及用於投資監察大陸人權狀況的機構。很顯然 ,香港回歸後,美國絕不會坐視。今次美國派出逾千名記者到港,一方面可瞭解香 港現況,另一方面也為了下一步在香港安營紮寨、配合美國新的國策作好準備。 除了美國媒體外,英國媒體更不會放過報道「光榮撤退」的機會,以留下大 英帝國的餘輝。英國共出動了近七百名記者採訪英國離開香港的最後一刻。《泰晤 士報》表示,他們主要從三個角度報道香港過渡期新聞:反映普通市民對前途的觀 感;中英政府就主權移交的配合;探討香港前途。英國的廣播公司(BBC)早在 五年多前就已開始跟蹤採訪五個特定香港居民的家庭生活與工作,瞭解他們這五年 多來對政治事件的看法、假日活動、日常起居生活變化。除了香港總督彭定康一家 ,其餘四個家庭都是在各個類別裡隨機挑選的,包括一戶在港的英國人家庭、一個 港人白領職員家庭、一戶新移民及一戶小商人家庭。總之一句話,他們要切實瞭解 ,在香港生活的不同人士對「一國兩制」的感受和反應及他們如何看待九七回歸, 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相信「港人治港」。 眾所周知,雖然英國對香港的管制權到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終止,但英方 對香港的影響力並沒因政權的撤退而消失,表面上特區政府已經成立,但人人皆知 彭定康的影子並沒有離開香港,正在法國休息的彭定康仍會關注共產黨在香港的一 舉一動。九七後英國人仍可從各個領域插手香港事務。只是手段和方法更加隱蔽而 已。 一九九七年二月,前英國外相聶偉敬在香港公開發表談話,在香港政權交接 後,英國對香港仍有道義上的責任,仍會關注香港的利益,英國政府每半年會向國 會提交一份聯合聲明在港實施的情況報告,這份報告將以彭定康提出的十六項標準 來衡量「一國兩制』是否得到落實。一九九七年五月上旬,英國工黨取代保守黨上 台執政後立即表態聲明彭定康在香港後期所推行的政策,是獲得英國朝野背書的, 是英國的國策。大陸一直罵彭定康「三違反」,現在看來,彭定康只不過是政策的 執行者而已。 新的特區政府從七月三日開始已經正式上班,人們看到,除了彭定康換成了 董建華、港督府沒有了港督以外,其餘皆是彭定康時代的結晶,中共聲稱這是「港 人治港」,但據瞭解內幕的人說,新老闆董建華之所以沒辦法炒舊夥計鮑魚的關鍵 ,是舊夥計的實力太過強大。非不為也,實不能也。硬著頭皮喝彭定康留下的酸湯 ,絕不是董建華內心的期望。董建華也一定明白,他今後的工作,表面上是要向大 陸負責,實際上時時刻刻都在受到彭定康耳目的監視。 英國政府在香港的影響力,絕不會僅僅是檯面上的幾十個司局級官員這麼簡 單,據有人稱,英國人早在一九九零年推行的「居英權計劃」,本身就是一個在港 「扎根計劃」。因為英國通過「居英權計劃」秘密讓香港五萬個家庭不離開香港而 取得英國國籍。在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前這五萬個家庭名額分配完畢,獲得配額 者大多是香港的中青年社會精英,其中四成左右是香港公務員。英方自稱「此計劃 目的是讓那些對香港順利運行起重要作用的人安心留在香港」,而根本的目的,就 是要延續英國在香港的影響力,以「英人治港」代替「港人治港」,至少可留下十 萬個英國的耳目。這十萬個耳目活動在香港,不難想像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景。 英國記者大批來港,雖然沒有了昔日的特權,但他們並不會對政權移交後的 香港感到恐怖,他們明白,香港將仍然是英國人的香港,所不同的是,只是改變了 方式而已。 除了英國外,日本也相當關注香港,日本傳媒關注香港的目的,雖然懷有復 雜而矛盾的心情,但總的來說,日本在香港問題上絕對以美國馬首是瞻,美國人要 監察香港人權,日本人一定會跑在最前面幫著搜集資料。 日本媒體一向關注兩岸三地動態,目的是為了從中獲得日本人的最大利益。 七月一日前,日本傳媒皆額外加派人手到香港應付採訪大戰,是這次採訪活動中, 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海外傳媒,除從本部派人外,他們還在香港招兵買馬,聘請 大量的翻譯人員。到底香港有多少新聞值得日本如此重視,別人不得而知,但有一 點可以肯定,日本傳媒正在動用各種手段,搜集九七後香港對日本可能造成影響的 各方面資料。 面對外來媒體的挑戰,佔盡地利、向來有拚搏美稱的香港媒體雖沒有外國傳 媒那麼複雜,但在報道新聞不甘示弱的同時,也從無奈中做點發自內心的事。 六月三十日中英主權移交的當天,香港發行量較大的報紙均動用一百多名的 編采人員採訪回歸大典。六月三十日大典是所有傳媒的高潮所在,香港的電視台各 出奇謀吸引觀眾。香港無線電視台新聞部不但「傾盡全台」的能力報道回歸大典, 還推出名目繁多的專題篇,早在一九九六年時就陸續推出了一系列以回歸為主題的 節目,例如「九七透視」專題篇。並在七月一日前後,連續九十小時播放特備節目 。有線電視台的招數也不錯,對六月三十日英國統治下的最後一天和七月一日特區 政府管制下的第一天中社會各階層的變化作四十八小時新聞報道,除直接轉播會展 中心新翼舉行的交接議式外,還把北京、廣州、深圳、倫敦、台北、三番市及多倫 多等地的反映轉播至香港。其實在傳媒互相競爭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也在取長補 短,無線和亞洲電視台當晚的節目重點集中於娛樂節目,而有線電視的優勢是擁有 二十四小時新聞台,當天的節目以新聞為主,並透過街頭訪問捕捉香港各類階層的 情緒和心態。據香港傳媒稱,他們玩命「慶回歸」的另一目的,就是要留下歷史, 讓英國政府和中國政府永遠記得,香港人對殖民統治仍有許多留戀。 在九七回歸報道戰中,台灣媒體與台灣官方的心態差不多,十分矛盾,但為 了不被別人戴上「民族罪人」的帽子,及承認自己是中華民族的子孫,各傳媒皆派 出重兵。但台灣媒體的心情肯定不比香港媒體好受多少。尤其是在中國政府多次強 調「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成功,會為台灣海峽兩岸的統一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 的情況下,台灣的確流露出「夜行人吹口哨」心態。因此台灣記者採訪香港回歸活 動,其心情一定是另有番滋味。幾年前,台灣民眾看回歸,覺得香港大限臨頭,「 東方之珠」的光彩終會消退,但現在看來,回歸後的香港,將直接威脅著台灣的生 存。 在國際傳媒和港台傳媒拚個你死我活的競爭場面下,在主權移交過程中唱主 角戲的大陸傳媒,既無法適應海外完全自由的新聞報道方式,又要在這場新聞戰中 用一種固定的模式書寫同一個調子的文章。對各個有思想的大陸記者來說,無疑是 另一種痛苦。 中共中央宣傳部為讓十二億人能從電視上看見香港回歸,由中央媒體統一組 織了六百多人的新聞採訪代表團,由新華社、中新社、中央電視台、國際廣播電台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日報》、《經濟日報》、《解放軍報》、英文《中國 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畫報》等十六個中央級新聞單位組成,面對著國 際傳媒的激烈競爭,有記者把這次有關香港回歸慶典的報道,形容是一場「世界水 平的新聞寫作比賽」,在同樣的例題下,看看誰寫出最有份量和最生動的故事。 中央電視台僅參與香港回歸交接儀式現場報道的工作人員,就達二百八十九 人,是中央電視台開台以來最強大的採訪陣容。隨工作人員到香港的還有四十多台 攝錄機、六十多台編輯設備,可以說是香港回歸採訪活動規模最大的新聞機構。另 外,中央電視台還用兩架直升飛機凌空追蹤報道解放軍進駐香港的過程,並有現場 轉播車和沿途布設的攝制組多點採訪;現場直播準備了六套報道系統,同時報道國 內十多個大城市的活動,還有五十名記者組成十五個採訪組,分赴華盛頓、紐約、 洛杉磯、多倫多、悉尼、東京、倫敦、里斯本、曼谷、澳門等十三個國家或地區采 訪,所有直接或間接參加報道的工作總人數達到一千五百以上。 大陸動用如此多人力、物力報道香港回歸的動機,一是要弘揚民族精神,在 腐敗盛行的今天,雖然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大大減弱,但中共仍希望藉機煽動一番; 二是「沛公之意不在酒」,想通過大肆宣傳香港回歸,逼台灣就範;三是鼓吹中共 的「一國兩制」政策英明偉大。總之,中共想盡一切辦法動用宣傳機器打自己的如 意算盤。 八千多名記者報名參加回歸慶典 國家/地區 機構數目 人數 香港 106 2,816 日本 45 1,300 美國 108 1,047 英國 63 688 中國大陸 16 610 台灣 42 528 澳洲、新西蘭 34 159 加拿大 22 76 亞洲其他國家 91 441 歐洲其他國家 233 727 其他 18 31 資料來源: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統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