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報告文學「留學美國」 吳方城 中國人留學美國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了。自從一八七二年滿清政府派出 第一批幼童留美以來,一批又一批的中國青年來到了美國。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在 經過了近三十年的閉關鎖國的政策後,中共政府首批五十名留學人員來到美國。今 天,在全美國各大學攻讀學位的中國大陸留學生已達三萬餘人,躍居世界一百多個 來美留學國家的首位。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反映留學生生活的文藝作品近年來接踵而生,如電視連 續劇「北京人在紐約」、「新大陸」、「上海人在東京」,小說「曼哈頓的中國女 人」,報告文學「世界大串聯」等等。去年,一本題為「留學美國」的報告文學尤 為引人注目。這本書對幾年來的「出國潮」,特別是留美風潮作了比較詳實、生動 而全面的描述,值得一讀。然而,作者在書中近結尾處還對海外民運進行了不公正 的抨擊與辱罵。作為旅美人士和十多年海外民運的參加者,筆者自認為有必要對此 書作一回應。 報告文學「留學美國——一個時代的故事」於去年八月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 版,問世後在國內外廣受歡迎,僅頭一個月就連印三次,達三萬餘冊。作者錢寧, 生於南京,文革後入人民大學讀文學專業,八六年在「人民日報」任記者,八九年 「六四」後來美留學,在密執根大學作研究並任教,九五年五月回國。作者在該書 三百餘頁的篇幅中,從時間到空間,從歷史背景到政治氣候、經濟狀況、乃至生活 小景等諸多方面,用豐富的材料,生活的實例以及流暢的語言把中國留學生在美國 的生活、奮鬥、精神震撼與悲歡離合作了淋漓盡致的描述。作者從改革開放前北京 東交民巷公安局簽證科「狹小的」通向世界的「國門」寫起,到一九七八年七月美 國科持代表團訪美所簽訂的頭一個交換留學生的協議,回溯到一百多年前頭一位中 國留學生容閎赴美的情景,簡潔而又明瞭地評述了歷史上中國外派留學生的實況和 遭遇,特別對近年來改革開放後「留學潮」對中國社會、歷史、政治、經濟、文化 等諸多方面的衝擊和深遠影響,「基於個人經驗」,通過的本人觀察和切身感受, 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對於任何一個想瞭解當前留學生,特別是留美學生狀況的 人,這本「留學美國」無疑是很有價值的。 開放留學政策的擁護者 作者在書中縱橫歷史,回顧了一百多年來中國留學生的遭遇,從先驅容閎到 嚴復,到孫中山……,到中共奪取政權後留學政策的幾起幾落,明確指出,「國門 的打開,是中國在七十年代後期發生的許多影響深遠的歷史性變化之一」,(P6 )「它不僅改變了許多中國青年的命運,而且,在很大程度中影響了中國現代化的 進程。」(P8)「帶有一種歷史的必然性。」(P10)作者擁護開放留學政策 的態度是十分明確的。 對於三十年來中共的閉關鎖國政策,作者在書中都有相當直接了當的批評和 辛辣的諷刺。例如,當書中提到四九年毛澤東宣佈「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之 後說:「可是,站起來了的中國人很快發現,他們只能站在自己那塊土地上,去不 了別的地方。」(P28)在描述了當年北京公安局簽證科對出國者繁瑣的程序、 惡劣的態度之後寫道:「中國的國門是狹小的,」(P1)等待簽證「跟受刑似的 ……」(P3)直到八七年底,當中國國門再一次打開的時候,「中國與外部世界 ,特別是西方世界,已經隔絕了接近三十年,中國人如同從一場惡夢中醒來,睜開 眼,張望著外面全新的世界。」(P34) 作者對「出國留學之路」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從開始時只有公費到後來的自 費,從第一批區區五十名到後來的成千上萬,並特別指出:「自費留學的開放,則 一下子將國門向所有的人打開了。無數中國青年第一次在自已生活裡發現了一個夢 想——一個可以通過個人努力來實現的夢想。」(P37)「那時的中國社會沒有 給年輕一代留下太多的發展空間,那裡沒有政治可投入,沒有財富可追求,沒有精 神自由馳騁的疆場,甚至在私生活中也沒有一方不受侵犯的領地。」「於是,出國 便成了無數中國青年平凡、無聊黯淡生活中的一絲亮光。……給一代中國青年帶來 了無窮無盡的生活希望和奮鬥動力,並使他們在生活中有了一點選擇自己道路的自 由。」(P40—41) 在回顧了中國留學史之後,作者指出:「作為中國當代的政治睛雨表,留學 政策每一次的放寬或緊縮,都預示著中國政治風雲的變幻,而每次政治風雲的變幻 又反過來為中國留學事業帶來陰晴雨雪。」(P84)「就在這樣的政治環境裡, 中國留學政策出現了少有的搖擺不定、傳聞頻出的現象。」(P89—90)「縱 觀十多年來中國留學政策的演變,可以發現,中國的留學政策一直是以政治為軸心 在運轉,形成了一個『放』與『收』的不斷重複的怪圈,而這『放』與『收』不過 就是國家或單位對個人控制的松與緊而已。」(P92)作者在這裡對專制制度下 對個人人身自由的控制所抱有的反感躍然紙上。 作者在書中還多處高度讚揚了西方民主社會的個人進取精神。他指出:「由 於西方社會環境和文化的影響,留學生身上已很少看到那種中國知識分子身上常見 的充滿『人生虛幻』感歎的東方式超脫,而多了一種躍躍欲試的冒險精神。這不禁 使人想起魯迅當年對年輕人多讀外國書而少讀中國書的勸告。他說,讀外國書,總 是使人想做些什麼;而讀中國書,卻總是使人沉靜下去,沉靜下去,最後什麼也不 想做了。」 「這種精神面貌的變化,也許正是海外留學的本來意義之一。」(P163 —164) 作者把「出國潮」稱之為「中國民族精神的張揚」,他寫道:「一個大家族 ,如果子女們沒出息,一定都會守在家裡,為一點遺產打得頭破血流、你死我活; 相反,子女如果有出息,一定會出家門,開創自已的事業。……千千萬萬中國青年 敢到海外去闖天下,或許竟是下一世紀中國興盛的先兆?」(P59) 自由、民主和實現自身價值的嚮往者 作者為此書,在學習、工作之餘,在幾年之中,踏遍美國的東南西北,先後 採訪了分佈在全美各地的一百五十多名來自中國大陸的留美學人。從東海岸的紐約 、新澤西、波士頓、華盛頓到西海岸的舊金山、洛杉磯,從中西部的密執根、芝加 哥、俄亥俄、明尼蘇達、愛荷華到南部的佛羅里達、密西西比、德克薩斯……,幾 乎凡是有美國大學的地方就有中國留學生,凡是有大、小城市的地方就有中國人的 足跡。作者在描寫了這些留美學人以及部分在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 國留學的中國人的眾生相,他們「交織著歡樂和辛酸的留學經歷」的同時,通過這 些受訪者的自我敘述和相關評論與感受,書中處處流露出作者對現今專制制度的厭 倦與不滿,流露出作者對自由、民主以及實現人的自身價值的嚮往。 「美國是自由的」。(P117)這是作者在本書第三章「海外的震撼」第 四節開頭的第一句話。 一九八九年八月三十日,就在「六四」大屠殺兩個月之後,作者第一次來到 美國。他的「第一印象」是難忘的。「……這兩個世界,雖然是在同一星球上,對 比是這樣強烈,反差又是那麼巨大,……我感到困惑,內心中好像有某種一直很完 整的東西突然斷裂開來。」 「但是,就在那一瞬間,我懂得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我們中國人——至少是 年輕一代的中國人——可以有另一種生活。那反反覆覆的運動、批評、鬥爭、遊行 和舉國歡呼、群情激憤、你死我活、誓不罷休等等,不應當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必然 形式。」(P99—102) 接著,作者在介紹了美國的「高聳入雲霄的摩天大樓,五光十色的商店櫥窗 ,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川流不息的各式轎車……」,「多數美國中產階級居住的 城郊小區和一些中、小城市裡生活的安逸和寧靜」,以及「超級市場裡那種類繁多 、品質優良、色彩誘人、新鮮無比的肉蛋、瓜果、疏菜和各類奶製品」之後,客觀 地指出:許多中國留學生最終選擇留在海外生活,一個方面是因為「西方國家的『 民主』的吸引」,更主要的乃是這裡的「物質的誘惑」。而「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 顯然並不應該是一種罪過。」(P103—108) 其後,作者借用國內一位老經濟學家之口說,「在社會主義短缺經濟的狀況 下,人是很難具有什麼民主自由的意識。上街買個東西,要有票證,要央求售貨員 ,要走後門。這種每天進行的商品交易活動在無形中不斷強化著個人對政府和社會 的依賴,塑造著人的奴性。」而「西方物質的豐富,使人從小就具有一種強烈的選 擇意識,從日常商品到日後的職業,從生活方式到政黨政客,個人的選擇權利往往 被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而個人的選擇權利實質上就是自由民主最基本的涵義」。 「『美國夢』首先是一種很物質化的夢,……這種物質化的『美國夢』包含著一種 美國精神;每個人都有追求個人幸福的權利,並可以通過個人的努力來實現自己一 些生活中的夢想。」(P108) 對於個人自由,作者寫道:「美國人將個人自由看得高於一切,而且這種觀 念深入人心,……對中國留學生來說,一到美國,或多或少地有一種從各種束縛裡 解脫出來的感覺:沒有了單位,沒有了組織,沒有了政治學習,也沒有領導來找你 談話了。你可以完全自由地生活……」(P120—121) 在「海外的震撼」這一章的結語部分,作者明確地抨擊了中國專制歷史中的 「思想統一」和「對錯意識」,指出:「幾千年來,它使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衛 道』的狂熱和迫害『異端』的殘酷。……它都最終會導致思想的禁錮、文化的封閉 和政治的專制。」 「歷史上,人類被推向災難邊緣,常常不是因為某些人有意要將大家引向地 獄,而是因為一些人堅信只有他們才知道通往天堂的唯一道路。」(P140—1 41)這不是對中共以及一切獨裁專制者的最形象的描述嗎? 不協調的蛇足:對海外民運的抨擊和辱罵 在筆者一口氣即將讀完本書,正想向親朋好友推薦之時,讀到了第七章「中 國情節」的第四節,它的題目是「海外的『民運』鬧成了『一灘爛污』。促進和改 變社會應有其它的道路。」讀過之後,不能不對在這本好書中括入這樣一節與全書 立意大不協調的「蛇足」表吃驚和遺憾。 與在全書其它多數章節的行文方式相反,作者在這一節裡(P259—26 4),用不太多的筆墨,道聽途說的消息,竟把海外的民主運動從頭到尾勾劃了番 ,然後予以「蓋棺論定」——海外民運鬧成了「一灘爛污」。 作者在本書的大部分篇幅中,根據事實而寫出的這本他稱之為「一個時代的 故事」,總的來說,其起真實、可信度、說理性和可讀性大都令人稱道,在讀者面 前描繪出了一幅在世界民主與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中國「出國潮」的生活圖景。尤 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能夠衝破自己出身階層的局限,勇敢而客觀地指出中國現今 專制社會中的種種弊端,同時,也能同樣勇敢而客觀地承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民 主國家所存在的自由、民主、物質文明和實現個人價值的眾多機會(儘管作者也對 其陰暗面不乏中肯的分析)。如果作者也能以同樣勇敢而客觀的態度承認在二者的 對比與反差下所應得出的自然結論,那就再好也不過了。其實,兩種社會,孰優孰 劣,作者心中應當再清楚不過了。然而就是在這裡,錢寧先生欲言又止,駐步不前 了。更令人失望的是,錢先生在全書即將結束之時,花了這樣一節的筆墨把海外民 運拖出來作為鞭笞的對象。 錢先生顯然對十幾年來海外民運的進程還是略知一二的。比如說他知道八二 年創立第一個海外民運團體「中國民聯」的王炳章是「留著中分髮式的」(P25 9),儘管他八九年夏才來到海外。在其它多數章節內,作者旁徵博引,要麼是饒 有出處的官方材料,要麼是關於留學生的真實故事,作者自己也聲稱「本書記述的 人物和事都是真實的。」(P3前言)然而,在這一節裡,作者的行文方式卻奇怪 地一反常態,其內容或出於報刊的不準確報道,或取之於不負責任的小道消息,時 間、地點、乃至人物多有張冠李戴,所寫的內容是不夠真實的。這裡,作者一反在 全書大部分內容中的良好、忠實的文風,在拿不出多少事實材料、講不出多少道理 的情景下,用出諸如「花樣不斷」、「就此登台」、「出風頭」、「大打出手」、 「文攻武衛」、「呼風喚雨」、「幾成鬧劇」、「相互爭吵」、「火並」、「招搖 亮相」之類蓄意醜化對方的語言來形容海外民運,甚至乾脆使用起不登大雅之堂的 像「一灘爛污」這樣對人施以辱罵的詞彙。 從全書的字裡行間多處流露出,作為一個熱血青年和關心中國前途命運的知 識分子,錢寧先生也是嚮往民主和自由和對中共的專制制度心懷不滿和歧見的(P 40、41、65、73、101、109、117、120、121、140、 245、290),對近些年來的愛國民主運動是抱以同情甚至是支持的(作者本 人也參加了「八九」民運,書中提到「六四」事件不下十餘處)(P101),這 也正是為什麼作者能夠在書中以比較客觀的立場、人本主義的精神去描述和分析海 外留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對「出國潮」給以正面的評價。然而,如前所述,錢先生 在應該作出結論的重要時刻卻止步不前了。 在「海外的震撼」一章中,當作者剛剛感歎地說完「到了美國後,我的感受 是:『噢,人也可以這麼活著!』」之後,緊接著趕忙解釋道: 「這裡,我並不是在討論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之爭,也不是在比 較東西方文明的優劣。……智者是說不清的。」(P140) 好一個「智者是說不清的」!這是明顯的自我掩飾。在自己拿出了那樣的事 實與論據之後卻不敢得出相應的結論,這對作者來說,顯然不是「說不清」而恐怕 是另有苦衷。而其後對海外民運的攻擊與辱罵卻大大損害了作者自身的形象,成了 本來是一本好書身上的不雅的「蛇足」。 自從海外民運從一九八二年開始以來,邁過了艱難的歷程。八三年建立的中 國民聯已有十四年的歷史,而八九年「六四」後的民主中國陣線也已成立了八年。 其它一些民運團體、民運人士也都在世界各地堅持與中共抗爭。儘管彼此間的綱領 、策略不盡相同,但大家一致的目標都是要結束中共現行的一黨專制的制度,在中 國最終實現自由、民主、法制、人權的社會。這是民主團體的基本目標,從開始那 一天起,至今未變。 無可否認,海外民運在過去的十幾年的運作當中,由於種種原因,包括歷史 的、文化的和個人素質上的原因,也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包括像錢先生在書中 所提到的一些應當予以譴責與批評的人和事,事實上,多年來,筆者也和許多民運 朋友一道,對這些不良現象進行了抵制與反對。然而,正如世界上一切政黨、一切 團體一樣,一個民運團體內部,問題、矛盾、不同意見乃至紛爭總是會存在的,古 今中外,概莫能外。用道聽途說並將以渲染、歪曲和誇大了的人和事而對一項正義 的事業加以辱罵和否定,是不公正的,不是一個嚴肅的學者和崇尚民主、自由的知 識分子所應有的行為。請問錢寧先生,在您抓住民運隊伍內一些不良的人和事大作 文章而否定民運時,您對中共統治集團從上到下的「官倒」,絕對的權力所導致的 絕對腐化為何又隻字不提呢? 錢寧先生還說,海外民運是「對一種意識形態的背叛姿態來向另一種意識形 態獻媚」,(P262)這更是概念混淆的奇談。眾所周知,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 破產和民主主義意識形態的勢蓋全球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這一鐵的事實怎 能是「背叛」或「獻媚」一類的辱罵性字眼所能掩蓋得了呢? 另外,書的作者還把少數人高喊「推翻」之類的過激言行籠而統之地扣在整 個海外民運頭上,並由此斷言:「從根本上說,海外『民運』不正是『革命文化』 的一種翻版。」(P263)這種以偏蓋全的論證方式也表現出了作者對海外民運 的主流全然無知。 就拿書中所提到的民聯、民陣這兩大民運團體來說,其大目標都是要在中國 最終實現民主社會,同時,也都贊成以和平、漸進的方式去實現這一目標。民陣的 綱領中還專門提出了「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原則。在組織內部,我們一向不讚 成使用扣帽子、抓辮子、打棍子這些「文革」「大批判」的作法,提倡民主作風。 至於錢寧所攻擊的「革命組織模式」——「『一大』、『二大』地開會,選『主席 』、『常委』什麼的。人人爭當領袖,……」(P262)稍有常識的人就會知道 ,想必錢先生本人也很清楚,這乃是民運團體的正常運作,與民主國家的政黨、團 體並無大異,這又何罪之有而值得頗有民主素養的錢先生大加殺伐呢? 好了,既然海外民運是「一灘爛污」,那麼中共現政權又是什麼?如果以在 中國最終實現自由、民主、法制、人權為目標的海外民運之路不通,那麼請問:中 國未來的社會應當是什麼樣? 「現在大概誰也說不好。」(P264)——這就是本書作者的「回答」。 海外民運的歷史使命 中國的海外民運是世界歷史潮流也是改革開放、新留學政策的產物。鄧小平 生前曾宣稱要用改革開放來防止和平演變。諷刺的是,恰恰是這種改革開放導致和 加速了和平演變,持續的經濟改革和隨之而來的民主運動將不可避免地動搖並最終 結束中共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鄧的改革開放造就中共自身的掘墓人,海外民運也 是這些掘墓人中的一員。 由於種種原因,海外民運仍存於低潮時期。在此時刻,一些人動搖,一些人 「淡出」,一些人賣身投靠,一些人仍在堅持。這些年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 對民運進行攻擊和辱罵成了一種「時髦」。中共咒罵民運自不必說,一些海外留學 生、華僑也參加了進來。更有意思的是,有些「淡出」和尚在民運隊伍內的人、甚 至已「投靠」了的人也加入了這一合唱。今年年初在北美召開的一次大型民運前途 研討會上,有幾位也自命為「民運人士」的先生對民運統統「說不」,全盤否定。 更有甚者,前不久,在一期一個民運團體的「機關刊物」,居然把海內外的民運活 動稱之為「起哄」。現在,「留學美國」一書的作者也站入了這一行列,這實在是 很可悲的。 正如「八九」學生領袖項小吉先生所言,民主社會的實現將要經過民主運動 和民主政治這兩個不同的階段。海外民運的歷史使命就是在海外推動中國的民主運 動前進。由於地域、空間的阻隔,由於中共的鎮壓與封殺,相對於國內的民運而言 ,海外民運只能扮演「配角」的角色。比之國內,海外民運既有其局限性又有其得 天獨厚的條件。我們的事業可能是默默無聞的,但它卻是有意義的、起作用的。海 外民運將繼續以「只問耕耘,不計收穫」的精神,把中國人民的福祉作為行動的唯 一準繩,與國內民主運動配合一致,努力爭取以和平的、漸進的方式,以人民付出 的最小的代價在中國最終實現一個民主的社會。 筆者十分希望今後能夠有機會繼續就以上題目與錢寧先生坐下來促膝暢談, 在此之前,僅以此文與錢先生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