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學自聯第八次大會評述 本刊觀察家 學自聯「八大」閉幕 全美學自聯(IFCSS),這個已有八年歷史的全美中國留學生和學者的獨立組織 ,於一九九七年七月十二日至十三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DC)召開了第八次代表大會 ,與會者普遍滿意會議所取得的成果。 這次會議最顯著的變化是,修改了學自聯原有的模仿國家形態的「三權分立 (總部、理事會和監事會)」結構,而改成「兩會制衡(理事會和監事會)」的結構, 以精簡機構,提高效率。經選舉產生的理事會共十一名理事,三名候補理事,監事 會則有六名監事。新任理事長是李靖泓,副理事長是黃慈萍,監事長為羅裡思。 出席這次會議的共有八十多位代表,包括前任負責人邢錚、陳興宇、耿曉和 蕭強等,另外作為各方面的來賓出席的則有劉青、陳一諮、鄭義、吳弘達、劉剛等 。陳一諮在會議上發表的演說受到熱烈歡迎。 會議重申並強調了學自聯憲章的基本精神,同時指出將致力於加強與基層的 聯繫,從而更進一步擴大學自聯的基礎和代表性。 眾所周知,全美學自聯誕生於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之後。學自聯前主席 陳興宇說:當年大家都知道,事實上學自聯是作為北京高自聯的繼承者在美國成立 的。作為「六四」的產兒,作為中國的國外留學生運動與國內學生運動的精神凝聚 物,這一嶄新的大規模的整合性組織,無論就其特點和成績,還是就其(對美國政府 的)影響及歷史地位而言,都是中國近代史上從未有過的,是劃時代的。 它的基本精神反映在其「憲章」之中。它的實力表現在遊說「中國留學生保 護法案」的成功上。它的口碑在海外中國人的組織中也是相當出色的。 學自聯:如何定位? 當然,隨著形勢的變化,隨著在美留學生和學者成分的變遷,學自聯也在近 幾年中面臨了調整自己定位的課題。其核心是:學自聯究竟是作為抗爭性組織還是 作為利益共同體?其中涉及了理念與現實何者優先的衝突。有時,這種衝突還是相 當激烈的。 這裡實際上映射出海外中國知識群的心態的變遷。人們從八十年代末和九十 年代初對中國國內制度轉型的強烈關注——表現在海外的幾次簽名運動,對89學運 的支持,對64屠殺的抗議(在在都凝結在「憲章」中)——逐步轉向某種九十年代 中期後的民族主義情結。後者主要表現在因中國經濟起飛,成為新強國的歷史機會 出現,與他國競爭轉趨激烈(地緣經濟);蘇東解體,從而「國際格局的改變」,中 國與西方的對峙態勢出現。因此,美國就從傚法的模式對像變成抗爭對手(地緣政治 )。再加上台灣、西藏獨立傾向對部分人的刺激,以及作為所在國的少數族裔的心理 感受,那種背靠一個強大母國的精神需要。……等等。 人們注意到,前者關注的焦點是中國國內政治,而後者的焦點則是國際關係 。 定位的衝突,反映了海外中國人當前的一個顯著特徵:價值取向和國家認同 的分裂。 對部分留學生而言,其自我定位的困惑之由來是:長期身處外國,對中國的 國際地位感受較深,對國內政治專橫狀況的感受逐漸淡薄,民族自尊心日益敏感而 強烈。 而把國內制度的變遷問題偷換為在國際上各文化乃至民族的自我認同問題, 這正是當前北京當局和國內部分極端民族主義者的共同策略。 筆者曾瀏覽過一些反映二戰之前在歐美各國居住的德國和日本僑民的地位和 心態的資料,面對當時在國內侵犯人權但同時又日益強大的母國政府,他們當年的 心理困境,與現在海外部分中國人的心結非常相似:如何把對祖國的認同與自己的 基本人類良知協調起來?如何處理價值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係? 值得欣慰的是,這次大會並未放棄學自聯「憲章」的核心:自由、民主、法 治、人權。 當然,形勢變換,學自聯也應當作一些必要的調整。在筆者看來,抗議組織 與利益群體,這兩種定位並不必然是矛盾的。事實上,國內政治的專橫,終將損害 留學生的基本利益。因而,具有長遠眼光和政治智慧的人,不是不能找到二者的共 同基礎的。 無疑,作為海外中國留學生的主要利益群體,現在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問題 。如果既想堅持學自聯創立時的基本宗旨(憲章),同時,又就事論事,照顧新時期 留學生的基本利益,則它需協調的基本任務大體有四: 1) 幫助海外留學生在海外學習、工作和發展,謀求某些共同有關的整體權益。 2) 加強留學生與國內的學術交流,幫助海外留學生回中國尋求工作和發展。 3) 幫助中國進一步向世界開放,逐步納入世界文明體系。 4) 幫助中國經濟、政治制度轉型和社會轉型。 這是學自聯面對的新挑戰。   而如何處理與北京政府的關係,這是考驗學自聯智慧的關鍵。 如果學自聯能獨立,理性,坦率,公開,不承認隸屬關係,不刻意迴避北京 官員,不卑不亢,直言不諱,創建一種嶄新的同北京的關係,那麼,這也許對國內 團體也可能產生影響和示範。 寄望於來者 從1872年清政府派30名幼童赴美留學至今,中國留學運動已有125年歷史了。 其中有三波最主要的留學浪潮:清末民初,民國中期,80--90年代。 綜觀中國近代史,近代中國留學人員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 作為中國與國際社會的橋樑,他們是中國邁向現代社會的先知先覺先實踐者 。 在中國現代化運動的三階梯層次——器物,制度,價值——的改革中,中國 留學生都起了先導的作用: 如詹天祐、嚴復、梁啟超、孫中山、胡適、陳獨秀、魯 迅、周恩來、鄧小平、錢學森、嚴濟慈、李四光......等等。而在教育和科技中, 留學生的貢獻都是開拓性的和正面的。 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上述這些留學生,今天中國是什麼樣子?無論是好是壞 ,當代中國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這些留學生參與塑造的。 現在,歷史之神正在注視著重新出發的學自聯。但願後人在撰寫自傳時,都 搜盡枯腸拚命回憶,千方百計想寫入自己與學自聯的種種關係和淵源。倘如此,則 今天學自聯的積極參與者們,就可告慰前輩和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