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組織「自然之友」與環保 張偉國 改革開放後,尤其九十年代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繼續保持迅猛的勢頭,以兩位 數的增長速度創造了經濟奇跡。與此同時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環境質量日益惡化 ,引起國內外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 一九九三年,在北京西郊的一片綠地上,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舉 行著民間的「綠色懇談會」。他們籌建成立了中國大陸第一個民間的環境保護組織 「自然之友」,旨在從民間的、人文的和大眾參與的角度,將建設和發展中國的綠 色文化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 「自然之友」旨在建設和發展中國的綠色文化 「自然之友」作為中國非政府、非盈利的自然環境教育組織,一九九四年三月以 中國文化書院綠色文化分院註冊,資金的來源完全靠會員的會費和公共的支持。該 組織任務是,在中國宣傳環境保護和在自然資源保護的前提下經濟的和諧發展,讓 大家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且提供一個讓一般的民眾表達對中國日益惡劣環 境的關注的渠道;目標是,進行非正式的環境教育,比如讓學生通過實踐、組織假 期的野營活動;給老師舉行講座、研討會和進行培訓;為公眾出版刊物,並且組織 活動;組織成員為任何一個同意自然之友使命、並且自願幫助自然之友活動的人, 在申請之後都能成為其成員,外國人也可以加入成為非正式會員,目前已經有四百 多為來自各界的成員,會員多以知識分子為主,並且還在迅速的穩步增加。由於, 眾所周知的原因,「自然之友」否認自己在北京其他地方有自己的分會,它在各地 的會員,有的在當地註冊成立了名稱不同但宗旨一樣的團體,雖然,在法律性質上 不是一個組織,卻在實際上可以互相合作。 擔任「自然之友」的會長的梁從誡先生,目前還是中國大陸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他是近代中國的大學問家、清末戊戌變法(又稱「康粱變法」)的領導人物之一粱 啟超的孫子,中國近代大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兒子,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的他,在 中國政治風雲多變的歲月裡,他像其他中國的知識分子一樣,經受了風雨磨難,曾 先後發配到雲南、江西等地;文革結束後他被安排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工作, 後來擔任英文翻譯,並到美國的夏威夷東西方中心訪問研究。此後,他在改革開放 文化熱的潮流中,參與了民間的「中國文化書院」的工作。 在梁先生等熱心環保的人士努力之下,「自然之友」從一九九三年的「大地日」 以來就對環境問題舉行了「綠色論壇」活動,上百名環保活動人士和教師參加了, 對目前環境情況和環保教育中一些問題的討論。一九九六年主持了第四次「綠色論 壇」,邀請了生來自由基金會的麥肯納,介紹亞當遜夫婦的情況和保護野生動物的 情況;此外,「自然之友」還舉辦環保夏林營:一九九五年六月在東北組織了環境和 孩子們的--六十名小學生和十名老師二十名記者參加,這次活動由媒體廣泛報導; 一九九六年七月在雲南的原始森林,為大學生幫助組織了第二次年度夏林營,通過 這些活動使參加者更加瞭解和欣賞自然;「自然之友」還設有「成員日」——定期 為成員舉行講座、展覽、討論,和參加實踐活動。「自然之友」出版有自己的通訊 月刊,對一般公眾,宣傳環境教育;今年還將為環境保護人士小學生和教師,出版 《綠色手冊》等環保工具參考書;等等。 由於他們的辛勤努力、紮實工作,「自然之友」的成就開始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 和表彰:1995年獲得亞洲環境獎(由日本一家報紙和韓國日報聯合頒發,「自然之友 」是第一批得到此獎的組織之一);成為印度SASEANE環境教育委員會籌劃指導委員 會的成員;成員東亞大氣行動網成員;還和世界上許多著名的環保非政府組織、基 金會和對此問題感興趣的機構建立了聯繫。 抨擊崇尚食用動物生殖器壯陽的傳統 今年三月,梁從誡先生應柏克萊加州大學新聞學院的邀請,發表了一場關於中國 民間環境保護活動的演講。粱先生這次出國,是應國際動物保護基金會的邀請,與 另外兩位同胞一起赴加拿大參觀考察對那裡的海豹(Harp Seal)的保護。 講起這次行程,他感慨不已:中國人相信「吃什麼補什麼」,而且東方人給人的 印象,民間似乎對「壯陽」之類的秘方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近年來,吃「虎鞭(老 虎雄性生殖器)」壯陽的傳統,因為老虎被列入國家保護動物禁止獵殺而式微,但不 知什麼時候開始,社會上又刮起了一股吃海豹鞭的風氣。加拿大是海豹的主要產地 ,海豹被大量獵殺的趨勢近年來因為市場的需求增加而越演越烈,自然引起了環境 保護和動物保護人士的憂慮,有人將海豹被獵殺時慘不忍睹的畫面拍成紀錄片,在 電視台放映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因此才有國際環保組織出面邀請梁先生等— —海豹鞭銷售市場國家地區環保組織代表的協助,以展開對海豹的有效保護。 但在考查中,梁先生發現,海豹是一種生活在靠近極地冰雪中的哺乳類動物,形 象非常憨厚可愛,通常在冰雪覆蓋的海水中游二十多分種就會到爬到冰雪上面休息 (呼吸),對走近的人或其他動物並不設防,那些獵殺者通常是走近它以後,用斧背 擊其頭部致昏,便剁去其生殖器,方法十分簡便,即成本很低;因為海豹沒有被列 入受保護動物之列,所以加拿大當地並沒有禁止獵殺海豹的任何規定,一根海豹鞭 的出產價是二、三美元,但是在日本市場上可以買到五十美元,北京有一個中藥店 以每個干海豹鞭五千七百人民幣的價格出售,這中間有巨大利潤可圖,的確是獵殺 海豹勢頭日益嚴重的根本原因,但是加拿大的捕撈業和管理當局才是應該承擔責任 的始作傭者,為了應付環保人士批評,據國際動物保護基金會介紹,加拿大政府以 每磅三十分(加幣)的價格收購被砍去了生殖器的海豹肉,但這種肉並沒有多大的食 用價值,主要是被重新扔回海裡,這種規定在客觀上有助長獵殺海豹的嫌疑。 據他介紹,北京東城區的六個藥店,其中三個只賣中藥,另外三個中西藥都賣, 據瞭解去同仁堂買海豹鞭的人,大多是日本遊客,其他五家藥店雖然也有海豹鞭出 售,但連普通的營業員也不知海豹鞭是什麼東西,所以梁先生認為,中國人對海豹 鞭的興趣並不像外界講的那麼濃厚。 現在加拿大和國際環保界的輿論,把獵殺海豹的責任歸咎於中國和東方消費市場 的國家和地區,顯然有失公道,似乎也本末倒置。保護海豹源頭,應該在於加拿大 這樣的產地,首先是捕撈者和管理當局,都需要採取切實的措施,如果僅僅要求銷 售市場拿出辦法來保護海豹,實在是捨近求遠、事倍功半的做法。 不過梁先生也指出,雖然中國人生活水準近年有很大的提高,但五十美元(哪怕是 減半為二十五美元)價格一根海豹鞭,絕不是中國大陸一般的普通人所能消費得起的 ,估計海豹鞭的主要銷售市場在日本、香港、台灣和韓國這樣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 國家和地區。儘管如此,中國崇尚食用雄性動物生殖器以壯陽的傳統,還是有值得 檢討的必要,「中國已經有十二億人口了,還要『壯陽』到什麼時候?難倒要『壯陽 』到二十億才算滿意?」而且,這次同行的一位香港中醫告訴粱先生,從中醫的理論 來講,所謂「壯陽」的最好辦法,就是節制性行為以保存豐沛的精氣,此乃「壯陽 」之固本之道。 改變捕養野生鳥的習慣,「還鳥兒於藍天」 在柏克萊演講時,梁先生通過介紹「自然之友」近年來的一系列活動,描繪出中 國民間的環境保護運動如初生的萌芽。 他介紹,「自然之友」有一個觀鳥小組,近年來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已經在社會 上引起積極的回應:比如在北京電視台的支持之下,由自然之友的副會長、著名社 會學家楊東平負責策劃,在「實話實說」的專欄節目裡,組織了一檔關於保護鳥類 ——如何看「籠養鳥」的正反意見辯論節目,贊成「籠養鳥」的人認為,這不僅是 一種文化活動,其精心餵養行為的本身,就是對鳥的愛護的一種體現;而相對立的 意見則認為,這種「籠養」的方式,本身就要造成二十倍數量以上鳥的死亡(賣一隻 活的野生鳥,在捕捉過程中就有二十隻鳥為之付出死亡的代價),如人們在張網捕捉 時,被選出來「籠養」的是極少數,大多數都只有「死路一條」,從北京市場上「 籠養鳥」的交易數量來看,每年約四、五萬隻,如果是這個數字是正確的話,那就 有將近一百萬隻鳥為此而死;當然,那些已經慣於籠養的鳥,如果突然放飛回自然 界可能無法繼續存活而早夭,但要看到鳥類這種對自然的適應能力的降低,有可能 在我們子孫後代就沒有「鳥」可以養、可以欣賞了,他們呼籲「還鳥兒於藍天」, 並不是要人們把籠養的鳥都放飛,而是從保護野生鳥類資源的角度,勸告人們逐步 改變捕養野生鳥的習慣。 觀鳥小組在高武老師的主持下,已經舉行過多次鳥類知識講座和野外觀鳥活動。 高武與靳旭將大量的資料,翻拍成八十八張彩色鳥類圖譜照片,包括中國現有鳥類 五百餘種,其中北京地區的三百五十多種,以幫助愛好者「按圖識鳥」。今年二月 初,高老師又向大家野外林間掛鳥巢對於鳥類繁殖的意義和鳥巢的製作方式。二月 下旬,觀鳥小組和一批熱心愛鳥的人士共同到北京十三陵水庫附近的樹林,在高老 師的現場指導下懸掛大家自己製作的鳥巢,有的鳥巢還寫有「小鳥產科醫院產房」 的字樣,大家齊心協力為春季鳥類繁殖期的到來做好準備。 據梁先生介紹,北京市民對於築鳥巢等「還鳥兒於藍天」活動反應十分踴躍,有 的不但自己參加,而且還介紹自己的家屬親友或帶領自己的子女一同參加,「自然 之友」對這種活動正以滾雪球的態勢在發展,感到十分欣慰。不過,他對於中國目 前鳥類生存環境遭到的深度破壞,感到極其憂慮。雖然,有關部門一直宣稱,中國 的綠化面積是在增加而不是減少,其實每年砍伐的都是原始林,種植的面積在理論 上似乎有所增加,然而不但從幼苗長大成樹需要漫長的時間——往往在前一、二十 年裡,鳥兒根本無法在這樣的人工林上築巢,而且這種人工林因為樹種單一,非但 無法還原生物鏈的供需自然平衡,甚至根本無法抵抗病蟲害的侵襲。最近北京與內 蒙交界的西北林帶,因為一種叫「天牛」病蟲的侵襲,幾乎導致了毀滅性的破壞。 「大學生綠色營」:挽救古老森林和保護金絲猴 一九九五年底,雲南德欽縣為解決財政困難,計劃砍伐施壩林區近一百平方公里 的原始森林,而那裡生活著一群約200只中國特有的珍希動物——滇金絲猴,目前, 全世界滇金絲猴僅存1000只左右,分佈在中國的滇西北橫斷山區。對施壩林區的砍 伐直接影響到這200只金絲猴的生存。 當野生動物攝影師和環境活動人士奚志農來到北京向「自然之友」講述了金絲猴的 困境以後,「自然之友」立刻對他表示了支持,並且採取步驟,自然之友歡迎這位 來自雲南的第一位會員,然後寫信給中國政府要求禁止砍伐雲南森林,這個森林住 著二百多個瀕臨滅絕的金絲猴的棲息地,這是在中國得到最廣泛報導的一個環境問 題,雖然中央政府以前要求過這個地區砍伐樹木的活動,但砍伐一直沒有停止。 為了保護滇金絲猴與原始森林,自然之友的老資格成員和董事會成員唐錫陽、馬 霞夫婦捐資發起,舉辦自然之友「大學生綠色營」,以學習和普及環保知識,宣傳 環保思想,培養既有專業知識、又有環境意識的跨世紀人才為目的,以關注環境問 題、研究中國環境熱點,在科學考察和社會調查的基礎上,向政府決策機構提供建 議和對策為宗旨。 從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二十五日,綠色營赴滇西北進行了為期一個月 的環保宣傳和社會調查活動。參加這次綠色營活動的以來自北京、哈爾濱和昆明三 個城市十一所高校的二十二名大學生為主體,還有新聞記者、作家、動物學家和民 間環保人士共三十五人。綠色營主要針對德欽縣進行了有關生態、經濟、文化、教 育、宗教、生物及旅遊資源、自然保護區管理等多學科綜合性考察,並與地方政府 和地方林業部門探討了有關長江中上游地區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等問題。營員們從 單純的熱愛野生動物,熱愛自然,到深入思考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係 ;從為200只滇金私猴祈禱,到為五萬八千德欽人民著想,開始對中國貧困地區的可 持續發展戰略進行理性的思考和探索。 綠色營於一九九六年十月在北京圖書館成功的舉辦了「滇金絲猴召喚——'96大學 生綠色營遠征白馬雪山」攝影展,隨後又在首都各大學進行了巡迴展和報告會;反 映綠色營生活的電視專題片《大自然的召喚》,已於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一日在衛星 電視鳳凰台播出;同時還撰寫完成了一份關於德欽縣社會經濟和自然保護狀況的調 查報告。 參加96'大學生綠色營昆明市的營員吳彥非、龍勇誠、張婭和其他朋友的多方努力 ,並得到昆明「西南商業大廈」和香港「樂施會」駐昆明辦事處的大力支持,今年 春節期間,「大學生綠色營遠征白馬雪山」攝影展在雲南的省會城市正式展出了, 唐錫陽教授和自然之友會長梁從誡親自前往參加展覽會開幕式的剪綵。在十天的展 出中,約有兩萬五千人次觀展,並在當地市民中引起了熱烈的迴響,那幾天真可謂 是「滿城爭說金絲猴」。在寒假結束以後,這個影展還在雲南大學等昆明的幾所大 專院校巡迴展出。 大學生綠色營得到了國務委員宋健、雲南省政府和有關林業部門、中央電視台「 東方時空」、北京電視台「東芝動物園」和許多關心中國環保事業的有識之士的大 力支持和幫助。中國大陸的新聞媒體和美國新聞週刊、台灣聯合報等海外媒體,對 這一活動也作了廣泛的報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為滇金絲猴的保護工作和制 止對施壩林區原始森林大規模商業性砍伐起到了推動性作用。 中央政府後來拿出一千多萬元的財政補貼,幫助德欽縣政府解決地方財政的困難 。自然之友在精神和物質上都對大學生綠色營給予了支持,並捐獻了有關設備。組 織綠色營的主要成員,也都是自然之友的主要成員,在綠色營結束後,許多年輕的 成員也申請加入自然之友,為自然之友增添了新鮮血液。就是在柏克萊新聞學院, 梁先生演講結束時,當場有來自北京的訪問學者,表示回國以後也將帶領自己的家 人一起加入「自然之友」的行列。根據初步擬定的計劃,'97大學生綠色營,計劃由 包括兩名香港大學生在內的十五名大學生和五名記者組成,重點是關注中國藏東南 地區的生物多樣化保護,赴西藏林芝考察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的野生動物保護、自 然環境狀況,以及藏南地區由於過度放牧而導致荒漠化日益嚴重的問題; '98大學 生綠色營,重點關注中國東北地區的濕地保護,計劃對黑龍江三江平原地區進行濕 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考察,呼籲停止或減少對東北地區濕地的大規模農 墾和草甸地區的過度放牧,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及野生水鳥的棲息地。 '99大學生綠 色營,重點是關注中國西北沙漠化問題,計劃在新疆塔克拉馬干沙漠周邊地區進行 綜合性生態考察,呼籲保護綠洲生態系統和沙漠生態系統,探討絲綢之路沿線古代 文明覆滅的原因。 拯救長江:治水的根本出路在於山水共治 今年元月十五日,自然之友八十多名會員和有關人士,舉行了一場關於如何建立 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的經濟補償機制的研討會。 在這個會上沈孝輝提出,要「樹立現代治水觀,實施生態補償機制」。歷史上「有 河患,無江患」,但如今水患重點已從黃河流域轉到了長江流域,中華民族治水四 千年,非但水患未除,而且愈演愈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在認識上存在著兩個誤區 :一是在治水方面,重工程設施,輕生物設施;重治末,輕治本;重治水,輕治山 。二是在治山方面,重營造人工林,輕保護天然林,一手種,一手砍,種的是生態 效益較差的人工林,砍得卻是生態效益最好的原始林。這不僅造成長江上游森林面 積銳減,而且造成森林質量下降,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態功能日益衰竭。隨著 生物防洪體系的崩潰,洪澇災害日趨頻繁。人們在中下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營造工 程防洪體系,堤壩越築越高,水患卻越來越嚴重。長江正在步黃河的後塵。 他認為,維護江河的生物防洪體系,不論是保護天然林,還是營造人工林,都需 要大量的投入。特別是,江河上游的生態脆弱地區,大半都是我國西部的貧困少數 民族居住地,貧困地區財政補貼、扶扶貧開發、森林工業轉產、自然保護區和林場 的建設等等都需要資金,根據「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可以將森林生態效益的 收益者分解為若干方面: 蓄水、保土、防淤、延長水利工程壽命,受益者為水力部門; 提供穩定、優質的 水源,減免旱澇災害,受益者為農牧業部門; 提供潔淨淡水、收益者是城鎮居民 和工礦企業; 提供優美清新的景觀、空氣和水流、適宜的氣候,受益者為旅遊部門 ; 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保持陸地生態平衡,受益者是全社會; 然而,這些受益都不具有商品屬性,他們不可能以商品交換的形式獲得回報,故 只能由政府以稅收的形式在全流域分級、分類收取,再分配給森林生態營造、保護 部門。為此,政府還應該建立專門的機構進行統籌管理。有專家提出警告:中華民 族「成也長江,敗也長江」,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前景令人振奮,而其生態環境的 急驟惡化也令人震驚,長江若變成第二條黃河,它帶給中華民族的災難將不知比黃 河要大多少倍。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自然之友會長梁從誡,在這次討論會的基礎上,整理出一份 比較成熟的「建立生態效益的經濟補償機制」建議報告,並在今年的全國政協會議 上徵集了其他委員的簽名之後,成為一份正式的提案。 提案指出:我國治水歷史四千多年,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治水經驗的民族, 然而由於人口、經濟和自然的多種原因,近年來抗災、救災的能力雖有所加強,水 患卻有增無減,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幾乎年年有洪水災害,年平均受災面積近七億 畝,直接經濟損失成倍增加,一九九六年競高達二千二百億元。研究表明,與歷史 週期相比,近年致災的自然因素並無明顯的增加,但災情和損失卻遠大於過去,成 災的主要原因在人不在自然,即人類的社會活動,其中直接與水患相關的,首先是 砍伐森林和破壞原始植被。檢討現有的防範措施,無異於一手抗災,一手造災;一 手修堤壩,一手毀堤壩;一手栽樹,另一手砍樹......生態防洪體系漸趨崩潰,致 使水患愈演愈烈。 為此該提案強調,現代治水觀應該是將全流域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通盤考慮,本末 結合,山水共治,特別注重生態防洪措施,著眼於江河中上游,通過保護和恢復林 草植被,將降水攔蓄於青山翠谷之中,減輕水力工程所承受的自然和社會壓力。針 對中國大江大河上游多在西部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建議:一、由國務院就治水問 題組織系列座談、論證會,研究制定更科學、合理的治水戰略;二、恢復原「全國 水土保持與水資源領導小組」或建立類似的中共機構來統籌領導、實施其戰略;三 、按照「誰破壞,誰賠償;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逐步建立江河生態保護經濟 補償機制。 從保護首都環境著手,呼籲「首鋼」逐步遷出北京 在「自然之友」看來,著名的首都鋼鐵公司(簡稱「首鋼」)不僅是耗能、耗水大 戶,也是一個北京的污染大戶,北京空氣污染至少一半以上來自首鋼,北京環境狀 況的好壞,直接與首鋼的存在有密切的關係。楊東平表示,「要首都,還是首鋼? 」這並不是聳人聽聞的宣傳,也不是一個人造的和虛擬的問題,而是首都非常現實 的、迫待解決的環境問題。 今年年初,「自然之友」聚會就將首鋼遷離北京的問題,展開的熱烈的討論。首 鋼所在地的原石景山區環保局長高德青、國家環保局牟廣豐,在自然之友會員、原 北京宣武區環保局長郭洪泰的邀請下,也參加了討論。曾在電子部工作過的荊中對 首鋼搬遷提出了一系列的考慮: 1、不是首鋼全部,而是將煉鐵、煉鋼、煉焦、燒結和熱軋等幾個所謂的「上游企 業」遷走,如此牽動面小,涉及工人人數少,約占首鋼在京十餘萬工人的不到一半 ,涉及的資產也只是首鋼四百億資產的一半左右;2、遷往地點設想為北京市正在投 資興建的唐山京唐港一帶,離北京市不到二百公里;3、首鋼礦石靠海運進口,在京 唐港建廠,不但大大節約原料運費和產品運銷費用,而且也接近能源基地,這對首 鋼今後發展會有長遠效益;在遷建中,可充分利用最新工藝,不僅有助於減少污染 ,而且將大幅度提高企業效益;4、唐山地區環境容量大,經濟發展前景看好,唐山 市對首鋼遷去有積極性;5、在搬遷未作定論之前,首鋼不得再擴大規模,首先不能 再上擬議中的2160軋鋼項目;6、首鋼搬遷完全符合《北京市總體規劃》的要求。 在討論會的基礎上,並吸收了其他「自然之友」會員的意見,他們進一步完善了 上述建議,成為今年春全國政協會議上梁從誡提出的另一份提案。提案首先肯定, 建國以來首鋼為北京建設曾作出的重要貢獻,至今仍是北京的重要經濟支柱之一。 但是,首鋼每年排污水五千萬噸,佔全市污水排放量的7—8%;並且還是北京市空 氣污染的一個重要來源,首鋼處在北京正西上風口,並逐年沿東西軸線向東擴展, 其所在的石景山區和毗鄰的海澱、豐台,近年已成為人口密集區,首鋼的污染對北 京西部地區及附近郊區居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已造成直接危害。一個千萬噸級的巨 型鋼鐵企業建在首都近郊並向市區逼近,世所僅見。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 和國際性大都市,其城市性質和首鋼的存在與發展根本上難以協調。 一九八六年 ,當首鋼產量只有一百五十萬噸時,一批專家就已經提出「首鋼遷,還是首都遷?」 的警告,目前,首鋼的生產能力已超過1000萬噸。儘管黨中央、國務院明確規定了 首都作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功能,明確了「北京市不要再發展重工業 ,特別是不能再發展那些耗能多、用水多、佔地多、運輸量大、污染擾民的工業」 的原則,首鋼仍然在擴大建設,並準備在居民稠密區投資90億元再建一個2160軋鋼 廠,這勢必進一步加重對首都的污染,並將佔用預留治污設施用地,從而使首鋼的 污染治理難上加難。如果我們不想讓北京成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首都,不想讓北 京因水資源的枯竭和環境污染而喪失首都的地位,那麼,我們也許別無選擇,只能 以「壯士斷腕」的悲壯痛下決心,讓首鋼服從首都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也是 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 為此該提案建議:(一)立即停止首鋼2160軋鋼廠建設工程,以免造成新的損失; (二)盡快研究並落實首鋼部分企業的搬遷問題。提案還附上了具體的搬遷意見,並 指出,「據瞭解,目前首鋼經營狀況欠佳,如果能夠抓住國營大中型企業機制轉換 時機,使長期以來首鋼與首都的矛盾得到一個根本性的解決,對於雙方都將是一件 功德無量的好事!深望本提案能得到中央和北京市領導的重視和考慮。」 據梁先生介紹,今年的政協提案:目前未收到回復,一般需要三四個月時間,因 為他提的兩個提案,均是涉及比較大的問題,可能政府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做出反 映。不過,他強調說,不論政府對這兩份提案的反映如何,他們都標誌著民間環保 組織社會功能的一個發展,無形中給我們「自然之友」每一位會員增加了一種新的 、更大的責任。 楊東平談中國現代生態環境遭受三次嚴重破壞 據中國國家環保局公佈的環境狀況公報,中國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形勢日趨嚴 峻。煙塵和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出現酸雨的城市增多,大江大河流經城市的河段污 染嚴重。草原退化、沙化、鹽鹼化在發展,城市公共綠地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全 國的沙漠和沙漠化的土地面積,已超過現有耕地密集的總和。 楊東平指出,由於五十年代初人口政策的失誤,致使人口迅速膨脹,由1949年的 5.4億人,增至1992年底的11.5億人,約占世界總人口的23%,其中農村人口佔全國 總人口的80%以上,約占世界農村人口的1/4。中國人口的數量已接近甚至超過社會 經濟負荷能力和合理的資源承載能力。人口眾多和人口素質底下,贊成對環境生態 的巨大壓力。中國自然資源的人均佔有量:耕地2畝,草地4.1畝,水資源2600立方 米,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伴隨著總人口的不斷增長國民經濟進入高速增長階段, 耕地持續減少,水滋養日益危機,資源需求與消費增長的矛盾十分尖銳,成為經濟 建設的現實制約。 由於歷史上滋養開發強度過大,生態問題長期積累,到本世紀四十年代,生態環境 的質量已下降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如森林覆蓋率在1949年已下降到10%左右。1949年 以後,由於對環境問題缺乏相應的認識,以及在政治、經濟、人口等方面的重大決 策失誤,造成1958年「大躍進」時期和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時期兩次對生態 環境的大破壞。八十年代以來,在新的歷史境遇和社會條件中,中國的生態環境遭 到第三次嚴重的衝擊和破壞。在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 過程中,由於法制不健全、政策失誤、政府管理 職能薄弱等各種原因,伴隨權力下 放,在農村實行土地承包,發展鄉鎮企業和地方工業,許多地方農村的環境保護處 於放任自流的狀態,農村污染嚴重。 片面追求產值和發展速度,地方經濟工作中的急功近利和短期行為,對有限資源的 濫采亂挖、掠奪性經營和破壞性開發,加劇了資源危機。一些急於脫貧致富的農民 ,在發展鄉鎮工業時不顧環境後果和代價,城市和國外廠商向農村轉移高污染的工 業項目,致使鄉鎮工業發達的農村,同時成為污染嚴重的地區。一些地區甚至熱中 於引進國外工業垃圾,造成對環境的嚴重污染。物質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的 狂潮,迅速瓦解著人與自然之間已經十分薄弱的道德和情感紐帶。牟取暴利的私慾 ,使一些人不擇手段地瘋狂獵殺包括大熊貓、東北虎、雪豹、金絲猴等在內的珍稀 和瀕危野生動物。在最新公佈的世界瀕臨滅絕的十大物種名單中,中國的大熊貓名 列榜首。 與五六十年代的前兩次相比,八十年代以來的第三次生態環境破壞,除了巨大的 人口壓力,高速度、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工業化模式等傳統因素外,增加了 經濟體制變動、道德和文化危機、經濟主義和消費主義刺激等新的動因,具有更大 的危險性和嚴重性。 一九九三年五月五日,一場特大沙塵暴席捲了中國西北四省(區)的72個縣(市 )、方圓110平方公里的土地。在風和日麗的天氣中,突然飛沙走石,天昏地暗,狂 風捲起的沙石形成高達300∼400米的「沙塵暴壁」,自西向東撲來,瞬間最大風速 34米/秒,最大風力12級,能見度驟降為零。這場沙暴造成死亡85人,其中小學生5 7人,失蹤31人,傷264人;560萬畝農田和24.5萬畝果林受災;牧畜死亡和丟失12萬 頭,直接經濟損失5.4億元人民幣。 探索中國的生存之路走向現代化的「綠色通道」 從1972年中國派代表參加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973年8月在北京召開第一 次環境保護會議起,環境保護工作被提到中國政府的議事日程。1979年,通過《中 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1984年,國務院建立環境保護委員會;1989 年,正式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9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成立環境 資源委員會。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先後制定了12部環保法律、20多部環保條例 規定、250項環境標準,在工業和城市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部分地區的環 境污染有所控制。 然而,環境治理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環境污染的速度,中國環境生態始終在「局部 改善、整體惡化」的態勢之中。同時,人類的經驗和智慧已為後現代化國家提供了 超越「先污染、後治理」這種代價巨大的傳統工業化道路的可能。這既意味著擯棄 以經濟增長速度為單一目標的「速度型」發展模式,轉向兼顧經濟目標與環境目標 的效益型發展模式;也意味著調整社會現代化的目標,建立在中國嚴峻的資源約束 條件下,經濟適度增長、人民適度消費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楊東平談到,所謂綠色意識、綠色思想、綠色哲學、綠色政治、綠色文化、綠色 生活等等,大致都包括以上價值。在現實的社會運動中,則產生了綠色政黨、綠色 組織、綠色消費、綠色產品、綠色標誌、綠色建築等一系列綠色詞彙和綠色概念。 由七十年代的環保運動發展為八十年代的綠色運動,體現了這種新的文明的進化和 深化——這也是一種「綠化」:從淺綠到深綠。 從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綠色文化終於也感染了中國。其時,中國大地全民 政治的紅色正被全民經商的浪潮染成黃色。眼下,中國的綠色事業一件起步並正在 逐漸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和商人認識到「綠色」的巨大號召力和商業價值,環 保產業成為具有良好前景的新興產業。中國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開始在 傳統的政治思維和文化批判之外,認識中國的特殊國情和實際制約,探索中國的生 存之路走向現代化的「綠色通道」。一九九七三年六月五日,圍繞第二十個世界環 境日,一批青年搞活工作者組成的「中國青年環境論壇」舉行首屆學術年會,在北 京發表了《中國青年綠色宣言》。這個會議通過的另外兩個文件是《二十一世紀中 國青年環境行動》、《市場經濟下環境管理的政策建議》。「自然之友」也是這一 年三月註冊成立的。 中國的環境事業必須有更廣泛的社會成員、社會力量的參與。在這一過程中,民 間環境組織(NGO)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