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亂世之胎: 當代中國私營業主及中產階級的出現 陳奎德 一、風雲際會 破土而出 今年秋天,似乎同開足馬力宣傳十五大的官式媒體相媲美,北京城內小民們 的政治笑話也沸騰喧嘩,催人噴飯。其中的一則是:柯林頓、葉利欽、江澤民三位 大總統各自駕車,先後抵達了一個十字路口,說時遲,那時快,只見柯林頓連轉彎 燈也不打,一溜煙向右轉去;葉利欽豈甘落後?不踩剎車也不打燈,尾隨柯林頓右 拐而去。輪到江澤民時了,只見他左顧右盼,掏出小梳子對著後視鏡把頭刮了幾下 ,然後轉身問後坐的鄧小平:「我們怎麼走?」鄧的回答很簡短:「打左燈,向右 轉。」 這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一九九七年九月召開的中共十五大,就洋溢著這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特色」 。在國營經濟病入膏肓,無可救藥的嚴峻形勢下,中國的「駕駛員」不得不忍痛割 愛,出演「霸王別姬」,終於端出了的最後一道「主菜」---國有企業股份化。即: 實行「抓大放小」,把全國十三萬家國企拋向市場,任其「優勝劣汰」,而只留下 五百十二家大型企業仍為國有。 就目前所知,股份化方案大體上有以下諸種:經營狀況好的國有企業股票上 市,其他則實行多種所有制,包括私有(出售給私人)、職工所有(職工分享企業的股 份)、租藉以及合資經營直至宣佈破產。但對與經濟生命線有關的公司股份,政府要 求擁有控制性股份。然而在其他股份分散給各個股東後,政府的股份可能低於百分 之五十。 還有另外一類,就是已經存在多年的所謂股份合作制。它是鄉鎮企業的產權 變革的一種方式。其典型表現在東南沿海一帶。它的最具特色之處是設立了所謂「 鄉鎮政府股」,即,使地方政府免費變成合法的股東之一,把地方政府過去對企業 的領導關係變成了經濟夥伴關係,使雙方的經濟關係明晰清楚,具有了可計算性。 實際上,這是權錢交易的方式之一,它使得過去的「進貢」規範化和制度化了,具 有免於政府干預的作用,也即為經營自由付出的代價。同時,它也是對過去政府投 入的回報,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政治投資。 關於以上種種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一系列舉措,如果按照江澤民所說必須 由國家掌握控股權的話,則必定不可能真正按市場的方式運轉,仍是假的「股份制 」。而即使大部分企業在碰壁之後,不如此設限了,也還有諸多困難有待解決。譬 如:如何解決由此產生的大量失業(下崗)工人的生計問題?怎樣解決破產企業工人 的基本保障問題?以及分散股份如何集中?股份持有者如何產生真正有權力的董事 會,並選擇企業的經營者和決定經營方針?....等等。上述諸項問題,顯然非常重 要,但不是本篇文章討論的主題。 本文所關注的,是上述風起雲湧的產權改革已經帶來或即將導致的眾多社會 後果之一:中國的私營業主增長速度的加快及其影響的擴大。 一九七八年以來,中國大陸自從實行鄧氏「新政」以後,城鄉實際上就開始 出現了私營業主。這是大陸幾十年來未有過的「異數」,也是其正統意識形態的「 異類」。十五大股份化浪潮之後,他們的規模必將迅速擴大,可以預期,其勢頭將 對中國大陸社會結構產生深遠影響。 當前,中國大陸的私營業主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城鄉個體工 商業者,第二類是私營企業家。前者以個人及家庭勞動為基礎,從事個體工商業生 產加工,規模較小,設備簡單。後者以雇工經營為基礎,規模較大,有相當數量和 規模的資金、設備和生產經營場地。 按北京規定,私人企業指資產屬於私人所有, 雇工八人以上的盈利性經濟組織。 值得注意的最新趨勢是,個體工商業者(即個體戶)近年來有分化的跡象。前 兩年,由於受到政府政策的限制乃至壓抑,在1996年,個體戶已歇業三分之一。其 中大部不再經營,小部分則升格為私營企業家。這一動向顯示了資本兼併擴張的固 有邏輯,同時,也預示了未來的搖擺不定的前景。目前的新特點是,以股票為企業 集資的最重要方式,開展企業經營。這一動向的後果是值得仔細觀察的。 中國的私營企業家大體包括六種類型:1) 靠承包或租賃原民辦集體或社隊企 業發展起來的私人企業家,2) 個人或家庭獨資經營的私人企業家,3) 合夥經營的 私人企業家,4) 集股經營的私人企業家,5)掛集體招牌的私人企業家,6) 中外合 資、合作經營的私人企業家。 除這六種人外,還有些並不規範的「私營業主」,如,把自己的資金轉到國 外或港、台的親戚朋友賬下,然後再「投資」到國內辦企業,從而享受外資優惠待 遇的,如此等等。 不難預期,在十五大之後,以上各類中的集股經營的私人企業家將會迅速崛 起,成為數量最大的私營業者。 二、不三不四 力爭上流 實際上,中國私營業主在一般特徵上與其他國家的同行並無二致。作為資本 的人格化體現,他們都具有強烈的利潤慾望;都表現出超出一般水準的現實主義和 功利主義,厭惡意識形態,厭惡國家干預;他們往往是所在社會的最富有的階層之 一,其收入常超出企業員工的十倍乃至數十倍。只不過,中國私營業主的行為特點 更相似於西方早期資本主義時期企業家而已。 然而,畢竟中國大陸目前是個歷史上從未存在過的怪胎___一個體制混雜、名 不副實的社會。鑒於大陸當前的特殊國情和社會狀況,由這種特殊的生態環境,也 造成了當代中國私營業主與其他國家相應階層的一些不同特點。 人們首先注意到的,就是當代中國私營業主的經濟地位與社會地位的不對稱 性。 當代中國私營業主在經濟上的成功,並沒有導致他們社會地位的相應提高, 這是很多人都觀察到的一個明顯現象。大多數當代私營業主仍然被很多人,特別是 官員和知識分子在內心瞧不起。這裡的原因是多重的。首先是因為這些私營業主在 過去的體制中基本上是邊緣人物或底層人物,社會地位不高,沒有「鐵飯碗」。實 際上大陸的流行諺語所謂「不三不四賺大錢」,就是指斥他們為「不三不四」的人 。即使在今天,作為官方意識形態中的「資本家」,他們仍處於「國教」中受貶斥 的地位。此外,由於他們在過去的地位低下,因此受教育程度不高,相應地影響了 他們的道德水準、文化水準及言談舉止,因此在部分知識分子和官員的內心,他們 不過是一些「暴發戶」而已,不能登「大雅之堂」。對私營業主更為實際的不利, 是在他們申請貸款、土地使用權、能源及原材料供應上,他們都受到諸多限制和歧 視,其競爭處於不平等的地位。同時,他們也沒有國營企業職工都享有的公費醫療 ,勞動保護等社會主義福利,處於兩套體制甚至兩種文化的夾縫之中。這種經濟地 位與社會地位的不對稱性是我們在其他國家看不到的特殊現象。 鑒於以上所述的地位不對稱,這些私營業主對當前的制度環境沒有安全感, 對自己所獲得的財富沒有法律意義上的保障感。他們深恐共產黨在什麼時候突然把 政策變了,自己的財富就會在一瞬間化為烏有。因為共產黨畢竟姓「共」,它從未 諱言它的最終目標是消滅私有制。雖然目前它信誓旦旦地聲稱其政策幾十年不變, 但由於它過去在歷史上缺乏信用,由於它的制度本性,私營業主是不可能相信其承 諾的。 有鑒於此,這些私營業主的行為都是短期行為。他們賺一筆算一筆,不願作 長遠投資,對建立長期的企業信譽和商業信譽缺乏興趣。而在生活上,則盡量及時 揮霍財富,及時行樂。這一方面可以彰顯自己的富有,從而滿足自己業已進入上流 社會的虛榮心,提高自己想像中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過分地揮霍,本身也是對 於自己財產權利能否有長期保障缺乏信心的典型表現。此外,還有一項典型的制度 性不信任感,則是轉移財富的內在衝動。在中國的私營業主中,千方百計設法把自 己的財產向國外轉移,這早已不是什麼秘密,而是無時無刻普遍存在的現象了。當 然,由於他們並非權力當局,轉移財產要比官僚資產者困難得多,風險也大得多。 不過,也有少數有眼光的私營業者作長期打算,甚至到海外股票市場上市融 資(見九月二十六日世界日報載大陸私營企業「亞洲電子」在紐約股票市場上市)。 他們深信,中國這個市場與世界融為一體的趨勢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住的,包括共 產黨。但目前這批人還是少數。 中國私營業主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幾乎都致力於與政府有關部門和官員建 立特殊關係管道,不惜調動各種手段甚至非法手段去從權力當局獲取優惠。這本身 就反映了當前中國的制度格局:法治體系尚未確立,權力當局在市場經濟中仍有舉 足輕重的巨大作用。而中國的私營業主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中,也培養出了相應的行 為方式:缺乏法治觀念,能鑽空子盡量鑽。而且少數既得利益分子希望凝固目前這 種不合理局面,害怕追求民主和公正的力量打亂了當下秩序,破壞了穩定,摧毀了 他們的「關係網」,損害了他們的既得利益。因而具有過分保守的特點。 這就充分表明,中國社會目前的社會關係主要還是建立在特殊性上,而非普 遍性上。由於契約觀念尚未普遍化,因而才有賄賂行為的普遍化。這一點,同時也 與中國近代以來的官商勾結的傳統有直接關聯。 三、千金易擲 一言難暢 雖然有前面所說的種種弱點,但是,不可否認,中國的私營業主已經逐步在 形成一個社會階層。誠然,還談不上有某種成熟的、自覺的統一的階層意識和利益 表達渠道。但是,他們的利益直覺仍是相當準確的。 目前在中國大陸,私營業主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圈子。當然,公開的組織是 眾所周知的。那是指帶官式色彩的「工商聯」、「個體勞動者協會」、「私營企業 家協會」以及作為「民主黨派」之一的「民主建國會」等。由於這些組織都受到官 方的嚴密監控,大多數私營業主只把它當作形式去敷衍,並不重視它們。相反,對 一些帶民間色彩的諸如大款俱樂部等,卻相當熱衷。這些俱樂部要繳極高的「會費 」,因而成了富翁圈子,變成富人的身份象徵。私營業主通過此類俱樂部相互交往 ,確定共同利益,尋求基本共識,協商共同行動,從而逐漸建立了本階層的自覺意 識和自主性。 當然,在價值觀上,當代中國私營業主充分表現出了以利益交換為中心的功 利主義,其關係圈子基本上都源於相互之間的物質利益,彼此重業務緣分,重財緣 ,從而代替了重親緣,重地緣的傳統。他們根據需要決定交往,一旦需要不復存在 ,交往亦隨之中止。 私營業主的圈子所發出的聲音,大體上可概括為:對政府的要求,減少攤派 ,除去不合理的負擔;對制度的要求,確立法治,保障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對 改革的要求,要有自己的政治代言人,使自身的政治地位與經濟地位相平衡。 這裡最令人感興趣的是如何尋找政治代言人的問題。 從傳統的「中國特色」看,中國歷史上的政治代言人除政界人士外,還有知 識界人士。 這也就決定了中國私營業主尋找政治代言人的基本途徑。 首先,是用經濟滲透方式影響政客,藉以密切與官僚的關係,達成傳統上就 難分難解的"官商關係」,甚至達到「官商一體」即與政治代言人融為一體,使之完 全代表自己的利益。這是中產階級的第一個「中國特色」。 其次,是對現代化和民主取向的知識分子提供經濟支持。這類知識者的訴求 與私營業主有很大的共同點,他們急切地呼喚中產階級的出現,私營業主的直覺也 準確地意識到這點。因此,在1989年天安門廣場上他們才大量捐款,與知識分子結 成了共命運的關係,這以四通公司總裁萬潤南先生的表現最為典型。而1989年之後 ,在中國大陸,一部分私營業主們又向異議知識分子提供了經濟保護傘,有的私營 公司甚至成了自由知識界的「蓄水池」。在異議知識分子被開除公職,丟掉飯碗之 後,私營企業把他們收留了下來,結成了相互借重的關係。其實,研究現代社會轉 型的政治學家亨廷頓(Huntington)先生早就說過:「中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可能會 經歷好幾個階段,一般地說,最初登上社會舞台的的中產階級分子,是兼具傳統遺 產和現代價值觀念的知識分子。」我想,在重視教育的亞洲國家,尤其如此。這就 揭示了在中國,知識分子與中產階級的血緣關係。它是中產階級的第二個「中國特 色」。 但是,要中產階級象西方社會中的同行一樣,自我組織,自行參政,自己組 成中產階級政黨,恐怕還需要有相當長的歷史過程。 四、未立恆法 焉有恆產? 一般認為,經濟改革的實施,使中國開始出現中產階級。這裡的問題是,他 們主要分佈於哪些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目前的狀況如何? 在當代世界各國,中產階級的一般涵義,基本上以收入的高低衡量,與本人 是否是實業資本家並無太大關係。然而在中國大陸,如果我們著眼於作為一個行為 主體的階級來看,則大陸國家單位中的較高收入者,如,國營企業的管理者、政界 官員等,由於他們受到政府很嚴厲的控制,既不具有自己的組織,甚至連橫向聯絡 也沒有,其行為和思想方式很顯然不可能具有一個獨立的階層或階級的姿態。因此 把他們稱為中產階級並不恰當。 人們注意到,除了上述國家單位中的中等收入以上的人群外,十幾年來國家 體制溢出了一些自由流動的社會空間,在其內部出現了一個社會中間層,雖人數目 前還不多,但其獨立性更大。如自由職業者和私營業主等。 其中私營業主顯然具有更大的經濟力量,因而也是更大的社會力量。它已經 成為中國中產階級崛起的主要標誌。自然也是本文何以集中考察他們的原因。 如前所述,當代中國私營業主目前尚不是一個成熟的社會階層,更不是社會 學所說的成熟的中產階級。所謂成熟的素質,是指在行為規範、獨立性、文化水準 、職業道德等方面而言的。一般說,指在市場法則及其法律規範下的獨立經營者以 及自由職業者。獨立謀生,自主經營,公平交易,遵紀守法,維護家庭,承擔責任 。他們是社會秩序和主流道德倫理的主要支撐者。是社會的穩定性成分。這與他們 擁有一定的財產關係很大,因此渴望保障產權的法治社會。 中國的私營業主目前顯然尚未達此標準。因此,有學者認為,既然中國當前 缺乏民主秩序的主要支撐者____中產階級,所以在中國實行民主的條件未曾成熟。 筆者曾經指出過,上述「中產階級預成論」是不具有歷史感的。這裡有一個 中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階段的問題。事實上,一個成熟的理性的中產階級不可能在 某一天突然出現,它總有一個逐步成長成熟的過程。試回想一下巴爾扎克所描寫的 當年西歐那些行為粗俗的「暴發戶」們,他們並不比今日中國的私營業主好到哪兒 去,但正是他們,連同其他社會力量一起,推動了現代民主秩序的確立。特別是, 在這一過程中,社會確立了相當完備和穩定的法律體系,形成了現代法治社會,從 而在此互動的歷史過程中演變成了今日那些守法競爭的中產階級。 況且,就社會轉型而言,中產階級並非必要條件,試看蘇聯東歐的歷史大變 遷就清楚了。當然,現代民主制度若要穩定下來,推動並維護法治的中產階級的出 現恐怕就是必要條件了。 鑒於上述原因, 當前中國社會迅速地分層,私營業主的崛起,他們的壯大對 中國社會結構的影響,特別是對中國中產階級的成長,對法治的形成,無疑是有重 大意義的。 參考資料: 1.江澤民十五大政治報告 2.《中國現階段私營經濟探索》,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3. 「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及其變動的系統考察」,謝志強 著,《社會學與社會調查 》,1991年第2期 4. 《社會學研究》,1992年第6期 5. 《社會科學研究參考資料》,1992年第2期對國有企業股份化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