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權主義和知識分子 (德國)仲維光 一.方法問題:描述、比較和評價 鄧小平去世,使得他最後二十年作為一種歷史時期成為人們研究的歷史對象。 今天,人們在討論鄧後時代的問題與對策時,首先面對的就是如何描述和評價鄧小 平時期。它導致人們對鄧後時期的不同評價和認識,不同展望和努力。 人們在對鄧後問題的討論中,往往首先面臨的是對鄧小平最後二十年評價的 討論。它究竟導致中國進步了、好了,還是壞了?這種討論使得爭論莫衷一是。因 為它不僅牽扯到價值判斷問題,還隱含著歷史進步的一元觀。這種討論導致把問題 意識形態化,而較少有建設性、啟發性。因此,關於鄧小平時代的歷史描述研究, 作者願意迴避這種爭論,而採取卡爾·波普所說的方法: 「歷史解釋主要是一種觀點,其價值在於它是否富有成效,在於它對歷史材 料的解釋力,能否引導我們發現新材料,並幫助我們把材料條理化和連貫化。所以 ,我在這裡所要說的話,並不意味著作為一種教條式的斷言,儘管我有時也會大膽 表達我的看法。」(《開放的社會及其敵人》,卡爾·波普,中文本,山西出版社 ,1992年,第180─181頁) 作者認為,採用描述的方法描述鄧小平時期及其遺留的歷史問題,在這種基 礎上和其它的歷史時期對比,才能更多的發現問題。而在描述中,每個人都有自己 的描述的理論框架,這一理論框架的優與劣,則在於這一理論框架是否能解釋更多 的歷史現象和將出現的現象,是否能自恰,而不需要更多的假設和不產生背謬。 作者在這裡還必須說的是,理論在這裡是一種描述和解釋的手段,它不具有 一元論那種質主義的特點。 與其討論進步與否,討論好壞,不如採用描述,準確把握歷史事實,把握它 產生和遺留的各種問題。很多對鄧小平時期進行歷史總結的人並不清楚自己的理論 前提是什麼,而匆匆進行關於鄧小平時期的好與壞,進步與否的爭論,如果仔細探 索,他也許會發現,自己竟然在用一種和自己本意背道而馳而的理論,他竟然用自 己的境遇,如出國與否,取代了歷史描述。 二.理論─描述框架的辨析:極權主義的兩種表現 任何觀察都滲透著理論,任何描述都通過自己的描述框架組織材料和分析材 料。 鄧小平究竟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還是和希特勒、斯大林和毛澤東,乃 至波爾布特一樣,是當代最大的極權主義者之一?如果說「改革」、「極權主義」 在這裡首先只是作為中性的描述工具,那麼,在做這種辨析之前,我們應該辨析這 些描述框架的準確含義,即我們所說的「當代極權主義」是什麼,具有那些特點。 (1)教條的極權主義 卡爾·波普和漢娜·阿倫特等哲學家、思想家把當代希特勒和共產黨政權稱 為極權社會。在關於政治統治制度的比較分析中,極權主義概念構成了一個重要的 中心的範疇。極權的統治制度是作為以自由民主為特徵的政體的對立典型而討論的 。極權主義理論研究者都認為,意大利和德國的法西斯主義政體,同樣對於前蘇聯 ,乃至二次大戰後出現的東歐各國,甚至中國的共產黨制度,顯然不是由不同傳統 的獨裁專制政體形式的發展形成的。對於這個題目的研究不斷地向我們展示的是, 法西斯國家社會主義和共產黨制度幾乎具有同樣的特徵,至少它們是非常非常近似 的。這種研究涉及的是一個新的,結構獨立的,並且仍然在進一步發展的、統一的 統治體制。 極權主義的統治制度和以往的獨裁專制、暴君,拿破侖的軍事專政不同。在 C.J.Friedrich(Totalitaere Diktatur, Stuttgart, 1957)、F. Neumann(Stru ktur und Praxis des Nationalsozialismus 1933-1934)、漢娜·阿倫特那裡,它 具有以下六個特點:1.一個官方的意識形態,2.一個唯一的政黨,3.令人恐怖的秘 密警察,4.新聞壟斷,5.武器壟斷,6.中央控制。 卡爾·波普更用封閉社會的理論具體描述了當代極權社會。他常常用以下術 語形容封閉的極權社會和極權主義者的特點:教條的,反科學的,集體主義的,原 始主義的,靜止不變的,獸性野蠻的,魔術的,禁忌的,僵化的,神話式的、玄想 的,民族主義的,非理性主義的,直接流血暴力等等。和這些相連還有缺乏生命力 、甚至倒退的基本傾向,限制約束,封閉隔離,僵化反動等等。(卡爾·波普,Th 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London,1962,中文本(只有第一卷),《開 放的社會及其敵人》,卡爾·波普,山西出版社,1992年) 波普在這裡描述的是典型的教條的極權主義。 教條主義的極權主義的特點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實現一個意識形態固定 的世界觀。為了這一目的,怎麼幹都可以,唯獨排除任何對這一意識形態的偏離。 人們必須無條件地接受這些教條,並把它作為一切政治行為的唯一判據和出發原則 。政治目的一旦確定,一切方法和手段都是任意的,是否對目的有益是唯一存在的 問題。在極權主義的任何變化的開端,政治上的所謂「理念」就把它推向極端,對 這種理念來說,所有其它一切只能是手段。這種由國家來實現、並且統治一切的意 識形態自身就是目的,其它都是這一目的的手段。對於教條的極權主義來說,權力 也是實現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唯一的自身的目的,儘管他從一開始就要單獨壟斷權 力。 教條的極權主義在形式上的特點是:目標的極端主義,和方法上有用就是真 理的工具主義。對一切政治行為,極權主義的孿生公理被它們表述如下: 一.它的教條規定了它的目的是絕對的自身的目標,不允許任何對它的討論 。 二.目標使得它的手段神聖化。 意識形態和烏托邦成為這種極權主義的內容的標誌。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和列 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它的典範。教條的極權主義以意識形態作為它的認識的核心 ,並把它擴大成為和教條緊密相連的學說。 在它的烏托邦的規定中有道德的高要求和幸福觀,它喚醒了天堂的幻想。極 權主義要麼力圖掩埋殘存的人性,要麼把它們變成公開的生活謊言。典型的教條的 極權主義有兩個標誌,其一是為了保持正統的教條,不斷的清洗,其二是為了拯救 作為烏托邦的意識形態而偶然的產生的「造反」行為。這在斯大林和毛澤東那裡都 是如此。 (2)充滿投機性的、機會主義的極權主義:無信仰學說的極權主義 然而,波普所說的教條的極權主義卻不能完全描述一切極權主義。在阿倫特 和其他研究極權主義的學者的研究中,我們卻可以看到和上述不同的特徵,如放縱 ,乃至挑動刺激的極權主義的特徵,Spinner 指出,極權主義不是靜止的,而是主 動活躍的,不是僵化,而是運動變化的,不是倒退,而是進步發展的,不是教條不 變,而是充滿投機性的機會主義和革命主義的。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對一切 可能性來說它是「開放」的,在論證它的意識形態上而借用的技術和實踐化的方法 論上是「科學」的,在運用恐怖上是「理性」的。極權主義的特點不是建立新的限 制約束,而是完全相反,他們不斷地越過舊的限制,掙脫已有的束縛,揚棄傳統的 約束,乃至想不可想像的事情,使僵化運動起來,把不可能的事情可能化。極權主 義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大致有三個階段和主要的現象形式:即教條的,無信仰教義的 ,乃至無信仰教義、無國家的極權主義。(Helmut F. Spinner, "Popper und Pol itik", Bonn, 1978 ) 對這種極權主義,阿倫特說,在毀滅一切傳統的目標、價值、規範、規則、 形式、方法和正常的可能和非可能性上的原則意義上,極權主義是一種在政治上「 充滿投機性」的最邪惡的激進主義。(H.Arent, Elmente und Urspruenge totale r Herrschaft, Frankfurt,1962, 第698頁,中文本,《極權主義的起源》,台北, 時報出版社,1995年)他以極端的一體化毀滅了社會。他無限地把社會政治化、意 識形態化而在政治目標的設立上,方法手段上毀滅了政治。他肆無忌憚地處理和清 肅個人而毀滅了自立的人格。他以把目標變成手段而毀滅了一切目的。他把它們變 成了僅僅是權力政治的手段而毀滅了自己拿來作為學說的理論。最終,他甚至毀滅 自己。因為,至少從長遠、有時甚至短期來看,他過分極端的權力要求,在考慮他 所遇到的抵抗和究竟有多少可能性上,他由於自己的無能而失敗。 Spinner 說,「極權的激進主義首先粉碎的是他自己的教義,他以沒有教義 信仰的機會主義原則犧牲了教義。本來綱領意味著不給機會主義對於事情和可能的 適應以任何存在餘地,但是,他卻把沒有信仰學說的機會主義原則變成『綱領』而 最終粉碎了他自己的政治主張。希特勒是這種傾向的代表,他從頭到尾,竭盡一切 天才、荒謬並極富成效地在世界舞台上成熟地為我們上演了這幕教學劇。」(第45 7頁) 沒有信仰學說的極權主義對於極權主義運動和遵循它的政治來說意味著: 沒有任何原則;與之而來的沒有任何綱領;沒有目標;沒有目的;不擇手段 。 希特勒所說,一切都可能,一切都允許;鄧小平所說,黑貓、白貓,抓住耗 子就是好貓。摸著石頭過河等典型地代表了這種極權主義的特徵。 (3)無信仰學說的極權主義的幾個值得注意的特點: A.極權主義運動的產物:極權主義的「機會主義革命」 機會主義的極權主義是極權主義運動的必然發展結果。赫爾曼·勞施寧(He rmann Rauschning, Die Revolution des Nihilismus, Zuerich und New York, 1 938. Die Zeit des Deliriums, Zuerich, 1947. Gespraeche mit Hitler, Wien, 1973.)曾經描述了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第二階段的革命,「無信仰學說的革命 」。事實上,斯大林式的布爾什維克主義,鄧小平式的改革也是如此。他認為這雖 然是一個背謬,但是卻肯定是專制的變形。勞施寧在解釋這種極端非常規的極權主 義的意義的時候說,「這個標誌為無信仰學說的革命,是由具有完全絕對約束力的 世界觀的嚴格性裝備而來的。儘管如此,對事實的這種認識仍然是克服今天德國的 狀況首要的和最根本的前提。它是一場革命,雖然它的本質是以迄今為止人們所不 熟悉的破壞狂和殘暴為特徵,並且完全沒有任何信仰學說所標誌的。這場無信仰學 說的革命具有特別的危險,它所表現的完全的虛無主義肯定會導致政治結果。在它 的毫無任何前提假設中沒有最終目的和與之相連的動機,它在時空上無限的本質涉 及的是極權和永恆。沒有任何方向和限制說明了這一運動的危險。它轉而反對一切 ,無處能找到滿足。」這種沒有信仰學說給予極權主義以一種「完全新的特點」, 它揭示了「到今天為止一切範疇的欠缺」。(勞施寧,1938,第86─87頁) 勞施寧認為,極權主義的運動在希特勒那裡就是一場沒有信仰學說的革命。 作為最大和最持久地把握權力的政治思想,沒有信仰學說是極權主義的必然結果, 在現代極權主義運動中,希特勒和鄧小平的意義遠遠大於任何教條主義的極權主義 理論家。 B.機會主義的極權主義社會中的所謂「寬容」 對於沒有信仰學說的極權主義來說,由於他根本沒有嚴格的教條和信仰,因 此他沒有前面所述的教條的極權主義的兩個特點。他不需要為此不斷地清洗,然而 ,奇怪的是這居然被人們看起來似乎有些「寬容」。同樣,他也永遠不需要以造反 來反對那些對理想和教條的偽造、修正和背叛。例如在鄧小平那裡不需要反對對無 產階級專政的背叛。事實上,在教條的極權主義那裡,如漢娜·阿倫特所說,自身 的教條核心並不是只給予最邪惡的極端的原教旨主義以存在的基礎,它從根本上也 給予沒有原則的機會主義政治的工具主義以中心的位置。它的教條中就包括著手段 上的無所不用其極。 在教條的極權主義那裡,絕對束縛在一個統一的嚴格的教義上不只一次地使 統治精英分成派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沒有信仰學說的極權主義只要求無條件地 忠實於具有高度投機性的極權的領袖。這樣,它就使得內部的任何以學說為基礎的 反對派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它使得現實和教義之間不再存在衝突,反對者不可能 再具有任何反對它的權力和辯解的理由,在忠誠與否的鬥爭中排除了意識形態的作 用。如前所述,沒有信仰學說的極權主義一方面使得不斷的清洗不再必要,它在另 一方面也使得內部的反對派,乃至持不同政見運動的腳下失去了基礎。第三帝國的 集中營和蘇聯的古拉格群島也不再作為再教育的集中營而必需。 C.機會主義極權主義社會的大眾文化 阿倫特認為,極權主義在二十世紀是一種廣泛的群眾現象。極權主義運動將 目標定在組織群眾,並且獲得了成功。阿倫特說,「毫無疑問,極權主義政府及其 無法容忍的公開罪行是由群眾支持的。」「群眾對極權主義的支持既非出於無知, 亦非洗腦的魔力。」(中文本,第36頁) 她指出,在沒有信仰學說的極權主義那裡,對於「它自己的意識形態內容的 隨意」,不僅是極權主義的統治集團內部精英的特權。無信仰學說的極權主義和教 條的極權主義一樣,在它所統治的社會中無處不在,它由最高層的統治精英通過基 層領導、組織者、執行者的中間組織一直滲透到一般群眾。 這種沒有任何信仰學說的極權主義玩世不恭、厚顏無恥。它不再是為了實現 任何學說信仰,不再是為了追隨一種意識形態,不再是為了實現一種烏托邦。在形 式上我們看到的是深思熟慮地以手段代替目的,在內容上是以自己的意志緊握權力 ,「權力,是任何制度不可缺少的工具,對他來說是目標和目的。統治,不再是為 了實現一個確定的想法,而就是為了統治。」(勞施寧,1947,第52頁)阿倫特對 此也說,「法西斯主義的目的確實除了把握權力外沒有任何其它的東西。」(1962年 ,第488頁) 這種玩世不恭、厚顏無恥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領域,它不是極權社會解體的 積極產物,而是機會主義的極權主義的社會的一個根本的特徵。教條的極權主義曾 經以他的教條,意識形態粉碎了傳統,而機會主義的極權主義再次從另一方面蹂躪 了一切道德和文化傳統。 對於在極權主義個人權力交替中的群眾的反應,阿倫特說,「一般的極權主 義運動特別是其領導者的名譽方面,其特點是令人吃驚地迅速地被遺忘,令人吃驚 地輕易地被取代,這種特點是任何事物都無法和它相比的。」「如果說有一種極權 主義的個性或性格,那麼,這種異常的可更改性和缺乏延續性可謂它的突出的個性 性格。所以,如果群眾的朝三暮四和過於健忘,意味著他們的極權主義心理妄想已 被治癒,那將大錯特錯,這種心理妄想時常表現為希特勒或斯大林崇拜;事實上, 這種心理妄想是難以醫治的。還有一種更嚴重的錯誤是,由於看到這種短命現象, 而忘記了只要極權主義政權還在掌權,只要極權主義領袖們還活著,這種政權就會 一直『指揮一切,並且得到群眾支持』。」(中文本,第441─442頁) 三.鄧小平及其遺產 〔1〕維護鞏固極權主義的改革家:鄧小平 如果當年希特勒不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或在戰爭中適可而止,他也許會仍 然被看作德國人民的大救星,對他的評價就會爭論不休。因為他確實振興了德國的 經濟,恢復了德國的「尊嚴」。儘管這種爭論在今天看來是可笑的。然而,歷史的 確無情而殘酷,它既沒有讓他止步而帶著不應有的尊敬離開人間,也沒有使世界接 受教訓不再尊敬那些極權主義的小丑。人們仍然必須被打得鼻青臉腫才不得不承認 極權主義者對他們的愚弄。 從七十年代後期鄧小平就被稱為改革者。事實上,即便是在他受到毛澤東的 殘酷整肅後,他的極權主義本性也從來沒有改變過,對極權主義政治,他從來沒有 過任何否定性的反省和思考。被整肅在他那裡只是個人手段的失敗。復出後的鄧小 平的各種機會主義做法仍然只是為了鞏固極權主義的統治。由於他本身就具有第一 代共產黨領導人的一切特點,參與過,並且在很多決策過程中起過決定性的作用, 他本身就是斯大林式的人,他甚至沒有赫魯曉夫56年那種清肅斯大林的衝動。他不 允許談論毛澤東和文化大革命。雖然機會主義的極權主義具有所謂寬容的假象,但 是,他卻是在八零年結束了民主牆,逮捕了魏京生,在八三年發動了清理精神污染 ,八六年底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在八九年對學生運動的進行了舉世震驚的血 腥鎮壓。在政治統治上沒有過任何鬆動。他具有一切我們上述的投機的、沒有信仰 學說的機會主義的極權主義者的特徵。如果說他是改革家,那麼他正如勞施寧評述 的希特勒那樣,是極權主義走向第二階段的「改革家」,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改革 家,他是一位典型的極權主義者。 〔2〕最蠻橫、殘暴,最實用的極權主義者 任何極權主義者都是實用的,都會為維護自己的權力無所不用其極。然而這 些極權主義分子由於其個性不同,教養不同,由於其所處的歷史時期和環境不同, 因此他們的表現肯定也不同。列寧表現出知識分子性格,斯大林表現出很強的軍人 僵硬性,希特勒帶有藝術家的瘋狂,毛澤東具有詩人的浪漫,然而,在根本上他們 卻都是極權主義者,在本性上是殘酷的和反人性的。 鄧小平和上述人不同,他有著自己的個性:剛愎自用,實用果斷。他具有典 型的賭徒性格,並且也真的嗜賭如命。早在法國留學時他就喜愛進出賭場,晚年尤 喜橋牌。在戰爭中,這種性格使他攻無不取。在奪取政權後,這種性格雖然使他在 毛澤東的手中起伏波折。但是,他參與的任何決策都具有他性格的這些特點。如他 是反右最堅決的支持和發動者、第一線指揮者。他是最堅決的匈牙利鎮壓建議者。 為了他自己的復出,並且也是出於無奈,他雖然在七九年不得不實用地為右派平反 ,但是,他從來沒有說過一句否定反右的話;他雖然不得不在經濟上進行改革,在 政治上反對「凡是」派,但是,他也沒有越出過「實用」一步。為了上台和維持自 己的權力,他雖然非常機會主義,什麼手段都使用,什麼意識形態都框不住他,但 是,對於任何危及極權主義的東西,他從來(!)沒有過任何寬容。 他沒有毛澤東所說的,綿裡藏針,有的是強硬和毫不留情的殘暴。一九八九 年是他一生性格的典型寫照,他不僅殺人,而且要殺給全世界人看,看你們能把他 怎麼辦!因此,作為極權主義者的鄧小平的特點是,在人類的歷史上,他是一位最 蠻橫、殘暴,最實用的極權主義者。 〔3〕鄧小平的遺產: 教條的極權主義者和機會主義的極權主義者的遺產當然有所不同。教條的斯 大林和毛澤東之死留下來的是一個完全封閉的政治化社會,僵硬帶有烏托邦色彩的 意識形態教條,及隨之而來的所謂道德要求和禁錮,毫無能動活力的計劃經濟。七 十年代末期,鄧小平上台後,這一切在機會主義的極權主義者手中有了很大的「變 化」,因此,鄧小平之死所遺留的問題和斯大林和毛澤東等死時也有一定的不同, 但是,仔細分析,我們會看到,我們面臨的只是極權主義的不同的遺產。 阿倫特說,極權主義毀滅了人們的思維能力,經驗能力。極權主義要極權就 必然要毀滅一切和他們相異的文化和傳統的一切(包括知識和倫理),自三十年代 以來,教條的斯大林和毛澤東在思想和文化領域中的很多做法是類似的。他們以封 閉教條,略帶「烏托邦」的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逐步地蹂躪了各種文化傳統。到了 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登峰造極,各種野蠻血腥的破壞和迫害毀滅了一切和極權 主義異質的文化和道德。並且鑄成了一種和一般社會相異的極權主義文化規範。 然而,這一切在機會主義的極權主義者鄧小平的統治下,並沒有本質上的改 變。極權主義繼續從另一方面蹂躪褻瀆一切和他們相異的文化和傳統。八十年代的 「極權主義改革」的機會主義和實用主義做法,使得各種玩世不恭和厚顏無恥充斥 了知識、文化,乃至社會各個角落。極權社會得以苟延殘喘了,但是,人的個性繼 續被毀滅,品質繼續被毀滅,道德也繼續被毀滅。表面上的宣傳傳統文化實際上和 毛澤東的反傳統一樣,只是實用地借用傳統中對極權統治有用的因素。而任何和極 權統治相背的文化和傳統,任何思維能力,經驗能力,和獨立人格的恢復都會面臨 象八九民運那樣的遭遇,統治者和他的精英仍然力圖給以滅頂之災。 在經濟上,教條的蘇聯在解體後面臨的是如何移走一個僵硬的經濟體系和它 的文化,重新建立新的體制。而充滿投機性的鄧小平遺留下的卻是一個只有實用主 義活力的經濟怪獸。環境污染,資源破壞,體系混亂。雖然物質有所豐富,社會表 面有些鬆動,但是,在向一般自由社會的轉變中,從長遠的觀點看,人們很難說究 竟哪一種極權主義面臨的問題更少、更加容易,並且「人類」(我們這些當事人和 子孫)與歷史承受的痛苦更少。 面對鄧小平的遺產,我們必需要說的是,實用主義的極權主義的遺產,和表 現為教條主義的斯大林時期的遺產,和毛澤東略帶浪漫主義色彩的極權主義的遺產 是不同的。雖然至今在這個世界上仍然有人,對他們所附帶的色彩留戀不已,然而 ,驚羨毛澤東的浪漫色彩的人,眷戀斯大林嚴格教條的人,貪享鄧小平實用主義結 果的人,都忘記了或忽略了他們的極權主義本質,殘暴的敵視人類本性。他們附帶 的留給人類的所謂「美好」,無論怎樣都掩蓋不了他們對人類所犯下的罪孽的痕跡 ,無論怎樣都消不盡他們的血腥。他們的罪惡將被千秋萬代釘在人類的恥辱柱上。 四.鄧後時代和知識分子的轉向 〔1〕掙脫禁錮和擺脫腐敗 雖然,鄧小平和毛澤東一樣都是第一代共產黨領導人,都具有強勢。他們死 後都會留下一定的真空。但是,如前所述,他們一位是機會主義的極權主義,一位 是教條主義的,所以,他們死後留下來的極權主義遺產,留下的空間還是不同的。 在斯大林、毛澤東那樣的教條的第一代共產黨領導人死後,都會有一個解凍時期。 這在毛澤東死時就可以差不多預言到,中國可能會面臨一個和斯大林死後類似的時 期。但是在鄧小平這種機會主義的強人死後,卻不會如此。因為社會已經充斥了玩 世不恭、縱慾享樂,厚顏無恥,人們的個性、道德被腐蝕已盡。除了極權的強硬的 統治集團,社會已經腐爛癱瘓,而無法自立。因此,已經成為轉型的代名詞「解凍 」,它的表現形式肯定將不同於已往蘇聯等東歐共產黨國家中發生的解凍現象。過 去是掙脫禁錮,現在是擺脫腐敗。知識和文化,倫理和傳統,真正是置之死地而後 生了。鄧後時代,中國的知識界已無直接的東歐的解凍經驗好借鑒,他們面臨的是 書寫新一章的「解凍」。 〔2〕演變中的知識分子:變形和變性 在極權社會中,有一批完全效忠於,並且可以說把自己溶化於極權社會的所 謂「知識分子」,例如極左文人賀敬之,八十年代後復出的費孝通、錢偉長,乃至 何新之類和某一段時期的王蒙。這些人完全溶化在極權主義的制度權力結構中,不 在本文討論的知識分子的變化之列。本文討論的是至少表面上的工作還是在知識領 域中的「知識分子」。 A.極權社會的特洛依木馬 在知識分子中始終有一批待價而沽,奔走於權勢的人。過去的姚文元和如今 的何新是他們中成功的代表,他們中還有很多人上沒有取得成功,因此一方面有效 地利用了極權社會的封閉和禁錮,在知識界謀取地位影響,另一方面也不斷地變化 自己適應新的形勢,窺測極權主義社會中權力集團的政治風向。這些人的特點是始 終妄想一蹬龍門,而身價百倍;暫時他們則不得不以知識為出發點。但是,在知識 領域,這些人骨子裡是極權主義的文化,不可能對極權主義有任何背叛。這些人會 隨著社會的起伏而變化自己。成功的何新能使人們一眼看透他效忠於極權社會的本 質,但是,包括何新在內,在他們沒有成功還留在所謂知識界時,卻有一定的「迷 惑力」。這些人在毛澤東死後,乃至在鄧小平死後處於各種不同境遇,但根本上卻 極其類似的代表還有湯一介、李澤厚、金觀濤等人。 其實,這種所謂迷惑力說來是可笑的,很多是旁觀者、大眾媒體的自作多情 。因為他們自己早就說得很清楚,例如李澤厚就不只一次地說,自己的所謂「康德 研究」是為「改革」服務,為鄧小平獻策。金觀濤在給鄧力群的信中也說的很明白 是為黨的路線服務。這些人到海外後和其他持不同政見的知識分子的界限也劃得很 清楚。確實如某位國內曾經身居共產黨要職的老知識分子所說,他們的「告別革命 」其實是擁抱專制。這些人在鄧小平以後的時代肯定也會隨形勢的變化而變化自己 。在可能變化的知識界中,他們將繼續作為極權主義的特洛依木馬而存在。只要當 代極權主義運動延續,有朝一日,他們還是有可能再度成為姚文元、何新式的人物 。 B.極權社會蛻變的一代知識分子 在毛澤東死後,真正在中國大陸要掙脫禁錮,力圖背叛極權主義中的知識分 子,由於自身的修養和外界的環境,沒有能很強地發出自己的聲音。而自八十年代 初期開始以來的傷痕文學,實踐是檢驗真理的討論,為改革服務的走向未來叢書的 所謂科學思想,和八十年代中期的文化討論基本上都完全是在極權主義文化的框架 下進行的。其中一些人明言說,討論是為改革服務的。他們之中雖然也有一些知識 分子的衝動是真誠的,但是,由於思想方法上仍然是舊的規範,價值上仍然基本上 認同於共產黨的極權主義,也由於閱讀的材料有限,因此,表現為反傳統的觀點在 知識範圍中沒有任何的新意,在社會影響上也和蘇聯等東歐國家的「解凍」的知識 分子傳統完全是不同的。進入九十年代,這些人的論點開始走向保守,從表面上接 受了海外一些學者的「告別激進主義」,「告別革命」的觀點,又輕易地重新擁抱 傳統。但是,他們根本不瞭解海外海外學者這些觀點的思想和方法基礎,價值基礎 ,更不瞭解這些觀點的學術,乃至政治和社會背景。(當然,他們可能根本就不想 瞭解這些。) 其中一些出了國的人,則由於各種原因,如學術訓練、心理因素,而進入不 了其它的領域,而輕易、舒服地投入到本來就和共產黨思想有血統關係的各類左派 ,非理性傾向知識分子流派中。在其所謂「學術」工作中,表現出強烈的留戀極權 主義社會及其文化,敵視自由民主社會的傾向。他們典型地代表了極權社會培養的 知識分子。 C.極權社會寤生的知識分子:持不同政見知識分子的形成 在教條的極權主義在中國達到登峰造極的時候,七十年代初期顧准和許良英 等人開始在政治上社會問題上對極權社會提出疑問。在毛澤東死後,許良英等人和 東歐的一些知識分子一樣,在這一解凍時期,思想上繼續發展成為極權社會所不能 容忍的持不同政見者。到九十年代初期,早逝的顧准留下的七十年代的文集,突然 超越了八十年代的《走向未來》叢書和文化討論在中國引起的喧嘈,在社會上引起 一定的反響,這不能不說是解凍式的思想變化的一大進展。許良英、顧准、林牧、 於浩成、劉賓雁、蘇紹智等人,這一批知識分子反叛出極權社會,走向持不同政見 者之路的特點是他們是從政治和社會的領域,而不是從知識和精神領域開始,當然 他們的工作,最後還是延伸到知識領域,但是,他們最重要的影響和工作還是在政 治和社會上。他們的發展變化,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典型地代表瞭解凍後產生 的極權主義社會的離心力量,持不同政見的知識分子的運動。 在許良英等知識分子清理教條的極權主義的同時,他們不得不同時面臨機會 主義的極權主義所產生的新問題。即使在鄧小平生前,他們已經對這種充滿投機性 的極權主義做出了各種抵制。因此,可以說,在鄧後的另一解凍時期,他們可能會 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這一類持不同政見的知識分子在政 治上變化的同時,他們不得不不斷地克服自身的精神和思想框架的局限,而在知識 框架的變化上做出努力,否則結果也可能是故步自封。 為什麼顧准、許良英、林牧比我們前面所說的第二類知識分子無論在知識領 域還是政治社會影響上都走得遠,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並且正是從這種比較 中可以更明顯地使我們看到前兩類知識分子的特點。 D.極權社會的死敵:陳寅恪的再生 顧准、許良英、林牧等知識分子在一生的經歷上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 是早年從知識分子之路走向政治,共產黨取得統治後又逐漸從政治之路回到知識分 子世界。他們的反叛是從政治和社會問題上開始的。然而,這對於一般知識分子來 說卻不具有典型意義。一般知識分子所關注的問題首先總是知識、思想和精神問題 ,並由這些問題觸動政治問題。在封閉的極權社會中,比起前述知識分子的道路, 這條路是更有它自己的艱巨性。他們既缺乏資料,又缺乏環境;他們很難引起外界 的任何注意,在極權社會豢養的知識分子的海洋中,常常還在襁褓中就已經被扼殺 了。他們在知識領域遭到所謂知識分子同類的敏感的自覺的致命性的排斥與打擊, 並不比政治上更加少。相反由於這些人首先是在知識、思想和精神領域覺醒的,因 此,更多的是被前兩類,極權社會的知識分子精英扼殺的。在毛澤東死後的解凍過 程中,在對教條的極權主義及其文化的批評中,八十年代,從知識和精神領域產生 的持不同政見知識分子的聲音雖然非常微弱,但是還是在緩慢地發展。七十年代末 期的《今天》、《星星畫展》曾經代表了這種傾向。九十年代中期後去世二十五年 陳寅恪突然再度風行大陸,更典型代表了這種傾向的緩慢發展結果。 陳寅恪代表了和極權主義完全對抗另一種精神、學術、思想和文化。伴隨陳 寅恪的再生的是思想方法的再生,人文價值的再生,中國文化傳統的再生。 陳寅恪先生的再生為中國的解凍注入中國自己的特徵。陳寅恪熱不僅反映了 知識分子在知識領域中對教條的極權主義的全面對抗,而且奠定了對機會主義的極 權主義的各種玩世不恭、厚顏無恥的腐敗的抵抗的思想文化知識基礎。陳寅恪先生 對極權主義的態度甚至可以成為東歐知識分子,其它極權國家知識分子的人性覺醒 的泉源。在對極權社會的反叛和批判性分析中,將不只是從東歐的變化看中國知識 分子,而可以更全面的從中國的傳統來看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的追求,知 識分子的倫理。可以預料在鄧小平死前興起的陳寅恪熱,在鄧後,將會繼續產生越 來越大的影響。從知識領域中反叛出來的知識分子,和從政治上反叛出極權社會的 知識分子,將會為鄧後的解凍的書寫越來越多的篇章。 五.結語 當代極權主義運動並沒有因為東歐的解體而完全結束。鄧小平維護極權主義 的努力,「改革」、或「革命」,都是屬於本世紀以來以希特勒、斯大林、毛澤東 為代表的當代極權主義運動的一部分,是它力圖在現代文明中生存和擴張的各種不 同努力的一種。這種充滿投機性的機會主義的極權主義,它的本質仍然是反人性和 敵視各種其它的文化和傳統。因此,在關於鄧小平生前死後問題的討論中,作者願 意在結束時再次強調,究竟哪一種極權主義更好的問題,不是作者要作的討論(並 且作者完全拒絕做這種討論),作者希望做的是描述各種不同的極權主義給我們帶 來的不同的問題。作者要強調的是,鄧後,我們首先面臨的問題是:機會主義的極 權主義遺留下的極權、玩世不恭、厚顏無恥。和毛澤東死前發動的充滿教條性的文 化大革命一樣,它仍然是一種最殘酷、最無恥地對一切人性的破壞,對一切文化傳 統的破壞。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九日初稿於德國埃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