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踐檢驗「一國兩制」 羅運承(英國倫敦大學博士) 「一國兩制」的可能模式 自一九八四年香港前途問題浮現檯面後,中共宣稱必在九七年七月一日收回 香港主權,但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並容許繼續推行美術設計,「一國兩制」遂應運 而生。中共常將一國兩制歸功為鄧小平人類空前的創意1。但鄧充其量是發明這四 字詞的人,精神及內容則未必。孟馳先生指出元朝曾施行「一國兩種稅制」、英國 在十七世紀同時並行普通法和衡平法、而荷蘭在十六世紀宣佈獨立時還實行一國多 制2,在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前,蓄奴與廢奴的一國兩制施行了超過八十年3。所以 ,鄧小平是步武古人而已。 中共的一國兩制涵意指在中國國土上,某些地區(大陸)實行社會主義,某 些地區(香港、台灣、澳門)可以繼續資本主義。在法律上,根據憲法第三十一條 ,先制定了香港特區基本法,共一序言九章三附件,在九零年四月四日經人大通過 實施4。這樣,香港便有了一套自己的小憲法,相對於大陸的社會主義政治結構, 香港有它自己的一套政治結構。在土地與人口來說,大陸的政治結構是大的,香港 的政治結構是小的,雖然在經濟規模上並不盡然5。 香港回歸後是統屬於中央政府下的,也就是說,它是存在於一個相異的大政 治結構下的小政治結構(指規模而言)。這種大與小政治結構的共生關係,社會人 類學家FREDERECK G BAILEY素有研究。他指出兩者關係模式不 外乎有四: (一)大結構予小結構的影響力非常小,甚至小結構僅只名義上統屬於大結 構; (二)大結構不理會也不干預小結構,只在乎小結構應履行的進貢(BAI LEY指此模式是掠奪性的); (三)大結構對小結構實施「間接統治」; (四)大結構併吞小結構。在社會上,小結構若非滅絕也遭重大改變6。 中共宣稱在施行的一國兩制重點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如果照這兩點嚴格 實行,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關係應為上述的模式(一)。本文試圖探討此論點是否 為真。由於大陸是一黨專政,而香港已發展了相當程度的代議政治,筆者認為分析 香港的政黨政治,有助於檢驗一國兩制的真貌。因為香港的代議政制,畢竟是由政 黨擔綱運作。 「一國兩制」實是間接統治 香港在英國統治時,是根據《英皇制誥》和《皇室訓令》實施殖民統治的。 統治是採行政主導,香港總督是行政首長,由倫敦直接委派,下設行政局輔政,公 務員首長為布政司,立法機關是立法局,亦有財政預算權,但港督有權否決立法局 通過的法律。另外,全港分為十九區,各設區議會,給予諮詢議事權,又有市政局 及區域市政局專議市政7。所以,區議會、兩個市政局、立法局組成三級的代議政 制。為了有效控制,立法局本來由高級官員及委任議員組成。迨八零年代港英政府 進行政治改革,區議會首於八八年由全民直接選舉選出議員,兩個市政局繼其後, 而立法局也在九一年初次直選。九二年七月彭定康接衛奕信任港督,時值香港敏感 的過渡期,彭於十月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宣稱政改方案,使立法局議員變相大部 分經直選產生8。彭案一出,中共嘩然,宣稱不能接受,指彭違反了基本法。 事實上,彭的政改重點在擴大立法局功能團體的選民基礎9,使選出來的議 員更具民意基礎,而基本法並沒有規定功能團體議員應怎麼樣選出,所以根本上不 存在違反基本法的問題,中共與英國就此問題爭拗了多月,最後談判破裂,中共宣 稱取消「直通車方案」十,三級議會所有議員在回歸後全部下車,立法局由臨時立 法會代替。籌組特區政府的工作,則由預備委員會(預委會)及其後的籌委會負責 。籌委會主任是中共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委員兼外交部長錢其琛,兩個副主任之一 是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副主任陳滋英,秘書長是港澳辦主任魯平。九六年十月,籌委 會推選了四百人的選舉委員會,這選舉委員會在十二月選出了董建華任特區行政首 長,其後又推選了六十名臨時立法會議員。 籌委會不是由香港市民經投票選出來的,它產生出來的選舉委員會以及後來 的特首和臨立會也就沒有民意背景,與回歸前立法局議員市民選出比較,七月一日 後的特區政府在港人治港上是大倒退的。鑒諸由始的預委會至終的臨立會都由北京 主導,高度自治也被破壞至體無完膚。因此,香港現行的一國兩制,並不符合BA ILEY的第一模式。 中共承諾香港不須每年上繳中央,駐港防軍連軍費也不須負擔,又保證維持 香港的資本主義五十年不變,所以,也不是BAILEY的第二或第四種模式。換 言之,它屬於第三種模式,即實施「間接統治」。 需要政治中間人 BAILEY指出,要實施間接統治,通常要通過中間人進行□。中共在香 港的中間人,可從香港政黨的成份及表現得知 香港的第一個政黨是成立於九四年十月(但在四月宣佈)的民主黨。在此之 前,所有大小議政參政團體都不用黨稱其名。究其因乃是港人對「黨」傳統上好感 不大,除了近代國共兩黨內戰,歷史上東漢的黨錮之禍、唐末的牛李黨爭、北宋的 新舊黨爭,以及明代的閹黨東林黨,都是禍亂之源。所以港人大多「聞黨色變」、 只「朋而不黨」。迨港英政府改政治箝制為鼓勵,轉嚴厲為寬鬆,香港才政黨紛立 。但以黨為名的,至今亦只有民主黨、自由黨和民權黨而已。 香港政黨概況 總的來說,香港的政黨可概分為下列三大類: (一)民主派 此派標榜民主,主張特首和立法會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注重基層群眾利益 。包括前線(主要人物:劉慧卿、劉千石)、民權黨(陸恭蕙、黃偉雄)、民主民 生協進會(馮檢基、羅祥國、廖成利)、工盟(李卓人)、一二三民主聯盟(任善 寧)等,而以民主黨(李柱銘、何俊仁、楊森、張炳良、司徒華)總其大。民主派 的活躍人士,多在學生時代經過六九年爭取中文合法化、七十年代的保衛釣魚台、 認中關社、反貪污等運動洗禮。在八十年代又掀起爭取八八年直選、反大亞灣建核 電、香港前途及基本法討論等政治運動。迨八九年發生天安門事件,民主派組織了 支聯會,又發動百萬人示威遊行,自此被中共視為眼中釘。後來民主派馮藉這種「 捍衛民主」的本錢,在九一年的立法局選舉贏得壓倒性勝利□。民主黨更成為第一 大黨,英首相馬卓安在九二年五月以接近外國元首禮數在首相府會見了李柱銘和楊 森。民主派也是支持了彭定康的政改的。由於這麼多的與中共不咬弦,中共指民主 派實質上是英國利益的代理人,或「港獨」份子。 (二)親中(共)派 此派常自稱愛國人士。主要骨幹為民建聯(曾鈺成、譚耀宗、程介南)、工 聯(鄭耀榮、陳婉嫻)、港進聯(劉漢銓、蔡素玉、凌文海),另外圍繞著眾多小 型的街坊派及鄉事派政團。此派緊跟中共的對港政策,與香港新華社關係密切。當 中的活躍人士曾參加了六六/七年的「抗英運動」,之後被港英政治部嚴密監控一 切政治活動□。除了工聯已成立了多年之外,這些政黨都是在八零年代香港引入選 舉制度陸續成立的,但在歷次選舉中,此派都未能取得佳績。 (三)工商派 此派指工商界及專業人士組成的政黨,主要是自由黨(李鵬飛、田北俊、周 梁淑怡、唐英年)。本來是包括自民聯和新香港聯盟的,但前者於九十年解散,後 者無疾而終。此派活躍人士進入建制最早,很多在七零年代便被港英政府委任為議 員,所以又稱建制派。顧名思義,此派是無所謂親英親中,最主要的是商人利益。 正是此故,在立法上此派常能左右大局,是對立兩方投票時爭取對象。 香港回歸後的政治形勢 綜上所述,如果中共為了間接統治要找中間人,非親中(共)派莫屬。為了 支持此論點,我們試看回歸後香港的政治態勢: (一)民主派能夠進入臨立會的,只有所謂「游移民主派」的民協幾個人。 相反地,大量的民建聯、工聯、及港進聯成員被推選入會。 (二)董特首的行政議成員沒有民主派人士□。 (三)區議會及兩個市政局重新有委任議員。被委的民建聯及港進聯成員達 三十一人,但民主派人士卻絕無僅有□。 (四)九八年第一屆特區立法會選舉採取不利民主黨獨大的比例代表制,全 港分五個大選區,每區有三至五個議席,由「名單投票」方式,和「最大餘額計算 方法」計算出選舉結果。新制度有利民建聯。 (五)由四百二十人組成的港區人大選舉委員會於九七年十二月選出三十六 位人大代表,民主派一個都選不上,連提名都不夠票。但民建聯和港進聯卻有大量 成員當選。 從以上觀之,中共培植香港的親中(共)政黨做它間接統治的中間人,是彰 彰明甚的。面對這種態勢,民主派怎樣肆應呢? BAILEY指出政黨的行為準則有二,即典範準則和實用準則□。前者是 標榜道德規範以爭取人心,後者則著眼於實際的成功方法,而後者常要打著前者旗 號□。民主派正是高度運用此策略,使自己成為道德民主等典範的守護者。在此策 略下,我們可以看到民主派在回歸後以下的表現: (一)堅持回歸前經市民選出的三級議會才有民意代表性,取消直通車是違 反民意的; (二)堅持不加入臨立會,指臨立會是違法組織; (三)不解散支聯會; (四)反對臨立會恢復一些箝制自由的法律,發起「反對還原惡法」遊行示 威□; (五)堅持「六四」平反; (六)主張盡快實行各種選舉全面直選; (七)積極部署參加九八年五月舉行的立法會選舉,及九九年的市政局及區 議會選舉。 另外,為了增添「政治明星」效應,樹立領袖形象□,民主黨魁李柱銘多次 往訪歐美,吸引傳媒聚焦,隱隱然已營造成反對黨領袖的架勢。 結論 綜上所述,可以歸納出中共在香港實施的一國兩制,實系間接統治的一種版 本。在這版本下,它通過中間人實行其政治目的,也給其它政黨有參加選舉機會, 從而有雖受限制但仍存在的政治活動空間,至於這政治空間在將來變大或變小,則 誠如BAILEY說的,要視乎人們肯投入的抗爭程度而定□。也許第一屆立法會 的選舉結果,會提供我們一些啟示。 1江澤民在鄧小平追悼會上的唁文。1997年2月25日 2孟馳:「一國兩制」究竟是誰的「構想」?明報(美東版)1997年8月14 日 3同注2;又趙徽:香港回歸的隱患,《北京之春》1997年8月號,頁26- 27。 4由當時的國家主席楊尚昆發佈。 5香港的外匯儲備達到八百多億美元,取代台灣位居世界第四,又是中國大陸最大 的投資及貿易夥伴(估計投資達七百九十億美元)。 6Frederick G Bailey:Stratagems and S poils A Social Anthropology of Polit ics,New York:Shocken Books,1969年 PP.1 49-151 7實務由市政總署及區域市政總署負責。 8彭定康將立法局功能團體新增的九組,改選民為從業員而非傳統上的團體。 9九五年立法局選舉中,新的九組功能團體選民近二百七十萬人。 十「直通車方案」指回歸後三級議會議員全部過渡。 □同注6 P.160 □民主黨取得十九席,民協四席,其餘民主派人士六席。立法局共有六十席,其中 三十席直選產生的幾全為民主派所有。 □據香港前新華社社長許家屯的回憶,在香港的中共黨員約六千人,其中約有一半 是香港居民,但沒有公開黨組織活動。 □來自港進聯、民建聯及自由黨各一人(分別是鍾瑞明、譚耀宗和唐英年)。 □民建聯十五人、港進聯十六人。 □同注6 p.5 □同注6 PP.6-7 □臨立會試圖收緊港英政府在九五年修改的比較寬鬆的公安條例和社團條例。修改 前的公安條例嚴峻,三人以上集會即可被控非法集會。六六年「無星事件」亦有市 民因遊行被拘,參閱杜智富:「六百萬香港同胞回歸何處」,《北京之春》199 7年8月號,頁12-13 □BAILEY認為以道德感召的群體,領袖魅力尤其重要。同注6,P.37 □同注6,P.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