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關注中國的現實和未來 ——記「一國兩制與中國前途研討會」 本刊記者 與整一年前召開「中國民主運動前途討論會」時所不同的是,紐約的晴日暖 冬代替了當年的雪地冰封。在一九九七年鄧小平去世、香港回歸、中共十五大召開 、江澤民訪美和魏京生獲得自由來到海外這些重大事件構築成的新背景之下,由《 北京之春》雜誌社和普林斯頓中國學社聯合主辦的「一國兩制與中國前途研討會」 ,於一九九八年一月十日、十一日兩天假法拉盛來來喜來登大飯店召開。來自台灣 、香港、大陸與歐洲、澳洲和美國各地的一百多位學者、專家、民運人士和關心中 國前景的中外同胞,就「一國兩制」與中國未來政治發展的重大課題展開了相當熱 烈的討論和爭辯。正如一位與會者所說的,過程比結論更重要。會議所展示的論題 ,引發的爭鳴,可以使得人們獲得更為深刻的思考和理解。兩天會議的議程均圍繞 「一國兩制」展開,包括「一國兩制的背景與政治經濟功能」、「從香港半年來的 發展看一國兩制」、「台海局勢與一國兩制的構想」、以及「一國兩制與大陸政經 發展」、「一國兩制與中國民主」、「一國兩制與中國經濟圈」六個議題。在會議 結束之後,海外多個主要民運組織的代表與個人還認真協商了在魏京生來到海外為 民運提供的新的契機之下的團結整合問題,並就建立海外民運聯席會議事項達成了 某種共識。 「一國兩制」的理論背景與現實功能 研討「一國兩制」意義何在?說到這一點,有必要提及會議前一天一位著名作 家在電話中對記者表示的意見。他認為現在討論「一國兩制」問題意義不大,理由 之一是,「一國兩制」並非當前中國的緊迫課題。在中國,有許多問題的意義遠遠 超過「一國兩制」。比如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中國大陸風起雲湧的工 人和農民的抗爭運動等等,全民性的亂局遠比一九八九年嚴重得多,社會現實層面 的問題更需要我們去大力關注;第二,「一國兩制」本身也沒有什麼深刻的理論和 思想的內涵,不過只是中共的一個政治策略而已,沒有必要圍繞共產黨的一個政策 口號去轉圈。 會議主辦者是另外一個思路:在中國,「一國兩制」實際上已經成為政治層 面鬥爭的一個焦點。在中國這個國家裡,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這兩種制度的鬥爭由 於香港回歸的現實而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究竟是香港資本主義對大陸的「侵蝕」 ,還是大陸社會主義對香港的「改造」,對中國未來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一國兩 制」直接涉及到的台灣問題、西藏問題,都至關重大。可以說,「一國兩制」、「 一國多制」與「一國一制」的鬥爭將決定中國的命運。《北京之春》主編社胡平在 會議開幕詞中明確指出,召開這個研討會並不是贊成中共的「一國兩制」的口號, 而是探究「一國兩制」觀念的理論起源、它的實際適用範圍以及對中國現實和未來 的政治經濟發展之影響。 在探討「一國兩制」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的時候,中國學社主席蘇紹智教授 指出這個設想最初起始於一九七八年鄧小平為解決台灣問題而提出的「國共第三次 合作」的構思。美國西東大學亞洲系教授楊力宇在發言中詳細回顧了一九八三年五 月鄧小平在會見他的時候提出解決台灣問題的全新的「鄧六點」的過程。這是比較 公認的「一國兩制」新思想的最早來源。不過,第一次使用「一國兩制」這四個字 的,楊力宇教授說還是他本人。前香港《文匯報》總編輯金堯如在給會議的書面發 言「致楊尚昆:論一國兩制」中則指出,「一國兩制」的發明權不屬於鄧小平,而 屬於五十年代的周恩來總理。金堯如還希望楊尚昆帶話給中共現領導人,就此作出 更正。也有與會者對記者表示,說起理論發明權,也許可以追溯得更早。比如毛澤 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對西藏就是實行的「一國兩制」;比如蔣介石在三十 年代對中共「紅色區域」的容忍,包括對八路軍、新四軍的承認,是更早的「一國 兩制」。 在蘇紹智先生分析了「一國兩制」在「解釋上的片面性」,「否認多體制國 家模式」和「局限於經濟體制範圍內」的三個局限性之後,楊力宇教授尖銳地指出 ,對於中共來說,「兩制」是手段,「一國」才是目的,「一國兩制」實際上是行 不通的,只有有利於中國長久發展的民主自由的體制,才是全體中國人民可以接受 的方案。中共黨史專家司馬璐先生在發言中告誡大家不要跟著中共的調子跳舞。他 提出了自己的「馬十制」,即在中國可以實行至少十種不同的體制,包括恢復以上 海為中心的「買辦經濟機制」(中國的持不同政見者不必出國就可以在上海的外國租 界申請政治庇護),華南地區的「金融保護體制」等等。會議主持者,《北京之春》 雜誌社社長於大海在表示贊成司馬璐先生關於中國多元化的思想的同時,提出「中 國十二億制」——即每一個中國人都具有自己獨立的、不受政府干預的自由權利。 香港的現狀能否支持「一國兩制」的普適性 無論從哪個角度都無法否認香港的回歸是中共「一國兩制」理論的第一個有 效實踐。不過,在談論香港半年來的發展時,學者們對「大陸香港化」或是「香港 大陸化」的未來大多抱一種謹慎的觀望態度。 胡平在會議一開始就指出,香港回歸後,「馬照跑,舞照跳」,所謂「一國 兩制」的說法似乎可行,但是香港民主黨派被打壓到政治邊緣,「五十年不變」的 說法實在存疑。北京宣稱「井水不犯河水」,實際上北京的「河水」早已侵犯了「 井水」。香港至今仍保留有限的民主空間是北京當局「自我克制」,為台灣留下一 個範本。不過如果台灣落入「一國兩制」的「圈套」中,香港的自由空間將更形狹 小。多年居住香港的著名政論家林保華先生就北京堅持「連續匯率」等問題從經濟 角度分析香港的變動,指出北京當局對香港經濟的過度干涉使得香港的「一制」已 經不同以往,「一國兩制」均已變質。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學者羅運承在論文中提出 ,北京政府是以間接控制的方式對待香港,間接統治需要政治中間人,北京政府在 臨時立法會培植親中派,進而達到控制香港政權的目的。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執行主 任陳奎德將香港與中國大陸之間形容是一聲「比慢」的競賽,認為一國兩制有兩方 面的影響,香港把大陸拉向世界主流圈以及大陸將把香港「大陸化」,將是一場時 間的拉鋸戰。中國戰略研究所王軍濤分析了一國兩制在香港發展的前途,認為從長 遠來看,中國還是要一國一制。目前中國政府依賴香港模式,需要香港作為其經濟 的發動機,不會對香港現有情勢做出太大改變,但是一些直接批評中央政策的香港 傳媒和以往營救「六四」民運人士的香港民主團體和香港民主運動都會受到負面的 影響。 「一國兩制」可否解決台灣問題 儘管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是以解決台灣問題為出發點的,但是許多與會者 對用這個構想來解決台灣問題的實際效果表示疑慮。《世界日報》副董事長、著名 報界前輩馬克任先生著重從經貿角度分析時指出,「一國兩制」不過是北京作為對 台灣政治的一個號召口號,而真正解決目前經濟問題才是當務之急。從現在的亞太 金融風暴看,一旦人民幣貶值,除拖垮香港經濟外,更有可能引起中國大陸的經濟 恐慌,造成政治動亂。他認為在政治、外交、甚至軍事都無法改變兩岸關係的前提 下,發展兩岸經貿關係不失是一個上策。來自台灣的會議貴賓,台灣政治大學中山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趙建民在題為「變遷中求發展: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兩岸三 地」的發言中指出,在一定的時間內保持兩岸的完全不同的制度是可能的,但是最 終還是「一國一制」。從香港回歸之後的情況來看,一國兩制統一後的兩種制度運 作的模式,無法處理此前的種種問題。他指出,現在兩岸的現狀是「交流越多,心 態越遠」。經過觀察,他認為北京似乎還沒有英國殖民者那樣開闊的心胸,在兩岸 關係的制度性管道上無法取得有效溝通,「誠信」問題仍然是兩岸之間的最大障礙 。 中國大陸民主運動的先驅戰士,現在居住在波士頓的王希哲在大會發言中提 出,可以採用一國兩制的方式來解決西藏問題,雖然藏族同胞有獨立的權利,但是 從國家長期利益考慮,藏族從中國分裂出去不利,而讓西藏實行高度自治為佳。王 希哲堅決反對用一國兩制來解決台灣問題,認為中華民國的存在對兩岸的和平民主 競爭十分有利,而「一國兩制」是中共要中華民國投降的手段。所謂「中華人民共 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說法否認了事實上在海峽兩岸存在的兩個政府,對接 受中華民國的台灣兩千多萬人民是不公平的。王希哲還強調,中共實際將對台灣實 行一國兩制的希望寄托在民進黨身上,因為民進黨要去掉中華民國國號,為此他呼 吁主張台灣獨立的民進黨人士不要只求自保,而要有入主中國的雄心。前全美學自 聯主席、克萊蒙研究所研究員林長盛也在會上從大陸軍事力量發展的角度分析了中 共對台灣政策在鄧小平逝世後的矛盾現象。指出中共對台工作的領導機構在政策上 最靈活,軍方比較僵化和強硬,外交系統則處於一種中間狀態,他認為未來大陸將 由外交系統主導對台政策,兩岸的經濟發展越密切、大陸軍力增長越慢,對台政策 就越靈活,反之則強硬。來自德國的歷史學者、中國民陣副主席齊墨就「聯邦制」 或「邦聯」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從歷史上看,聯邦制或者邦聯都是從原先分 裂狀態達到統一狀態的過程或方式,而不是從統一到分裂。自稱是「老台獨分子」 的台灣民進黨顧問洪哲勝提出的「台灣自古以來就不屬於中國」等言論,引起了與 會人士的激烈爭辯。 一國兩制對中國大陸民運的影響 從一國兩制主題出發,將兩岸民間民主運動的發展作一比較,是部分與會者 的主要興趣所在。他們指出,大陸民運人士應當重視研究和吸取台灣民進黨人的經 驗。自由撰稿人、「重評文化大革命叢書」編輯部主編劉國凱在「關於台灣民進黨 的崛起與大陸民運的受挫之思索」的論文中分析了台灣民進黨成功的內部及外部因 素:一方面是國民黨政權給黨外勢力留下了使之產生和結集的較大的活動空間,包 括地方選舉和允許非黨報刊的存在,以及後來蔣經國的開明政治;另一方面是民進 黨充分利用了省籍情結,巧妙地把國民黨推向台灣民眾的對立面和勇於長期抗爭。 他認為大陸社會的民主力量應當認真對待民進黨的經驗,與中共黨內改革力量結合 起來,依靠人民大眾,堅持長期抗爭,促進社會變革。 來自匈牙利的自由撰稿人高寒在發言中將台灣中華民國的命運與中國大陸民主 運動的前途看作一種「息息相關」的聯繫。他批評台灣的主流意識沒有將大陸的民 主運動視為自己的戰略盟友,將偏安一偶作為自己的基本國策。他懇切希望台灣當 局不要把資源用在得不償失的「務實外交」上,而應找到合適的著力點,全力支援 大陸民主運動,掌握遏制中共的這一張「王牌」。中國自由民主黨主席倪育賢也在 討論會中提出共產黨的一國兩制政策其實是自保的退卻的政策,在民主、民權佔據 國際形勢轉變的主流,共產主義崩潰的時候,台灣當局應該主動與中共談判,要求 中共開放黨禁,允許媒體進入大陸,開放言論自由,挑戰中共政權的合法性。中國 民主基金會負責人沈彤在會上從一國兩制與中國近代史的輪迴角度指出,未來無論 是兩制或是多制,都是生命的自由、言論的自由。中國學社研究員金春峰則提出要 大力建設新的、統一的「文化中國」。政論家艾端午、孟玄、陳破空分別就大陸的 政治經濟發展和中國經濟圈問題發表了意見。 在理論研討會之後緊接著進行的由張林、鮑戈、吳學燦主持的「中國民主運 動聯席會議」上,民聯主席吳方城、民陣主席杜智富、民聯陣—自民黨監事會主席 汪泯、民聯陣—自民黨副主席鄭源、中國自由民主黨主席倪育賢、《北京之春》雜 志社經理薛偉、中國民權黨代表姚勇戰、中國學社鄭義和王希哲等相繼發言,表達 了團結合作,全力推進中國民主運動的願望和決心。民主牆時期的老戰士,詩人黃 翔滿懷激情在會議上朗誦自己寫於文化革命期間的詩作《火炬之歌》引發的巨大震 撼力,在人們心中久久迴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