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議克林頓訪華 張偉國 克林頓作為冷戰後世界唯一超級強國的領袖,在「六四」事件九年以後踏足 北京天安門廣場,其中蘊涵的意義非常豐富,但一般相信其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對於克林頓和江澤民兩位領袖個人擺脫困境或提升權威的意義,要大於美國和中 國這兩個當今世界最大國家之間建立所謂「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的意義。 一、何以「越瞭解,可能越不喜歡」 足資證明這一判斷的事實是,在越是臨近克林頓訪華的日子,美國國內輿論 對克林頓的中國政策的各種意見的辯論,就越是激烈,國會內批評白宮和克林頓個 人的聲音也越是高漲,在由克林頓訪華帶動的新一波所謂的「中國熱」後面,也存 在著一個發人深省的現象:「反對克林頓訪華呼聲最高者竟是數月內曾去過中國的 議員」。 美國國會眾院的大多數共和黨人要求克林頓暫緩訪華,以待調查人員對他同 意美國公司向中國出口衛星,是否損害了美國國家利益的調查有了結果之後再作定 奪。眾院有一百五十二位議員,發表了在致克林頓總統的聯名公開信,極力主張總 統取消這次中國之行。在公開信上簽名的其中一百五十一位是共和黨人,其中不少 議員本身曾去過中國訪問。如眾院議長金裡奇曾於一九九七年三月率領十二名眾議 員去中國、朝鮮和香港訪問,他們那次訪問耗費公帑五萬八千九百二十二元。據美 聯社對有關記錄的調查顯示,在過去的二十個月中,參、眾兩院的議員們共訪華一 百零五次,其中九十二次是使用納稅人的錢,另外十三次是自掏腰包。記錄顯示, 除了這些議員頻繁訪華外,國會工作人員在此期間也曾訪華五十次。這些統計數字 還不包括議員們去已由中國統治的香港的訪問。可見,在此期間議員們訪問中國人 數之多頻率之高,都是破紀錄的。然而,從他們目前的表現來看,並沒有因為去過 中國就完全改變了對中國的態度立場。 這就非常有趣了,台灣總統李登輝訪問美國以後,北京檢討外交上的失敗, 曾歸咎於台灣當局在華盛頓的強勢遊說和美國國會議員們對中國大陸、尤其是對中 國近年來的發展變化不夠瞭解,因此作為對策北京除了加強在美國政界的遊說力度 以外,本著「百聞不如一見」的宗旨,不但是外交部或其他具體負責官員、就連國 家主席江澤民也親自出馬廣邀美國各界人士訪問中國,這中間美國國會議員成了特 別邀請的重點對象,甚至於一貫以關注中國人權、支持中國民主運動聞名於世的女 議員南希.波洛西也收到了邀請。 然而,現在我們看到一個事實是,正是去過中國訪問的美國議員和他們的助 理,今天在如此激烈的反對克林頓的訪華行程,這似乎也說明,美國政治家對克林 頓中國政策的批評、反對克林頓的中國之行、甚至直接對中國人權或專制制度的批 評,並不是因為他們對中國的不瞭解,而是有更深刻的政治信仰、社會制度等方面 的背景差異,或者是出於對美中兩國戰略利益認知上的不同。很顯然,北京的這些 「公關」對策並沒有能夠、也不可能到達預期的目標。 王軍濤曾經對筆者談過這麼一個看法:美國人如果越瞭解中國可能就越不喜 歡中國。似乎有助於解釋這一奇特的現象。在普通人之間,尤其是在個人情感方面 ,如果通過增加交流溝通,也許可以增進某種程度的瞭解和信任,進而發展出一種 互利的友誼。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家,作為一個學者專家或作為一個有獨立思想的知 識分子,對於人與人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交往瞭解,絕不僅僅局限於情感 方面,可能會比較多的「透過現象看本質」了,比如讓他們瞭解中國,就意味著去 體認一個集權社會泯滅個人自由權利的文化傳統,中共敢於冒天下之大而不韙堅持 一黨專政的政治制度、對於「六四」這樣的千夫所指的罪孽也照樣死硬抵賴,等等 ,這種東西瞭解得越多,能讓人喜歡得起來嗎?! 當然,兩個世界大國的戰略關係是誰也無法忽略的,但要建立一種「夥伴關 系」除了希望情感等主觀願望以外,更多的還是要立足在共同的戰略利益基礎之上 ,有學者認為這必須具備中國已經成為超級強國而又不稱霸,對美國不構成威脅; 中美之間的相互依賴接近平衡;等前提條件。華盛頓的保守派研究機構「傳統基金 會」亞洲研究顧問委員會主任趙小蘭,對培養美中戰略夥伴關係的目標表示懷疑。 她對美國之音記者說,(去年)10月份以後發生很多事情,使很多人對這項政策感 到不安。「越來越多的重要決策人對戰略夥伴關係提出疑問。他們提到了中國介入 一九九六年美國大選的指稱、情報部門報告中國把導彈對準美國的消息、以及上個 月巴基斯坦在中國幫助下進行了核試爆等等。事實是,克林頓總統在所謂的『戰略 關係』中沒有拿出多少具體和正面的成果。兩國國家利益和基本價值觀相同點太少 ,缺乏建立這種關係的基礎。」 面對此一現實,中國如果立足於經過政治體制改革,建立直接民選國家領導 人的政治制度,以及保障新聞自由和改善基本人權,從根本上溶入世界主流文明, 也許比那些僅僅著眼於「公關」之類的對策,更有助於達到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 關係」的預期目標。 二、有違法制的「待客之道」 中南海深知克林頓這次訪華,標誌著世界頭號超強對江澤民和中南海權力的 背書,對於擺脫九年前的「六四」陰影、修復兩國關係、提升國際地位、佔據兩岸 關係的有利「地位」等等,其長遠性的重要意義怎麼估計也不會過高,其象徵性也 是非常顯著的,因此為了表示「熱烈歡迎」也費盡心思、做足了功夫,甚至似乎有 點手忙腳亂、自相矛盾。 與兩年前煽動、慫恿《中國可以說不》、《妖魔化中國背後》之類的狹隘民 族主義情緒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克林頓尚未動身,北京的各個書店接到上級指示, 收起已經出版上市的所有描寫克林頓性醜聞的書籍《性情總統克林頓》,要等克林 頓一行離開中國後再考慮恢復上架;意識形態主管部門向各主要媒體發出指示,力 求迎合「友好氣氛」,如要求各媒體在環境保護、人權、計劃生育等方面的報道要 謹慎,批評要適度;同時要更多介紹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進展,以釋懷美國 在這方面的疑慮;歸屬《人民日報》的《大地》月刊還發表了一篇正面介紹文章《 克林頓的少年之夢》,文內也刻意迴避他的性醜聞司法訴訟。 此外,據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館長吳永琪向媒體披露,博物館方面給 予二十六日來訪的美國總統克林頓最大的方便觀賞兵馬俑。十五年前,美國前總統 裡根到訪時,曾走到俑坑下的陶馬後拍一下馬屁股。不過,早在六七年前,有關方 面為了更妥善地保護兵馬俑,已規定不再允許遊客下坑參觀。這次博物館破例一次 ,特別花費四萬元訂造了一把從看台伸到俑坑下的長梯。克林頓一行先到一號坑的 平台上,從左到右,再從右到左俯瞰兵馬俑的整體佈局,然後克林頓與夫人及女兒 這個美國「第一家庭」沿長梯步下俑坑,近距離觀賞兵馬俑的神態,並隨意觸摸陶 俑。兵馬俑博物館為迎接克林頓的到訪,已投入了五十多萬元作展館及接待室的裝 修佈置。……這種幾乎阿諛奉迎顯然一廂情願得過了頭,說不定克林頓回國的時候 ,對手在修理他的時候又多了一條罪名:慫恿中共當權者踐踏法制! 也許是太得意太高興太興奮了,也許是內部權力和政策紛爭的一種表露,也 許是外交事物運作上的失誤,不和諧的「噪音」和動作也時有發生: 儘管雙方原在 擱置討論台灣問題上已經有所共識——暫不列入主要議題,但是外長唐家璇還是緊 咬不放,堅持要克林頓再次聲明其立場;原定到紐約參加《牡丹亭》戲劇演出的道 具在上海被扣,有關方面甚至公開批評被改變後的劇作,以致主辦單位要勞駕前國 務卿基辛格出面疏通,依然是不得要領;最為嚴重的莫過於原本準備採訪克林頓訪 華行程「自由亞洲電台」的三名記者巴素、海德文以及馮小明的簽證竟被撤銷,此 舉不但暴露了中共有違法制的隨意性,也令美國朝野輿論嘩然。在國會方面,議員 們通過中共的做法,看到了「自由亞洲電台」工作在客觀上已經獲得了令中共專制 無法忍受的成效,揭露了中共裝出表面上寬鬆的樣子實際仍堅持不改新聞控制的本 質;可以預料,國會未來對「自由亞洲電台」的支持將進一步加強。在白宮方面, 來日來一直為自己訪華行程辯護的克林頓,也不得不公開表示其憤怒、抗議,他發 表聲明說:思想交流是不需要簽證的!在動身前夕還特別邀請這三位記者到白宮, 讓他們對總統作了一次特別訪談。其表達的信息應該說是強烈而又明確的。 那種隨意破壞規章制度和慣例的所謂「待客之道」,正是與美國人信奉的民 主法治精神相違背的,也是與江澤民等中南海當權者宣稱要實行「依法治國」的目 標相牴觸的。改革開放之初,有的地方和有的中共領導人,為了顯示對吸引外資的 誠意,曾一再修定優惠(稅收)政策,結果卻適得其反。迎「擊」克林頓時的隨意 破例,在體現熱情的同時,也破壞了法制、暴露出專制的本質。 三、冷戰之後的國際秩序是大區域利益整合 「不論中國的現狀如何,中國最終是要朝向更加自由、更加民主、更加富裕 、更加合乎人性的社會發展方向去轉變。因此保持良好的中美關係,有助於逐步的 影響和改變中國的文化觀念和價值理念,使得中國更快的完成政治體制的改革,成 為一個充分的民主的國家。」這是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黃萬盛日前對克林頓 訪華和中美關係的發展發表的看法。黃萬盛在八十年代是中國大陸一位十分活躍的 著名青年理論工作者,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副研究員、東西方思想文 化研究中心主任,九十年代初期前往法國訪問研究,去年應杜維明教授的邀請到哈 佛大學訪問研究。 黃萬盛向記者表示,目前中美都有一些現實因素介入到兩國關係之中,克林 頓到第二屆任期後,側重點已經從改善國內經濟轉到對外關係上來了,如果在任期 內重新打開美中關係的僵局既是他個人的政治成就,也是美國國家利益的表現。在 北京和江澤民方面,鄧小平去世和十五大召開標誌了江澤民權力進一步鞏固,在內 政方面對江澤民核心地位構成威脅的因素基本上都消除了,而經濟工作由朱熔基主 導,使得江澤民有可能騰出手來解決鄧小平遺留下來的一個最大的外交包袱——因 為八九年天安門「六四天安門事件」而惡化了美中關係,從目前情況來看,通過江 澤民訪美和克林頓訪華這個關係的改善已經有一定的成就。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考慮 ,美中關係的改善對於雙方都是利大於弊。冷戰結束以後,有意識形態分歧的主要 國家只剩下中國了,美國朝野都不希望這個世界重新返回到冷戰的狀況,因此如何 建設性的處理與中國的關係,成為美國外交的重大課題,江澤民與克林頓提出建立 「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大概是美中雙方都能夠接受的一個說法,儘管其中有很 大的曖昧之處,至今為止我們不知這個「戰略」的含義具體所指,還有待於美中關 系不斷改善來顯示。 冷戰之後的國際秩序是大區域的利益整合以及大區域之間的利益衝突、摩擦 和調整,將會成為未來國際關係的中心。這是黃萬盛一直強調的一個觀點,他認為 ,以法德為核心的歐洲整合基本已經成形,而亞洲的整合連起步都還沒有開始,這 次金融危機的出現就反映亞洲仍然是一個分散的狀況,沒有統一性的建構來抗衡國 際金融對這個區域的衝擊——是可以被各個擊破的。這樣一種非整合的狀況跟日本 有關,因為日本與美國的相互關係和日本與亞洲的相互關係相比,前者要緊密得多 ,所以日本不會為完成亞洲的整合得罪美國,加上二戰的問題日本至今沒有處理好 ,因此它不可能成為亞洲的核心;而中國因為有意識形態的問題和自身的經濟規模 還比較小,目前也不足以成為亞洲整合的核心。在這個意義上,亞洲是美國得以繼 續插手、繼續發揮重大影響力的地區,而亞洲作為一個巨大的經濟市場又是美國的 國家利益所在,因此美國關懷中國的問題,跟美國對整個亞洲的戰略有直接的關係 。 黃萬盛強調,在中國方面不能用短期的靜止的目光膚淺的看待克林頓對北京 的訪問,也有長遠的利益需要考慮,中國還是一個祈求從貧窮走向富裕的發展中國 家,因此需要有一個長治久安的國際環境來保證其有和平發展建設,改善並調整其 內部的經濟結構,同時它也需要大量的國際資金,進入中國的市場幫助發展;需要 以美國這樣強大的一個出口市場;也需要美國的先進的高科技。這一切除了技術和 經濟上的因素以外還有制度上的影響力,它迫使中國改變原有的市場結構、改變原 來的遊戲規則,這種東西最終都會影響到宏觀管理體制的改變,這有利於中國的長 期發展。 對於有觀點認為,中國人權如無真正的改善,中美關係就不可能真正的改善 。黃萬盛表示,人權問題是橫在美中關係中的重要問題。人權在美國是一個朝野的 共識,儘管中國在這方面近幾年來已經有相當的改變,但是對中美關係實質性的大 改善而言,最終的難題是作為人權的政治部分權利的瞭解,譬如開放言論空間、允 許自由批評、保障不同的政治意見政治團體組織的存在等等,這些都是國際人權公 約的基本內容,而且這些內容已經成為美國社會和國際社會的基本價值,不可能期 待克林頓或另外一個美國總統放棄這一點或離開這一點,所以美國對華政策最核心 的價值基礎是人權的問題,對這一點要有清醒的認識。改進和改善人權取決於兩個 方面,一是對人權的認識更加深化,應該從有普遍道德意義的價值哲學上來瞭解人 權的問題;二是政治體制的改革,加強憲政和法制,以完善個人保障,從根本上使 中國不存在政治犯這個概念。 四、街談巷議:「引進」政治領袖 當克林頓與江澤民共同面對中央電視台全國實況轉播電視鏡頭時,中國大陸 老百姓的愛憎立刻就分明起來了,情不自禁讚歎「人家這才叫總統哪!」、 「克林 頓和江澤民站在一起,一個的確是美國總統,一個就是中國穿西裝的村長」真所謂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克林頓在敏感問題上不失時機的充分表達表美國價值觀念和立場,同時又以 委婉措辭點到為止照顧了東道主的面子,一派朝氣蓬勃成熟有為的勢頭;再瞧咱那 位江主席,照本宣科尚言不及義、答非所問,像在達賴喇嘛等問題上的說詞,簡直 就是自暴其短,畢竟古稀高齡,垂垂老矣,其颱風急智且不說無法與克林頓等量齊 觀,就是與他的同事朱熔基也實在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這是讓期盼二十一世紀有所作為的中國人,不能不感到無奈和沮喪的。 儘管北京的書店把關於克林頓性醜聞的書都收起來了,但中國老百姓顯然已 經風聞了這位總統的風流韻事,反映卻是兩極化的:有幸與克林頓一起做禮拜的人 為,克林頓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其境界甚至高過無神論者的中共開國「皇帝」毛 澤東,所以一切對於他性事的批評報道都是妒嫉誹謗或政治鬥爭而已;另外則有老 百姓議論道,即便報道所指克林頓的性醜聞都是真的,那也是美國人民的「福氣」 ——有幸攤到這麼一個虎虎有生氣的總統,生活作風事小,國家發展充滿活力生機 才是根本的嘛,那裡像咱的江核心,暮氣沉沉卻還倚老賣老且不說,其矯揉造作的 表演和越來越女性化的長相,令人懷疑中南海「御膳坊」的食譜是否女性荷爾蒙含 量超過標準太多,這也表露了社會民意對老人政治的厭惡。 克林頓的總統任期還有兩年就要屆滿退休,任內他在管理內政上保持美國經 濟的持續增長,在外交上現在又打破中美關係的僵局,不管說他是運氣好還是本事 大,到時美國人民都絕不會允許修改美國《憲法》以挽留他繼續連任總統,不少中 國人為克林頓退休以後將無法在施展他的才華而惋惜,或憤憤不平,甚至有人提出 :乾脆請克林頓來中國當總統算了!「引進」政治領導人,也可以視為將政治專業 化現代化的一個過程,也許是社會開放徹底程度的一個象徵,這種議論在中國大陸 老百姓街談巷議中早已有之。其實,某天海外學成者「空降」為大陸總統,與此也 相距不遠了。 在克林頓退休之時,江澤民雖然七十五歲卻還有一半任期,中共現在的王儲 、所謂的「第四代領導核心」胡錦濤除了實際年齡還比克林頓大,其本事、活力未 必一定比克林頓強,至少現在人們還沒有看到,如果連海外人士都可以參與競選公 職——如像一些海外華僑放棄美國國籍回台灣參選立法委員、或者像在外國機構任 出任過重要職務的董建華回香港擔任最高首長——中國大陸政治家的想像力應該可 以突破目前的種種局限,不應該預先設置一條底線:統一後台灣領導人可以到北京 的中央政府擔任國家副主席之類的職務云云,而是應該依法讓達賴喇嘛、李登輝、 魏京生和一切願意為這個國家效勞的人,與江澤民、胡錦濤等中共推舉的候選人平 等競選最高權力(如總統或國家主席),未來中國不僅可能出現象克林頓這樣年輕 有為的領導人,甚至中南海擔心的台灣、西藏等中共現在擔憂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 電視實況轉播兩國元首的記者招待會和克林頓在北大演講,克林頓在上海廣 播電台參加聽眾Call-in節目,等等,不管雙方在背後有什麼交易,也不管其過程有 什麼缺失——報刊媒體除了有利江澤民和中共的內容外並沒有如實報道克林頓的言 論、因電視台在人們工作上班時間作事先沒有任何預報的實況轉播,以後又不再重 播,老百姓也不得不借助家用錄像機才得以傳播——但這畢竟一種值得鼓勵的發展 ,克林頓可以說是作為一個西方政治家最大限度的利用了中共喉舌傳播了江澤民和 中共竭力抵制的「西化」、「分化」和「自由化」等西方文明價值觀。 在這方面,江澤民的婆婆媽媽或者阿諛迎奉,在客觀上可能還讓老百姓爭取 到更多一些的空間。有學者形容,今日中國老百姓已經從文革時期的「不准亂說亂 動」,進化到了「可以亂說不可以亂動」的狀況,其實所謂的「說」,也僅限於茶 餘飯後的街談巷議,或者克林頓之類有特殊身份的「外國異議人士」,即便如此他 們連上報紙說的權利還都沒有呢! 但願中國不要總是在「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的狀況原地踏步。 五、民主力量檢閱,鮑彤角色轉變 中國國內民運人士、異議人士和獨立知識分子,在克林頓訪華期間通過接受 外國新聞媒體採訪,發表公開信、呼籲書,再三要求克林頓對「六四」人權問題表 明立場、要求克林頓與政治反對派代表人物會面,其參與人數之多、涉及範圍之廣 ,可以說是國內民主力量自「六四」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集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兩個象徵是:公推徐文立為政治反對派的代表,這表明在魏京生等主要民運領袖被 流放海外以後,徐文立通過《人權觀察》等的運作對領導和推動國內民運的發展起 了富有成效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表明了國內民運的逐漸成熟,這可能是克林頓訪華 的一個意外收穫,如果其成果能夠得到鞏固,相信中國的民主運動將登上一個更高 的台階。 另一個象徵是,失去了九年自由權利的前趙紫陽大秘書鮑彤,現在通過行使 言論自由權利努力拓展著今日中國大陸的政治空間,同時也測試了江澤民到底是在 搞「法治」,還是在搞「人治」。很顯然,鮑彤的角色發生了一個根本的轉變:正 在從九年前一個中國大陸「體制內」的政治民主化改革方案的設計者、推行者,逐 漸轉變為目前的一個「體制外」推進民主化政治改革的身體力行者。 鮑彤在恢復公民權利後的第一次公開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的目標是要 做一個非常好的中國公民,一個中國公民有權利說出他自己的想法。我準備把我的 想法拿出來,並且說給大家聽。言論自由對於中國的建設是十分重要的,我相信, 我演講的自由將被法律和政府所保護。」 「我想要測試他們法制的承諾,假如我遇 到了任何問題,這將顯示他們的承諾都是假的。我希望未來我的電話可以正常,我 的家人不會發生問題,我也不會發生意外。」 這番言論頗能體現出鮑彤對自己角色 的轉變有清醒的認識。 六月初幾天內,鮑彤接受了海外新聞媒體的採訪,語出驚人,直奔主題,揭 露了中共「六四」血腥鎮壓的核心問題,卻立即遭到了中共當局的警告。很顯然, 鮑彤「測試」的結果已經得到證實,面對人治傳統的巨大壓力,徹底醒悟的鮑彤繼 續以行使他的表達權利,進行著震驚中外的抗爭。對於「六四」鮑彤說他是百感交 集,什麼感覺都有,唯獨沒有後悔。他表示,「我之所以說(「六四」和政治民主 化改革),是因為我有點特殊,我今年已經快六十六了,我還能活幾年?如果再把我 送到秦城,說明有人對我很重視,我很高興,很自豪。我希望他們把我送到秦城去 ,或者說,走在路上,突然一輛汽車開來,把我撞死。電話切斷,不過生活上有點 不方便。我的觀點,已經通過記者傳出去了,早上能張開嘴巴利用憲法賦予的言論 自由說幾句話,晚上再死,很痛快,沒有什麼遺憾的。」在這裡,鮑彤為民主獻身 捨我其誰的精神令人為之動容。 鮑彤不但這麼說的,而且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在克林頓訪華訪華期間,鮑彤 參與徐文立等多名異議人士聯署的公開信簽名,並又接受了《洛山磯時報》和哥侖 比亞廣播公司等外國媒體的採訪,被中共公安找上門並指責為「非法」,然而鮑彤 卻以當局標榜的「依法治國」進行自我辯護。這是鮑彤思想和行為的一個昇華和飛 躍。他在今天的中共黨內和知識分子中具有相當的代表性,不管鮑彤代表的這些人 是在體制內還是在體制外,他們都是中國社會良知的象徵,他們代表了中國的希望 。 更為可喜的是,從早些時候鮑彤通過海外媒體呼籲趙紫陽公開表明對「六四 」的看法,到趙紫陽在克林頓訪華前夕發表公開信和近期的照片來看,這一對「老 搭檔」雖然無法見面交談,但他們在其秉持特有的經驗和真知灼見方面,以及堅持 立場、大膽直言上的默契,無疑將為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克林頓在 訪華期間對江澤民提出了趙紫陽的人權問題,要求中共給予趙紫陽和其他異議人士 基本的自由權利。而中共則頒布規定,要求中共黨員不得公開與黨的分歧意見或立 場。足見國際社會和中南海都充分意識到趙紫陽、鮑彤依然具有的影響作用。 面對中共專制強權的壓迫,嚴家琪、王丹、魏京生、王軍濤、劉青、陳子明 、徐文立、任畹町、劉念春、李海、高瑜、劉曉波、丁子霖、許良英等一大批海內 外民運人士、異議分子和獨立知識分子不屈不饒、英勇奮鬥;被中共開除了黨籍或 任還保留著黨籍的王若水、鮑彤、林牧、胡績偉、趙紫陽等同樣仗義直言、頑強抗 爭,「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就是他們現在爭取民主政治改革的共同精神。克林頓 訪華,使得這一正在發展、並逐漸融合的政治力量,得到了一次檢閱。 六、隨同克林頓訪華記者之觀感 一位隨同克林頓訪華的記者回國以後告訴筆者,中國的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儘管這些年來她幾乎年年去中國採訪,但是還是對於這種變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 印象。這次訪華中讓他感受最深的是: 一、中共成功的利用美國媒體在美國掀起了新一波的「中國熱」,如果不是 在西安發生抓人事件,迫使克林頓和美方進行交涉的話,這個計策幾乎大功告成, 因為幾大主要媒體在行前都沒有側重採訪異議人士和人權問題的題目,這些內容是 到了西安發生拘捕異議人士事件以後才臨時作出調整加進去的; 二、幾個月前當選總理的朱熔基,一度掀起的某種熱旋風,竟然已經迅速降 溫,原因是朱討外國人喜歡的東西在國內缺少現實的基礎,他聲稱的市場經濟改革 與其計劃經濟的思想基因和熱衷於行政命令的慣性的矛盾,最主要的是老百姓面臨 現實經濟的壓力已經消解了對朱熔基的好感,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朱的刻意低調其民 間聲望已大大調低,甚至在某些地方老百姓對他的批評已經超過對江澤民批評了。 雖然大家肯定了他的廉潔作風,但並沒有誰願意為他的「高調」去犧牲自己的切身 利益; 三、江澤民在接待克林頓問題上阿諛迎逢實在肉麻,甚至到了「要啥給啥」 的程度,連中共外交部的官員也私底下承認,江澤民的表現實在讓他們無地自容。 最典型的是江澤民允許克林頓自己帶轎車,這就是尼克松首次訪華也沒有過的,中 國人議論要是周恩來在是絕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的;克林頓所到之處中共更是 興師動眾,給老百姓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如因為接待克林頓故宮關閉,在他路過長 安街的時候竟提前兩個小時封閉道路,老百姓反映是,中共不是一直自稱「大小國 家一律平等」嗎,何以別國元首來了沒事,美國人一來就堵街呢?!顯然這不是一 視同仁。有的警察執行任務竟然四天不讓回家,克林頓在北京期間,外地來的流動 人口被早早地清出了城,踩三輪車的、賣盒飯的等都被通知不得上街做生意,秀水 東街的小商品市場業主也被抽查要求其把中國商標的貨品擺放在外面,那些攤販們 抱怨,這是使館區平時老外一直在這裡進進出出,美國總統來了那些當官的是瞎抽 風! 四、中國大陸前幾年的全民下海經商的熱潮,在亞洲金融危機席捲之下開始 退潮,人心似乎有的逐漸靜下來了。克林頓的演講由官方電視台實況轉播當然是令 人意外的一種突破,但因為是人們上班的時間,事先也沒有預告,所以很多人根本 就不知道,外界對其影響作用估計可能太高了一些;然而,不光是從異議人士的公 開活動看,就是從普通民眾的反映來看,對社會不滿意的人在不斷的增加。要梳理 這些充滿矛盾的信息,除了需要繼續觀察中國的變化,也還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