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不」震盪台灣 本刊特任記者波歌 克林頓的第三「不」 美國總統克林頓六月下旬在他的首度中國之行中,看似不經意地對美中兩國 關係中最敏感的台灣問題所作的發言,在台灣掀起軒然大波。台灣朝野紛紛抱怨美 國出賣了他的朋友,使台灣深受傷害。台灣更擔心美國的政策向中共傾斜會在國際 間引起骨牌效應,使列國乃至台灣的友邦棄它而去,任其遭北京強佔、蹂躪。於是 美國不得不派特使前往台灣進行安撫,參從兩院也為此接連通過了一系列支持台灣 的決議案。那麼克林頓究竟在有關台灣的話題上說了些什麼呢?首先,他在北京大 學的演講中把美國以往慣用的「和平解決」一詞說成「和平統一」。眾所周知,一 九七九年的《台灣關係法》只稱:「台灣的未來,將以和平方式決定」,克林頓在 這裡卻將「未來」與「統一」作了調換。「統一」一詞在中美三公報裡都不曾出現 過,顯然克林頓改變了美國立場的中立性。接著,六月三十日他在上海圖書館又公 開講出「三不」,即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不支持台灣加 入入會資格限定為國家的國際組織。前兩「不」與兩岸政府的現行政策如出一轍, 爭議出現在第三「不」。對此,曾經參與制訂《台灣關係法》的眾議員所羅門七月 十七日在國會辯論時指出,《台灣關係法》第四節的D項規定,該法的任何條文不 得解釋為美國支持把台灣排拒或逐出任何國際金融組織或任何其他國際組織的依據 。 儘管克林頓自己後來在香港的記者會上說明美國的政策不因公開聲明「三不 」而有任何改變,也無助於平息國會的指責和台灣的不安。一星期後,白宮看來不 得不為克林頓的講話進行解釋了,於是美國國務院主管亞太事務的副助卿謝淑麗和 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部主任貝德分別約見台北駐美代表陳錫蕃,道出個中原委 ,說克林頓在北大的「失言」是在答覆對方提問時脫口而出,如果是事先擬定的稿 子,仍然會使用「和平解決」,而不是「和平統一」。至於克林頓的「三不」,也 是刻意安排在非正式的並且沒有中共官方人員在的場合,以回答問題的方式「談到 」。何況事前美方曾明確保證不會有關於台灣議題的新的聯合公報、聲明,也不會 形諸文字。雖然去年十月江澤民訪美前曾強烈要求簽署「第四公報」,但是未被美 方接受,所以這次北京沒有再提出類似的要求。不過分析家認為,克林頓親口說出 「三不」是間接否定台灣的「主權」現狀,這樣便使美國的「一個中國」的政策傾 向於北京的「一個中國」的詮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逐漸遠離台北的「 一個中國」的詮釋(即「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這樣可能會使北京今後在處理 台灣問題時的立場更趨強硬和僵化。 七月六日,台灣李登輝總統在台北接見克林頓的特使、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 席卜睿哲時說:「我國的國會、媒體及民間,確實有許多不容忽視的聲音,它們對 這次克江會談表達了不同的意見」。他更強調,「(『三不』)雖不代表美國政策 的改變,也無意傷害中華民國,但已經對一般認知造成相當程度的誤解,對我國亦 造成衝擊。」 美國想要告訴台灣什麼 卜睿哲在短短幾天的台灣行程中,不厭其煩地向總統、外交部長、國防部長 、在野黨領袖反覆強調美國無意傷害台灣,並會信守對台灣的各項承諾。他還說, 對台灣人民用民主程序負責地選出自己的政府、國家領導人,包括二千年總統大選 ,美國都會尊重並接受台灣人民的選擇與決定。對於克林頓所說的第三「不」,卜 睿哲耐人尋味地指出,「不支持」不等於「反對」,如果國際組織願意接受台灣入 會,美國不會反對。談到對台軍售政策時卜睿哲表示,防禦性的軍售非但不是兩岸 關係的障礙,反而有助於兩岸問題的和平解決。 七月十日,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到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作證時也說,美國同 台灣向來有著特殊的關係,這可以從一九九六年台海兩岸「有問題」時美國曾派航 空母艦到那個區域看出。她還認為克林頓的大陸行,使美國與中國及台灣的關係更 加穩定。 美國前國防部長佩裡在同台灣的外交部長胡志強座談時則預言,美中下次高 峰會,雙方可能因對台軍售問題而分道揚鑣,因為美國絕不會讓步。佩裡還認為, 現在討論兩岸應在什麼制度下統一,為時尚早;台灣還應享有某種程度的國際空間 ,包括加入「朝鮮經濟發展組織」、世界很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然而,克林頓總統的主要智囊人物傅立民卻明確就台灣的獨立傾向提出警告 ,他在七—八月號的《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上撰文告誡台灣領導人,不要以為向 北京挑釁亦會獲得美國的支持。克林頓政府並未出賣台灣,但是絕不會為「台灣的 狂想而出賣美國自己的利益」。他認為李登輝自掌權後「擁抱了」許多台灣民族主 義、分離主義的政綱,台灣的新立場已使它難以回應北京的統一時間表。美國賣愈 多的武器給台灣,愈會使它不顧歷史、地理和對岸的感受而孤注一擲。他認為美國 必須打斷台灣「不切實際的幻想」,而走回原有的方向。今後如果美國對台軍售, 必須衡量它對台灣意圖及行為的影響,同時衡量北京的態度。 從傅立民的文章中大致可看出他為克林頓所設計的「新中國政策」,其手段 是給台灣一點壓力,為台獨降溫,將台灣問題重新設定在一個不至於脫控或擦槍走 火的範圍內來管理,從而避免出現象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那樣的麻煩。這種「設定 」包括告訴台灣,美國雖承諾防衛台灣,但不會為台獨而戰,獨立的代價需由台灣 自己來付出。 台灣人民被刪除了自決權 克林頓的「新三不」,不僅震盪了台灣,而且也引起了美國國會有關台灣問 題的又一場激辯。早在克林頓啟程前往西安前,六月九日,眾議院曾以四百一十一 比零票通過一項促請總統要求中共放棄對台灣使用武力的共同決議案。顯然克林頓 的意見在北京並沒有被接受,於是國會認為有必要重申美國的立場,並對「三不」 所產生的歧義加正「修正」。參議院和眾議院分別在七月十日和二十日以九十二票 對零票和三百九十票對一票壓倒性地通過了「堅定對台灣之承諾」的共同決議案。 參議院的第一百零七號決議案由多數黨領袖羅特等二十五位兩黨議員聯名提 出,重申台灣關係法的各項原則,包括對台灣及其人民的長期承諾;台灣前途須以 和平方式決定;確保台灣維持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由總統和國會決定符合台灣所 需之軍售項目的質和量;尋求北京公開宣告放棄對台用武。同日,參議院還通過了 支持台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及區域性多邊經濟組織的第三十號共同 決議案。 眾議院的第301號決議案由多數黨黨鞭狄雷和議長金裡奇共同提出,其內 容同參議院的決議案基本內容,但在遣詞造字上頗為弔詭,比如該案第二項,除了 參院版本所載「基於台灣關係法堅定期待台灣未來地位應以和平手段決定」、「任 何以非和平手段決定或影響台灣未來地位的企圖,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和平及安全 的威脅,為美國所嚴重關切」,眾院版本在這兩句話中間,插入了「台灣海峽兩岸 人民應決定他們自己的未來」。因中國大陸的現行體制是一黨專政,尚無公平、自 由、開放的選舉制度,人民實際上並沒有改變或決定國家前途的權力,所以,決議 案稱兩岸人民的未來由他們自己來決定,對中共來說是揭其之短的雙關語。 不過,參眾兩院卻因片面追求無異議快速通過決議案,皆刪除了原案中關於 台灣「自決」的文字,結果成為這兩項決議案的敗筆。據悉,由民主黨參議員托理 西理提出的參院決議案中,原文有一句「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必須以和平方式及民主 程序解決」,後又以「需經由台灣人民同意」代替「民主程序」,但是在內部協商 時,遭到美國國務院以及加州親共議員范士丹的反對,遂決定剔除「需經由台灣人 民同意」的字句。議會為慎重起見,曾徵詢台北駐美代表處的意見,答覆竟是無異 議。而眾院的決議案原文有「海峽兩岸人民應該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自決原則決定他 們的未來」一句,也因遭到國務院及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畢萊特的 強烈反對而刪除。盛傳,台北駐美代表處亦以「自決」過於敏感為由,致函美眾院 建議刪除。 美國國務院的反對理由有三條:其一,台灣關係法及美中三公報都沒有「公 投」、「自決」之類的文字,為了維持台灣現狀,當然不要有「新東西」出現;其 二,如此措詞使人認為美國鼓勵台灣全民公決,美國顯然不願承擔公投後果的責任 ;其三,美國強調的「和平解決」,實際上就有必須經台灣人民同意的含意。國務 院擔心引起北京強烈反應的顧慮雖然可以理解,但有專家認為,如果議會的決議案 採用「任何改變台灣政治現狀的決定都應得到台灣人民的同意」的說法,中共便無 話可說。那麼台北駐美代表處的反對意見卻令人費解,或許其認為「自決」是殖民 地的文字,而台灣一直是「主權國家」,不存在「住民自決」的問題。不過,台外 交部很快就否定了其駐美人員搓掉「自決」的傳聞。 對於美國國會連續以壓倒性票數通過支持台灣的決議案一事,大陸外交部七 月二十一日發表聲明說:「少數美國議員正在對抗潮流,提出一系列反華議案,企 圖阻止美國與中國關係的改善和發展」,則亦顯得不得要領。 爭取國際空間的外交戰 「三不」政策經克林頓宣示之後,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無疑會受到影響。這 從菲律賓緊接著也向北京承諾「三不」這一事件可略見一斑。七月十三日,菲律賓 新任總統艾斯特瑞達在接見中共駐馬尼拉大使關登明時表示,菲律賓政府將嚴格執 行「一個中國」的政策,不與台灣有官方性質的往來,對台實行「三不」。台外交 部長胡志強七月二十二日在國家統一委員會做專題報告時,也承認克江高峰會確實 對台灣的務實外交造成嚴重衝擊,某些邦交國以為美國的政策已變,其國內親北京 的勢力可能趁機活動,要求同台北斷交。而中共亦企圖借美國的「三不」來形成對 台灣不利的「骨牌效應」。但是他強調,台灣的務實外交不會因此而動搖,台灣並 非香港,絕不接受「一國兩制」模式,今後仍將通過務實外交來強調其國家主權與 國際人格。七月十日,台行政院長蕭萬長結束南太平洋諸國之旅後亦表示,希望北 京能理性地看待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問題。 為了支持台灣的外交活動,台政府近日決定在一九九九年財政年度內準備二 億四百萬美元經費,計劃協助與台灣有邦交的國家發展經濟,以備當盟國面對中共 壓力時鞏固友邦關係。據知這筆經費將主要用於支援盟國的基建、投資、貿易及采 購之用。此外,《華盛頓郵報》七月二十一日報道稱,海外利益集團去年總共花費 了六百四十億美元招待美國國會議員及其幕僚赴國外旅遊,其中「中華民國工商協 進會以三十二萬八千美元招待八十八位議員幕僚赴台北」。 七月九日,尼加拉瓜、布吉納法索、塞內加爾、利比裡亞、聖多美普林西比 、剛比亞、史瓦濟亞、格林納達、薩爾瓦多、聖文森、所羅門群島等十一國駐聯合 國代表向聯合國秘書處遞交一項名為《由於國際局勢的根本改變,以及兩個政府同 時存在於台灣海峽兩岸,因此需要審查大會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第2758號 決議》的議案,要求列入九月召開的聯合國大會的臨時議程。這是台灣加入聯合國 的新努力。自一九九三年起,台灣的盟國每年都提出台北參與聯合國案:前三年是 促請聯大設立特別委員會,重審台灣人民的代表權問題;一九九六年則刪除「會籍 普遍化」、「分裂國家」、「平等代表權」等敏感字眼;一九九七年又改為直接要 求聯大撤銷2758號決議案中有關排除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的部分決議;今年除 了大致雷同外,更明確宣稱「不再聲稱代表全中國,而只尋求代表其二千一百八十 萬人民」。七月三十一日,東加勒比海四國外長也在台北表示,將支持台灣加入聯 合國。聖克裡斯多福總理兼外長道格拉斯指出,台灣應持續向國際社會展示其加入 聯合國的需求及正當性,但目的是吸引國際注意台灣和中國大陸的不同體制,而不 是引發敵意和衝突。不過,由於中共是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擁有關鍵的否決 權,因而會成為台灣重返聯合國的最大障礙。有專家認為,台灣可像以前的東西德 、南北韓一樣,在成為正式會員國之前可較實際地選擇先申請成為聯合國的觀察員 國,這雖沒有投票權,卻有參與權和發言權,一如現今的巴勒斯坦組織。此外,放 棄代表全中國的聲明也不失為明智之舉,七月二十日,國際防止洗錢組織「愛格盟 (NLPC)」就決定以「台灣」名義批准台灣的入會申請。這是中華民國首次以 「台灣」名義獲准加入以國家為會員的國家組織。 大陸國家主席江澤民九月將抵日本訪問,而新上任的日本首相小淵惠三及其 內閣的對台立場尚不明朗。中共駐東京大使陳健七月二十八日暗示,江澤民訪日時 會要求日方同樣作「三不」表態。日本外務省官員七月十一日對《產經新聞》透露 ,日中雙方屆時簽署的第三份重要的外交文件預計不會列入台灣問題,但首相將無 法避免會同江澤民談到台灣。與此同時,日本駐北京大使谷野作太郎表示,日本不 支持台灣獨立或「兩個中國」。他在東京演講時鑒於話題的敏感性,而未涉及克林 頓的第三「不」。不過,在日本面臨經濟不振、美國揚中貶日以及小淵新內閣民意 支持率不高的困境中,日本為拉攏中共、打消其在美日防衛合作新指針上的疑慮, 完全有可能向江澤民作出某種姿態。台駐日代表處根據目前情勢,已經向日方申明 :凡涉及台灣事務,應該與台灣直接交涉,不應透過第三者(中共)進行。 克林頓宣示「三不」後,台灣正急切地進行外交努力,維持其原有的「國際 空間」。七月上旬,台行政院長蕭萬長訪問了湯加、斐濟、所羅門,又過境澳洲和 關島。七月至九月間,台外交部還將陸續安排派出三位總統特使率團前往利比裡亞 、巴拉圭、史瓦濟蘭、馬拉威,並且過境南非。 北京全方位攻台 大陸電子刊物《中華述評》七月間披露,五月中旬江澤民出席了中共中央對 台工作會議,發表了《促進祖國完全統一》的重要講話。該次會議部署了從內部瓦 解台灣的戰略,決定派遣富有工作經驗的幹部加強台灣特委工作,組建秘密縱隊, 廣泛滲透台灣各部門,爭取在條件成熟時用台灣民眾能夠接受的方式,改台灣現政 府為擁護祖國統一的地方政府。中共認為與李登輝當局進行任何政治談判都不會取 得突破,加之美日可能以武力防止北京「解放」台灣,而在二零零零年前,解放軍 的軍力尚不足以應付一場有把握獲勝的渡海攻台戰役。基於這種考量,中共作了策 略上的調整。自中共強硬派在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中受挫之後,對台問題的溫和派 逐漸被倚重。鄧小平死後,他的「一國兩制」不再具有神聖色彩,連負責兩岸談判 事務的官員唐樹備也承認,台灣人不理會「一國兩制」,而更傾向於維持現狀。北 京開始注意台灣其他有別於國民黨的政治勢力,瞭解「獨派」政黨民進黨有贏得政 權的能力。 從此北京展開「鋪天蓋地」式的對台各項交流,廣泛與台灣各黨派人士接觸 ,同時,又承認台灣的民事判決,計劃開放台灣記者常駐大陸,呈現了更靈活和務 實的姿態。中共將原先的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舉行「汪辜會談」的「第一管道 」,自行改為多管齊下,許多涉台事務有意繞過海基會,以縮減「第一管道」的功 能,使其僅為政治性談判服務。為了「防獨」、「促談」,北京的原則亦出現鬆動 跡象,從一定要台灣認同「一個中國」,改口為「一個中國」是不須台灣認同的現 實;又從宣傳香港「一國兩制」適用於台灣,改口為「一國兩制」就是台灣人民要 求的「維持現狀」。高層甚至通過香港《文匯報》向對岸放話,只要同意統一,國 號、國旗都可以談。這在冷戰時期簡單是不可想像的。在這種大背景下,北京首位 現職部長、主管科技的朱麗蘭於七月十六日應邀抵達台灣,參加「學術交流」。緊 接著,海協會副秘書長李亞飛於二十四日來到台北,重新開啟因一九九五年李登輝 訪美而關閉至今的「第一管道」,爭取恢復中斷了五年之久的「辜汪會談」。 在外交上,北京不僅把重心繼續放在美國,刻意在那裡把台灣描繪成「麻煩 製造者」,同時,頻繁活動於非洲和中美洲,並揚言要在二零零零年使台灣的邦交 國化為零。北京去年向非洲各國的貸款高達八億二千萬美元,而為了促使南非提早 同台灣斷交,向其投資、採購的金額也高達八億美元。觀察家認為,北京在非洲的 下一個目標可能是中非。為了在加勒比海對台展開外交戰,七月十八日,大陸副總 理錢其琛又啟程訪問圭亞那、牙買加、古巴、巴巴多斯、特立尼達、多巴哥等國。 去年中共常駐聯合國大使秦華孫在這一地區的活動成果是聖露西亞在八月宣佈同台 北斷交。而錢其琛此行的背景是台北和北京爭相申請成為「加勒比海國家協會」的 觀察員國,而此事因二十五個會員國未達成共識正遭擱置。 另一方面,中共仍拒絕作出放棄對台使用武力的承諾也給台灣帶來了壓力。 正如一九九六年北京用飛彈演習威脅台灣的總統大選,《解放軍報》在海協會的談 判人員李亞飛抵達台灣之際,特別報道了南京軍區某集團軍七月二十四日在台灣對 岸的福建省舉行的一次大規模登陸作戰演習。七月二十七日,中國國務院也在發表 的《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向世界宣稱:「中國政府在採取何種方式處理台灣問題 上,並無義務對任何國家或圖謀分裂中國者作出承諾」。儘管中共知道,台灣早就 於一九九一年宣示「不以武力追求國家統一」,單方面終止了「動員戡亂時期」, 但仍不願對此作出回應。《中國的國防》還把將台灣海峽劃入「任何國家或軍事同 盟的合作範圍」認定為「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和干涉」,再次明確反對軍售台灣。 北京在克林頓到訪時仍拒絕了美國最為關心的要求——承諾加入《飛彈科技管制體 制》,相反卻要求美國減少對台軍售,它蓄意把這兩者掛鉤作為外交籌碼。 台灣何以自衛 根據美國傳統基金會今年三月的一份報告,中共未來企圖獲得的新式武器, 包括雷達衛星、M九導彈、超音速攻船導彈、新式戰斧級長程陸攻巡弋導彈、AW ACA空中預警管制機、性能優異的傳統及核子潛艦,這將影響到兩岸均勢,產生 軍力失衡。台國防部為此一方面籲請美國以軍售管道繼續提供新式裝備,一方面規 劃未來自行研發新式裝備。據悉台灣軍方已擬定未來十年的重大新式武器研發案, 並在今年五月向李登輝總統作了簡報。這項武器計劃包括:一、研發新式偵察距離 達一千公里的長程預警雷達數座,以替代衛星,爭取早期預警和攔截時間;二、提 升改造現役荷制「海龍」、「海虎」等潛艦的戰鬥系統;三、將「天弓」二型地對 空導彈改造成「天戟導彈」;研發ATBM反導彈系統。台國防部強調,唯有建立 足以自衛的國防武力,才是國家安全可靠的保證。 在六月底台北舉行的台法軍售及後勤支援的「華璧會議」上,法國軍備局及 廠商向台灣提出F—17重型線導魚雷、SANRAL六聯裝艦用點防禦導彈系統 的供售案,但台灣因自己已即將研製成功重型線導魚雷,加上美國也願提供MK四 八ADCAP的訊息,所以未予考慮。法國已通過秘密渠道向台灣運交了一千多枚 APILAS反坦克火箭,並答應提早赴運六十架幻影二千——五型戰機和空對空 導彈。另外,法方針對台灣海軍一九九一年起以「光華五號」之名建造一千五百噸 的二代二級艦十分關切,表示可循法拉葉艦模式為台建造。 七月七日台國防部發言人孔繁定少將透露,自今年七月至明年六月,軍方將 依序進行「核安二號演習」、「聯興79號兩棲訓練操演」、「萬安22號軍民聯 合防空演習」、「漢光15號三軍聯戰演習」,另外,為了配合「漢光演習」實施 ,國防部將同步進行「同心11號後備軍人動員演習」、「聯興80號兩棲訓練演 習」、「自強17號物力動員演習」、「聯雲63號空降演練」。 台灣二零零零年三月又將進行總統大選,預計島內政治結構可能發生重大變 化,北京是否會在那時進攻台灣?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在七月中旬出席「台灣與中 國如何和平共處」國際論壇時分析,以中共解放軍持續的演習以及發展電腦病毒戰 、亞熱帶叢林戰、點穴戰爭等新戰法來看,中共一直有攻台意圖,但未必會在二零 零零年付諸實施。去年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中的大勝使北京震驚,但最終亦未出兵 。日本野村總和研究所的森本敏和美國智庫CSIC的柯林斯都認為,台海一旦發 生戰事,美國、日本將在沒有其它選擇的情況下出兵護台,只是日本自衛隊不會在 第一線作戰;日本國內已達成共識,必須全力支持續美日安保條約。 李登輝的民主牌 在「三不」和「促談」的輿論壓力下,為了改變對台灣不利的情勢,恢復美 中台三邊關係的平衡,台灣不僅需要加強軍事防衛和務實外交,還應對北京的政治 攻勢進行還擊。台灣的經濟成就和民主改革是其在國際間,尤其是在民主社會獲得 同情和道義支持的最重要的因素。看重民意的各國議會對於台灣處境的同情,歷來 遠甚於他們功利主義的政府。僅以美國為例,一九九五年當美國行政當局迫於北京 的壓力拒絕李登輝入境回母校康奈爾大學參加慶典,但是國會卻甘冒觸怒北京的風 險,以壓倒性的表決結果迫使行政部門改變決定。相對於北京留給公眾的暴君、監 獄和天安門坦克的固有印象,台灣若堅持與對岸進行民主經驗的交流,便會在國際 社會看待兩岸問題時,明顯地呈現出自己的優勢。李登輝政府對於這一點向來了然 於胸,現在更將以此向民主國際爭取價值認同。 李登輝七月二十二日在「國家和平統一委員會」打出了民主牌,公開主張「 中國不應統一在經過實踐證明失敗的共產制度或所謂『一國兩制』之下」。他提出 的理由是,共產統一或『一國兩制』統一,都不利於中國的民主化,使大陸民眾對 民主的期待變得遙不可及;而且兩岸的互動,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能以法制化 的機制及透明化的政治運用過程」增進互信,並確保雙方遵守協議。對於國際聽眾 ,李登輝說,兩岸形成民主聯合,才是區域安定的力量,一個統一而專制的中國則 會改變亞洲的均勢,使鄰國不安。同時,他又強調,「中國的再統一應當循序漸進 ,水到渠成,不設時間表」,還應「視大陸地區民主化與兩岸關係的發展」而定。 北京對於台灣的民主要求當然不便正面回應,於是只一味指責李登輝提政治制度問 題是蓄意延遲統一進程。 在七月二十七日的國民大會上,李登輝又在作國情報告時尖銳地指出,「兩 岸問題的真正實質是製造的競賽,與其在政治歧異上虛耗精力,不如雙方加強各自 內部的改革」。他還說,「大陸方面如能繼經濟發展之後,全力推動政治改革與社 會開放,兩岸即可能在制度上逐步接近,從而締造國家統一的必要條件。」對於北 京提出的「一國兩制」的統一模式,李登輝則一口拒絕,理由是「那不僅是意涵暖 昧、本質矛盾,而且根本是與民主理念背道而馳的主張」。他更振振有辭地強調, 台灣重視大陸內部朝多元、民主、開放的方向演進,並「回到歷史正確一方的可能 性」。七月三十一日,李登輝還在《亞洲華爾街日報》發表題為《領先的台灣範例 》的文章中,反駁北京指責其搞台獨或「兩個中國」,說:「我們在台灣所做的一 直是:為中國保留一塊免於共產黨統治的淨土,發展經濟,推動民主化,成為未來 全中國的典範」。無怪乎北京一直把李登輝視作最險惡的對手,而寧願轉而試圖「 統戰」民進黨中的溫和派,並尋找其它的談判途徑。 「第二管道」浮出檯面 美國雖然曾表示,對於台海兩岸在和平相處的前提下所進行的談判,無意介 入,但兩岸中斷協商已三年,且在一九九六年險些兵戎相見,所以認為仍應設法為 兩岸開闢一條專門的對話渠道,並主導之。於是,一些美國退休官員和將領利用非 官方身份頻繁往來於台北、北京和華盛頓之間,這種現象被積極參與運作並樂見其 成的美國前國防部長佩裡將軍稱作「第二管道」。佩裡七月十三日在洛杉磯向到訪 的台外交部長胡志強透露,日前他在北京告別江澤民時聽到對方說「已經準備好與 台灣復談」。接著他又透露,不久前他在夏威夷會見了大陸的談判代表、海協會會 長汪道涵。在顯示了自己的權威性之餘,佩裡也向台灣打亮了邀請加入「第二管道 」的信號燈。按照佩裡的設計,兩岸的「建設性對話」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明 顯增加兩岸接觸,話題可以選擇商業、文化交流、打擊犯罪等,若還能提早規劃討 論真航,則更是一個好的開端;其次,由美國促成兩岸同意,給予台灣某種程度的 國際空間,使其能夠參與「朝鮮經濟發展組織」,並加入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 組織;第三,兩岸展開軍事對話,取得互信,降低緊張、敵意和誤判的可能性,避 免擦槍走火。佩裡還表示,他對兩岸如何重建互信曾提出建議:為了穩定台灣議題 ,必須讓北京對台灣是否會尋獨立的疑問不存在。 不過,台灣對參與「第二管道」的興趣並不如佩裡所期望的那樣高,對此台 外長胡志強告訴《洛杉磯時報》,「台灣應該參與美國同北京交往的過程,而不是 只當旁觀者」。顯然,台灣仍擔心北京通過單方面影響美國的政策而傷害台灣的利 益。 據知,今年一月佩裡曾由北京「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安排前往大陸開啟他 的「第二管道」。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目前也正通過「費正清研究中心」和「美國 議會」這兩個學術性智庫,分別邀請兩岸的談判代表汪道涵和辜振甫進行「交流」 。此外,「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七月中旬在紐約興辦兩岸學者的座談會,美 國助理國務卿陸士達等官員亦以個人身份到會。該組織也有意邀請辜振甫、汪道涵 參加未來的聚會。對於這樣的「第二管道」,台灣海基會秘書長許惠佑頗有微詞, 他說:「兩岸在第一次辜汪會談時即已建立制度化聯繫管道,在涉及授權和法律效 力的考量下,兩岸最好還是回到現有的海基、海協兩會的第一管道」。台灣高層認 為,作為同大陸談判的代表海基會由陸委會所衍生,既有總統府、行政院的授權, 又受到立法院的民意制約,況且又是經同大陸協議確立了代表資格,故其權威性不 容削弱。而其它管道則容易造成政出多門,使台方自亂陣腳。 自三年前兩岸因李登輝訪美而中斷協商以來,海基會一直受到大陸刻意冷落 。北京認為,由其預設的「一個中國」和「一國兩制」的政治性談判的前提,未能 取得台方認同,現在儘管海基會已經同大陸海協會恢復接觸,但互信仍然脆弱,預 料復談難以取得進展。又因台灣今年年底的「三合一」選舉和二零零零年的總統大 選使兩岸會談結果充滿變數,所以北京決定進行策略調整,制定「交流重於協商」 的政策。交流當然可以透過多渠道進行,也完全符合今年五月中共對台工作會議所 提出的「全方位開展對台交流」的指示。於是北京不待與台北協商、談判,獨自製 定各項涉台法規,自行組織各種交流活動,主動邀訪台灣各政黨、重要團體,以吸 引台灣政壇勢力,營造有利於大陸的台灣政治生態。無論「統派」還是「獨派」, 北京都有不同的對話安排,這樣也給台方海基會帶來「促談」心理壓力。 辜汪再談無議題 繼今年四月海基會副秘書長詹志宏赴大陸打破兩岸對話中斷了三年的僵局後 ,七月二十四日,大陸海協會副秘書長李亞飛率領「北京市中小學校外教育考察團 」抵達台北,來同詹志宏具體確定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九月「參訪」大陸的行程。 李亞飛強調,辜振甫會再度與大陸談判代表汪道涵會面,但只是「為兩岸政治談判 的程序性創造條件」,而非恢復一九九三年的「辜汪會談」。而兩星期前,台灣陸 委會副主委許柯生也透露,辜振甫將利用這次同汪道涵會面的機會,「就兩岸政治 談判的預備性磋商進行非正式意見交換。」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九日,辜振甫在新 加坡簽署《辜汪會談協議》,象徵兩岸關係進入協商時代的里程碑。當時他們商定 在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日舉行第二次辜汪會,結果這項安排因李登輝訪美而被北京 單方面取消。 北京在「交流重於協商」及全方位開展對台交流的策略指導下,並借「新三 不」在台灣所引起的震盪,決定矮化台方授權談判的代表機構海基會的地位,縮減 其處理兩岸各類非政治性事務的功能,並有意打破海基會與海協會原先對等的模式 及「制度化往來」,進而試圖指定對方談判代表的人選。根據以往的兩會談判代表 對等的程序,在會長級的辜汪正式會談之前,先進行兩會秘書長的預談,然而現在 北京卻試圖取消這種安排,越過他不喜歡的談判對手、海協會秘書長許惠佑,由此 又引起另一場爭議。對於許惠佑能不能獲准在辜汪會晤之前先往大陸同海協會秘書 長唐樹備進行例行性的會談,北京方面至今未置可否。 作為安排辜振甫九月赴大陸「參訪」日程的北京使者李亞飛,在抵達台北之 後又突然採取一個奇怪的貶抑海基會的舉動,在同台灣的正式代表海基會進行會談 之前,特意先登門造訪民間組織「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把本該同海基會談 的內容,拿到和統會那裡去說。這是冷落,還是離間?對此眾說紛紜。台灣媒體因 而猜測和統會是北京有意在台北開闢的「第二管道」,以「淡化海基會角色」。中 共的「統戰」策略歷來就是「分化敵對陣營」,李亞飛也深諳此道,他要先在台灣 內部製造對立勢力來牽制談判對手。接著,他又以強勢作風向海基會擺開談判架勢 ,結果雙方因為對於辜汪會晤之目的的歧見相持不下不歡而散,就連辜振甫九月訪 大陸的具體時程也未能敲定。李亞飛堅持認為雙方應就政治談判的程序性安排交換 意見,或者採取開放的不設範圍,但台方認為辜汪會晤應就有助於兩岸關係永續發 展的議題交換意見,不應空洞化。一方說「先確定進行政治性談判」,另一方則講 「先完成兩會事務性協商」,全然各說各話,足見雙方缺乏互信。李亞飛離開台灣 之前留下話來,海協會八月間可能再次邀請海基會副秘書長詹志宏訪大陸,至於許 惠佑,「則須視今後兩會面對面溝通的結果而定」。李亞飛最後又說:「辜振甫應 邀赴大陸既定位為參訪,而並非有議題的會談,也不是政治談判,不必由許惠佑出 面和唐樹備確定。」 就目前兩岸對峙的情況而言,台灣方面尚難以接受中共對政治性談判所設定 的「一個中國」的前提,這樣,第二次的辜汪會談將難以避免出現無實質性議題和 空洞化爭執的場面。不過,辜振甫八月四日在記者會上的講話,又給兩岸解開僵局 帶來一線希望。他說,現在應為第二次辜汪會談鋪路,雙方可就所關心的政治議題 勾勒出輪廓,甚至列入第二次辜汪會議的「第九項議題」。辜振甫更表示,「第九 項議題」不排除討論兩岸中長期關係的穩定的方式,以及安排李登輝總統赴大陸進 行和平之旅。對於辜汪會談的的功能定位,他認為「兩岸可以談政治議題,但應先 回到過去的制度化的管道中,雙方要遵守兩會新加坡協議的內容」。他還針對大陸 海協會堅持先進行政治性談判的僵硬立場指出:在兩會管道中沒有什麼不能談,特 別是涉及政治的事務性議題更應談。至於高度政治性議題,應當有相當準備,否則 容易製造另一僵局。 林滴娟事件泛政治化 正當大陸海協會的談判代表李亞飛斷然結束同海基會的會談後,從容逡巡於 高雄進行「廣泛交流」時,一個突發事件使他神色慌張地急急打點行李,提前搭機 飛回北京。高雄市民進黨女議員林滴娟在大連旅行時遭梆匪殺害,而且兇嫌之父據 說還是中共政協委員。這位以凌厲的辯才而著稱的年輕議員,曾擔任台灣民視談話 節目的女主持,並且即將應邀作為司儀出席民進黨新主席林義雄的就職儀式。她死 於非命的消息傳至台灣,立即激起一場輿論風暴,煽起人們內心深處對中共的恐懼 和仇恨。無獨有偶,到廣東投資的台商王富淨也在深圳被人亂棍打死,拋入一處山 區的蓄水池中,這一消息此時傳來就像火上澆油,使朝野對「土匪」罵不絕口。據 海基會的統計顯示,該會從一九九一年以來共受理四百五十多件大陸經貿糾紛案件 ,其中涉及台商人身安全的案件共有一百八十四件,死亡三十人,包括殺害死亡二 十五人。海基會還透露,大陸台商遭人傷害、搶劫或恐嚇勒索的案件共四十三件; 遭人非法拘禁或綁架的有二十六件;因案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有四十八件;失蹤的有 二十七件。許多曾去過大陸的台商表示,目前大陸正處在貪污腐化風氣的高漲時期 ,警匪勾結侵吞台商企業的事件屢傳不鮮,許多前去投資的台商往往鎩羽而歸,業 者感慨公安難伺候,每天要吃喝,因而交際成本高昂。 林滴娟在大陸遇害,台灣警方也懷疑大陸公安是否會將命案真相公諸於公。 曾經受命前往大陸瞭解千島湖慘案案情的刑事局副局長侯友宜回憶,當時他們在千 島湖的一切所見所聞,都有中共官員刻意安排的痕跡。大陸公安安排他們觀看錄影 帶,看一些起髒的畫面,並簡報基本案情,但他們非常想要瞭解的是整個行兇過程 的細節、確實的歹徒人數、歹徒作案分工情況、起出贓物的細節等,而大陸方面不 是籠統回答,就是不予正面回應。如今殺害林滴娟的兇嫌李廣智的父親還是鞍山市 的政協委員,因此,案中疑點似乎不無可能有地方保護主義的陰影。 對民進黨議員林滴娟命案反應最強烈的,自然非民進黨莫屬。民進黨中央秘 書長邱義仁七月三十一日在記者會上指出,目前北京政府仍堅持兩岸只談政治議題 ,卻沒有盡到保護人身安全的責任,已不能掩飾他們漠視人權的殘酷事實。民進黨 立法院黨團幹事長周伯倫也表示,民時黨應就大陸法制不彰及避談事務性協商的弱 點,來喚起島內民眾和國際間的關注,以此牽制中共,進而確保台商及其他台灣人 士在大陸時的人身安全。而建國黨發言人李永熾則認為,台灣人在中國遇害背後的 深層原因是台灣向來被中共政權視為地方政府,因而台灣人在中國大陸的生命財產 保障,往往遠低於其他國家的人民。工商建研會理事長陳國和也指出,中共當局不 應該只抱著招商心態,而罔顧台商人身安全;中共應摒棄政治上的成見,盡快擬定 台產投資保障協定。而在七月三十一日的國民大會上,各黨派還因林滴娟命案引起 衝突,對於民進黨發表譴責中共聲明有意見的新黨國大代表馮滬祥,為此被民進黨 國大代表唐碧娥打了一巴掌。 另一方面,大陸方面在處理林滴娟命案的善後事務時,也不忘使用「統戰」 手段。海協會完全排除台灣海基會的介入,直接同受害人家屬打交道,刻意使海基 會失去著力點,以架空其公權力,使台灣民眾認為海基會形同虛設,從而在台灣內 部引起矛盾,給海基會製造談判壓力。不過這樣的操作,同時也產生了副作用,台 灣人不理解專門負責和大陸打交道的機構緣何被擋在門外,他們從中既看到大陸官 員對受害者家屬的慇勤善待,包括為了尊重習俗趕在日落前送返遺體而特意改變行 程,但也看到了北京的專橫作風,引起了他們新的不滿情緒。因海基會的缺席,大 陸的許多善意措施,到後來都成了「壓迫」和陰謀。如大陸遲不宣佈案情,被解讀 成為官方與案中人勾結作非法生意,甚至連飛機誤點,都被看作刻意整家屬。 今年三月被大陸以所謂「間諜罪」而扣押的台商寇健明、韓岳廷、陳紹瑜、 周昌明,也被中共作了冷落海基會的政治考量。台商家屬透過海基會去函大陸均無 回音,而和統會副董事長馮滬祥卻很快帶回了在押者的親筆信,讓家屬破涕為笑。 大陸海協會還通過北京中央電視台發表了一封海協會致海基會的就林滴娟事件的公 開信,指責海基會「有意製造和擴大分歧」,「挑撥兩岸同胞的感情」。它因此希 望「貴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兩會交流氣氛」,言下之意似乎海基會成了兩岸協商的真 正障礙。 台灣朝野困於整合共識 眾所周知,台灣政壇對於島國前途的選擇歷來有「統派」和「獨派」之爭, 而兩岸政府雖都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但其內涵卻截然不同,那麼台灣民眾對 此是如何認識的呢?台灣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近五年來作過三十多次調查發 現,島內60%左右的人讚成「維持現狀」,20%的人傾向於台獨,而認為應走 向統一的人則在10%—20%之間。台灣「新興民族基金會」七月二十五日公佈 了一份《公民投票與國家主權民調分析報告》,顯示台灣將近七成民眾同意「台灣 已是主權獨立國家」的說法,六成以上民眾贊成以公投方式解決統獨問題,但如果 明天就舉行公投,高達五成九的民眾主張維持現狀,兩成五主張獨立,而主張統一 的人只有一成。當受訪者被問及如果民進黨執行後進行公投決定台灣主權歸屬,贊 成者為四成一;如果李登輝總統宣佈公投,支持率則提升至五成四;如果美國贊成 台灣公投,公投的支持率則將高達六成五;但是在台灣被迫接受中共「一國兩制」 的情況下,這時贊成以公投方式表達主權意見的人更高達七成七的比例。在主權問 題上,認為「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的有六成八,不同意者為兩成二。對於加入 聯合國的名稱問題,四成一的人讚成以「中華民國」之名申請,三成二的人主張以 「台灣」申請加入,而同意以李登輝所說的「中華民國在台灣」加入者不到一成。 台灣兩個最大的政黨國民黨和民進黨,也向來注重調查民意,以利調整政策 爭取選民。七月十九日國民黨中央政策會進行了一次民意調查,發現在國名認同方 面,60%以上者贊成維持「中華民國」,23%的人認為應改國名為「台灣共和 國」,而僅有2.7%的人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至於中共在香港實行的「一國 兩制」,78%的受訪者認為不適合在台灣地區實施,認為適合者僅佔14%。在 對兩岸的互信程度認識方面,有70%以上的人認為大陸現階段對台灣不友善,對 此持不同看法的人為20%。反對黨民進黨的「民調中心」在七月十三日至十九日 也作了一次調查,受訪者中有1.1%持「盡快統一」的意見,29.1%主張「先 維持現狀,未來再統一」,而認為「維持現狀,視未來狀況再決定」者占17%, 認為「維持現狀,未來走向獨立」者37.1%,而堅持「盡快獨立」者僅為7.2 %。最後總計贊成未來走向統一者共有30.2%,希望維持現狀者占17%,主張 走向獨立者占44.3%。那麼國民黨和民進黨到底孰「獨」孰「統」?對此,國民 黨中央政策會的民意調查顯示,六成二的民眾認為國民黨支持「維持現狀」,五成 二的民眾認為民進黨的國家認同是「獨立」。 台灣獨立運動是近十幾年內才興起的,然而發展迅猛,如今已同國民黨保守 勢力分庭抗禮。而誰敢相信在一九八七年開放黨禁以前,主張台獨者會被當局按《 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處以死刑。一九八七年國民黨政府拘捕了同情台獨的 民進黨新潮流系的蔡有全,結果引發一場大規模公開為台獨辯論的運動,從此台獨 勢力開始活躍於台灣政壇,其最主要的代言者是民進黨。由於去年十一月民進黨在 縣市長選舉中大勝國民黨,因而目前全台半數以上的縣市已落入其統治的版圖。然 而克林頓訪大陸時宣示的「新三不」給台獨亮了紅燈,使「獨派」不得不調整立場 ,重裝門面。於是民眾聽到原先一慣言辭激烈的民進黨人施明德改口說「公投是向 中國宣戰」,自稱是觀念先驅的許信良接著提出了「大膽西進」和「一制一國」, 而新任主席林義雄也說「進行公投台獨要看美國支不支持、國際反不反感……」。 許信良、施明德現在聲辯「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民進黨一旦執政,「不會也 不必」宣佈台灣獨立。為了謀求上台執政,民時黨可能會採取的策略是,一方面以 模糊的言詞或轉型訴求來解除部分民眾對台獨的戒心,而另一方面則保留台獨黨綱 以維持傳統支持者的信任,並回應國際形勢的變化,提出「強本西進」、正面與中 國交往的主張。這種權謀運作方式也有其弱點,難以取得支持者的認同,同時也遭 到激進派的攻訐,更被建國黨斥責為「台奸」。建國黨堅持認為,除非建立台灣共 和國,否則台灣仍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即所謂「建國未成,主權未立」。而另一 激進派「建國廣場」還在許信良卸任民進黨主席的那天發動抗議者對其拳腳相加。 七月二十二日在李登輝發表演說的「國家和平統一委員會」的會場外,台教會、綠 黨、建國黨、建國會、長老教會、建國廣場、台獨聯盟等三十多個獨派團體共同發 起「廢除國統綱領行動聯盟」,組織絕食、靜坐、遊行,要求解散國統會和年底大 選時舉行台灣前途公投。 「國家和平統一委員會」是「統派」的論壇,新黨代表陳癸淼拒不理會會場 外「獨派」團體的聯合示威,說「台灣有悲情很正常,若走向台獨,就變成悲慘。 」他表示,應該與中共回到「一個中國」的定義進行協商,對「國協」或「邦聯」 進行研究。國策顧問蕭新煌認為,公投不見得如此可怕,如果不採取「公投獨立」 ,而就「是否統一」進行公投,應該就沒有問題。在七月二十七日的國民大會上, 新黨代表許歷農建議以「一個分治的中國」為基礎,追求並完成「一個統一的中國 」,他還要求李登輝總統表明反對公投的態度。看來,「統派」與「獨派」的爭論 今後還將長期繼續下去,並在台灣一旦受到威脅時升溫。 今年年底台灣將舉行立法會選舉以及台北、高雄兩市的市長選舉,此後便是 二零零零年三月的總統大選,屆時島內各派政治勢力將開展一系列的角逐。如果國 民黨在關鍵性的選戰中被民進黨擊敗,則台灣的「改朝換代」即將到來。近年來民 進黨逐漸脫離其激進路線,走向溫和務實之途,似乎為其未來執政作必要的準備, 況且去年因在縣市長選舉中重創國民黨,如今已實際統治著全島70%的人口,又 因為該黨候選人都通過初選,較有民意基礎,極有可能成為新立法院的多數黨。台 北和高雄兩市的市長將由民進黨的陳水扁、謝長廷與國民黨的馬英九、吳敦易分別 進行角逐。傳媒普遍看好民進黨的陳水扁會在未來的總統大選中成為國民黨的勁敵 。反觀國民黨內部,強烈反對李登輝的台灣省長宋楚瑜,素有問鼎總統寶座的雄心 ,可能會同李登輝所栽培的現任副總統連戰先在黨內開戰,而新近聲勢漸旺的馬英 九也可能不會相讓。這些前景叵測的選戰,使台灣未來的政局充滿變數。 島國命運誰掌握 遭到「新三不」震盪的台灣是世界第十九大的經濟體、第十四大的貿易國, 擁有全球第四大的外匯儲備。地域雖不大,但其二千二百萬的人口卻相當於波斯尼 亞、克羅地亞及斯洛文尼亞總和的三倍,也比聯合國三分之二會員國人口來得多。 它有多黨國會、人民直接選舉的國家元首及自由市場經濟,平均國民收入比歐盟的 三個先進工業國還高,總體國力排名世界第二十四位。它實行憲法已五十二年,從 國際法對於國家的定義來看,無論是固有疆域、一定人口、政府有效行使國際協定 ,台灣都符合。作為全球華人社會唯一完全實行了民主制度的地方,它的存在,又 使大陸民眾對民主生活有更大的期待。然而它在台海對岸強悍的敵意的威懾下,對 於自己命運的信心卻是脆弱的。自從台美斷交後,凡有關北京與華盛頓之間的任何 高層互訪,既使只是純粹禮儀性、例行性的外交,也會被它看成是危機浮現,甚至 是國難臨頭。克林頓「三不」出口,島國頓覺黑雲壓城,忙亂一片,抱怨美國出賣 了它。正因它尚缺乏獨立自衛的能力,而又大敵當前,所以格外在意別人在背後的 商議是否在安排它的命運。遂有李登輝懇切要求前來向他解釋「三不」的美國特使 卜睿哲帶話:「凡是涉及台灣的任何事項,今後貴國皆宜與我直接協商,不必也不 應與中共進行雙邊對談」。 台北對於自己如何直接同北京協商一直舉棋不定,各種複雜的政治力和收放 之間的矛盾使它不堪考量,況且談判的雙方遠不能互信。一開始,台北試圖藉事務 性個案協商來累積「兩岸對等」和「相互承認的政治實體」,「先事務性協商,後 政治性談判」,近來卻又自松其口,向對岸招呼簽訂和平協議」、建立軍事聯繫預 警制度,李登輝亦強調「領導人見面」,這下似乎又是政治凌駕事務,卻仍堅稱免 開政治談判,足見其此時方寸未定,不易整合內部歧見。可以預料,類似「公投」 保台的訴求將會是今年立法會選舉的政見主軸。 台灣的安全需倚賴美日聯盟的延續,只是日本官方對台海問題仍採取模糊立 場,但是一旦日本考證台灣對其軍事安全是重要的,便會將採取與美國合作的態度 ,而這正是北京所擔心的。美國的東亞政策現時包括解決亞太地區金融危機、南北 韓統一、避免中國變成軍事強權,今後台灣仍是它在這一地區控制安全平衡的重要 因素。就在克林頓訪問大陸的同時,美國國會為了制衡中共拒絕承諾放棄武力犯台 的作法,通過了把亞太地區列入美國最先進的飛彈防禦系統範圍中的議題。未來台 灣對美國的外交努力方向將不外乎要求美國落實台灣關係法,繼續售台防禦性武器 ,有效嚇阻中共對台使用武力;同時,根據一九九四年的台灣政策檢討,支持台灣 參加功能性國際組織,並納入亞太安全合作體系,包括參加東盟區域論壇和亞太安 全合作理事會,使亞太區域在具體多邊的架構下獲得穩定。台灣還需考量,在「三 不」、直航被提出之後,台灣是否會以「邦聯」的形式被美國作為對台政策上的定 位。 近年來台灣為了尋求從聯合國取得集體安全的保障,不斷通過其友邦提案, 請求重返聯合國。記得一九七一年聯合國討論北京取代台北的席位時,美國等大國 建議中華民國政府以「台灣」的名義留在聯合國內,結果被蔣介石總統拒絕,如今 台北必定感慨系之。自從一九七九年卡特政府廢除台美協防條約,撤出台灣的基地 ,台灣便沒有再參加過集體軍事協定,亦未提供外國軍事基地,實際已具備國際間 「中立」的客觀條件,只待北京作出回應。那麼尋求避免戰爭的瑞典模式「中立」 ,會不會是台北高層會議桌上的話題?有分析人士認為,台灣下一步很可能會在北 京找不到藉口動武的情況下,在繼一九九一年宣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之後,再作出 歷史性的一躍——宣佈放棄對大陸的「治權」,使兩岸互不管轄更具說服力。不過 ,在民主制度下,台灣的訣擇會體現民眾的智慧和決心。最後我們相信台灣也必定 會從「新三不」的陰影裡自信地走出來,轉而在推動兩岸互動中向對岸示範民主經 驗,以「交流」、「促變」來消蝕中共專制的權力基礎,把大陸拉到「歷史正確的 一面」,從而也解除自己的前途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