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危機隱患重重 (新加坡)陳曦 在亞洲金融風暴中中國沒有倒下,有些官員開始狂妄起來。但是,瞭解情況 的人都知道,中共的金融體系存在的危機隱患,亞洲金融風暴給中共官員免費上了 一課。因此,朱熔基新政府把今年定為「防範金融風險年」,並且開始清理整頓那 些問題重重的金融機構。 中國商業銀行壞帳纍纍、財務評級降低 在中國潛在的金融風險中,商業銀行的壞賬問題已經廣為人知。在七月十七 日,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曾估計,中國商業銀行的壞帳高達2000億美元,並 把中國「長期外幣評級展望」從穩定降為負面。七月二十九日,另一家國際知名的 評級機構穆迪宣佈,調低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五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財務實力 評級,至僅次於最低的E+,僅海外業務較多的中國銀行為D級,並且定出三個月 的觀察期,看是否繼續調低評級。次日,日本評級及投資信息公司也宣佈,降低中 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國家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的外匯長 期信用等級。 這些國際評級機構的活動,引起國內外金融界的廣泛關注。所為財務評級, 是金融機構或金融評級機構對借款人還款能力的評估,所為「評級展望」,是對借 款機構或國家信貸前景的看法。評級越低,情況越不妙。雖然評級降低並不意味著 有關金融機構會倒閉,但是會加重這些機構的借貸成本。 事實上,中國的商業銀行迫切需要通過發行債券,來補充其資本金,實現再 資本化。其實,這些銀行多年的利潤上繳財政,其資本金越來越少。國際清算銀行 對於世界各國銀行放款和資本金的比例,有具體的標準。中國的商業銀行大多數是 沒有達標的。因此,再資本化對於這些銀行來說至關重要。國際評級機構的降級, 使得中國商業銀行再資本化的成本大幅度提高了。這也難怪中國的中央銀行對於國 際評級機構頗有怨言,指責它們沒有正視中國正在實行的銀行體系改革。但是,對 於國際評級機構來說,中國的銀行改革太慢、太少。而且出於在一九九八年保住8 %經濟增長率的考慮,中國政府最近鼓勵商業銀行向虧損嚴重的國有企業貸款,這 一點更加深了國際金融界的疑慮。 這次亞洲金融風暴的主因之一就是各國商業銀行的壞帳率高。對付這個問題 ,除了採取再資本化的手段外,讓一部分運營狀態難以改善的銀行倒閉,或進行銀 行重組,也是重要的。銀行倒閉對於經濟的衝擊力巨大,各國政府都不敢在這個問 題上造次,因此一般的銀行重組辦法是銀行間合併。但由於問題複雜,總體來說, 無論在韓國還是在日本,銀行改革都步履維艱,更不要提泰國、印尼了。 事實上,中國人民銀行在六月二十一日宣佈,海南發展銀行由於發展債務危 機關閉。該行在關閉期間由中國工商銀行托管。在此托管期間,人行將對海南發展 銀行的債務進行清算。該銀行是否最終倒閉,要看債務清算的結果。 海南發展銀行關閉案,並非中國銀行體系中的第一遭關閉案。在一九九六年 五月十七日,剛剛設立一年的中國銀行江西省星子縣支行被撤銷。這是中國第一家 被撤銷的商業銀行機構。但是,那一次僅僅是一個商業銀行的支行被撤銷,但這次 海南發展銀行案則是一個商業銀行本身有可能最終倒閉,因此案件的檔次大不一樣 。 海南發展銀行被關閉,直接原因是其債務高達一百多億元,同時該行發生兌 付危機,資金周轉嚴重不靈。其債務危機的成因,則在於從一九九三年以來的房地 產貸款和房地產抵押貸款成為呆壞帳。這儼然是日本和泰國式金融危機在中國的一 次小翻版。 然而,導致這次危機的罪魁禍首其實主要不是海南發展銀行本身的不當管理 或戰略失誤,而是當初遍及海南全省的三十四家城市信用社。這些信用社違法以高 息吸收存款,然後把大量資金投入到房地產業,引發海南的泡沫經濟。泡沫在九七 年五月被戳破。當時,海口市信用社主任攜款外逃引發了遍及全省的信用社擠提風 潮。 海南信用社支付危機不僅暴露出中國金融監管體系的缺陷,而且也暴露出中 國金融主管當局在危機處理方面的問題。當時,人行和國務院決定撤銷五家信用社 ,保留一家,把其餘二十八家通通併入海南發展銀行。海南發展銀行在九五年剛剛 成立,是該省唯一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海南省政府是其最大的股東。 但是,由中央政府主導的這次兼併行動,其結果證明是災難性的。它不僅沒 有達到挽救信用社的政策目的,而且還最終拖垮了海南發展銀行本身。這是一次把 胃潰瘍變成胃癌的手術。 有消息說,面對商業銀行的巨額壞帳問題,一些實力較弱的銀行將被裁併。 那麼,這一次,中國金融監管當局是否能吸取海南發展銀行案的教訓呢? 三大非銀行金融機構遭到清理整頓 然而,熟悉中國金融的人都知道,金融危機隱患的重災區其實在於非銀行金 融機構。中國國家審計署今年曾對全國244家信託投資公司進行調查,發現不良 資產保守估計逾一千億元人民幣。相當一批這類公司不僅自身資產質量差,而且還 頻頻違規在中國初生的資本市場上翻江倒海,擾亂整個金融體系。 朱熔基一向較為擅長處理金融事務。他在任總理後不足一季,便立即對金融 機構進行整頓。六月中,海南發展銀行因有巨額壞帳關閉,這是第一家遭此運的商 業銀行。不少專家預測,還會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商業銀行會被接管。總體來說,商 業銀行的問題,由於其數量較少,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控制。此外,商業銀行的壞帳 問題,其制度根源在於國有企業吃銀行的大鍋飯,因此短期內無法徹底根治。 清理非銀行金融機構相對比較棘手。然而,朱熔基使出重手掌,最近先後關 閉了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中創公司),拘捕了名列全國三大證券公司之一的 君安證券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 熟悉內情的人都知道,大多數大投資公司和證券公司都有靠山,其中的管理 者在中國政壇多具有廣泛人脈,相當一部分自身為「太子黨」成員。例如,君安證 券公司就是由解放軍廣州軍區和國家安全部合辦的。中創公司由前國家科學技術委 員會(現在更名為科學技術部)主辦,前主要管理者中有陳雲的女兒和其他多位「 太子黨」成員。消息人士指出,早在去年朱熔基就想對這些公司進行整頓,但阻力 重重。再加上非銀行金融機構數量太多,違規者也多,政府沒有辦法實施有效監管 ,往往摁下葫蘆起了瓢。中央政府對於眾多信託投資公司巨額不良資產的問題,深 感頭痛,一時不知如何下手整頓。這次朱熔基拿這兩家有來頭的公司開刀,也有敲 山震虎之意。 在非銀行金融機構中,普遍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巨額壞帳;二是金融違規猖 獗。中創公司的問題主要是前者,這家本來旨在推動高技術風險投資的公司,的確 從事很多同高科技無關的「高風險」的投資(例如炒房地產和期貨),最後債務纏 身。君安的問題主要在後者,它現在依然贏利,但是其「業績」中的一部分有賴於 其原主要管理者的「膽色」。由於整頓的過程神秘兮兮,一般的小投資者尚不知道 君安高層如何從事了違規活動以及從事了哪個違規活動。 證券公司的違規活動花樣繁多,究其大者有(一)以高利借款給客戶透支炒 股,甚至將客戶的資金放貸;(二)同上市公司聯手造市,大搞內部交易;(三) 同銀行勾結,違規認購新股;(四)在香港註冊假外資公司,然後回國炒作B股( 尤其其原始股),等等。 制度建設薄弱:行政整頓治標不治本 朱熔基政府對於金融機構的整頓是及時和必要的,但是行政性色彩太濃厚。 由於君安是上市公司,整頓已經引發投資者要求更多的信息披露,這實際上是對制 度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行政性整頓有時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同制度建設和健 全法治結合起來,則會令朱熔基疲於奔命。 事實上,中國的金融立法嚴重滯後,種種金融違法行為在民法和刑法中沒有 得到體現。因此,投資者(主要是機構投資者)的某些行為,「說合規也沒有依據 ,說違規也沒有依據」。對於違規人員的懲罰,也依然停留在行政處罰的階段。一 些受到處罰的人員在離開投資證券公司後,依然可以堂而皇之地在政府機構中任職 。違規人員通過違規獲得的好處和他們受到的懲罰嚴重不對稱,這就是在中國資本 市場上違規案例層出不窮的制度原因。 最近,內部交易已經在刑法中有所體現了,但是卻沒有人受到刑法的制裁。 如果法律成為一紙空文,那麼立法再多,也是徒勞無益。 另一方面,在中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內部管理結構,也弊端重重。投資證 券公司的大股東是國有企業或國有副業單位。它們派出的代表加入董事會,要麼「 不懂事」,要麼同投資證券公司的經理們串謀,損害股東(其實是國家)的利益。 其實,這也是國有企業的老問題,既然中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大多數是國有 企業,那麼它們也就難免中國的「國企病」。「國企病」的制度根源在於,國有企 業的經理們基本上沒有人加以控制。在西方市場經濟中,經理受到股東的控制,國 有企業的董事長和經理們則受到議會的控制。但是,在中國,國有企業的股東是全 民,而代表全民的是政府,由於國有企業數量眾多,因此政府沒有辦法控制所有的 國有企業。如果考慮到官員腐敗的問題,控制問題就更嚴重。這樣一來,在中國的 國有企業中出現了廣泛的「內部人控制」的問題,即(簡單地說)經理們為所欲為 。僅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知道中國的國有企業為什麼虧損嚴重,因為經理們完全 可以讓其治下的企業明虧暗盈,然後他們私下裡瓜分贏利。事實上,在國有企業中 ,普遍存在企業虧損,經理暴富的現象,這被稱為「富了方丈虧了廟」。 在這樣的制度結構中,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經理可以根本不顧風險管理,從事 各種「風險投資」(包括違規這種風險活動),反正贏利自己分,虧損算國家。在 這一行業,「富了方丈虧了廟」的現象比比皆是。很多遭到撤裁的經理,除非被下 獄,大多都成為中國的「新富」。因此,如果不從制度上根本改造,僅僅對那些暴 富的「方丈」進行行政制裁,是無法解決中國金融機構的種種問題的。 許多政策研究者羨慕,機構投資者在西方是市場理性化的力量,紛紛提出把 發育機構投資者(例如養老金基金、共同基金等)作為健全中國證券市場的靈丹妙 藥。但如果不一 開始就從制度上對它們進行規範,使其經營活動符合投資者(尤 其是小投資者)的利益,那麼機構投資者在中國也就必然會具有種種「中國特色」 。它們極有可能非但不會穩定中國的資本市場,而且還會不斷搞亂整個金融體系。 治中國病亂開西醫藥方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