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組黨的策略反思 楊建利 中共當局對民主黨的鎮壓使國內公開組黨的活動遭受挫折,海內外關心中國 民主化的朋友開始認真探討,試圖對國內的反對運動的策略做認真的思考和總結。 這種探討無疑是極有價值的。其實,民運每一次受挫,幾乎都是由於事前對形勢估 計不足和缺乏整體策略的規劃而造成的。往往是,一旦「行動」成為可能,馬上就 發現指導行動的理念是多麼不夠用。而且事實證明,能夠有效指導集體行動的理念 只能是那些事先已經領悟和形成較強共識的東西。「急中生智」常常靠不住,而「 未雨綢繆」總是可為的。因此,在挫折中反覆地對策略問題進行負責任的辨論、思 考和總結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就是公開組黨的條件問題。對這次中共當政以來第一次公開組黨的條件 是否成熟,大家的意見顯然產生了分歧。要想理清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公開組 黨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說,公開組黨是為了暴露中共政權一黨專政性質,用壯烈的行為和犧牲 精神擦亮更多的眼睛和良心,號召更多的人唾棄中共的一黨專政,那麼,公開組黨 的行動就成為純然的道德選擇問題,只要有幾個人具有這般的道德勇氣並做如此的 選擇,就可以公開組黨,無關乎條件成熟不成熟。這種道德勇氣和壯烈行為往往蘊 含在現實社會和歷史記憶中變成一種悲壯的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到道德感召的重 要作用。 如果說,公開組黨是一種政治行為,也就是說,需要追求諸如擴大反對派的 活動空間、提高反對派的參政層次等政治效果的話,我們就不可能不考慮公開組黨 的條件是否成熟的問題。 條件問題之所以產生了如此大的分歧,其根本原因是,這次公開組黨的目的 上述兩者兼而有之,事前、事中我們並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事後許多朋友也 沒有把二者分而析之,而只是籠統地下「成熟」與「不成熟」的結論。 有的朋友基於這次公開組黨的目的是後者的認定,作出條件不成熟的論斷。 即使把此次公開組黨看作政治行為,需要計算政治得失,作出這樣的結論仍然過於 簡單。我們需要更詳細地分析。 近年來,中國的民間有了一定的自主空間,反對派的活動空間較前也略有增 大,因此反對派面臨著一個艱巨的任務,那就是如何把這種政策性的寬鬆上升為制 度性的變革。與此同時,民間的衝擊中共專制秩序的力量與以往相比更多地和自身 的經濟利益結合在一起,如何把民眾衝擊現秩序的動力合理地轉化為對民主化的追 求,一般性的行會組織並不能獨立擔當此任,具有前瞻性制度目標的政治組織的存 在和運作便成為必要。特別是,中國政府去年簽署了兩個最重要的國際人權公約, 兩個公約都誓言保障人民的結社自由,國內外的政治環境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當 時,中共當局和反對派人士都不知道在此新的形勢下,自由的邊界到底有多大。反 對派不知道自由的邊界在哪裡是顯然的,中共當局也不清楚應該把自由的邊界劃在 何處的事實,可以從它處理浙江、山東等地民主黨事件的方式推斷出來。在這種條 件下,反對派亟需和當局產生某種互動,以確定自由的邊界。在這種形勢下,區域 性地籌組民主黨,不能說條件不成熟。 開始時,可以說國內組黨的朋友是把目的更多地放在上述兩者中的前者的, 把激烈的抗爭看作是全部的鬥爭策略內容,大家也都基本上都做了坐牢的心理準備 。這個時期,海內外的民運人士也眾志成城鬥志昂揚。但是浙江、山東等地的組黨 活動並沒有象預想的那樣空間完全被中共當局封死時,缺乏成熟應對之策的窘況就 逐漸暴露出來。實際上,從當時中共當局處理民主黨事件的方式已經大致可以摸清 自由邊界的位置,這時公開組黨的目的重心應該迅速轉到上述兩個目的的後者,首 先想到的戰略應該是鞏固已經獲得的自由空間。然而,一些朋友(包括海外的)並 沒有推動這一戰略轉移,反而,倉促推進成立全國性民主黨組織的步伐,最終招致 中共當局的殘酷鎮壓。因此,公開組黨並沒有錯,錯出在倉促成立毫無基礎的全國 性民主黨組織的行動身上。 那麼,如何才能鞏固已經獲得的自由空間呢?這首先要看當時民主黨的朋友 面臨的最大危險是什麼。當時民主黨的朋友所面臨的最大危險是,中共當局隨時都 可以對他們大打出手而在社會上並不引起任何反應。造成這個危險的原因有兩個。 其一,公開組黨的活動開始純然是挑戰式的政治行為,與一般民眾的利益和要求有 一定的距離;再則,中共當局對異議人士一直採用的策略就是將其和民眾從空間上 分離,讓組黨的朋友很難和民眾結合起來。關監獄是一種分離,不關監獄,跟蹤也 是一種分離,因為一般來講,普通老百姓是不願意和被跟蹤的「危險」人物打交道 的。所以,為了脫離被中國當局輕易收拾而不引起社會關注的危險,組黨的朋友首 先要突破與民眾之間的距離。要想與民眾結合就勢必要在如下兩個問題上下功夫, 其一,如何使自己的政治行為更多地代表民眾的利益;再則,如何降低民眾與你打 交道的風險代價。解決第一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規劃和參與村長以及基層人民 代表的競選。一旦把自己放到了爭取選票的位置,你的行為和思路就自然和民眾的 利益貼切起來,而且被迫對社會做較實際的調查研究。另外一個策略,就是抓一兩 個當地的實際難題(最好是不刺激當局的),進行認真紮實的研究,對與此相關的 問題適時發表貼切現實的建言,由此獲取民眾的關注、好感和信任。解決第二個問 題的辦法,就是要讓政治光譜拉開,活動多元化,隊伍層次化,從最沒有政治性的 活動開始,盡量周全地為參與的民眾設計逃脫「罪責」的方法和口實。這樣,與當 地的民眾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步步為營,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了。從這個角度來看 ,如果不是僅僅想用悲壯來突顯中共的專制本性,擦亮民眾的眼睛和良心的話,倉 促成立全國性的民主黨組織不能不說是戰略上的巨大失誤。 最後,我想簡單檢討一下海外民運對國內民運的支持的策略問題。實際上, 這個問題思考的主線是很清楚的,我們應該在兩個看似常常矛盾的工作目標上尋找 平衡,一個是盡量提供實質幫助,一個是盡量減低國內朋友接受幫助的風險代價。 實質的幫助包括引起國際社會對國內情況的關注從而使中共節制自己的行為、為國 內的朋友輸送思想理論資源、為他們提供經濟支持等。事實上,海外的朋友在這方 面都很努力,而且是爭先恐後地去做的,在此不必多言。但是,在降低國內朋友接 受海外幫助的風險代價方面卻存在著大量問題。其實,這裡所涉及到的是一個更一 般性的命題:我們要想讓民運有氣候,就要設法讓更多的人參與民運,而想讓更多 的人參與民運就要設法使參與民運的風險代價降低。常常有朋友抱怨,中國的民眾 不參與和支持民運是不覺悟不知道自己的利益在哪裡。其實,恰恰相反,正因為民 眾對自己的利益有十分清楚的認識,他們才沒有參與或支持民運,因為這樣做的風 險代價太大了,超出了他們能夠承擔的範圍。如何降低民眾參與的風險代價是擺在 民運(國內的和海外的)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從某種意義上講,測驗民運進步和 成功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民眾參與和支持民運的風險代價是否降低。特別是當我們 在海外具體支持國內的朋友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把這根弦繃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