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思想家遇羅克 龔小夏   中國當代的思想解放運動是在文革期間出現的,這已經是基本得到公認的事實 。然而,這場思想解放運動的宗旨與內容是什麼呢?誰又是這場思想解放運動的先 驅呢?具體到這兩個方面,似乎就是眾說紛紜了。   由於深入的文革研究,特別是對文革期間異端思潮的研究,在中國遭到官方的 封殺,在國外又受到資料、理解等各方面的胡制,迄今為止我們能讀到的有關作品 ,基本上只胡於當事人的回憶以及少數的幾本描述性的著作。在這些作品中,我們 能看到這樣幾類有關的意見:   (一)許多當初發起紅衛兵運動的幹部子弟認為他們是文革中思想解放運動的 開創者。理由是他們在文革中最早起來反對中央文革,最早對極左路線產生懷疑。 當初的聯動(北京幹部子弟成立的名為「紅衛兵聯合行動委員會」的組織)成員如 今在大量發表回憶文章,敘述他們反抗中央文革、對江青、林彪、甚至毛澤東本人 提出懷疑的過程。   (二)不少當年造反派中擅長於思考的人認為他們才是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驅。 比如《中國向何處去》的作者楊小凱,至今仍然在堅持要求確立那篇文章在思想解 放運動中的歷史地位。這些前造反派指出,他們當年的造反運動,以反迫害、反特 權為引導,而當大批的造反派人士到運動後期認識到被毛澤東利用時,又從當初反 迫害的起點出發,形成了最早的反抗思潮。   (三)七十年代中後期興起的反抗運動,包括李一哲的大字報《關於社會主義 的民主與法制》以及七六年的天安門事件,經常被國內外的研究人員看作是七、八 十年代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驅。原因是顯而易見的:這個時期的反抗運動與後來的思 想解放運動,無論是在時間的銜接,參與人員的連續、以及思想深度的發展,都緊 密地聯結在一起。   的確,上述的幾類人或運動,最終形成了某種思潮。而這些思潮,都是中國七 十年代以來思想上的異端運動的組成部分。   然而,在文革的早期還出過一個遇羅克,他的《出身論》曾經打動過無數的青 年人,在中國的思想舞台上留下了無法磨滅的痕跡。   遇羅克的思想,和上述這三種思潮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他是否屬於這三種思 潮中的一種呢?我認為,以《出身論》為代表作的遇羅克的思想,雖然與上述異端 思潮的某些方面有共通之處,但是從總體來說,他的思想對當時的制度比其它的思 潮提出更為根本性的挑戰。本文要論及的是這樣兩個觀點:   (一)遇羅克的《出身論》指出了共產黨階級路線的實質,揭示了階級路線與 共產黨政治經濟壟斷之間的關係;   (二)遇羅克從平民與受壓迫者的身份,而不是特權人物的身份,向統治者爭 取平等與人權。   由於有這兩方面的特殊之處,遇羅克的思想與前面提到的幾種異端思潮以及倡 導這些思潮的集團相當的差別,而且使得遇羅克成為當時極為罕見的獨立於所謂「 路線鬥爭」的窠臼之外的平民思想家。 一、《出身論》對「階級路線」實質的揭示   「階級路線」貫穿了整個毛澤東時代。那個時代的一切事物,無不深深地打上 了「階級路線」的烙印。在「階級鬥爭」被鼓吹得一天比一天激烈的時代,一個人 的「階級」,無論是他的家庭出身還是他的本人成份,幾乎成了決定他的個人前途 與命運的唯一因素,而且使得那些「階級」有問題的人,每時每刻都生活在迫害的 陰影之下。   共產黨階級路線的實質是什麼?迄今為止,這個問題似乎還沒有能得到深入的 討論。事實上,許多人都想不明白共產黨推行階級路線的原因,因為這樣一條路線 不但在馬克思主義那裡絲毫找不到根據,而且將大批本來擁護共產黨、起碼並不反 對共產黨的人推到對立面,將他們指控為共產黨的敵人。千千萬萬「出身不好」的 青年人更是想不通:他們明明是受共產黨的熏陶長大、由共產黨的學校培養出來、 並且無時不刻都在努力以行動來背叛自己的出身,為什麼共產黨長期要將他們視作 異類呢?   的確,共產黨推行階級路線,尤其是殃及子女親屬的階級路線,似乎沒有多少 的合理性,因為這一路線看來對共產黨產生的破壞性作用比建設性作用大得多。實 行這樣的一條路線,在鎮壓反對勢力、阻嚇新的反抗力量形成方面,也許起了一些 作用;但是,這條路線所起的作用,更多地是在激起人們的不滿,使得大批人,特 別是年輕人,對共產黨產生懷疑、不滿,甚至將他們引導向反抗的道路。   不過,要是我們離開共產黨那條「革命」的思路,稍微動用一點馬克思主義政 治經濟學的常識,也就是說,不將「爭取群眾」、「擴大革命力量」之類當作共產 黨統治集團政策的目標,而代之以「控制社會」、「壟斷政治經濟資源」這一些為 各個時代、各個社會的統治集團所共同追求的目的,事情便要容易解釋得多:所謂 「階級路線」,不過是共產黨統治集團用來為他們自己、也為他們的後代去壟斷經 濟政治資源的手段。通過「階級路線」,共產黨的統治集團「名正言順」地剝奪了 大批人的各種權利,並且為他們自己以及他們的家庭與子女最大胡度地佔有了在貧 困的中國社會中極其缺乏的機會--包括獲得 最好的生存環境、工作環境、社會環境 的機會。   遇羅克《出身論》一文一針見血地將這一點指了出來,擊中了共產黨統治的要 害。與同時代其它批判「血統論」的文章相比,遇羅克的《出身論》卻要深刻許多 。他並沒有採納「出身不好的青年也有革命的權利」這一類當初流行的批判「血統 論」的說法,而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血統論」,也就是共產黨的「階級路線」壟 斷政治經濟、社會資源的實質。他描述了一個簡單而殘酷的事飽M那就是,在那個年 代裡,「出身壓死人」--一個人的家 庭出身,幾乎成了決定他未來的社會政治地位 的全部因素。遇羅克用甚至是那個不講理的年代也無法批駁的道理,剖析出了「血 統論」的實質,呼喚人們用良知、用常識來對抗當年那些瀰漫著每一寸空氣的「血 統論」的喧囂。   遇羅克還揭示出了一個被隱瞞的事實:「血統論」雖然從表面上看是針對很少 一部分人的--所謂「百分之五」儘管總數依然龐大,但看上去似乎比例並不高--但 是受到「血統 論」剝奪的,實際上在人口比例中非常大。所謂「百分之五」,只是 「黑七類」本人,而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要直接牽連好幾個人,包括他們的子女與 配偶。而間接牽連到的親友,人數則要更多,甚至可能佔了人口的大多數。這些受 到牽連的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剝奪,被排除在入黨、入團、上大學、提升幹部這 一類通向政治經濟社會資源的道路之外。在排除了如此大的一批人之後,那些所謂 出身最好,也就是來自於共產黨高級□部家庭的子弟,便佔有了□乎所有的資源, 成為世襲的特權階級。   用現在人的眼光看,這些問題似乎很簡單。然而,遇羅克因為道出了「皇帝新 衣」的真相,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二、遇羅克的思想與各種反抗思潮的比較   前面提到過三種異端思潮。遇羅克的思想,儘管在許多方面與這三種思潮,特 別是七十年代中後期的反抗思潮,有相似甚至共通之處,但是在我看來,他們之間 還存在著相當本質性的不同。   先來看看老紅衛兵。遇羅克的《出身論》是直接針對著這批人的「血統論」而 寫的,因此他們之間的差別也就再明顯不過。高幹子弟組成的這批老紅衛兵,的確 反抗過中央文革,甚至對毛澤東本人也提出過懷疑。當年的揭發材料透露,他們在 私下裡不時將毛澤東發動文革比作「斯大林晚年」的錯誤。就這一點來說,他們在 思想解放上似乎是走在了社會的前列。然而我們必須記住的一點是,這些高幹子弟 曾經是文革最熱烈的擁護者、最積極的參與者,也是政治迫害的最狂熱的執行者。 只是在「革命革到自己老子頭上」之後,才開始反抗起來。另外,高□子弟們之所 以能夠提出一些「斯大林晚年」之類的說法,並不是因為他們對共產黨專制制度有 比別人更深刻的認識,而是因為他們所屬的那個特權階級,壟斷了所有的信息與思 想資源。他們有途徑去知道中央內部的鬥爭,去知道蘇聯的非斯大林化運動。而普 通的平民子弟遇羅克,卻是在被剝奪了幾乎所有信息資源的情況下,通過對自己以 及同代人經驗與痛苦的思考,而作出了反抗舉動的。   遇羅克的思想與文革中造反派的思潮,的確有一定的共通之處。事實上,造反 派本身也是在對「血統論」和所謂「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批判中產生的。然而, 在反對「血統論」迫害的同時,造反派自覺地去充當了所謂「中央路線鬥爭」,也 就是毛澤東清除政治異己的工具。反映在當年造反派的思潮中,便是他們從來都以 「兩條路線鬥爭」來作為出發點,因此對社會中的不公平現象缺乏遇羅克那樣清醒 的認識與深刻的批判。   七十年代中後期的反抗運動中的思潮,與上述兩種思潮相比與遇羅克的思想更 為接近。那個時期流行的思潮,是文革的動盪與大規模上山下鄉運動的產物。無論 是老紅衛兵還是造反派,這時候都已經失去了那種自覺是「兩條路線鬥爭」中重要 組成部分的傲氣,在生活的風浪中增加了不少對中國下層社會的瞭解。因而,當時 的各種思潮中有不少具有濃厚的平民反抗色彩。然而,如果我們仔細分析當初各個 地方的運與思潮,就會發現這樣兩點:一方面,這個時期的反抗運動,依然帶有「 兩條路線鬥爭」的濃重痕跡,特別是有大批幹部子弟參與的北京的運動,圍繞的主 要問題經常是支持中央的什麼人,反對什麼人;另一方面,受到各種歷史文化因素 影響,各種思潮的代表人物對自己的定位基本上類似於傳統的儒生,也就是說,是 社會上掌握了知識、也掌握了通向權力的鑰匙的那樣一批人。從當年的作品中可以 看到,除了對現實社會進行批判之外,各種思潮的代表人物也在忙於為國家的未來 設計藍圖。這是當年純粹從平民角度出發的遇羅克與後來這批思潮代表人物最不一 樣的地方。 三、紀念遇羅克的現實意義   共產黨在革命的時期曾經以消滅階級、消滅階級剝削與壓迫為號召,結果在革 命之後卻建立起了人類歷史上階級或等級最為森嚴、階級壓迫最為殘酷的社會之一 。改革之後的中國,雖然說取消了階級成份制度,但是一方面是一小批統治集團的 人及其家庭成員,依然壟斷著絕大部分的政治社會資源,尤其是壟斷著通向政治權 力的道路;另一方面,數十年殘酷的「血統論」或「階級路線」,使得大部分長年 遭受壓迫的人始終沒有機會翻身。這裡有兩個例子:   有一位當初北京南四中老高二的學生對我描述過這樣一件事。當初四中的老紅 衛兵被批判的時候,那些幹部子弟曾經揚言:試看二十年之後,究竟是誰的天下。 隔了二十多年,他們中學班上的同學在九十年代初期重新聚會。同學中間依舊分成 了兩大類:知識分子出身的,拿出來的名片上的頭銜,多是博士、教授之類;而干 部子弟的,則有各種司局長或者將軍。看來,幹部子弟們的預言的確得到了實現。 不過工農子弟又如何?答案是:工農子弟上四中的,本來就沒幾個。混得不好,聚 會也就不會回來了。   一位學者到鄉間去考查,發現當初的地主富農,如今多數仍然是農村中最貧窮 的家庭。調查中發現的根本原因,是當初的地主富農子弟,女性都千方百計嫁給成 份好的人,而男性則有大批人結不上婚。有些人即使結了婚,所能找到的對象也多 數是農村中或是殘疾或是有其它毛病的媳婦。「家無賢妻」,是造成他們在經濟上 無法翻身的重要原因。   正如遇羅克指出的那樣,所謂「出身不好」的人是社會中真正的受害階層。「 階級路線」,為共產黨特權新貴的子弟鋪平了通向權力與財富的道路;而它的實現 ,則是以千百萬人的血淚與痛苦為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