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政策反思 ——詹姆斯·曼《向後轉》評介 舒 崇 使館被炸風波未息,兩國論風波又起,中美關係從一個危機到另一個危機。 據瞭解,不論是中共高層還是美國政界,都在重新檢討雙方的「戰略夥伴關係」。 明年是美國的大選之年,估計到那時,對華政策免不了又會成為各方爭辯的一個重 要話題。在這樣的背景下,詹姆斯·曼的《向後轉》一書出版,可以說出的正是時 候。 今年,紐約的阿弗瑞德·諾夫出版社(Alfred A·Knopf)出版了洛杉磯時報前 駐北京辦公室主任詹姆斯·曼(James Mann)寫的《向後轉》(About Face),該書的 副標題是:「美國和中國的荒謬關係史,從尼克松到克林頓」(A Histroy of Ameri 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from Nixon to Clinton)。作者根據大 量的官方文件、採訪記錄和親身經驗,對美國將近三十年來的對華政策給予了全面 的回顧和分析。全書共433頁,正文分十八章,還有序言和結論。著名的美國中國問 題專家譚若思(Ross Terril)、黎安友(Andrew J·Nathan)和林培瑞(Perry Link)都 對這本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按照作者的敘述,起初,尼克松和基辛格決定和中共發展關係是為了給越南 戰爭尋求一條出路,美國想使自己能夠在和中蘇兩國打交道的時候享有更大的彈性 ,不過漸漸地,向中國開放就變成了一個既定方針,獲得了獨立存在的意義。在卡 特時代和裡根時代,美國政府把中國當作它反對蘇聯的盟友,由此便產生了一種心 照不宣的約定,那就是,美國對其他國家是一種標準,對中國則是另一種標準。在 布什當政的時代,共產陣營瓦解,中國發生了天安門事件,但布什並沒有改變原先 的對華政策。克林頓上台後試圖實行一套新的政策,不過這種新政策並沒有獲得預 期的成功。 美國對華政策有幾個特點。首先是它的個人色彩比較強。三十年來,美國的 對華政策基本上沒有脫離當年尼克松和基辛格定下的調子。其次是它的透明度比較 低。本來,民主國家的政策制定都是高度透明的,相比之下,外交政策的透明度要 低一些,而美國的對華政策的透明度更低。據作者披露,早在1971年基辛格初次訪 華時就向中共承諾美國絕不支持台灣獨立。再有,美國的對華政策常常偏離美國社 會的價值觀念。中國是一個共產專制國家,照理說,美國的政策應該表現得強硬, 但事實上卻一直是溫和的。在初期,美國和中國友好,是為了牽制蘇聯,所以美國 並不理會當時中國內部的黑暗。後來蘇聯解體,但是美國依然保持同中國友好,一 來是為了借助中國去約束北朝鮮,二來是為了自己的商業利益。美國對中國和對蘇 聯不是採取同樣的標準,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最惠國待遇問題。美國給予了中國的最 惠國待遇,甚至在六四事件後也沒有中止,但是美國並沒有給蘇聯最惠國待遇,即 便在戈爾巴喬夫大力推行民主化之後也還是不肯給。 一說起要對共產中國採取強硬立場,有人就批評說這是「冷戰心態」。作者 指出,其實這些批評者才是冷戰心態,因為他們要求美國在冷戰結束後還繼續保持 冷戰時期的對華政策,也就是說繼續原諒中國政府的野蠻鎮壓行為,不惜一切代價 避免和中國發生衝突,似乎共產專制這一套東西對俄國人東歐人都不適合,但對中 國人就適合,如此等等。 在中美關係中,中共很懂得如何反制美國。在過去,中共動輒表示要和蘇聯 再度結盟,從而要脅美國進一步向中國靠攏。後來,中共則以經濟利益為誘餌。在 西方國家把經濟交往與人權問題脫鉤之後,中共自己又把它們從反面掛上了鉤。 但是,儘管美國一直對中國採取安撫和交往的政策,中美關係還是常常陷入 危機,中國政府還是覺得自己受到美國的威脅。有趣的是,中國政府認為這種威脅 不但來自它在美國的對手,而且也來自它在美國的朋友。因為那些主張發展友好關 系的美國人,至少是在向美國民眾解釋他們的主張時,總是說越是和中國全面交往 ,就越是有利於中國的自由化,越是有利於中國的和平演變,這勢必就引起那些堅 持共產專制的領導者們的深刻敵意。 在回顧了美國對華政策後,作者提出質疑:作為自由世界的領袖,「美國關心 中國的自由民主嗎?美國有什麼理由——不論是在道義上還是在其他方面——反對東 歐的共產主義然而卻接受中國的共產主義呢?」 《向後轉》一書完成於1998年。當時的中美關係看上去還不錯。今年的形勢 就大不相同了。如今的中美關係正陷入低谷。以後會朝什麼方向演變,現在還難以 確定。詹姆斯·曼是對美國的對華政策持批評態度的,很可能,和他觀點相似的人 正在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