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對兒童的影響 羅伯特·赫森 (Robert Hessen) 在資本主義的歷史上, 最少理解最多誤解的一件事莫過於童工問題。 除非我們清楚地記得,工廠制度的產生給千千萬萬的兒童提供了一條活路, 提供了一種生存的手段,而這些兒童如果在資本主義前的時代根本活不到青年,否 則,我們就不可能對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的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的童工現象作 出正確的評判。 工廠制度導致了一般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大地降低了城市人口的死亡率和嬰 兒的夭折率,從而產生了史無前例的人口的爆炸性增長。 在1750年,英國的人口有六百萬;到了1800年增長到九百萬,到了1820年增 長到一千二百萬,這種增長速度在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與此同時,人口的年齡構 成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兒童和青年所佔比例大幅提高。「在倫敦出生的兒童在五 歲以前的死亡率」從1730-49年間的74.5%下降到1810-29年間的31.8%。那些本來在 兒童期就會夭折的孩子現在有了存活的機會。 人口的增長,預期壽命的提高,讓一幫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批評家和法西 斯主義批評家編成騙人的謊言,他們硬說在工業革命時期勞工階級的處境在每下愈 況。 如果你把工業革命時期兒童的狀況歸咎於資本主義,那在道義上是不公正的 ,另外也是對歷史的無知,因為實際上,資本主義給兒童的生存條件帶來了巨大的 改善。是那些不瞭解情況的、感情用事的作家和詩人,如狄更斯和勃朗寧姐妹,是 那些想入非非的中世紀史專家,如索塞(Southey),是那些冒充經濟史學家的政治鼓 動者,如恩格斯、馬克思,共同編成了這套謊言。在他們的生花妙筆下,工業革命 前的時代,簡直是勞工階級的「黃金時代」,可惜的是,這麼一種美好的生活據說 硬是被工業革命給摧毀了。歷史學家並不支持他們的論斷。調查和常識也剝去了前 工廠制度的浪漫色彩。在工廠制度出現之前,工人要交付很高的資金或租金才能得 到一部紡機,而且還要承受經營的絕大部份風險。他的伙食很差,種類單調,營養 貧乏,要是老婆孩子找不到工來打,一家大小甚至可能吃不飽飯。全家人共同生活 、工作在陰暗、污濁的簡陋房子裡,哪有半點浪漫之處,哪裡值得人們稱羨? 在工業革命前,兒童們是怎樣成長的呢?1697年,洛克就扶貧濟困的問題給商 務部寫了個報告。洛克估計,一對身體健康的勞工夫婦頂多只能負擔兩個孩子,因 此他建議,所有三歲以上的兒童應該送到供應膳食的紡織工作學校學會自己養活自 己。洛克寫到:「他們在家中從父母那裡所能得到的只有麵包和白水,而且還常常不 夠量。」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提醒我們: 「工廠主並沒有權力強迫別人去工廠工作。他們只能僱傭那些願意到工廠工 作賺取工錢養活自己 的人。工錢再少,也比他們幹別的要多得多。說工廠把家庭婦女趕出育嬰室 趕出廚房,說工廠把 兒童趕出遊樂場,這根本不是事實。因為這些婦女在家裡沒米下鍋,也沒有 東西喂孩子。這些孩 子肚腹空空,飢腸碌碌。他們唯一的庇護之處就是工廠。認真說來,是工廠 救了他們,使他們不 至於挨餓死亡。」 孩子們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去工廠幹活的。他們工作的時間很長,不過他們的 工作一般都很輕鬆,通常是站在紡織機旁連結斷掉的線頭。工廠立法這件事,並不 是因為童工問題而提出的。英國第一個童工法(1788年)是針對那些諸如掃煙囪一類 又骯髒又危險的工作而提出的,這類工作早在工業革命以前就有了,它們和工廠制 度並無關係。第一個應用於工廠童工的法案是用來保護那些被教區當局實際上送去 當奴工的兒童,教區當局是一個政府機構,被送去當奴工的兒童是被遺棄的窮人家 的孩子或孤兒,在法律上,這些孩子是受教區濟貧官員的監護,按規定,這些孩子 要長期當學徒工,幹活沒工錢,只有口糧。 工廠越大越新,其工作條件和衛生條件通常也就越好。在1819年到1846年間 ,由於一系列工廠法對僱傭兒童和少年施加了越來越多的限制,工廠檢查人員越來 越經常地去巡視和檢查大工廠,大工廠主也就越來越傾向於少雇童工,免得讓那些 五花八門、朝令夕改的各種法令困擾不休。這種立法干預的結果便是,那些必須靠 打工吃飯的兒童,在大工廠找不到工作,只好去那些又小又舊又偏遠的工廠,那裡 的工作條件、衛生條件和安全條件一般都要差勁得多。找不到新工作的孩子則只好 回到一百年前的老地方,隔三差五地幹點農活,甚至比這還糟,如米塞斯教授所說 ,不少兒童走上墮落之路,成了流氓、乞丐、小偷、妓女。 童工問題不是靠法令解決的;童工問題是靠經濟發展解決的。由於經濟發展 ,家長的收入足以負擔全家大小,兒童們用不著為了生存而出去打工。孩子們的救 星和恩人不是立法者,不是工廠檢查員,而是工廠主和金融家。他們在機器上化的 精力和投資導致了實際工資的提高,導致了產品價格下降,數量上升,從而極大地 改善了一般生活水平。 阿希頓教授(T.S.Ashton)對工業革命的批評家們給予了很好的回答。他說: 「今天,在印度和中國的平原上,有著成千上萬的男男女女,他們面黃肌瘦 ,多災多病,過著 牛馬般的生活。這種亞洲式的生活水平,這種非機械化的沉重勞累,就是那 些只會增加人口數 量,卻不曾進行工業革命的人們的命運。」 我可以補充一句,工業革命和它帶來的繁榮是資本主義的偉大成就,這種成 就是在別的任何政治-經濟制度下都不可能取得的。不信,只要想一想蘇俄的情況就 行了,在蘇俄,伴隨著工業化的是什麼?是大饑荒。□ (何仁 譯自美國《The Objectivist Newsletter》April,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