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尊嚴的代價 ——權且為包遵信文集序 (北京)劉曉波 老包要我為他的文集寫序,真的誠惶誠恐。無論從治學資歷的角度講,還 是從對中國的思想啟蒙的貢獻的角度講,我都應該尊他為先生。學生為先生作序, 實在是一種狂妄或僭越。 這本文集中收錄了大量寫於八十年代的舊作,從中更能體會出老包後來走 上與現存體制徹底決裂的不歸路的必然性。無論是對明清思潮的反省、還是對「五 四」運動的啟蒙精神的堅守,無論是與新儒家的論戰、還是對自由民主憲政的執著 ,其主題直指中國綿綿幾千年的專制主義傳統:儒學制度化,制度倫理化和暴力化 ;辮子沒有了,精神卻長存……這一切把我帶回了那個激情噴湧的歲月。在我大學 還沒畢業的時候,老包已經是八十年代初最有影響的《走向未來》叢書的主編了。 回顧思想解放的八十年代,在以呼喚改革開放為主潮的思想啟蒙中,《走向未來》 叢書的出現無疑是一個重大的事件。這套叢書對當時中國思想界的衝擊,特別是對 年輕一代的啟蒙,用「振聾發聵」來形容是決不過分的。儘管叢書涉及到人文學科 的各個領域,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仍然只有兩個主題:一是引進西方的現代觀念; 二是對中國傳統的反省和批判,既有對古老傳統的直接批判,又有對49年之後的新 傳統的沉痛反省。我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的對新舊傳統的激進否定,無疑從《走向 未來》叢書中汲取了不少思想資源。所以,稱這套叢書的策劃者和第一任主編為先 生,是名副其實的。 如果說,老包在八十年代的文字,還主要是借直接批判傳統來間接批判49 年後的一黨專制乃至個人獨裁的共產主義制度;那麼,六四以後的文字則是直接指 向現存一黨專制,並通過對中共的奪權史和執政史的基本史實的清理和分析,揭示 中共骨子裡的專制主義和犬儒化的功利主義。「中國民主化之所以長期滯阻不前,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中共對世界文明一直採取拒斥 的方針。所謂世界主流文明,直白地說就是以英美文化為代表的自由、民主、人權 、法治等價值原則和制度規範。」再明白不過了,老包所堅守的信念,非但沒有因 「六四」悲劇以及他個人所受到的不公正而改變,反而更加堅定和明晰。正是這種 清醒而執著的信念,使老包能夠對九十年代的民族主義狂潮保持難得的警惕:「歷 史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有種說法:『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我一直鬧不 清楚這句話的確切含義,是自信?自大?還是自狂?不論它屬於哪一種,都讓我感 到不寒而慄。」 已經二十年了,又經歷銘心刻骨的「六四」血案,我重新翻開家裡珍藏的 《走向未來》叢書,看著當年讀書時劃下的筆跡,再看看那龐大的編委會名單,幾 乎所有人的當下處境都優越於老包,其中的許多人仍然在小康時代的知識界和文化 界呼風喚雨。該隨主旋律和世俗潮流而變的人早就又成為新的弄潮兒了。而惟獨老 包,這個在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界響噹噹的名字,在八九運動中成為知識界的重要 象徵之一的名字,卻於九十年代消失了,他變成了被這個制度所不容的異類,在他 曾經熟悉的文化界變成了真正的邊緣人——沒有工作、沒有固定的收入、沒有在大 陸公開發表文字的權利、經常受到專政機關的非法騷擾……但是這些在其他人看來 的「悲慘」處境,對老包本人來說未必就有多麼不幸,因為他所付出的代價不過是 一種委曲求全或夾著尾巴做人的世俗幸福,而他所得到的卻是作為一個知識人的獨 立、尊嚴和良知的持守。在這個腐爛得幾乎沒有任何做人的底線的享樂時代,我為 老包慶幸,其處境使他成為極少數拒絕同流合污者之一。 一個知識分子,面對一個無恥而殘忍的制度,身處一個健忘而麻木的民族 ,想做一個誠實的人、有尊嚴的人,進而以高貴的人性自我期許,那麼,除了叛逆 之外就再也沒有別的選擇了。無論選擇什麼樣的生存方式,總要付出必要的代價, 不為自由、尊嚴和高貴的健全人性付代價,就要為奴役、乞求和委瑣的病態人性付 代價。老包選擇了前者,那麼他所付出的所有代價都是值得的。想以頭撞牆就不能 抱怨頭破血流! (九月十四日於北京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