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東方的雷鳴」 舒 崇 原紐約時報駐北京記者 Nicholas D. Kristof和 Sheryl Wudunn,中文名字 分別是紀思道與伍潔芳,因為報道一九八九年天安門民主運動而獲得一九九零年的 普利策新聞獎,後來他們又作為時代週刊的記者常駐香港和東京,在西方新聞界算 得上是亞洲通。最近,夫婦兩人又共同完成了一本新書《Thunder from the East》 ,譯成中文就是《來自東方的雷鳴》,副標題是「Portrait of a Rising Asia」, 即「崛起的亞洲之畫像」。由紐約的阿爾弗萊德·克諾普出版社(Alfred A·Knopf )於二零零零年出版,全書共三百七十七頁,正文分為三部分,共十四章,三部分的 標題分別是:一、亞洲過去的幽靈,二、重建亞洲,三、地平線上的三朵陰雲。 「來自亞洲的雷鳴」一書,有人物故事,有採訪考查,有數字圖表,有分析 論證,它涉及到近些年來亞洲地區在政治上、經濟上和社會上發生的重大變化,並 且指出這些變化將會對西方產生的重大影響。 作者認為,中國可能在二十年後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實體,儘管 在那時,中國的人均收入還只是美國的五分之一,還只能算窮國,其生活標準只相 當於今天的葡萄牙。作者還講到印度正在從它漫長的冬眠中甦醒,日本正在發展未 來消費技術而造福於億萬民眾。整個亞洲正在著力恢復它在五百年前一度享有的世 界中心的地位。按照作者分析,一九九七年的東亞金融危機,由於它急劇地改變了 亞洲的裙帶之風和窒息活力的陳規陋習,解放了原先被束縛的能量和創造力,反而 加速了亞洲的重新崛起。不過,作者也談到亞洲地區存在的種種問題和弱點,除了 許多國家還不自由不民主之外,還有對婦女的歧視,環境的污染,民族主義的氾濫 ,等等,因此,亞洲的崛起也將是一個充滿風險和騷動不安的過程,像中國和印度 這樣的強權的出現在很多方面可能造成不穩定,亞洲地區的新的導彈技術和新的核 武發展可能對美國的城市構成巨大威脅,今天的亞洲不但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地區 ,也是最危險的地區。 在談到中美關係時,作者不贊成所謂「戰略夥伴關係」一說,認為這種說法 是荒謬的。雖然中美雙方可以在很多領域進行合作,但是兩國在經濟上、外交上、 甚至在軍事上是競爭關係,彼此是競爭的對手。作者不贊成對中國實行經濟制裁, 因為經濟制裁併沒有什麼效果。在經濟、政治、商業、文化以及其它非政府活動上 加強和中國的交往更有利於推動中國的變化。不過作者也承認,交往政策未必能收 立竿見影之效,它可能需要長時期才能奏效 。 在談到美國的兩岸政策時,我們知道,克林頓政府採取的是某種模糊政策, 它一方面鼓勵台灣自力更生,同時又讓大陸認為一旦兩岸發生戰爭美國將支持台灣 。如果台灣率先宣佈獨立或採取類似措施而導致戰爭,美國不會介入,如果大陸率 先對台動武,美國將支持台灣。但是作者認為,從長遠看,在今後,美國若堅持模 糊政策恐怕會越來越困難,因此他們建議美國還應採取某種外交手段,要讓大陸知 道,如果大陸對台動武,美國將考慮承認台灣獨立。作者認為,這種態度有利於使 中共內部的溫和派勸阻強硬派不致輕舉妄動。不過,作者還說,如果在未來,中國 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都更為強大,如果要武力犯台,美國很可能不得不袖手旁觀。 作者認為,即便在二十年之後,美國不再是世界第一大經濟實體,但它仍將 保持世界領先地位,不論是在核武器方面還是在電腦互聯網方面。美國不用害怕亞 洲的經濟力量。隨著東方使自己豐富起來的同時,它也使西方變得豐富,在經濟上 和文化上都變得更豐富。在未來,美國將有更多的亞洲移民,尤其是在教育和高科 技領域。美國的經濟也將與亞洲的經濟實現更多的整合。美國力量的來源之一就是 它的兼收並容,寬宏開放。 我們知道,在美國,在西方,有不少人都發表過對未來中美關係和東西方關 系的種種看法。讀一讀這些文章或書籍,對於我們自己思考這些問題想來也是有益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