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新左派」是「自由左派」嗎? 任 賾  源 起 中國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論戰已經持續數年。最近「新左派」陣營的兩 位主要人物甘陽和王紹光先生,分別著文為「新左派」定位,認為它是「自由左派 」,而論戰的對方是「自由右派」。這一界定引人注目,引發了兩個問題:首先, 中國的「新左派」是否是甘陽、王紹光所定義的「自由左派」?這可以根據發表的 文論來評價。其次,如果中國「新左派」中一些人並不屬於「自由左派」,他們是 否會歸向「自由左派」陣營?他們的意向令人感興趣,但無須在此猜測。能否成為 「自由左派」,則應該說有客觀的標準。 今後論戰的方向有可能受到這種定位的影 響:如果雙方都是「自由主義」,只不過是其左、右兩翼,則雖然仍有很多重大課 題需要辯論,但應該有基本的共同點。通過對「定位」問題的清理,如果中國的「 自由左派」、「自由右派」能夠對分歧與共同點達到某種共識,在有分歧的領域繼 續辯論,在有共同點的領域共同作戰,那將是這場論戰的一個正面成果。 為了下文討論中概念的明晰,先把所涉及的派別的涵義及代表人物說明如下 。 (1)甘陽、王紹光所定義的「自由左派」:甘陽「特別提出美國的『自由派』 和『保守派』兩大陣營作為參照」,把「自由左派」定義為「二十世紀美國自由主 義主流即『新政自由主義』(New Deal Liberalism)」,並提到其代表人物「包括諾 貝爾經濟獎得主阿羅(Arrow)和托賓(Tobin)」。這是一個清楚完備的定義,時空人 物的參照具全。可以指出,這個思潮從三十年代羅斯福新政奠定現代資本主義社會 形態基礎,到七十年代裡根「保守主義革命」開始「糾偏」,是美國占主導地位的 思潮。(也許說「占霸權地位的話語」更容易得到「新左派」人士的認同。)現在或 許「霸權地位」不再,但仍然勢力強大而且富有活力。 王紹光給出與甘陽互補的一個定義:「中國的『自由派』實際上屬於右派」 即「自由右派」,或者說「自由放任主義(Libertarian)」,這就確定了按照美國參 照系定義的「自由右派」。他對「自由左派」的定義----「站在自由右派對面的是 自由左派」----卻說不通,因為「站在自由右派對面的」可以有法西斯主義、斯大 林主義、格瓦拉主義等等。 綜上,甘、王兩位定義的「自由左派」是「新政自由主義(New Deal Libera lism)」,「自由右派」是「自由放任主義(Libertarian)」。不熟悉Liberalism和 Libertarianism這一對英文概念的讀者,請參看筆者另文中的詳細分析。 (2)過去論戰中的自由主義論者:站在論戰前沿的有李慎之、朱學勤、秦暉、 何清漣、徐友漁、劉軍寧等人,從刊登論戰資料最全的「思想的境界」網站看,持 自由主義觀點的文章蔚為大觀,作者包括前輩作家何家棟,以及秋風、毛壽龍、袁 偉時、任劍濤、任不寐、吉永生等一批論者。客觀地說,這是中國自由主義的主流 。 被稱作「經濟自由主義」有張曙光、張維迎、盛洪、樊鋼等人,在論戰中的地位 有點特殊。「新左派」批判的觀點常常涉及經濟自由主義,但他們點名並「交火」 的是朱學勤、秦暉、徐友漁、劉軍寧、何清漣等人。另一方面,上述自由主義者, 例如秦暉、何清漣,對經濟自由主義的觀點早有直接批評,何清漣和張曙光等曾有 激烈的論戰。筆者認為「經濟自由主義」論者中一些人的觀點如「腐敗有理」、「 腐敗有利」實際上不符合自由主義學理,此文不詳論。但應該把「經濟自由主義」 與上述自由主義明確劃分,以避免過去論戰中因「旗號」不明而導致的混亂。 (3)過去論戰中的「新左派」:在大陸的代表人物有汪暉、韓毓海、曠新年 、韓德強等,在大陸以外有甘陽、崔之元、王紹光等。 以上流派成員的界定容有偏 頗遺缺之處。把流派「旗號」與成員並列,主要目的是避免因不同論者對「主義」 概念的不同理解和用法(例如「自由主義」是指Liberalism還是Libertarianism?左 、右、保守,參照基準是什麼?),而產生誤解混亂。定義既明,下面的篇幅主要用 來評論「新左派」的文論,然後再對論戰的進一步發展略作討論。 本 論 中國確實存在「新左派」,它是九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分化的產物。「新」 是相對於保守派官員如鄧力群、胡喬木而言,「左」是來自他們的共同傾向,即對 私有化、市場機制、以個人自由為基礎的法治體系、現代性、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 質疑、批判乃至否定,對改革前毛澤東的理論和實踐的肯定乃至讚揚,以及他們的 左翼思想資源。現在來考察他們的文論,評論其「左」的性質,並判斷他們與「新 政自由主義」的關係。 張廣天,引起爭議的劇本《切.格瓦拉》的作者之一,在「紀念毛主席逝世2 4週年」的文章中這樣自我定位:「在沒有毛主席的二十四年裡,世界發生了很大的 變化,人民解放事業、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受到了極大的挫折」。「我是毛主席、周 總理培養的紅小兵,是未來革命的接班人。」「在沒有毛主席的二十四年裡,毛澤 東思想在艱難中發展和豐富起來,毛澤東的形像在現實的教訓面前變得血肉豐滿。 」「毛澤東的名字就是中國的代名詞。中國,因為有了毛澤東才叫中國!偉大的領 袖和導師毛澤東同志永垂不朽!堅不可摧、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 是否可 以毫無疑問地判斷:高喊這樣的口號的「紅小兵」,是「左」派,不是「新政自由 主義者」? 韓德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年時,著文為改革前三十年評功擺好,並 用統計資料證明中國經濟社會在那三十年的偉大成績。第一張表是「1965-1985年間 部份國家和地區GNP年平均增長率對照表」,其中中國7.49%,日本4.7,新加坡7.6 ,香港6.1,台灣省缺,南朝鮮6.6,其結論:「單純就物質財富的增長而言,社會 主義國家的發展速度是四類國家中最高的。中國六、七十年代的發展速度在世界范 圍內也是很高的」,「與『四小龍』相比並不遜色」,「更是遠遠高於發達國家和 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第二張表是「一些主要產品產量及增長率比較表」,其中鋼 鐵增長率52-78年間12.9%,78-95年間6.4%,其結論:「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 跳:前三十年大多數主要產品實物量的年均增長率還高於改革開放後的二十年!」 統計分析是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國際比較尤其困難。作者引用的數據多半出自198 5、1988年出版的兩本國內書籍,而在那以後中國統計在資料提供和專業分析兩方面 都有長足的進步。中國直到八十年代晚期才試行並最終採用了GNP統計指標體系(所 謂SNA體系),在此之前中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樣,採用據說是建立在馬克思主 義經濟學基礎上的物質生產平衡體系(所謂MPS體系)。因此第一張表中的中國數據不 是GNP。經查《中國統計年鑒》,7.49%的增長率應是「國民收入」。當時的國民收 入指標只包括「物質生產部門」,不包括服務產業。因此就有這樣的情況:中國(以 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集中發展重工業(以及其它物質生產部門)時,國民收入增長速 度可以很高,但第三產業的停滯甚至下降不反映在國民收入中。與此對照,非社會 主義國家的GNP和國民收入包括所有第一、二、三產業。其次,這一表用1965-1985 年間的增長率來證明「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速度是四類國家中最高的」,但這個期 間包括改革後的1978-1985年,因而不能支持作者三十年和二十年的比較。實際上, 如果把1965-1985期間以1977年為界,劃成改革前、後的兩段,則前一段(77年比65 年)的增長率為6.7,後一段(85年比77年)的增長率為8.6,正好與作者想說明的相反 。第二表的產品實物量統計也有指標定義的問題,因為統計局按照「統計報表制度 」獲取數據,而生產單位報產量的條例依據是「加工完畢、驗收入庫」。因此就有 這樣的情況:產品堆積倉庫,沒有人要,但產量、產值卻直線上升。當產品按計劃 運到商業部門的倉庫堆積時,則有「工業報喜,商業報憂」一說。這種情況在市場 經濟下除了嚴重經濟危機時很少發生,即使發生,也有「庫存」統計與「產出」統 計並存,可供調整。另一因素是政治干預。該表中鋼鐵在52-78年間增長12.9%,包 括了大躍進年代。經查《中國統計年鑒》,該表所列是「鋼」產量,不包括「鐵」 ,大躍進前後的鋼產量是:57年535萬噸,58年800萬噸,59年1387萬噸。據計委官 員回憶,當時的鋼鐵產量(產出量,不僅僅是計劃指標)都是李富春、薄一波等與周 恩來反覆磋商,由周擬定,報毛澤東批准的。那些鋼鐵產量包括明知完全不能使用 的「土法煉鋼」產品。近年產量虛報或許不如大躍進年代嚴重,但重要統計數字必 經黨委討論通過才能上報,依然如故。(這涉及「國家能力」的一個側面,與下文王 紹光的觀點有關。)最後,鋼鐵之類產量的增長率可以是工業化過程的一個指標,但 並不是判斷改革前後經濟成就的恰當依據。當今世界,鋼鐵產量的增長率越高越好 嗎?是否應該看一看關係人民生活的產品、關係發展前途的新興產業呢? 這裡重要 的問題其實是:韓德強的觀點,與「新政自由主義」學者的觀點,是否相容?信手 舉一例:「新政自由主義」陣營的重要思想庫布魯金斯研究所的中國研究專家、資 深研究員哈定(Harry Harding)在那一時期的著作,在評論「改革的必要性」時列舉 的數據是:1965-1973年間(改革前年代)的增長率,中國7.4,日本9.8,新加坡13. 0,香港7.9,台灣10.3,韓國10.0。注意日本的增長率,韓德強列出4.7,哈定列出 9.8,超過一倍。 韓毓海對「現代社會」有這樣的判斷:「現代社會的總體趨勢卻是:隨著現 代國家的興起,隨著市場的壟斷,越來越多的人被排斥到社會的邊緣。他們參與市 場競爭和公共事務的能力深刻地受到其所具有的物質和文化資源的限制。」「馬克 思說,不是契約裡規定的平等,也不是法律條文規定的平等,而是現實政治、經濟 和文化資源的佔有量,決定了我們實際上的不平等和根本不可能平等。」「一切肯 動腦子,肯思考的人,理解現實都只能從馬克思所說的現實出發,從而毫不費力地 明白一個起碼的常識:在這樣的『市場』勝利的地方,站起來的從來就不是『民主 』,而是一種畸形的『資本主義』,是一個不受社會公意制約,可以獨立為社會立 法的,具有『自組織性』和控制社會能力的所謂『市民社會』。」 這是以馬克思理論為依據對「現代社會的總體趨勢」的嚴厲判決。而且,「 新政自由主義」學者,如果不「從馬克思所說的現實出發」,就會被排除於「一切 肯動腦子,肯思考的人」之外了。托賓是凱恩斯主義理論大師,同時是以財政手段 干預經濟的實踐者,曾任肯尼迪政府的經濟顧問。在與弗利德曼學派辯論時,托賓 曾滿懷信心地認為已經懂得如何通過「現代國家」來調節經濟,實現充份就業和其 他社會目標。以托賓為代表的「新政自由主義」經濟學派,不可能同意「隨著現代 國家的興起,隨著市場的壟斷(筆者按:市場究竟是否是「壟斷」的,需要實在的分 析證明),越來越多的人被排斥到社會的邊緣」這種觀點。 曠新年是這樣批判自由主義的:「在自由主義那裡自由與奴役是這樣一種奇 妙的關係,奴役恰恰是自由的基礎以及自由的象徵。馬克思說:『直接奴隸制也像 機器、信貸等等一樣,是我們現代工業的基礎。沒有奴隸制,就沒有棉花;沒有棉 花,就沒有現代工業。奴隸制使殖民地具有了價值,殖民地造成了世界貿易,而世 界貿易則是大機器工業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沒有奴隸制,北美──最進步的國 家──就會變成宗法制的國家。……消滅奴隸制,那就等於從世界地圖上把美國抹 去。……』今天我們所面對的是歷史的新大陸。既然自由必須要以奴役作為它必要 的補充;那麼根據『症候式的分析』,今天對於奴役的讚美和奴役的蒞臨,也就成 為了我們的自由之花綻開的一個最好的證明與標誌。」「今天的自由主義一方面贊 美自由,另一方面又毫不猶豫地讚美奴役」。 幾乎毫無疑問,任何「羅斯福新政自 由主義者」不會對自由主義做出這樣的批判。甚至可以認為馬克思本人都不會首肯 這樣的批判。馬克思生前就看到了美國「直接奴隸制」的廢除,他對林肯領導的廢 奴鬥爭給予高度評價,曾代表第一國際起草了給這位「勞工階級的忠誠的兒子」的 賀信,說「這個事件是未來時代的標誌」。作為嚴肅思想家的馬克思,並沒有因為 奴隸制被消滅,「從世界地圖上把美國抹去」。 曠新年對毛澤東的遺產有這樣的評價:「毛澤東有力地扭轉了人類的歷史, 扭轉了人類的思維方式,改變了人類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他以從容不迫的態度告訴 人們: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對派都是紙老虎。」他還詳盡地列舉、讚揚了毛澤東的多 方面遺產,例如:「『思想改造』是毛澤東的一種創造,他企圖通過上山下鄉、五 七干校、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等思想改造運動把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改 造成為無產階級的知識分子。毛澤東沒有為他的家族留下任何遺產,......但是他 卻為中國人民留下了豐富的甚至可以說是永恆的財產。這一財產就是人的自由與尊 嚴,也就是現代個人自由和民族解放的雙重目的。」 這種話語使筆者驚訝並痛心, 因為筆者當年是一個知青。首先說明,「上山下鄉」要改造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 子」,是除了66屆高三學生以外,連中學學業都沒有完成的的「老三屆」中學生。 與筆者在同一公社插隊的就有只讀了初一、年僅十三、四歲的孩子。其次,他們被 送去改造(他們別無選擇!),本身就違反「人的自由與尊嚴」。按「新政自由主義 」價值標準,政府無權對人民進行「思想改造」。再次,毛澤東除了在主編《湘江 評論》那一時期,全部文章中恐怕難以找到任何促進「現代個人自由」的論述。他 在建國以後實踐,不是以促進「現代個人自由」為目標,而是以「階級鬥爭」為綱 來「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其創新是「繼續革命」的對象不斷擴大。不僅資產階級 、地主、富農是鬥爭對象,知識分子飽受摧殘,初一的孩子成了改造對象,就連社 會最底層的農民包括貧下中農也不能倖免。 筆者認識不少持「新政自由主義」觀點 的美國人,交談時如果涉及插隊,哪怕只少許涉及筆者經歷的「黑暗面」,他們就 會激憤起來,同情起來,典型的反映是:「I am lucky that I didn't have this kind of experience(我很幸運,沒有經歷這樣的事)」。沒有經歷這樣的事的人都 是幸運的。希望所有的中國人,今後也不再經歷這樣的「改造」。 汪暉的文論主要涉及現代性、特別是全球化問題,從這個角度出發,他曾就 「分歧究竟在哪裡?」這樣說明對自由主義的看法:「『新自由主義』,其特點是 用普遍而抽像的市場主義拜物教閹割平等的價值,以抽像的競爭和效率為幌子,在 一個社會內部和全球範圍內創造貧富的巨大差別、在自由貿易的名號下實行對落後 地區的掠奪性開發和貿易,卻否認這種不平等的結構本身正是政治性安排的一部份 。在中國的改革過程中,這一主義代表了通過權力瓜分國有資產、通過壟斷獲取超 額利潤、通過權力與跨國的或國內的資本聯手霸佔市場資源的利益群體」。 這裡的 「新自由主義」應理解為從古以來的自由主義,因為作者所論涵蓋了殖民主義、奴 隸貿易等時期。「自由左派」阿羅、托賓的經濟學,現在仍然在大力闡發競爭、效 率、自由貿易等等基本觀念。 汪暉表述了對「現代性」的實踐過程所達到的成果的 看法:「現代性」批判理論要「研究它(筆者註:現代性)的一些進步作用如何掩蓋 了現代世界的歷史關係和壓迫形式」,「所謂全球化的歷史,也是把各個區域、社 會和個人編織進一個等級的、不平等的結構之中的過程」,這個過程導致「從歷史 的視野來看,……全球化的壟斷結構。」 這裡對「全球化的壟斷結構」,既沒有加 以定義,也沒有提供統計證據,因而無法具體討論。但很清楚,這種看法不是來自 阿羅(Arrow)和托賓(Tobin)所代表的經濟學派,因為他明確說明其思想資源是西方 的「知識分子的批判性思潮」或「批判性運動」。 汪暉的近作則進入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的領域,其思想資源可以通過所依據 的文獻看出。全文共引文獻47處,其中馬克思16處,列寧1處,盧卡契2處,黑格爾 5處,一本馬克思主義著作(作者Angus Walker)6處,此外左翼論者沃勒斯坦4處,博 蘭尼2處,布洛克1處,布羅代爾1處。 如果文獻目錄不能充份表明作者的觀點,那 麼作者的代表性話語應該可以清楚地做到這一點:「卡爾.博蘭尼和布羅代爾……自 覺地與各種各樣的有關資本主義的規範式的敘述方式劃清界限,從而清楚地揭示出 歷史中的『自由市場』和資本主義如何依賴國家、權力和壟斷。資本主義是反市場 的這一論斷正是從這一歷史研究中產生的結論。」「有關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形 式主義描述無法解釋經濟體的實際運作,從而按照這一站不住的描述(筆者按:原文 如此)建構宏觀經濟理論的基礎是極為危險的。」 這裡所說的「形式主義描述」正 是現代經濟學的主流。阿羅是證明競爭市場均衡的存在性和最優性的微觀經濟學大 師,他的理論框架是公理化數學,他的工具是「不動點定理」。托賓是凱恩斯主義 宏觀經濟學大師,他的一大成就正是宏觀經濟模型。自稱「本人不是經濟學家」的 人對經濟學做這樣的判決,使人想到文化革命中馬列哲學專家對愛因斯坦相對論的 批判。「資本主義是反市場的這一論斷」與阿羅和托賓的經濟學完全不相容。 「馬 克思則是政治經濟學的一個最為重要的版本。」「在十九世紀,這一自由放任主義 (筆者按:指亞當.斯密的理論)對於國家干預的批判轉化為關於世界市場和歷史進步 的普遍敘述,從而以市場擴張這一抽像概念替換了殖民主義等充滿血腥的歷史過程 。」「當代社會理論和政治哲學以市場、市民社會和自身自發秩序(筆者按:原文如 此)作為現代性的社會想像的更為基本的框架,醉心於世俗時間的觀念,目的正是為 了根除這種黑格爾--馬克思的思想傳統。」 這裡清楚地表明作者的思想資源是「黑 格爾--馬克思的思想傳統」,當然,那是與「新政自由主義」不同的流派。 王紹光1991年發表「建立強有力的民主國家」被甘陽稱為「中國自由左派的 開山之作」,其最突出的觀點是「轉型過程並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強『國家能力』 ,特別是國家的公共財政能力……這些主張明顯秉承美國新政自由主義的傳統,亦 即強調國家具有市場無法取代的諸多重要功能」。但它被很多自由主義論者解讀為 「國家主義」的代表作,原因如下:首先,1989年在天安門廣場展示的「國家能力 」引起的震驚在當時還很強烈。其次,1991年中國政府還控制經濟中占「霸權」地 位的國營企業、所有的銀行和金融機構,掌握投資、價格/工資確定、對外經貿等基 本經濟活動,其「政府能力」與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所討論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 而改革所必需的是縮小政府對經濟的控制權。第三,「財政汲取能力」決不是「國 家能力」的唯一指標,甚至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指標。一個權威主義政權的財政收入 與GNP的比例可能與一個民主政權相似,但前者可以控制所有的報刊雜誌電台電視, 甚至造成學術性網站由於站主「個人原因」而關閉,可以禁止獨立工會、農會、知 識分子沙龍,甚至可以確定和尚尼姑「掛靠」的行政級別,等等。自由主義者爭取 的,是消除政府這樣的「能力」,這與「財政汲取能力」是兩個範圍的事。 與上述 論者不同,王紹光明確表明自己是「自由左派」,但就在這篇文章中有不少觀點很 難認為符合「新政自由主義」學者的立場。舉例如下。 「自由放任主義者的天敵是 政府,他們的理想是『不管事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如果政府必須存在的話,其 規模與權限越小越好,至多只應扮演個守夜人的角色。而伴隨積極權利而來的必然 是福利國家;伴隨福利國家而來的必然是政府規模和權限的擴大。因此,要實現『 讓國家縮水』(shrinking the state)的目標,必須把積極權利批倒批臭。在中國, 福利國家連雛形還沒見到影,但這兒的自由放任主義者也鸚鵡學舌,說什麼積極權 利『易於滑向專制暴政。』」 這段論述無視歷史而且歪曲了自由主義的觀點,「伴 隨積極權利而來的」並不「必然是福利國家」,而可以是專制政府,「自由放任主 義者」例如哈耶克批判的政府首先是德國法西斯政府,而不是福利國家。在中國, 福利國家確實「連雛形還沒見到影」,但是有過「積極權利」在文革中實施的「大 民主」即「大專政」的慘痛經驗,這不僅僅是「易於滑向」的問題。直到今天,如 王紹光所承認,中國仍然是「權威主義」政體,而不是民主政體,也就是說,人民 的無論是「消極權利」還是「積極權利」都遠沒有落實,政府的權力壓過了人民的 權利。中國的問題不是「讓國家縮水」就損害「福利國家」,中國自由主義要求「 限制政府」是為了實現公民權利和民主。 「很明顯,對有產階級而言,私有產權至 關重要;對知識精英而言,信仰與言論自由至關重要。如果政府將資源優先用於保 護這些權利,那麼用於保護窮人福利權利(welfare rights)的資源就會相應減少 。馬克思主義學者指出的,對窮人而言,財產權和很多政治權利只是『形式上的權 利』,他們根本無法享用。……保護窮人的福利權利實質上是為他們容忍剝削,安 分守己提供一種補償,僅此而已。」 私有產權對最窮的人也是重要的,這是自由主 義者包括「新政自由主義」者早已明確的道理。產權無關貧富,要點是「自由處置 」。中國農民在公社制度下的財產權幾乎被剝奪得一乾二淨。按公社條例應有的自 留地、自養雞豬,甚至住房,在「割資本主義尾巴」時也屢屢遭到侵犯。「承包」 改變了那種產權關係,使農民能自主經營,產生了巨大成果,是一實例。馬克思主 義學者關於「形式上的權利」的觀點,與「新政自由主義」者確實不同,但馬克思 對於自由出賣勞動力的產權形式比人身依附的前資本主義產權形式是一種進步的闡 述,是一理論例子。「保護窮人的福利權利實質上是為他們容忍剝削」這一觀點所 隱含的經濟學結論──在美國社會窮人是剝削造成的──與阿羅和托賓的經濟學不 相容。 「一個喪失治理能力的政府是對公民權利的最大威脅。在這個意義上,政府 可以是最大和最可靠的人權組織。」 對此可以問:具有強大治理能力的法西斯政府 是否是對公民權利的最大威脅?蘇聯1968年為了扼殺「布拉格之春」改革入侵捷克 之後,中國共產黨曾經把蘇聯稱作「社會法西斯」,那時蘇聯政府不僅在國內有強 大「治理能力」,對別的國家包括中國也可以耀武揚威,那種政府對「公民權利」 的威脅是否只是「次大」的? 「自由放任主義的出發點是作為個體的人,它主張個 人的自由和權利不是來自別處,而是來自作為個體的人本身。(王紹光原註:徐友漁 :《自由的言說》,長春出版社1999年,第280頁。)……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社會裡 ……如果他們真是"作為個體的人",要權利有什麼用?只有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才需 要權利。……更重要的是,權利不是個人財產,權利的成本也不是由個人負擔。自 由放任主義者……千方百計地抵賴保護私有產權和其它『消極權利』的成本,試圖 將這些成本轉嫁給社會上其他人。……公共財政與國家行為是任何權利存在的必要 前提。所謂『個人』權利不過是自由放任主義者自欺欺人的夢囈而已。」 這段話語 令人驚訝,它既曲解自由放任主義,又違反「新政自由主義」。第一,「個人」權 利是對「個人」定義的權利,即每個人都享有的權利。權利可以對其它單位定義, 比如註冊公司享有公司的權利,或者對個人的特定資格定義,比如失業者享有領取 救濟金的權利。第二,「個人」權利是對「社會裡的人」而言的,這是「自由放任 主義」的基礎觀念,中國自由主義者包括徐友漁不知闡述過多少遍。第三,對「個 人」權利的來源有不同理論,美國憲法取「天賦人權」說,哈耶克論證權利來源於 通過經驗的文明進化而形成的「法治」,但這些都不影響「個人權利」的涵義。王 紹光所採觀點,其實更近於「自由放任主義者」哈耶克。第四,「個人」權利是「 公共物品」,需要法治來維繫,因而是有成本的,這也是「自由放任主義」的基本 觀點,哈耶克的大作數卷可證。第五,「自由左派」羅爾斯在《正義論》所討論的 ,正是「個人」的權利,森在「實質自由」中包括了這些「個人」權利,所用英文 是「personal liberties,including some basic political and civil rights(個 人自由權,包括某些基本政治和公民權利)」。批判「自由放任主義」,連「個人權 利」都否定罵倒,是否實在有悖「新政自由主義」? 從1991年到現在,王紹光的觀 點始終帶有明顯的的國家主義傾向。上述一篇短文中這麼多漏洞,一個重要原因是 時空轉換的謬誤。他以美國為參照系批中國自由主義者,反覆強調的是,多征點稅 、多增點財政收入,就多點福利國家、「福利」權利。中國的情況是這樣的嗎?問 題還不止於此。因為實現「消極權利」(包括「財產權」和「言論自由」)需要成本 ,就推出保障「消極權利」會損害「福利權利」,再進而否定「個人」權利,這樣 的推理和結論,在美國本土也與「新政自由主義」根本不容。羅爾斯論證「個人」 的基本權利是實現社會正義的「優先性」要求,是否也是「夢囈」? 崔之元提出「鞍鋼憲法」是「後福特生產方式」的「制度創新」,人民公社 的集體所有制有利於農民的民主參與。這裡涉及的主要不是理論,而是「鞍鋼憲法 」、人民公社究竟是什麼的的實踐的經驗問題,對此已有文章提供了詳盡的史實和 分析,無需重複。甘陽也承認,崔之元「並不滿足『新政自由主義』的結果,因為 他更強調他所謂『微觀經濟民主』即企業內部的經濟民主」,換句話說,崔之元是 更激進的,這裡就不再多加評論。 甘陽宣佈他「將退出所有爭論」,筆者不願置甘陽於被評論而無法回應的地 位,因此不在此評論他的文論。但筆者還是想問一個與論戰觀點無關、但與論戰實 踐有關的問題(這個問題也也適用於王紹光):秦暉先生在若干文章中一再說明,他 主張「自由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的共同底線」,為什麼仍然稱秦暉為「自由右派」 ?按甘陽文中標準劃分「自由左派」、「自由右派」,一個站在「自由主義與社會 民主主義」交集的人,怎麼會是「自由右派」? 綴 語 「新左派」要成為「新政自由主義」或者如甘陽所稱「自由左派」,並不是 換一個「旗號」就可以完成的事。「新政自由主義」陣營很大,內部流派眾多。但 這一陣營還是有共同的基本觀念,或可列出要點如下。 (1)肯定私有制的市場機制 ,在此基礎上主張積極自由主義的國家干預。否認政府為解決「市場失敗」的唯一 的或充份的手段(與「市場失敗」對應的有「政府失敗」),主張政府和其它社會組 織都發揮作用。 (2)以羅爾斯為代表,肯定程序性法治自由權。以森為代表,主張 以「實質自由」(或「能力自由」)把自由的目標擴展到超越「法權自由」領域。堅 持以個人自由、公平為核心的法治。 (3)堅持民主,反對侵犯個人自由的專制/集權 /權威主義政權,反對以階級或其他集團為基礎的「民主」。(4)堅持「機會平等」 ,否認社會承擔「後果平等」的責任,反對集中計劃。 「新左派」人士是否認同這 些原則,從而成為「自由左派」呢?如果是這樣,自由主義陣營應該歡迎他們。 筆 者的觀察是,幾年來的論戰涉及的問題並不只是學理或觀點。對於下述現象,筆者 百思不解。「新左派」在批判「自由右派」或「經濟自由主義」的一些觀點時,確 實觸及到中國現實中一些嚴重問題,例如上引汪暉提到的現象:「通過權力瓜分國 有資產、通過壟斷獲取超額利潤、通過權力與跨國的或國內的資本聯手霸佔市場資 源」。問題是:誰是這句話的主語?汪暉說是「『新自由主義』......這一主義代 表的利益群體」。「新左派」反覆點名的是「朱學勤、徐友漁們」,是「自由右派 」秦暉,等等。通觀這些學者的文論,找不到任何鼓吹、讚揚、導致上述現象的話 語,相反,看到的是對上述現象的批判。不僅如此,他們還飽受「權力」的壓制。 提倡「腐敗有利」觀點的人有名有姓,手握「權力」、身居「壟斷」地位的勢力趾 高氣揚地站在那裡,為什麼「新左派」就不找他們? 與此相聯,對「新左派」還有 一個問題:這場論戰是學者之間的交流辯論,還是對「階級敵人」的鬥爭批判?美 國的「自由左派」與「自由右派」交往的一個故事可以提供一個參照。「自由右派 」弗裡德曼在五、六十年代備受「自由左派」的火力壓制,哈佛大學教授加爾佈雷 斯是「自由派」中的「自由派」,批判「自由右派」不遺餘力。1992年弗裡德曼到 「自由右派」的「斯密私有企業研究中心」發表演說,主持人在開場白中讚揚弗裡 德曼而把加爾佈雷斯貶了一通。弗裡德曼上台張口就說:「我不希望你給在座的好 人留下一個印象,加爾佈雷斯一無是處」,然後說了這段逸事。六十年代初弗裡德 曼要訪問印度,事先問當時任美國駐印大使的加爾佈雷斯,是否可以在印度見一面 。加爾佈雷斯馬上回信請弗裡德曼到大使官邸赴宴。席間加爾佈雷斯說,「我不同 意你的思想,但比起我能想到的世界上任何其它地方,這些思想在印度所能造成的 損害都要小一點。」當時印度既有傳統的嚴重官僚主義,又有從蘇聯學到的計劃經 濟管理辦法。中國的「自由左派」和「自由右派」能否同桌共宴,承認有共同點, 體認對手的觀點中的正面因素(哪怕是用加爾佈雷斯的彎彎繞方式表達),並在此基 礎上繼續進行可以是針鋒相對的學術辯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