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者有其田」與中國農業之出路 (泰國) 乃 木 「耕者有其田」是孫中山先生提出來的。一九零五年他在組織同盟會時提出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一九二四年改組中國國民 黨,進一步提出「農民之缺乏田地淪為佃戶者,國家當給以土地」,口號化為「耕 者有其田」。但按照中共的解釋,它是「在土地私有制度下,使無地少地農民獲得 一定數量土地的一種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主張。」(《辭海》,上海辭書出版 社。一九七九年版。縮印本,一八一三面。「耕者有其田」條。)可見,共產黨是 不主張「耕者有其田」的,因為它根本反對私有財產制度。不過,這種「想用和平 辦法,做到『農民可以得利,地主不受損失』的改革土地制度的綱領」(同前,四 四面,「平均地權」條),在台灣倒是最大限度的實現了。 但是,「耕者有其田」充其量只不過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佃農(或農奴)的一 種理想而已,即使它實現,也會經過時代的淘汰而面目全非,因為它不符合市場法 則。眾所周知,今天的經濟社會型態,是高度市場化的。也就是說,今天,「耕者 有其田」的口號是徹底地過時了。 試看,農民分到土地之後,你允許不允許他買賣或出租?如不允許買賣或出 租田地,那麼,哪家因天災人禍而喪失勞動力,或哪家的主要勞動人有「別業」, 如開工廠、做生意、當官、當僱員,那麼,這家子的土地怎麼辦?讓它長期荒廢或 者未能充份耕耘而不能發揮該土地的農業效益?!如果允許買賣、出租田地,那麼 這樣一來,是誰「有其田」了,是「耕者」還是「不耕者」?! 所以,「耕者有其田」在新世紀的中國如硬性地實行起來,必定有違反這一 理念的提出者「解放農村生產力」的初衷(如果有的話),而成了阻礙農業生產、 農村經濟發展的桎梏。更因為它並不符合農業現代化,也即是農場化與機械化的要 求。而農場化與機械化這一現代農業型態正是解答為何美國只佔百分之三的人口從 事農業而其農產品除供應全國人口所需外,還可以提供出口而綽綽有餘,而中國有 近百分之八十人口「耕者」,還得一遇到「天災」,就出現路有餓孚這一個「老大 難」的問題。進一步的問題是美國這些農場的所有者是「不耕者」(狹義)的農場 主還是「耕者」(狹義)的農場工人。再說美國廣大農田土地屬於全國人口百分之 三中的少數人即農場主這一現象,在高生產力的農業型態下,是廣大農場工人生活 「水深火熱」,還是你心裡不平衡?(民不患貧而患不均?!) 其實,財富的兩極分化每天都在發生,這是生產發展的必然現象,也是提高 (刺激)生產力的因素。土地田園作為不動產商品,怎麼可能永遠屬於某一耕者面 不能易主呢?一個農民得到了一份土地之後,由於他胼手胝足,克勤克儉而致富, 他為何不能增購土地?也即是投資擴大經營。另一個農民有他的一份土地,卻因他 好吃懶做而荒廢田園,或是意外災禍而不得不賣去土地以支撐(或緩解)入不敷出 的困境。這是再平常不過的市場經濟法則,而「耕者有其田」只能是行政手段干預 的結果。而這種行政干預(用法律規定不得買賣土地、田園)明顯是違反自由市場 經濟法則的。 中國的農業問題,從北魏的均田制到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一直在 「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中打轉,從行政強制手段到農民暴力革命,不斷嘗試、實踐 「耕者有其田」的「美好理想」,但「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一迷 人的憧憬至今卻未能實現,真是令人沮喪! 中國地少人多,人均可耕地少得可憐,這一現象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加劇,形 勢十分嚴峻,農業生產力(單位面積產量)也不高。目前中共在農村中實行的「家 庭承包責任制」好像是變種的「耕者有其田」,但其一家一戶所收成之農產品除養 活自身外,(按合理之生活水平,不考慮政府之不合理盤剝)可供投入市場(也即 養活其他人口)並不多,要改變這一情況惟有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也就是農業生產力 一途。 要提高農業生產力,就要求助於科學技術,也即是「農業現代化」(「四化 」之一的老話題)。但農業現代化主要是農業機械化與科技投資,這些對於「耕者 有其田」的小農經濟來說,都是力有不逮的。 如何解決此一問題,老實說筆者並無良方。但農業問題,特別是土地(可耕 地)產權及其分配,是今後民主政府一定要碰到而且必須處理得當的問題,民運界 中之大智大慧者是否先慮及此,本文算是拋磚引玉,共求治國方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