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改要借助西方政治經驗 (上海)裴毅然 溫家寶在深圳發表政改講話說,「不僅要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還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就會得而復失,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就不可能 實現。」「我們站在一個新的偉大的歷史起點上,要繼續解放思想,大膽探索,不能停滯, 更不能倒退。停滯和倒退不僅會葬送30多年改革開放的成果和寶貴的發展機遇,窒息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勃勃生機,而且違背人民的意志,最終只會是死路一條。在這個關乎國家 前途和命運的大事上,我們不能有絲毫的動搖。」北京觀察人士立即指出,在近兩年中共政 治舞台上,高層領導對政改如此高調表態,尤其把阻礙政改提到「違背人民意志」「死路一 條」的高度,可算來自權力核心層的最強音了。 溫家寶這一番講話,立即使我想到十年前「核心」曾傳令「不准談政改」,莫非此番真 有「階級鬥爭新動向」?對只能等待「變天」的國人來說,中共能夠啟動政改,芝麻開門, 當然千好萬好。因此,溫的這番講話不免令中外各界多有聯想。同時,杜導正、陳小魯、王 長江等知名政商學界人士聯合呼籲「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完成鄧小平未竟事業。根據」 小處見大「的特色國情,中外咸知」氣球升起了「。 此前,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就有:「發展黨內民主,是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文 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如能真正以黨內民主帶動社會民主,實現「有序民主」,這當然是 「三個代表」與「科學發展觀」的真正落實,切實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與「科學理 性」。可大家都明白,對中共的言論不能太當真,說歸說,做歸做,言易行難,特色國情是 也。只能俯聽其言而後仰觀其行。如今,十八大都要開了,十六屆說的事兒還沒開始辦呢。 這回溫家寶放出重話,如此提高政革分貝,外界不免再升希望:莫非真有什麼動作?只 是本人立即意識到此間的現實難度,一目可見關山重重。首先「如何改」?即中共將捏著哪 張圖紙進行政改?此前,中共一再高喊「不學西方」、「決不搞三權分立」,堵死了走歐美 道路的可能性。中共最新理論則是「走中國特色」,可什麼是「中國特色」?內涵不清,似 乎還停留在「摸著石子過河」階段。「中國特色」的實質內涵是:絕不走西方三權分立的路, 即強硬堅持「黨的領導」;以「中國特色」為自己的摸索性實踐取得時間,使所有西方學說 失去檢驗資格。然而,政改不比經改,社會震動要大得多,實踐檢驗的時效也不如經改那麼 反饋迅捷。政改猶如蓋樓建廈,沒有一張設計性圖紙是不行的,牽一髮而動全身,沒有整體 設計,具體到每一細節細部,便會無法操作?若再次「摸著石子過河」,也是很盲目的。 以愚一管之見,如何實行民主,如何切實完成政改這一重大目標,如何提高中國政治生 活水準,除了實踐檢驗這一後滯性標尺,前期能夠借鑒的只能是歷史經驗,老實說只有「三 權分立」這一成功標本。真不知道,除了這一迭經至少300年歷史檢驗的制度設計,還有什 麼成功的制度設計可資借鑒?「中國特色」雖然可從理論上拒絕西方經驗,可從實踐上卻不 可能為這次政改帶來任何經驗性設計。 我實在不明白,西人的政治經驗為什麼就那麼沾碰不得?人類的經驗為什麼就不能共享? 為什麼棄用現成的經驗性成果,非要走毫無經驗支撐的「中國特色」?非要走成功率很低的 試驗之路不可?恕我直言,至少在今後50年內,人類還不可能提供超越三權分立的制衡設計。 中國的政改,無論名號如何,最後也只能走到那兒去。因為既然歷史尚未提供更好的,只有 選用較好的。共產制度用尚未經實踐驗效的理想設計否定由歷史形成的既有制度,自然只能 連連闖禍,無非再次犯下想像取代現實的低級人文錯誤。惟其錯誤低級,災禍烈度才極大。 當然,說來說去,中國政改一出門,首先就有一個意識形態的問題。「西風」正確了, 「東風」還怎麼吹?馬列主義還如何堅持?政改的第一步事實上只能是漸開言禁,至少先讓 國人有權討論政改,盡量汲取多方智慧,徵求多種操作性方案,讓國人進行多方論證與選擇。 這一過程,本身就意義重大,既讓國人建立民主概念,逐步形成「我也有一份權力」的社會 氛圍,亦使政改方案逐步成熟,循序操作,實現既要走又要穩之目的。若還堅持階級學說, 強調專政,意識形態「不松勁」,話都不讓說,還搞一花獨放,政改又如何啟步呢?沒有言 論自由還會有思想自由麼?再說了,沒有言論自由,還需要政治改革嗎?一句「聽司令的」, 豈不又簡單又高效?只是,大家都「聽司令的」,大家都不用動腦子,一代代國人永遠只是 奴才,無法成為「現代人」呵! 要求決定選擇,標準決定方案。不給國人自由怎麼行?不尊重個人選擇何謂人權?所謂 「塑造新人」又從何開始?這些常識對中國人來說,卻仍然是沉重的話題,也是中國與歐美 最實質性的人文差距。 ( 20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