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知兵非好戰,後來治國要深思」 ——解析中美軍事對峙 馬塞翁 以韓國「天安艦」事件為導因,觸發美、韓在朝鮮半島周邊連串軍演。中、朝兩國不甘 示弱,口頭抗議警告之外,軍事動作頻頻,令東北亞局勢驟然緊張。與此同時,南中國海也 起波瀾。周邊部分東南亞國家,促請美國介入,以抗衡中國的日益崛起。中共外交部措詞強 硬,軍方發言人更語帶火藥味,威脅要拿美國航母當「活靶」,似乎中美兩國,爆發軍事沖 突的危險日漸逼近。 世人皆醉,一人獨醒 海內外中文媒體評論不少,主戰與主和、親美與反美的調子都有,但多數就事論事,停 留在國防、外交戰略層面,缺乏深刻洞見。獨有澳洲John Lee(澳洲悉尼獨立研究中心外交 政策研究員,美國華府哈德遜研究所訪問學者,《中國會失敗嗎?》一書作者),8月5日在 《華爾街日報》撰文,題為「中國的崛起與戰爭之路」(China's Rise and the Road to War),多少觸及到危機的深層。不過他用詞晦澀,語義婉轉,恐怕中南海兗兗諸公,未必 能明白他的用意。因此筆者不揣冒昧,給以解讀,寄望共黨軍政高層好戰狂人,多少清醒一 下頭腦,不要利令智昏,冒險發動一場很可能沒有贏家的太平洋戰爭。 為論說方便,特將李氏高論的精華部分,翻譯引證如下:前領導人鄧小平以來的中國大 戰略,是在打造「綜合國力」的同時,避免與強大的競爭對手(美國)發生衝突,如中共將 軍馬曉天所說,「不戰而征服亞洲」。許多老一代領導人都傾向於謹慎從事,即使他們不遺 餘力地尋找機會,擴張北京實力,以取代美國,因為他們依然記得毛澤東年代的痛苦和屈辱, 那時候中國孤立無援,卻急於求成。。 然而,歷史一再證明,不是基於戰略利益的和諧,而是靠持續的政治手腕、權謀和克制 而建立起來的和平,具有天生的脆弱性。因缺乏對中國近代慘痛歷史的切身感受,中共未來 幾代領導人會更加自滿與堅定。甚至現在的黨軍領導人,已在爭辯:中國在維護其外交目標 上,行動太慢。但危險在於,中國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美國的力量與決心,再加戰略上的 不滿和缺乏耐心,恰恰是導向災難性誤判和失策的最快途徑,就像上世紀德國在歐洲所犯的 錯誤那樣。 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幾年,德皇威廉二世曾經公開宣稱,說他認為同英國開戰的可能性 是「最不可思議的事情」。然而,儘管各國當時在經濟上深深互相依賴,但歐洲最終未能幸 免於難。如今,華盛頓和亞洲各國,切勿因缺乏想像力,而犯同樣的錯誤。 以上李氏引文,包含四個清晰不過的命題:第一,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政治手腕或者 權宜之計,實質上與美國的戰略利益南轅北轍,無法和諧。在此基礎上的和平,難以持久。 第二,更何況,無論是中國的現領導,還是後繼者,因個人背景不同,開始背離鄧的「韜光 養晦」策略,急於要和美國正面較量。第三,因為中國高估自己,低估美國,所以可能步德 國在歐洲的後塵,快速走上災難性誤判和決策失誤的道路。第四,美國及其亞洲盟國,必須 保持足夠的想像力,以避免歐洲當年輕信德國的錯誤。 當然,李氏的文章僅為一家之言,某些論點我也並非完全認同。我這裡只想就李氏所指 的根本戰略利益這件事,談談我重溫「攻心」聯的一點感想。 攻心名聯,發人深思 文章標題,借自清人趙藩題寫的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 即寬嚴皆誤,後人治蜀要深思。」此聯懸於四川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兩側,久負盛名,曾受 到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等人的高度評價。他們要求凡到四川工作的領導幹部,必須先到 武侯祠認真閱讀「攻心」聯。 我試圖穿鑿附會,把「蜀」改成「國」,是因為聯中所蘊含的寓意,絕不限於治蜀。小 到治家、治企,大到治國、治世,所循的道理相同。另外,把中美武力對抗和古人的「攻心」 聯相對照,是因為目下雙方劍拔弩張,大有開戰可能,因此,是攻是守,「攻心」還是「攻 城」,一定會成為非此即彼的戰略選項。除非不計成敗,不管後果,非把中美兩國人民拖入 核戰災難,否則,就有必要重新學習和領會「知兵非好戰,治國要深思」這些寶貴的古訓。 綜觀趙藩名聯,最關鍵的兩個詞,非「攻心」和「審勢」莫屬。 不知現任黨、政、軍 高層,有多少人熟知此聯,能領會其中哲理,並靈活運用到治國決策當中。 或許有人說,中國領導人在對美交往中,「攻心」之術沒有少用,讓之以利,動之以情, 明之以理,已經仁至義盡。但美帝國主義本性難改,「欺人太甚」,「亡我之心不死」,再 怎麼忍讓也沒用,看來「中美之間必有一戰」。這裡涉及到對於「攻心」怎麼解釋。按照李 氏的上述引文,中國迄今為止的「攻心」,都不過是政治手腕或權謀之計,表面上互稱「戰 略夥伴」,也是逢場作戲,同床異夢。儘管中美經貿關係空前發展,但經貿依存度並不自然 導向政治互信。因為說到底,中國官方的意識形態,黨國體制,外交原則,和美國所信奉的 戰略價值或者普世價值,本質上南轅北轍。或者說,中國的立國基礎和美國的立國基礎,完 全是兩股道上跑的車,因此,不可能構建長久的和平基礎。 以策略和手腕為標誌的「攻心術」,如今已經山窮水盡,再難發揮「止疼膏」和「麻醉 劑」的作用。要想從根本上改善中美關係,走出戰爭陰影,不得不面對「攻心」的時代變化 因素,即尋求價值觀的相互靠近。只有在根本價值基礎上的戰略一致或和諧,才有可能找到 實質性的對話基礎。在牢固基礎上的「攻心」說理,才能使 「反側自消」,也就是「不戰 而屈人之兵」。否則,單靠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增長,加上韜光養晦,政治上「學習朝鮮、古 巴」,不僅不能換取中國自身的更大安全,相反,會招來更多的猜疑和警惕。在我看來,最 近黃海和南海的局勢緊張,主因並非來自美韓兩國的蓄意挑釁,而是中、朝權謀和手腕的反 復把玩,包括中共對朝鮮流氓政權的縱容、庇護和利用,已經走到了自身的限度。美韓兩國 並非傻瓜,時間長了,總能猜出中朝兩國的底牌。 「審時度勢」,更為關鍵 趙藩的下聯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人治蜀要深思。」這裡的審勢,應該是「審時度 勢」的簡寫,即「適時認清時代潮流,客觀估計時局發展。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政令 的寬或嚴,策略的松與緊都難免失誤,最終達不到政策目標,收不到治理效果。這一教訓, 望後來的治蜀(國)者,千萬深思。」 這裡所含的深刻寓意,恐怕對中共黨軍高層,更有針對性。因為目前最重要的「審勢」, 莫過於對世界潮流的認知。馬列毛思(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總稱),在國外的名聲自不必 說,即使在國內,包括中共黨員在內的絕大多數人眼裡,馬、恩、列、斯、毛那套說教,早 已成為昏話和精神垃圾。據說北京的舊書店,已經拒絕收購精裝本「偉人著作」,說是「白 給也沒人要」。舊有的意識形態早已破產,替代的意識形態難以成型,思想道德真空只能引 向社會的分崩離析(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稱之為「潰敗」),可當局仍然高舉破旗不放,可 見他們「審時度勢」的能力如何低下。 正由於對外部世界缺乏客觀審視能力,又死抱政權和既得利益不放,因此才「寬嚴皆 誤」,連連出錯。這次美、韓與中、朝之間的矛盾升級,首先導因於中美價值基礎的根本對 立,其次導因於黨軍高層的忘乎所以,以為老鄧的「韜晦」戰略已經過時,美國已被中共的 實力提升嚇倒,只能節節敗退,拱手讓出亞太勢力範圍,聽任中共坐大,對周圍國家耀武揚 威。沒想到,美國開始反彈,不但堅持派航母到黃海軍演,甚至還和越南聯手,在南海軍演。 下一步,也不排除美越關係升溫,直到美軍重返金蘭灣海軍基地,在中共眼皮底下打上一個 楔子,真正成為軍方強硬派的「眼中釘、肉中刺」。 當然,中共不乏鷹派人物,如果他們當權,或許如《聯合早報》文章所鼓吹的那樣,不 計成本,孤注一擲,貿然用東風導彈擊沉美軍航母。但後果如何?難道美國就悄悄嚥下窩囊 氣?這可能嗎?即使美軍能忍受,美國老百姓豈能忍受?恐怕世界大戰將從此爆發。然而, 中共軍頭可做為此好了全面準備? 令人欣慰的是,中共當權派當中,包括軍人當中,並非全是草莽,畢竟還有頭腦清醒之 士。他們開始發出不同聲音。例如培養將軍的解放軍最高學府國防大學,就有三位軍官,最 近接連發表讓左派頭痛的「出格」言論,令人刮目相看。先是大校研究員辛子陵,在《領導 者》官方網站發表《中國對於金正日父子已經仁至義盡》,批露中朝關係史上的種種秘辛, 呼籲中共放棄對罪惡小朝廷的袒護,盡快回歸普世價值;繼有副教授韓旭東在官方《了望》 週刊發表文章,題為「慎用『國家核心利益』」,試圖提醒鷹派,應該回歸鄧小平策略,繼 續「韜光養晦」,避免和美國正面衝突,再次陷入自我孤立。最近,更有該校政委劉亞洲中 將,在《鳳凰週刊》發表題為《西部論》的大作,進一步呼籲中國政治改革,向普世價值靠 攏,否則難免「死路一條」。這三篇向鷹派挑戰的雄文,統統出自國防大學,說明軍隊裡並 非鐵板一塊,一種聲音,一個派別。 雖然中國媒體審查依然故我,輿論界繼續風聲鶴唳,但已經難掩中美衝突升級而引發的 內部爭吵和營壘分化,包括最近溫家寶總理在深圳高調發表政改言論。我們將密切觀察高層 動態,看看下一步,究竟是「不審勢」繼續導致「寬嚴皆誤」,還是「能審勢」從而轉向 「柳暗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