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春》簡介
  「每個人均有…借助任何媒介、不顧疆界地尋求、接收和傳送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1948年通過)
  《北京之春》是一份以促進中國的人權、民主化和社會公正為宗旨的中文月刊,
創刊於一九九三年六月。《北京之春》在紐約出版,在世界各地發行。《北京之春》
每月十五日出刊,電子版一般在月底前放入此址。
  《北京之春》的基本訂閱價為個人每年三十美元、團體每年六十美元。美國以外
地區的訂戶要另付郵費:加拿大每年十六美元,歐洲每年三十六美元,亞洲每年四
十六美元。《北京之春》的聯絡地址是:Beijing Spring,P.O.Box 520709,Flushing, 
NY 11352。電話:(718)661-9977。電傳:(718)661-9977。E-mail:
editor@bjs.org。
  關於本網址(www.bjs.org)的中文資料
  本網址存有上千萬字的有關中國民主運動的中文資料。資料以「國標」編碼,文件
一般以出版時的頁號編名,頁號(文件名)為文章的hyperlink。資料按電腦屏幕的寬度
分了行(段),很適於閱讀,但不大容易編排打印(一般須將各行重新連成段)。從九五年
六月號起,《北京之春》改用「北大方正」排版,這裡的版本是進入排版程序前的文本,
比印出的文本稍粗略些。引用這些期裡的文章時,最好與印刷版核對一下。
  閱讀時,讀者須使用可識別國標的中文軟件。可供選擇的軟件有多種,我們推薦的
一種叫Njstar Communicator(南極)。Njstar的網絡地址是:http://www.njstar.com。
  《北京之春》雜誌編輯顧問簡介
  方勵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曾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因鼓吹自由化思想,一
九八七年被中共開除出黨。「六四」後遭通緝。現為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物理系教授。
  林培瑞:美國著名學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教授。
  郭羅基:著名理論家。七十年代末,因發表自由化言論被鄧小平逐出北京。一九
九二年,創下控告中共黨組織侵犯人權的先例。現為美國哈佛大學訪問教授。
  黎安友:美國著名學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東亞研究所所長。著有
多部有關中國政治發展和民主運動的書。
  劉青:著名人權活動家,「中國人權」主席。民主牆時期曾擔任《四五論壇》主
編。因受魏京生案的牽連,入獄近十年。
  司徒華:香港立法局議員,香港民主黨重要領導人。曾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六
四」後,組建香港市民支援大陸民主運動聯合會,並擔任主席至今。
  蘇紹智:著名理論家。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所所長。現
任普林斯頓中國學社主席。
  蘇曉康:著名作家,電視劇《河殤》作者。因積極參加八九民運,「六四」後遭
到通緝。曾任民主中國陣線理事。現為《民主中國》雜誌社社長。
  余英時:原籍安徽,著名歷史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六四」後
,為安置逃亡民運人士和組建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做了大量工作。
  《北京之春》工作人員簡介
  於大海:從九六年七月起任《北京之春》雜誌社長、編輯委員會委員,從二零零
二年九月起改任雜誌發行人、編輯委員會委員。前《北京之春》雜誌主編、中國民
聯主席、《中國之春》雜誌社長。北京大學畢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一九八
五年創建中國留美經濟學會,任首任會長。美國塔夫茨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
  王丹:從二零零二年九月起任《北京之春》雜誌社長、編輯委員會委員。原北京
大學學生、八九民運重要領袖。八九年「六四」鎮壓後,被當局列於遭通緝學生領
袖名單之首。自八九年七月至九八年四月,分別以「反革命宣傳煽動罪」和「顛覆
政府罪」的名義兩次入獄,共被關押了六年半之久。現為美國哈佛大學歷史系研究
生。
  胡平:從九三年七月起任《北京之春》雜誌編輯委員會委員、主編。原《北京之
春》雜誌主筆。前中國民聯主席、《中國之春》雜誌社長。著名政治理論家。曾獲
北京大學哲學碩士,並就讀美國哈佛大學。一九八零年曾領導北京大學的學生自由
競選活動。自由亞洲電台評論員。
  陳奎德:從九三年七月起任《北京之春》雜誌編輯委員會委員。曾獲復旦大學哲
學博士,任《思想家》雜誌主編。八九年在上海參加民運活動,「六四」後流亡海
外。普林斯頓中國學社成員,自由亞洲電台評論員。
  鄭義:從九三年七月起任《北京之春》雜誌編輯委員會委員。原《北京之春》雜
志編輯顧問。著名作家。因積極參加八九民運,「六四」後遭到通緝。以揭露文化
革命期間廣西等地的食人現象見稱。普林斯頓中國學社成員。
  薛偉:《北京之春》雜誌經理。從九三年七月起任《北京之春》雜誌編輯委員會
委員。中國民聯創始成員,曾任中國民聯監察委員會主任、《中國之春》雜誌經理
等職。曾因"反革命罪"入獄十年。
  扎西:《北京之春》雜誌執行編輯。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改寫,二零零二年十月三十一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