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分享艱難」嗎? 近幾年來,國內文學界出現了一類反映改革下的中國的社會問題的小說,有 論者將之稱為「分享艱難的文學」。 正像「傷痕文學」得名於小說《傷痕》一樣,「分享艱難文學」得名於一部 小說《分享艱難》(刊於《上海文學》1996年1月號,作者劉醒龍)。這類小說的故事 發生背景,或是尚屬貧困的鄉鎮,或是瀕臨破產的國營企業。主要人物有三種,一 是共產黨幹部(鄉鎮領導、廠長),一是「一部份先富起來的人」,一是在改革中利 益受到損害的普通群眾。作品多多少少描寫到一些群眾的生活窘況,描寫到一些大 款大腕的權錢掛鉤、道德敗壞、違法亂紀,也描寫到官場的腐敗和傾軋,有時還借 個別受損害的群眾之口蹦出兩句直接罵共產黨的話來。因此被不少評論家稱作「新 現實主義」。 何謂「分享艱難」?看來是指讓遭受損害的群眾和共產黨幹部分享艱難。改革 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大家好,但在其過程中,免不了會讓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損,這就 要求老百姓多多體諒。再說,領導也有領導的難處,當領導的也是人,他們也要追 求他們的利益,只要還能想著點老百姓也就不錯了。至於那些大款大腕,雖然他們 財路不正,為富不仁,品行惡劣,但是要致富還離不開他們,只要領導能夠巧施權 術或者是製造點戲劇性的感人場面使其良心發現幾分鐘,讓他們好歹也掏點錢出來 偶爾地濟濟貧,大家也就該對他們多多包涵,連作奸犯科之事也就只好眼睜眼閉了 。 「分享艱難文學」意在說明,在我們的社會中,雖然不同的人們有著不同的 價值觀和不同的切身利益,因而有著各種各樣的矛盾與衝突,但是大家畢竟生活在 一處,要有同舟共命之感,彼此間要多包容,多協調,多溝通。這些作品大都很強 調良知,強調人情,強調道德感化。其中有些煽情的段落,使我不禁回想起六十年 代的一部電影《北國江南》。該片被當局定為大毒草,罪狀之一是鼓吹「資產階級 人情味」。我是打了預防針去看電影的,所以倒不容易「中毒」,不過我清楚地記 得,當看到片中最富人情味的那一段時,我心裡卻隱隱地冒出幾絲莫名的反感。事 後分析起來,那多半是反感於它的誇張做作,倒不是反對它宣揚的理念(我那時絕無 此等覺悟)。如今讀「分享艱難文學」,這種反感更強烈也更明確。「分享艱難文學 」之招人反感,不僅在於它的媚俗煽情,更在於它意圖傳達的理念。沒有法治下的 平等權利,沒有對權力的分享,憑什麼要我們老百姓去和專制者「分享艱難」? 我當然知道,為富者未必皆不仁。我也承認,在朝者未必無清官。「分享艱 難文學」的作者都很聰明,他們寫的是基層而不是高層。在中共既成體制下,中低 層官員要想打出一片不同的新天地根本是辦不到的,如果他不去反對體制本身的話 。再有,小說佔一個便宜,它允許讀者見仁見智。例如《分享艱難》這個標題,到 底是偽善的說教,還是暗示的嘲諷?實在大可懷疑。有部「分享艱難」類的作品,寫 到一位領導者講授其為官之道。他說:「做政府的法人代表,特別要注意別在群眾鬧 事時讓步,要讓也得等將來,這樣就不會使他們養成遇事就鬧的習慣。」這話要正 著讀,自然令人憤慨,但若是把它讀作對當政者權術與心態的揭露,那不是也滿有 意味的嗎? 《分享艱難文學》的出現至少是一個信號,它表明經濟改革的蜜月期早已結 束。如今中國的經濟改革顯然遭遇到了重大的困難,普通群眾的不滿情緒顯然有所 增長。有人說,在這時更需要加強專制,更不能開放自由民主。可是我們都還記得 ,前些年經濟形勢看上去還好的時候,當局說那全靠專制之功,沒有專制的鐵腕, 就沒有經濟的繁榮與發展。這就怪了:經濟形勢好,你說那證明專制的必要;經濟形 勢出了問題,你說沒有專制更不行。真是橫也有理,豎也有理,總是有理。 在這篇短文中,我不打算對上述為專制辯護的觀點再作批判。本期雜誌刊發 了一組有關改革之下工農權益的文章,有興趣者不妨也找幾篇「分享艱難」類的小 說看看,此外,雜誌過去曾發表過不少討論有關問題的理論文章,相信讀者們可以 從中引出有益的思考和得出自己的結論。□ ——《北京之春》1998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