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思想和台灣經驗的啟示 於大海 本世紀初,東方世界爆發了兩次劃時代的大革命。中國的辛亥革命,是以盧梭、 孟德斯鳩等人的民主思想及美、英等國的民主政治實踐民主政治實踐為依據的。從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等文件及民國初年政黨政治的運行看,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對 民主理念的認識是十分準確和深刻的。而俄國的十月革命,則是以馬克思的共產主 義學說為基礎的。在實踐中,列寧等人並特別強化了馬克思學說中無產階級專政的 重要性和殘酷性。時至今日,俄國十月革命的成果已經成了歷史遺跡,而辛亥革命 所推崇的民主思潮,卻正在風靡全球。作為中國人,我們有理由為辛亥革命的領先 地位感到驕傲。 辛亥革命之前,東方尚無民主國家,民主思潮也不很流行。領導辛亥革命的孫中 山先生,在那時能提出民主建國的設想並隨後將之化為現實,實在是先知先覺。孫 中山代表了歷史的潮流,不愧為中國民主運動的偉大先驅。 今天的中共專制政權酷似即將覆滅的滿清。在很多方面,我們新一代民運份子正 在踏著孫中山的腳步前進。我們的組織,和當年孫中山所領導的興中會和同盟會一 樣,面臨財務、組織、信心等方面的一系列困擾。我們在海外,也和孫中山當年一 樣,需要克服遠離本土的不便。研究、借鑒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經驗,政客給我 們以及時的啟示。 更為重要的是,回顧孫中山顛覆滿清的業績,有助於增強我們為民主事業奮鬥的 信心。 一、孫中山思想的啟示 依本人觀察,孫中山的思想與實踐,可在三個方面給當代中國大陸民主運動以重 要啟示。這三個方面,大體與孫中山的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和民族主義相對應。 一、加深對民主政治的認識 中共七十年代末實行改革後,大陸知識界逐步對民主政治產生了認同。到了八九 民運時,民主、自由已成為廣大民眾的共同心聲。但我們應當看到,大陸民眾和知 識界對民主政治的認知還有待於加強和加深。中共在大陸的極權統治隨時都可能壽 終正寢,到時候我們如果對應當在廢墟上建立什麼樣的政治制度未有充分的醞釀, 大陸就可能出現長期動盪不安的局面。所以,我們迫切需要進一步探討具體政治制 度的選擇,並將民主理念體現在自己的行為中。 孫中山對民主政治有過系統的研究。他不但研究過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也研究 過中國歷史上的各種政治制度。經過分析、比較、綜合,他提出了「五權憲法」的 學說。在選舉制度方面,他曾提議國民大會要由每縣推舉一名代表組成。為了避免 軍閥混戰局面,孫中山先生又提出了以縣為單位實行地方自治的主張。我們在今天 重新進行這些方面的探討,無疑是十分重要的。民陣前主席嚴家其前一段提出過大 陸、台灣、香港等地區組成聯邦的設想,民聯前主席胡平先生目前正在研究總統制 與議會制對中國大陸的優劣得失。這些,都是良好的開端。但是,與孫中山當年有 系統的探討相比,我們只能算剛剛開始踏出第一步。 孫中山對組織問題也有過親身的體會和深刻的研究。他有領導興中會、同盟會、 中華革命黨等革命組織的經驗,也有領導民初的國民黨這樣的現代政黨的經驗,還 有與議會打交道的經驗。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研究,寫成了一部《民權初步》,用 來教導國人如何按照合理的議事規則表達自己的意見,作出集體決定。這些規則的 重要性,大陸民運人士最近剛才有所認識。民聯等組織目前正在有意識地學習、運 用這些規則,以期提高議事效果,減少內部紛爭,並為未來議會政治的運行積累經 驗。 二、著眼民生、擺脫「眼鏡黨」形象 孫中山先生早期提出「平均地權」,後來提出民生主義的一系列經濟主張。而大 陸民運至今只有「保障私有產權,提倡多元經濟」之類學究味道濃厚的經濟主張, 其對民眾的吸引力恐怕尚不及中共的「打土豪,分田地」。大陸民主運動的骨幹, 是以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為主的。他們認同民主,不是基於實惠,而是基於理念。 這種認同是很可貴的,反映出中國知識分子古今一貫的殉道精神。但在另一方面, 民運如果僅停留在對民主理念的追求上,則難以得到廣大民眾的有力支持。有人嘲 笑說現在的民運份子多是讀書出身,是一群「眼鏡黨」。為了爭取廣泛支持,民運 需要超越對政治理念和政治權力的關注,把眼光放在民眾的生活上,並且需要吸收 大批工人、農民、軍人骨幹。畢竟,人民的生活幸福,才是我們所追求的最高目標 。 關心民生,對於將來政黨格局的形成亦有重要的意義。民運作為一個知識分子運 動,其綱領可以簡單到只有「廢除一黨專政」這一條。但一個政黨的黨綱則要更為 全面和具體。民運團體如果有意向政黨過渡,就需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綱領,使之具 體化。 三、充分肯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 中華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傳統,也有著優秀的道德傳統。在中共統治大陸的 四十年中,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國的固有文化道德被當成「四舊」破壞 殆盡。中共割斷了歷史,造就了對自己的文化傳統缺乏感覺的一代人。這代人往往 將中共的種種倒行逆施說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也有人受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 論的影響,把中共得以在大陸興起當成了中國傳統文化腐朽落後的證據。 一個民族要復興,就需要充分肯定自己的文化傳統,建立民族自信心。猶太人得 以復國,靠的就是對自己獨特文化的堅定信心。西方的近代文明,開始於文藝復興 時代他們對自己文化傳統的刻意追求。說到糟粕,哪個文化都有,但一個民族不能 因此全盤否定自己的固有文化。基督教也曾有過很多醜惡的東西,可是西方人至今 對這個傳統還是認同的。 八月革命後,許多俄國人公開佩戴尼古拉二世的像章,對他表示懷念。沙俄時期 的三色旗稍經修改後已成了俄羅斯共和國的旗幟。在復甦階段,一個社會有這個復 舊心理是很正常的。中共專制政權垮台後,大陸民眾同樣會產生強烈的復舊願望。 我認為,在後共產主義的中國大陸復興中華文化,可以起到填補精神空白、維持社 會穩定的作用。對此,民運人士現在就應當積極主動地加以提倡。孫中山推崇中華 文化的態度,很值得我們效仿。至少,民運作為一個整體應當對傳統文化採取較為 中立的態度,克服虛無主義情緒。民陣成立宣言中有關「東方專制主義」的提法, 我認為是不妥的,也是難以在將來獲得大陸民眾認同的。 二、台灣經驗的啟示 四十年來,台灣在經濟政治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也有過一些失誤。我 覺得,台灣經驗中較成功而又對大陸的未來發展有借鑒意義的,可歸為以下八點。 一、耕者有其田。西方經濟學家在講到發展中國家的土地改革時,幾乎總是將台 灣當作一個成功的案例來談。確實,台灣的土地改革曾為台灣經濟的高速發展打下 了堅實的基礎。 大陸當前面臨的情況與台灣五十年代很不相同。但是,耕者有其田的原則對大陸 還是適用的。就大陸的情況來說,這意味著貫徹一個「分」的原則,將現在屬於國 家和集體所有的耕地永久性地分給農戶。同時,要在一定時期內對土地的轉讓設置 一些人為的障礙,以避免雇農階級的出現。設置這種障礙是會影響經濟效益的,但 在維持社會穩定上會有所補償。為了加強產權觀念,還要重視製作、頒發地契及房 契。農民有了恆產,生產積極性一定會大幅提高。 二、建設外向型經濟。多年以來,台灣的出口額一直占國民收入的一半左右。這 樣高的比例,在世界上是不多見的。高額對外貿易一方面解決了台灣市場狹小的困 擾,另一方面也帶動了台灣的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中國大陸幅員遼闊,對外貿易的比重不可能達到台灣這麼高,但保持和發展對外 經濟關係同樣是很重要的。從政府政策來說,這意味著結束國營公司對外貿的壟斷 權,與國際社會一道為降低關稅壁壘而努力,以及逐步放鬆外匯管制。 三、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這類企業的發展,有利於創造就業機會。多 年來,台灣的失業率都只有百分之二上下。就業率高,貧困問題也可得到緩和。 許多大陸人好大喜功,總是想搞最尖銳的東西,想走捷徑趕上發達國家。這種思 路是很有害的。因為搞尖端的東西需要大筆投資,而這些錢如能用來發展基礎工業 ,其創造的就業機會要多得多,對民生的貢獻要大的多。在一個還不發達的經濟中 搞出特別先進的技術和工業,整個經濟乃至整個社會都會顯得不協調。如果由政府 來搞,還容易造成少數人花納稅人的錢為自己謀取名利的局面。 四、鼓勵和保護民營企業。在台灣,政府一直注意對民營企業的保護,並且採取 過一系列民營化措施。公營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及政府干預的程度,多年來一 直有下降的趨勢。這些對於台灣經濟的成功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實際上,像外向 型經濟的形成和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的發展,除了有政府的引導外,主要的還是民 營企業依據市場條件自行作出的決定。 對中國大陸來說,發展民營企業意味著大規模地將國營企業交還給民間。這個目 的,可以通過拍賣國營企業達到。在這方面,大陸十分需要借鑒東歐各國的經驗。 五、厲行法制。在政治方面,由於法統問題、統獨問題和與大陸的軍事對峙等因 素,台灣多年來未能按照孫中山的設想全面實行民主。但是,台灣仍有許多重要的 經驗可以給大陸人以啟示。經驗之一,是台灣一直注重法制的建設,有較為完全的 法律條文及實施措施。而中共在統治大陸的前三十年中,連一部刑法都沒有,其憲 法更是隨政治氣候的變化三番五次地改,令人無所適從。 中共專制統治結束後,中國大陸將面臨艱巨的立法任務。更大的問題,是如何培 養起大陸人守法的習慣。我個人認為,在這些方面,大陸將需要有意識地尋求外部 (包括台灣)的協助,包括僱用大批的外來專家和顧問。必要的話,還可搬用在台灣 行之有效的法律條文,包括《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些內容。 六、實行地方自治。台灣實行了地方自治制度,縣長和縣議會是直接民選的。實 行地方自治,一方面提高了公共行政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擴大政治參與,有 助於政治穩定。 中國大陸將來也應當實行高度的地方自治制度。凡是地方上能夠處理或者能夠學 會處理的事情,都應慢慢下放給地方去處理。在縣一級政府首長的直接選舉步入正 軌後,大陸並應進行省一級政府首長的直接選舉。 七、輿論的相對獨立。台灣雖然多年來有較嚴格的新聞控制及報禁,對民間刊物 還是允許的。許多報紙,也不是直接受政府和國民黨控制的。輿論相對的獨立,起 到了制約政府及執政黨的作用,也為近年來在野黨派的興起提供了便利。 將來,中國大陸也一定會有民營的報刊、雜誌及言論的自由。僅當會給社會立刻 帶來明顯傷害時,政府才可以限制人們的言論。 八、順應潮流適時革新。八十年代後期,面對國際上和台灣本地政治形勢的急切 變化,國民黨毅然作出了在政治上進行全面革新的決策。幾年來的實踐表明,這一 決策對緩解台灣朝野的政治對立起到了關鍵作用。 國民黨一貫以實現孫中山倡導的全面民主為終極目標。作出政治革新的決策,對 國民黨來說是沒有意識形態上的障礙的。相比之下,放棄一黨專政對一個共產黨來 說就困難多了。儘管如此,東歐一些國家的共產黨還是在巨大的壓力下作出了改弦 更張的決策。 中共強硬派至今沒有一點主動革新、放棄一黨專政的跡象。它已成了中國大陸民 主化必須搬開的絆腳石。中共強硬派垮台後,新的當權者仍可能面臨是否順應潮流 的問題。希望他們能夠象八十年代後期的國民黨那樣,依據民眾的願望和利益決定 進退。 (原載《中國大陸的發展與台灣經驗》,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出版,一九九二年九 月,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