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序三:繼承儒家的治國雄心 王若望 於大海君這本文稿,請我作一篇開場白。大概由於我是《中國之春》和後來的《 北京之春》的忠實讀者,他在上面的大部分文章,已經拜讀過,對我來說是駕輕就 熟,勝任愉快吧。 既然我接受這一使命——寫「序言」,我必須將原著重讀一遍。集中起來看跟靈 散的讀收穫就不一樣,讀後覺得書名《求索》的內容是紮實的,豐富的。它的編排 分成四個單元:一、振興之道;二、他山之石;三、手足之情;四、流亡政治。僅 僅從其涉獵之廣,可見作者雖置身海外,仍然繼承了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 平天下」之雄心。 《求索》大都是政論性的文字,少數則是記敘性的,政論性文字與時局變化結合 得很緊,會不會因時過境遷失去時效呢?我不敢說全部,其中大部分文章是經得起 時間考驗的,只因他所談的主題是人人關注的世界大事,而作者的論述總有獨到之 處,並不是隨大流的文字。試試舉出書中至今饒有新意的篇章,如第一組《振興之 道》內,有一篇《莫把「十四」當「六四」》。談的是一九九三年十月四日俄國的 總統葉利欽用武力打壓最高蘇維埃的頑抗事件。作者針對社會上一些人,將發生在 莫斯科的事件與鄧小平調兵至北京屠殺市民和學生的「六四慘案」相提並論。他指 明這兩起事件沒有任何共同之處。 這篇文章並未過時,大家都知道北京高層領導是從幸災樂禍的角度看俄國的總統 出洋相,因而把葉利欽的勝利看作是民主的失敗,以此來證明維持社會主義的一黨 專政好得很,像俄國的葉利欽所進行的改革則是糟得很。(參看《他山之石》一組中 的「俄國政局又見動盪」。)第一組內還有一篇「從趙紫陽看改革派的前途」,他不 僅肯定了趙的政治地位,還談了趙表現出的軟弱與失策,還聯繫他逐漸轉變為黨內 改革派代表人物的心路歷程,讓年輕的一代從中吸取其經驗教訓。 本書關於台灣的評議共有四篇文章,如「大陸民主了,台灣才會安全」,其中講 到中共用武力犯台的危險性及如何對應,並講了美國對台政策游移不定,明確表態 贊成台灣應爭取參加聯合國等等。今天看來,文中謹慎地所作的預測,幾乎給他說 中了。只有最重要的一項預測: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有待大陸結束其一黨專政,還 沒有應驗。這是根本改變東南亞局勢的關鍵所在。中國民主化了,海峽兩岸的統一 ,香港勝利的回歸祖國,連不斷增長的人口問題等等一攬子都迎刃而解。正是台灣 的民主化走在時代的前列,對大陸起了示範作用,將成為促進大陸變成民主中國的 催化劑。《他山之石》一組裡有一篇紀實的「台北的故宮」,其中講到蔣總統如何 艱辛地三次轉移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令人感動。作者以親身經歷共產黨統治時期如 何毀壞大陸的歷史文物和風景點,與蔣總統珍惜祖國文物的一草一木作了鮮明對比 ,讓讀者確認國民黨的文明與忠貞為國同中共敗家子的分野! 《他山之石》一組裡還分別介紹緬甸,泰國,這兩個國家是我們的緊鄰,我們卻 對他們瞭解得很差。有必要引起特別注意。 《振興之道》一組裡尚有一篇「關於西藏和民運的民族政策」,裡面有許多深刻 的見解,特別提到達賴主張西藏獨立,他闡明的民族政策批判了大漢族主義的各種 誤解,給予達賴喇嘛堅定的支持。 寫「序」的任務只能提綱挈領地作出粗略的介紹。 讀者想對本書作者的經歷有所瞭解,在《求索》的《流亡政治》一組中:「我參 加民運的經過」一文可以參看。這裡還可作如下幾點補充:於大海,一九六一年出 生於天津市,因學業成績優異,免試升入北大物理系,一九八二年來美國賓州大學 研讀物理系,一九八三年轉入普林斯頓大學改讀經濟。一九九一年當選「中國民主 團結聯盟」主席,同時任《中國之春》主編。一九九三年六月,此海外民運刊物被 民聯陣攫為己有;於大海與胡平等另起爐灶,另外創辦《北京之春》,他任主編, 形成兩個「之春」和平競賽的局面。不過在長達一年餘的短程賽跑中,兩個「之春 」孰優孰劣,一目瞭然。實因《北京之春》的編輯部皆是內行也。 順便在這裡表白我是破格頭一次為人寫序跋文,實由於我在大陸幾十年來,所有 朋友和青年作者都不曾請我為出版新書穿衣戴帽。通常寫序的喜歡仰仗名人,但毛 時代的名人不是反動學術權威,就是右派,如所托非人,出版物頭一頁便出現「階 級敵人」的片言隻語,不僅原書整個兒被禁,還株連出版社領導寫書面檢查等等。 王若望恰巧是右派加反革命的雙料敵人,故從來沒人登門請我寫序者。由寫序的人 找得合適得不償失而造成文字獄事件,聞之不寒而慄。言念及此,更感到自由天地 獲得創作自由之可貴了。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