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世界民主大潮中的逆流 馬怡陽 民主的楷模面臨著傳統的挑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多年來一直作為第三世界國家民主之典範的印度次大陸,最近 在傳統等級制度和宗教勢力的衝突下,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十一月七日,產生不 到一年的印度辛格政府,在婆羅門學生自焚的火焰中和艾奧德亞神廟的槍聲中宣佈 垮台。兩日後,著名資深社會主義政治領袖謝卡爾繼辛格之後就任印度第八屆總理 。 辛格在今年年初聯合國會各少數黨組成政府,擊敗了拉傑夫.甘地的國大黨多數, 由於辛格推出一系列急進改革和現代化政策,遭致社會傳統政治結構的激烈反彈, 卒使其政府未滿一歲而夭折。 造成辛格政府短命的要因有三:(一)種族衝突。旁澤普、克什米爾以及錫克族人口 的分離運動,是導致前甘地政府垮台的主要原因,辛格在這方面亦未有任何斬獲;( 二)等級衝突。辛格上台後將聯邦職位的百分之二十七留給佔人口三分之一的不可接 觸者,引起高等級民眾的激烈反彈;(三)宗教衝突。印度多數人口的印度教民,月前 計劃在穆斯林聖地艾奧德亞修建印度教神廟,辛格派軍隊予以阻止造成嚴重流血沖 突,這成為辛格政府垮台的直接原因。 師法甘地不惜生命改革 辛格是一位具有高度獻身精神和深厚民主思想的政治家,一位銳意改革的總理。 他的政府雖然解體了,但他的思想和改革在印度社會以及政界能造成的震盪將彌久 不衰,變革的種子已經被他撒開了。 辛格總理一上台,便提出對內革除官僚積弊,對外開放市場,引進外國技術和資 本,使印度擺脫貧窮狀態。印度過去經濟過分依賴蘇聯,疏遠西方。而在英國殖民 地時代建立起的議會政治,也因為傳統勢力和長期親蘇政策而問題百出。龐大的官 僚機構使國內外投資者皆避退三捨。 辛格上台後,曾經師法國父聖雄甘地,與人民站在一起。在今年夏天,辛格曾計 劃前往錫克教聖地阿母瑞查,坐敞蓬車通過大街上的人群,參加人民的大選。這項 大膽而冒險的舉動因其它領袖的反對而未能實現。「我不能原諒自己,我喪失了和 解衝突的金子般的機會」可見。辛格是一位自信而有甘地式魅力的現代領袖。 辛格向傳統勢力挑戰的現代化政策,最冒天下之不諱的是試圖消除印度古老的等 級制度。一九九零年八月,辛格政府決定將百分之二十二點五的就業職位留給社會 中的下等人民,即「不可接觸者」和部落人民,以改變印度社會不平衡的發展。 等級制度仍具有強大生命延力 印度社會自古分為四大種姓等級:僧侶、武士、商人和奴僕。四大種姓之外的被稱 為「不可接觸者」。在每個等級中又分為幾百種亞等級。據英國殖民政府一九零一 年統計,印度社會中共有兩千三百七十八個種姓等級。印度國父甘地生前曾致力於 消滅落後的等級制度。一九四七年印度通過立法廢除不可接觸者等級,但種姓歧視 至今仍根深蒂固。 辛格的改革首先引起大學生們的激烈反對。因為印度在英.甘地時代實行社會主義 國有化政策,聯邦政府的職位是大學畢業生們的主要就業機會。辛格的改革突然使 他們的前途產生危機。然而辛格的計劃卻使印度八億四千萬人口中的近半數聞見了 福音。目前在印度只有高等級子弟才有條件讀大學,而沒有種姓的人民根本不可能 與操英語的種姓青年競爭。 印度的等級制度曾被馬克思預言「將在英帝國主義統治的壓力下崩潰,」但它的 生命力十分頑強,不論莫臥兒帝國的穆斯林軍事力量,還是英國的三百年殖民,甚 至甘地的偉大的感召力,都不能使等級制度發生根本的動搖。 印度等級制度雖然與現代民主平等觀念背道而馳,但在英國殖民統治後期,它卻 轉化成現代化的政治社團,因而成為推動民主選舉的基本社會結構,通過它,一般 未受教育的民眾也能夠參與政治,形成選票力量和利益壓力團體。西方學者認為, 如果沒有這種等級社會結構,即使英國人再統治三百年,印度也不會成為第三世界 的民主楷模。事實上,英國民主制也正是在王室、貴族與平民的等級衝突和妥協中 完成的。 就像當年印巴分裂時一樣,宗教的狂熱正威脅著印度的現代化與民主的根基,由 於相信人生輪迴說,印度教徒是不怕死的。婆羅門學生在新德里鬧市焚身自盡,引 起人民更大的狂熱和不滿。 十月底,印度教徒開始向艾奧德亞舉行宗教大進軍,從而引起耶路撒冷式激烈的 宗教衝突。地處印北恆河流域的小城艾奧德亞傳說是印度教上帝拉瑪的誕生聖地, 四百年前被穆斯林佔領並修築了穆斯林神廟。 辛格政府決定維持現狀,保護穆斯林少數民族的利益,派軍隊守衛艾奧德亞。這 是從甘地與尼赫魯以降長期追尋的政策。結果軍隊逮捕了運動的領袖巴拉蒂亞,爪 那它黨黨魁。該黨立刻退出與辛格的議會聯盟,從而危及到現政府的生存。軍隊與 印度教徒的衝突導致數百人被擊斃。 印度是一個多宗教國家,印度教占總人口百分之八十三,穆斯林佔百分之十一, 其餘為錫克教、佛教、耆那教和基督教。一九四七年印度憲法規定保護少數宗教信 仰的自由。但被捕的印度教領袖阿德瓦尼稱,四十年來,印度人民要求承認多數的 權力,而非只是保護少數。「我們要說,所有印度公民都是平等的,但事實上少數 比多數擁有更多的權力。」 儘管從甘地、尼赫魯以降,政府方面基本上奉行現世主義(即無宗教差別)政策, 但印度教的社會中仍充滿歧視少數的嚴重問題,從而迫使錫克人、穆斯林和基督徒 不斷要求獨立。嚴重衝突如一九八四年印度軍隊攻佔阿姆瑞查錫克教金殿,造成兩 萬多錫克人喪生。至今已有九萬多錫克人在衝突中喪生。 印度政府通過多年的行為表明了印度多數政府政策的兩面性:一方面,它可以用武 器保護少數宗教不受多數的侵犯,如此次艾奧德亞事件;另一方面,它同樣可以用武 器制止宗教分離主義,如八四年錫克金殿事件和近年來在唯一的穆斯林多數邦克什 米爾對分離主義者的武力鎮壓。 殖民地民主模式面臨考驗 辛格改革計劃和辛格政府的垮台,正在考驗著這個第三世界歷史最長的民主國家 。印度的民主危機對中國以及整個第三世界國家而言,具有深遠影響和普遍的價值 意義,值得給予高度的重視。 首先,印度的民主制度是英國殖民統治的直接產物。辛格政府危機提出的問題是 ,「殖民地民主」是否能夠長期存在於一個與西方歷史文化完全不同的社會中?完全 相同的例子還有同屬英聯邦的新加坡與香港。新加坡的李光耀在英國議會制度中, 建立了權威主義的家族政治,剝奪人民的新聞自由。香港在九七年大限後,是否能 夠獨立繼續議會政治。 現在獄中的中國學者劉曉波曾經提出:中國需要三百年的殖民地時代,才有可能打 破傳統,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治。然而發生在印度的事件說明,即使是做過三百年 的殖民地,即使民主政體運作了四十多年,它仍有可能受到傳統文化力量的挑戰與 威脅。相同的事例也發生在菲律賓,戰後將美國政體全面翻版的菲律賓,仍無力避 免獨裁者馬可仕之流的出現。 誠如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所指出,印度「有著世界上其它國家都無法借鑒的經驗 。因為西方思想已滲透到他們心中了。」但是「印度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她 和我們西方同樣龐大。」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研究「東印度公司」的歷史時,也指出印度作為東方社會 ,可能沒有他所謂的五種社會形態,而是一種不同於西方的「亞細亞生產方式」。 顯然,此次印度的傳統宗教和等級制度與民主政治的衝突,是傳統力量仍舊存在的 鐵的證明,是一次民主社會裡傳統力量的復辟表現。 中產階級:既要現代化也要傳統 在印度社會統治階層中的進步力量和保守力量,均出自歷史上的婆羅門和薩蒂利 等級。他們在英國統治時期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和政治觀念。然而,英.甘地時代仍不 得不多次動用戒嚴法,印度的國大黨以及巴基斯坦的布托人民黨都無可避免地成為 家族政治。甘地的兒子和布托的女兒繼承了上輩的權力。 家族政治不僅存在於印度次大陸,也同時存在於新加坡、台灣、北韓、菲律賓等 東南亞國家,形成東南亞政治的一大特色。這種特色顯然與文化中的傳統結構保持 了一致。而李光耀、拉傑夫、布托都是在英國接受西方教育出身,但都衝破不了傳 統政治的延力。 在印度,六十年代以來民主的社會基礎中產階級,已經十分強大,人口超過一億 ,但印度的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同樣是傳統的高等級社會的延續,他們因此繼續保 持著對舊日屬性的效忠,而把民主觀念放在第二位。 印度六十年代在英.甘地統治下,曾奉行親蘇的社會主義路線,國有化和政府干預 十分嚴重。但八四年拉傑夫繼承了其母的權力,卻大力推行西化和自由主義,奉行 親美路線,形成印度社會發展的新潮流。辛格總理上台後,則繼續著拉傑夫的對外 親西方,對內扶植私人企業的放任政策。 因此,人們相信,謝卡爾上台後,將出現一段歷史的反動。謝卡爾是老式的社會 主義者,強烈反對以往政府的多民族和睦政策和經濟自由化,主張國家對經濟的強 力干預。這樣,甘地.辛格時代,即將告一段落。然而,謝卡爾面臨的最大問題,還 是宗教衝突。目前看不出他有什麼妙計解決艾奧德亞神宇危機。謝卡爾為了通過議 會的信任投票,很可能屈服於議會原教旨主義的民主「多數暴力」,改變或延遲辛 格的激進改革,放棄保護宗教少數和保障低等級民眾的就業權力。 謝卡爾與辛格原同屬爪那它,達爾黨、兩人的分道揚鑣,使得謝卡爾政府必須依 靠甘地國大黨的支持才能站穩,因而,未來印度政治實際上是由謝卡爾在台前,甘 地在幕後的運作,但願甘地能夠對謝卡爾有所制約和影響。 辛格總理在敗局已定的時候,質問國會議員們:「你們到底要什麼樣的國家?」印 度是否能夠繼續作為一個第三世界的民主楷模?殖民地文化與傳統文化是否能夠找出 一個銜接的方式?東方大國的政治經濟改革是否都注定不會成功?印度是一個可資研 議的例子,印度正面臨激盪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