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灰復燃的「高利貸」 趙 進 高利貸是一種以貸款或發放實物搾取高額利息的老方法。在過去被喻為「驢打滾 」,「閻王債」。進入八十年代,業已消聲匿跡的高利貸現象在地下悄然滋生,而 今,在有些地區呈日益擴大趨勢。 安徽省農業銀行一九八七年對一五四二戶農民抽樣調查結果表明,每戶農民經民 間信用借入的資金達一百九十元,相當於銀行信用社同期對農民貸款總額的48業務 已經排到一九九一年。他的足跡遍及全國十多個省市自治區。 民間高利貸的死灰復燃,有深刻的社會成因。大陸國家工商局的統計資料表明: 如今個體工商戶已達一千五百多萬,從業人員兩千三百多萬人,他們當中的大多數 直接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以脆弱的經濟力量來承擔市場的動盪和衝擊,缺乏一個 緩衝地帶,信用差,無人擔保,以及目前金融體制存在的業務種類少,網點不足和 不正之風等問題,個體工商戶難以從銀行或信用社得到充量及時的貸款。若需籌措 足夠的資金,別無他路,就不惜高利借貸。 一九八八年九月開始,大陸抽緊銀根後,許多分理處,營業所缺乏必要的周轉資 金,在實施信貸計劃時嚴格控制貸款發放。銀行的信譽受到一定的影響,有些握有 錢的人不願存進銀行,為借貸走向民間提供了契機。據江蘇省銀行調查,目前全省 一千三百萬個農戶中,農民手持現金達一一四億元,其中手持一千元以上的農戶占 四分之一,有不少是手持萬元以上的。 以往人們儲蓄多帶有養兒防老,秋谷防饑的自我保險性質,或為了婚喪喜事買大 件。因此,民間借貸只重情意不重利息,不少機關和廠礦的職工依靠眾人「上會」 的形式來幫助經濟上的困難戶渡過難關。現在,眾多的人懂得了錢能變錢,他們期 望貨幣增價和保值,借數千元要看情意,一般還要看計劃(或以價值相等的實物相送 )。這幾乎成了公開的秘密。 齊某在今年四月份借給師兄四千元,五月底師兄還錢時,心甘情願地「送」了一 輛鳳凰26型新自行車。成都市直機關一離休幹部將其四千元積蓄從銀行取出,借給 兒子的同學做生意。他說:「比銀行划得來,每月利息四百元,相當於我兩個月的 收入」。 有人肯定它具有再生產和發展社會,經濟的基礎。 從另一方面看,高利貸資金投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風險性,有的資金甚至投向 賭場和非法交易,它既衝擊了銀行的利率,又衝擊了民間金融機構的利率,它趁人 之危,高利盤剝,使一些經營不善的借貸戶債台高築,陷入困境,從而釀成一些刑 事案件。然而,面對這一切,中共當局似乎視而不見,認其發展。這也許說明了李 鵬政府囊中無錢,也快該去借高利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