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爾巴喬夫背後的鐵腕 平可夫 嚴寒籠罩著一九九零年的俄羅斯大地。糧食、燃料嚴重短缺。在戰爭年代被德軍 圍困九百日、餓死一百萬人的列寧格勒市已從十二月起開始實施食品配給制。另一 方面,波羅的海三國已正式拒絕簽署十二月三日戈巴喬夫草擬的新聯邦條約。混亂 已蔓延至全國。在阿塞拜疆、阿美尼亞、格魯及亞爆發的民族衝突中,雙方動用了 除核武器外的所有現代化武器。六十萬人逃離家園。整個蘇維埃大廈似乎在迅速瓦 解之中。在十二月十七日開幕的人民代表大會上,有代表憤憤不平地對戈巴喬夫說 :難道還不是承認改革失敗的時候嗎?種種跡象表明:紅軍及克格勃開始按捺不住了 。十一月二十七日,國防部長雅佐夫發表電視講話,以強硬的姿態命令紅軍對掠奪 武器庫的動亂分子施行最堅決的自衛。十二月十一日夜,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在 國營電視台發表演說,聲稱將在全國範圍內行使職權。這是七十三年來,克格勃歷 屆主席首度發表電視講話。另一方面,軍事政變的謠傳遍及全國。蘇軍退役中校、 紅軍自治會會長烏拉基也夫在回答《 東京新聞》的採訪時說,一旦發生軍事政變, 蘇軍百分之三十的官兵將參與行動。在美國,布什政府對目前戈巴喬夫所面臨的困 境也深感不安。 一.新思維與蘇軍 軍隊並非是戈巴喬夫新思維外交政策的既得利益者。 1.新思維外交導致大規模削減軍備,使軍人的社會、經濟利益受到損害。從一九 八八年起,蘇軍單方面宣佈裁減五十萬人。同時駐歐軍隊開始撤退。已有六個坦克 師、五個坦克教導團、兩個防空導彈旅及兩個團、兩個特種空降旅及四個團的兵力 撤出了匈牙利、波蘭、捷克、東德等國。而且根據剛剛簽署的「歐安會」憲章精神 ,上述部隊將面臨解體的危險。上述軍人的去向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沉重負擔。 為他們建造特別住宅、學校、兒童設施將需要時間。因此駐德蘇軍的撤退曾一度中 斷。另一方面,對於撤退軍人而言,從此將同「衛星國」的舒適的生活環境告別, 等待他們的是俄羅斯的寒冬。由於歐洲常規限武談判的成功,此類軍人的數量最終 可達四十五萬人之多,共二十四個師。 2.新思維外交促使蘇聯防禦政策發生根本改變,大大觸傷了蘇聯軍人的自尊心。 從阿富汗及東歐的撤退,被相當一部分軍人喻為「國威的墮落」。長期以來,蘇聯 軍事戰略思想一直是建立在進攻性防禦基礎之上的。二十年代斯大林曾提出「最好 的防守就是進攻」;圖哈切夫斯基因此首創「大縱深防禦戰術」(主張集中坦克、摩 托化部隊、傘兵等機動部隊,在炮兵及航空兵的掩護下,突破敵人最薄弱地段,深 入後方加以分割、包圍,最後殲滅之)。六十年代由於赫魯曉夫的所謂「核兵器革命 時代」的到來,先發制人、最後保存自己,成為新條件下的蘇軍作戰思想。七十年 代勃烈日涅夫「緩和」政策的提出,也是以武力均衡為基礎的。可以說,進攻性防 御思想影響了歷代蘇聯軍人的思考方式。而新思維外交一出籠,一代蘇聯軍人彷彿 失去了靈魂。因為戈巴喬夫的新思維認為:在核時代,戰爭已經不能成為達到政治 、經濟、意識形態及其它目的的手段。安全保障是相互的,這一相互依存關係的建 立必須以合理的軍備管理取代過剩的軍備需求。蘇聯戰略思想的這一轉變,促成了 世界範圍內的緩和氣氛。 3.戈巴喬夫的軍隊國家化政策,使長期從事軍隊政治工作的幹部利益受到很大沖 擊。蘇共九零年召開的二月全會正式提出廢除憲法第六條、施行多黨政治的綱領口 號。紅軍從建軍以來便作為黨的利益的忠實捍衛者而受控於共產黨。因而軍內政工 人員自然在軍內享有獨特的權力。戈巴喬夫的軍隊國家化政策意味著軍內政治機構 的解體,及軍內黨員特權地位的喪失。這是一場意識形態領域的大裁軍。 4.戈巴喬夫時代的公開性與改革使民族矛盾爆發。不僅整個國家處於動盪的局面 ,而且在蘇軍內部也出現不穩定因素。在民族矛盾衝突過程中,蘇軍直接介入了其 中。本來,蘇聯的國內治安一直是內務部部隊及克格勃邊防軍(估計約三十萬人)的 職權範圍。蘇軍的直接介入,一方面可以看出民族矛盾的擴大,另一方面,在蘇軍 內部,對於其權限的問題,也提出了新的疑問。如果局勢的不斷變化使蘇軍的職責 由國防擴大至內控,那麼一系列新課題將擺在紅軍面前。首先是兵營內「民族問題 」將進一步激化。今日蘇軍將軍級軍官中俄羅斯人只佔百分之六十,而士兵的五分 之一為中亞細亞地區的伊斯蘭教系少數民族。隨著民族矛盾的不斷惡化,軍內少數 民族士兵的不滿情緒也將升級。它直接影響到蘇聯軍隊的招募、編製等問題。對於 今日紅軍所實行的徵兵制、各民族混合編成制、民族超地域制(即本民族軍人不派駐 本地)等一系列現代軍事體制,已經有人提出了加以改革的具體方案。四月七日的「 紅星報」刊登了署名巴羅欣少校的論文,主張以志願兵役制取代現行的徵兵制。同 時,立陶宛還提出了建立共和國民族軍隊的設想。這自然遭到軍中強硬派的反對。 軍中的不滿情緒隨處可聞。國防部長雅佐夫抱怨各加盟共和國干涉聯邦政府的征 兵計劃,聲稱不能容忍逃避兵役的現象繼續蔓延。白俄羅斯軍區司令科斯科大將埋 怨軍人參加民間義務勞動時間過多,極大地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國防部副部長沙 巴羅夫大將憤怒地責備即將進行的消減軍費計劃。此外,下級將校也不滿於長期一 成不變的工資制度(月薪一百八十至三百盧布),戰鬥機飛行員責怪他們每月二百五 十盧布的工資比公共汽車司機的月薪還低。 二.戈巴喬夫個人與蘇軍 由於蘇軍在今日蘇聯政治舞台上的微弱力量與戈巴喬夫個人與蘇軍中、高級將領 的良好關係,近期內蘇軍干政、或者發動軍事政變的可能性不大。在蘇共產黨史上 ,從未有過軍事政變發生。利用軍人搞垮對手之情形倒不乏其例(赫魯曉夫利用朱可 夫)。其原因有二:首先,十月革命勝利並非長期武裝鬥爭的結果。正因如此,領導這 場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代領導人無一人出身職業軍人,包括紅軍的創始人托羅茨基 。其次,紅軍作為黨利益的忠實捍衛者,從一開始便牢牢受控於黨,即名副其實的 黨指揮槍。長期以來,蘇軍對政策決定的影響力微乎其微。一九七六年選出的政治 局裡只有兩名軍人(國防部長格烈奇科與烏斯季諾夫元帥),一九八九年只有一名制 服軍人作為候補委員進入政治局(國防部長雅佐夫大將),同時二十五大(一九七六年 )以後的中央委員會委員中軍人大致不過百分之七至百分之九。 一九九零年十一月七日,在紀念十月革命勝利七十三週年之際,蘇軍展出了最新 型的SS-25導彈。在此之前蘇聯方面曾經宣佈冷戰結束後的十月革命紀念將取消軍事 遊行活動,在此,戈巴喬夫再次讓紅軍嶄露頭角的含義是不言而喻的。戈巴喬夫上 台後的五年多時間裡,軍中相當一批後起之秀脫穎而出,而且均與戈巴喬夫個人有 親密關係。如號稱軍中三套車的二人,莫依塞也夫總參謀長及前參謀總長、現任總 統顧問的阿夫若梅也夫元帥。組成「三套車」的另一名軍事強人國防部長雅佐夫也 在最近晉陞為元帥。在國防部、軍區一級,戈巴喬夫利用「入侵紅場事件」(八七年 一西德青年駕駛輕型飛機在紅場降落,防空軍司令科爾達若夫為此被解除職務)、阿 富汗撤軍(八八年)、五十萬人大裁軍等機會,撤換了大批勃烈日涅夫時代的舊軍人 ,如國防部長索科羅夫海軍司令戈爾希科夫等。在新提拔的軍區司令中,最引人注 目的是四十六歲的基輔軍區司令員、從阿富汗最後撤回的葛羅莫夫中將。對於全體 紅軍將士則從八九年起一律加薪五十盧布。此外每月還將對各技術兵種增加七至十 二盧布的補貼。同時,一系列的軍人優待政策也在制定過程中。顯然戈巴喬夫在安 撫紅軍。 三.戈巴喬夫與克格勃 十月革命雖然不是長期武裝鬥爭的勝利結果,卻是長期地下政治鬥爭的產物。無 論就涉政的程度還是就駕御政治的能力而言,今日克格勃的作用都遠遠大於軍隊。 契卡從誕生之日起,便被黨送往「各條戰線」從事捍衛「革命果實」的活動。由於 它佔有非常貴重的國內情報資料,包括各級黨、政、軍領導人的公、私秘密,所以 對於黨的整個政策運作過程都有插手的餘地。在革命初期,列寧幾乎每天首先閱讀 的報告都是捷爾仁斯基提出的。到了斯大林,內務人民委員會乾脆取代了政治局的 職能,成為個人獨裁的工具。到了一九八三年,蘇共的權力構造則完全克格勃化了 。這一年,前克格勃首腦安德羅波夫升任總書記,政治局內竟有三名成員出身克格 勃(另兩名是切布裡科夫和阿利耶夫),開創了蘇共黨史之最。 一般認為,克格勃在蘇聯政治生活中長期扮演著保守、反動的角色。其實不然, 因為最知蘇聯底細的莫過於克格勃自己。在斯大林死後,國際局勢正處於冷戰初期 ,是貝利亞首先提出了緩和的口號。又正是安德羅波的克格勃政治結構,促成了八 十年代初期的改革。一九八五年,由於克格勃的大力支持,戈巴喬夫順利地當上了 總書記,其當時的敵手莫斯科黨委書記格裡申,及列寧格勒州委書記羅曼羅夫均以 「品德不純」被克格勃揭發。從此大規模人事變動開始了。一九八七年十月,前阿 塞拜疆克格勃首腦阿利耶夫被迫離開政治局。一九八八年九月,克格勃首腦切布裡 科夫接受《真理報》的長篇採訪,首次提出今後克格勃的工作將以法制為武器,它 被認為是克格勃新思維(國內工作部分)的出籠。這次採訪結束後,這位勃烈日涅夫 的同鄉、第涅伯幫出身的首腦便被前安德羅波夫的副手克留奇科夫取代。克留奇科 夫上任伊始,便積極配合執行戈巴喬夫的國際、國內政策。一九八九年,克格勃向 全世界宣佈,必須放棄毒化國際氣氛的秘密對抗,提出要加強與美國中央情報局、 國際刑警組織的合作關係,共同對付威脅人類生存的犯罪等一系列「新思維」。關 於國內工作,克留奇科夫正式宣佈廢除俄羅斯共和國刑法第七十條--反蘇罪,以及 解散克格勃第五局(內控)。 總之,戈巴喬夫五年多來所推行的國際國內政策,曾得益於紅軍及克格勃的大力 協助。而且由最近軍方及克格勃手腦的一系列發言可以看出,在現行法制範圍內, 對於戈巴喬夫所推行的政治路線,前兩者將發揮更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