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殃變法及其歷史背景 陳 雪 商鞅變法發生在戰國中期,中國社會制度大變革的成熟期。戰國爭霸的過程中, 各國都競相改革,以求富國強兵。其中著名的如:公元前三二五年趙武靈王獎勵耕 戰,實行胡服騎射;魏文侯在公元前三九七年以前,任用李悝實行重農抑末,開發地 方的改革;楚卓王在公元前四零一年任用吳起進行遷貴族、選賢能、訓士卒的改革。 他們在這一系列改革中,都看重兩點,一是開墾荒地,興建水利;二是獎勵軍功,罷 黜貴族。那些保持著西周以來腐敗的貴族制度和風俗習慣的國家,如魯國和衛國, 逐漸式微,終於被別國所滅。 在這改革的潮流中,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自古以來不變的威嚴 的「天」在人們思想中動搖,而改變的思想在人們頭腦中佔了重要地位。如「詩經」 說:「民今為殆,視天夢夢」:人民在困厄中看到天也是糊塗的。晉史墨說:「社稷 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而然。」鄭子應也說:「天道遠,人道邇。」就連一向 以「敬天保民」為職志的孔夫子也不能不鬆動了一口氣,說:「使民如承大祭,因 民之利而利之。」而在其後,則進一步產生了荀子這樣的戡天役物的偉大思想。他 的聲音如洪鐘大呂,震古爍今,一直是古代中國改革派的思想淵源。他說: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 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恩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 商鞅變法之鄉秦國,是一個地處西陲的落後地區。公元前七七零年周平王東遷, 秦衰公護送有功,才開始立國;前七五三年即秦文公十三年設史官記事,才有了歷史 記載;前六五九至六二一年,秦穆公在位,併吞十二個小國,開地千里,才稱霸西戎 ;前四零九年即秦簡公六年,實行「初租禾」,較首先實行生產關係變革、將無償勞 役的農奴制度變為實物地租的地主租賃制即「初稅畝」的魯國晚了一百八十多年。 而在前六二一年,秦穆公死時,還用一百七十七個奴隸做殉葬品,這項殘酷的「從死 」制度在秦實行了三百年,到前三八四年即秦獻公元年才宣佈廢止。而從公元前六 二一年至三八四年,秦國停滯不前;在這期間,外族義渠戍挺進至渭水,魏國伐秦占 領過秦的臨晉、元裡、洛陽和邰陽,西河之地盡失。 一方面是經濟落後,強國侵逼,另一方面秦國地處邊鄙,舊的文化習俗、典章制度 對它的影響不深(「孔子西行不到秦」)。這兩個因素,促使秦國銳意改革,且變革 得迅猛、徹底。 從秦獻公元年廢人殉開始,秦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較重要的是:前三七七 年,開始集市貿易;前三七五年,開始實行戶籍制度,民五戶一伍,將軍權集中於國君 手中;同時,逐步實行郡縣制,政權逐漸集中於中央。在實行了這些改革之後,秦國 逐漸強大,於前三六六年、前三六四年、前三六二年的三次戰爭中,打敗了韓、魏 ,斬首十多萬,逼使魏國遷都大梁(即今河南開封)以避其鋒。 秦獻公的改革初見成效,而他的兒子,二十一歲的秦孝公渠梁在即位的第一年(公 元前三六一年)就下令求賢,立志改革。於是就開始了為期二十餘年「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從「變與不變」的大辯論開始的。當時,秦國的大臣甘龍堅持「 居官守法論」,另一位大臣杜摯提出「百利功十說」。商鞅則依據歷史進化論予以 有力的駁斥。 甘龍說:「聖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變法而治。」商鞅反駁說:「三代不同禮而王 ,五霸不同法而霸。故智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 杜說:「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反駁說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 宜。。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商鞅變法是依據當時的情勢發展,分兩期進行的。 第一期是在公元前三五九年,秦孝公三年開始進行的。其主要內容是: 一,以「連坐法」、「告奸法」來完善戶籍制度,貫徹法家「以刑去刑」的理論。 即:以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編入戶籍。彼此都有監視告奸的責任,如有隱瞞 ,就要連坐,施以腰斬之刑;告奸者可以得賞。旅店中也要查驗是否有奸人藏匿。 二,獎勵軍功,禁止私鬥。軍功以斬獲敵軍首級來計算。私鬥,又叫邑鬥,即為舊 的宗族領主之間的私利而鬥,今量其輕重處以刑罰。 三,重農抑商,實行耕戰。凡努力耕織的,可免除徭役賦稅;懶惰或以商牟利的,罰為 奴婢。 四,廢除宗族世襲特權,實行軍功制。沒有軍功的貴族,不得列入公族的簿籍,有 軍功的則賞給田宅、爵位、農奴。 實行了以上一些改革之後,十年之內「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俗人 足」。而秦國的軍隊,也在公元前三五二年連續打敗魏軍,奪取了安邑(今山西夏縣 )、固陽、少梁等地,秦國聲威大振。 公元前三五零年,秦孝公十二年,商鞅又實行第二期變法。其主要內容是: 一,開阡陌封疆,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打破了舊的宗族領主的井田 制的界限,開墾了邊界上的荒地,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 二,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將全國分為四十一個縣,設縣令掌握政事,設郡守 統領軍隊,由國君任命,從而將政權和軍權統一在中央手中。 三,將國都由雍(今陝西鳳翔縣)遷到咸陽,擺開了坐西向東,併吞六國的架式;同 時,也可以擺脫舊貴族勢力的包圍。 四,創立口賦制度即按成年壯丁徵收軍賦,使父子兄弟到一定年齡必須分居,以小 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提高勞動效率。 五,統一思想,禁詩書,禁遊說,老百姓只能以法令為書,以官吏為師。 六,統一度量衡。這一措施與廢井田、開阡陌、建郡縣相結合,目的都在打破宗族 領主的割據,實現經濟統一。 在實行以上的政治、經濟改革之後,商鞅又於公元之前三四零年,即秦孝公二十 二年,領軍攻魏,收復了西河失地。商鞅本人也被封商於之地十五邑。 公元前三三八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由於貴族勢力公子虔等人誣告商 鞅謀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出走魏被拒,轉回商地起兵攻鄭,因寡不敵眾 ,失敗被俘。在彤鎮被處以「平裂」之刑(即五馬分屍),家族也全部被殺。然而, 商鞅所實行的改革,卻一直延續下來,使秦國不斷強大,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 實的基礎。 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成就最著的一次改革。他的成功,最根本的原 因,是他順應了當時社會制度由奴隸制到封建制大變革的歷史潮流,並利用了秦國 憤發圖強的主觀願望和舊的傳統勢力較東方諸國相對薄弱的客觀條件。而在改革過 程中,他又採用了嚴密的組織、酷重的刑法、思想的鉗制、經濟的利益及軍事的勝 利,來保證和鼓舞改革的順利實現。而他的分期實施、逐步推行的辦法,也使改革 的成效在穩步發展中易於被人們接受。這些歷史的演變經驗,都值得我們在今天的 改革中引為借鑒。而商鞅這個偉大的改革家,也正如西漢人在「鑒論」中所說,「 功如丘山,名垂後世」,將受到人們永遠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