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恐怖主義的新動向 平可夫 自波斯灣開戰以來,美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各種機構紛紛受到襲擊,駐巴基斯坦、 耶路撒冷、厄瓜多爾等地的美國領事館遭受炸彈攻擊。紐約「新聞日報」獲悉:伊 拉克人曾向專門保護公共飲水系統的一家安全顧問公司詢問美國大眾供水系統的安 全防範情形,聯邦調查局已因此警告全美國大眾供水設施與機構提防恐怖分子的攻 擊。芝加哥已加強對處理過的密西根湖湖水的再檢驗,以備萬一。在泰國,有關方 面已查明與伊拉克駐泰使館有關的武器走私案,武器包括C4爆炸物質與類似蘇聯制 薩姆7肩扛對空導彈的中國制武器。美國警方還特別通知了南歐的希臘和意大利及中 美洲、西非洲的幾十個國家,還有印度、孟加拉、馬來亞、印尼等國,請求有關機 構對所屬地區展開「最密集」的搜尋工作。心理學家費德斯十七日說:美國的擔心 並非多餘,因為國際恐怖分子對美國的威脅早已客觀存在。一九八四年四月,發自 羅馬的TWA航空班機的爆炸案,正是同年四月十五日美國空襲利比亞事件的直接導火 線,顯然,國際恐怖主義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安全的一種新型戰爭形式。 恐怖主義的定義 全面分析恐怖主義存在的各種複雜背景、條件及其組織關係之前,必須搞清楚何 謂恐怖主義。日本青山學院大學教授伊籐憲一所下之定義是:恐怖主義是將自我意 志強加給他人的諸方法中的最後一種。它是在理性說服,利益誘導等方法完全失敗 之後所採取的暴力強制手段。而暴力強制手段又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即所謂的 「合法暴力」,依據國家法及國際法,以警察與軍隊為工具而發動的國內、國際軍 事行為。美國及盟國介入波斯灣衝突,是「合法暴力」的典型例子。而暴力的第二 階段便屬於所謂「非法暴力」,包括恐怖主義與游擊戰。兩者以無視法的秩序為其 共同點。 恐怖主義定義的內涵還包括:暴力行使的動機乃為達到政治,社會意識形態的目 的,而決非僅只在於追求個人的或私人的利益。 恐怖主義的類型 現代國際恐怖主義的一大特點為目的的多樣化,它包括: A.為「國家利益」而進行的恐怖活動。諸如:暗殺、綁架持不同政見者,或敵對 國家、組織的政治領袖。運作機關包括:蘇聯的KGB,美國的CIA,以色列的MOSSAD ,以及北朝鮮的同類組織。典型案子有:阿富汗戰爭爆發前夜由KGB支持的卡爾邁勒 政變,政治敵手阿明被KGB幹掉(一九七九年);CIA對左翼前智利領導人阿連德的暗殺 活動(一九七三年)、仰光爆炸案(北朝鮮所為,南朝鮮內閣成員四人死於非命)等等 。 B.左翼意識形態恐怖組織。行為包括劫機、爆炸民用設施、綁架等等。運作機關 諸如:日本「赤軍」、西德的「赤軍派」等。 C.鼓吹無政府主義的恐怖組織:如意大利的紅色旅、法國的「直接行動小組」。 D.右翼意識形態的恐怖組織:其恐怖行為基本與左翼恐怖組織相同。組織包括: 猶太人自衛聯盟「JDL」;反古巴卡斯特羅政權的「奧美加7」等。 E.最後一個是當今世界最具威脅性的,同時也是活動最為活躍的部分,即民族主 義類別的恐怖組織,如人所共知的巴勒斯坦游擊隊(『黑九月』最為突出)、愛爾蘭 共和軍(IRA)、亞美尼亞民族解放軍(ASALA)等。 七十年代以後,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上述活動組織的一系列新的發展變化:它首先 表現為隨著目的複雜化而導致的暴力手段的多樣化。傳統的恐怖主義行為僅為暗殺 、綁架、劫機、爆炸等形式,新的恐怖活動甚至包括:對核電站實行爆破襲擊、在 大城市貯水池、淨水場裡放毒,以至使整個都市處於全體癱瘓狀態等。正因如此, 海灣戰爭爆發以來美國及西方其他參戰國家便加強了對核電廠、水壩、以及貯水庫 的警衛工作。 其次,恐怖組織之間「合作關係」的強化也令專家們百倍關注。一九七六年,一 架以色列航空公司的班機被劫持至非洲的烏干達。四十八小時內,以色列派遣突擊 隊深入烏干達首都機場,救出了被囚禁的人質,並擊斃了全部恐怖分子。事後的調 查結果證明巴基斯坦「黑九月」與德國「赤軍派」共同參與了行動。在一九七二年 恐怖分子襲擊特拉維夫機場的事件過程中,日本「赤軍」也是主謀之一。由上述事 件可以看出,恐怖組織之間的合作關係,不僅在同類組織之間進行。而且不同意識 形態組織之間也存在合作關係。 再有,進入八十年代以後,毫無任何意識形態目的的職業恐怖分子(殺手)也頻繁 活動,如曾在美國越戰特種部隊服役的軍人,盛傳曾為金錢所使,前往利比亞幫助 訓練恐怖分子。法國的年輕職業殺手聲稱僅為法郎而為各類恐怖組織(國家)工作。 恐怖主義的產生背景 國際恐怖主義集團活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政治舞台並非偶然。它實際上 是國家、集團之間「合法戰爭」的代替行為。戰後,由於核彈的出現,使正規戰爭 的受制約因素大大增加。加之正規戰爭成本昂貴,社會輿論的壓力巨大,所有的國 家都在尋求正規戰爭之外能達到的政治目的之其它手段。而恐怖主義似乎成了代替 正規戰爭達到其政治目的的最佳手段,即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政治收效。一九 八四年二月,駐黎巴嫩多國維持和平部隊決定全部撤退,很大程度上乃八三年十月 二十三日的炸彈恐怖攻擊事件所至。由伊斯蘭教遜尼派發動的這次汽車炸彈案使二 百三十七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及七十二名法國軍人喪命。而幕後國家至今還眾說紛 紜,莫衷一是。 恐怖主義大至可分為兩大歷史時期。一是以美蘇意識形態冷戰年代為背景的六十 年代。此類恐怖活動具備濃厚的「國家恐怖主義」色彩。其活動單位基本以蘇聯的 KGB與美國的CIA為主。所為包括顛覆國家政權、暗殺、綁架持不同政見者等活動。 範圍囊括全球。其次是七十年代以後隨著巴勒斯坦問題的複雜化,阿拉伯世界反美 、反以的「聖戰」呼聲高漲導致的全球範圍內針對美、以的恐怖活動,涉入的國家 包括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南也門等。其活動方式也是由上述國家出錢僱傭職 業恐怖集團。CIA八十年代中期發表的調查報告指出,卡扎菲每年將其石油收入的近 一半金額(高達四十億美元)用於恐怖活動。幾乎所有的恐怖組織都接受過其經濟援 助,甚至包括菲律賓的麾羅解放陣線等「區域性」的恐怖小組。 西方社會學者、心理學家近年來對恐怖主義所進行的研究表明,恐怖主義活動實 際上毫無系統的理論根據,是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戰略。以利比亞為例,由於 長期受意大利的殖民統治,獨立後又深受蘇聯意識形態的影響,所以卡扎菲的恐怖 主義思想乃西西里黑手黨的恐怖哲學以及馬克思的暴力鬥爭論加上伊斯蘭聖戰者的 宗教狂熱之混合物,伊拉克、敘利亞那樣的親蘇國家也無例外。就純軍事戰略而言 ,戰爭的選擇方式在強者看來首先應該是正規戰爭,即所謂的「合法戰爭」。其次 是毛澤東式的游擊戰爭,即自信在與敵手進行持久戰的過程中,能殲敵於人民戰爭 的汪洋大海之中,最後以弱勝強。而恐怖主義作戰,正是在缺乏大眾的廣大支持, 得不到即時的彈藥補給條件下的「看不到勝利」的貧困戰略。 反恐怖鬥爭策略 一九八六年五月六日西方七國首腦會談所通過的「東京宣言」首次涉及加強國際 合作,反對國際恐怖活動的議題。一九八七年二月舉行的蘇共二十七大上戈巴喬夫 提出的「新思考」也明確闡明恐怖主義是超越階級的威脅人類生存的犯罪存在。一 九八九年KGB首腦留克科夫上任伊始,便向全世界宣佈:必須加強與CIA及國際刑警 組織的合作,共同對付威脅人類的恐怖犯罪活動。東西方就恐怖主義問題所達成的 共識,大大強化了世界範圍內遏止恐怖主義犯罪的能力。另一方面,國際反恐怖作 戰專家的研究表明,對付恐怖主義活動越是打擊有力的國家,越不容易成為恐怖主 義分子的活動對象。以色列是極好的例子。七十年代前期,針對以色列的恐怖活動 達到空前的高潮,以色列均給予嚴厲的報復。一九七二年,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夜襲 慕尼黑奧運村,以色列選手多人被殺,之後,「MOSSAD」對整個事件進行了周密的 調查,逐一將十一當事者全部捕殺。從此阿拉伯恐怖組織不敢再輕易對以色列下手 。有鑒於此類教訓,西方國家從不輕易向恐怖分子讓步。為此,各國均有一支靈活 、機動的反恐怖作戰部隊,著名的除MOSSAD,還有西德邊防軍、英國皇家空勤中隊 ,美國貝蕾帽部隊等。 可以預料,隨著新的國際恐怖活動升級,反恐怖作戰也將成為一種隨時會發生的 世界範圍的戰爭而倍受各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