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心態 李兆陽 有人講,中國人的奴性很重。不過,我覺得中國人的皇帝心態也很重。 當年秦始皇在吞併六國之後,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皇帝。一旦當上皇帝, 那則「天下之土,莫非皇土」,「天下美女,莫非皇妃」了。怪不得當劉邦看到鹹 陽皇宮時側目而曰:哼!男子漢,大丈夫,應如是矣!後來劉邦造反起義,終於把一 個競當皇帝的項羽和一個在位上的秦始皇滅掉,自己坐上龍位。因此,中國人的皇 帝心態至遲起源於秦始皇。 中國歷史上,多少次起義,多少次改朝換代,都不過是舊皇帝換新皇帝而已。當 然,我們不能要求古人做出超越其歷史背景的事情,但現代化的中國人總該跟跟時 代了吧。中共革命造反幾十年,終於把毛澤東捧上了皇帝龍位,其他一些想當皇帝 的一個個都被整垮,另一些想當而當不上的只有甘作臣外。其實,有皇帝心態的人 也不僅限於高層當權者,而在各個社會領域和階層都有。不信你看,除了高高在上 的大皇帝外,全國各個角落究竟有多少個大大小小的各種各樣的土皇帝。 另一個例子,阿Q因恨趙太爺,「神德」而還未加入革命造反的時候,就曾飄飄然 地來了皇帝心態,在街上呼叫著:「‥‥‥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喜歡誰就是誰。 」由此可見,所謂的革命者,造反者未必儘是先進者,而許多則在深處孕育著非常 封建古老陳舊的皇帝心態。 其實,皇帝心態哪裡只限於革命造反當官當皇帝等事情上?在世界上各個角落許多 中國人的群體中,也常常有許多具有皇帝心態的人。 比喻說,一個群體中,大家本來都是朋友,應該是平等的,但卻有人總是要人都 聽他的。你若有時不聽,他就說你不夠朋友,要麼挑起他人群起而攻之,把你趕出 ,要麼和你拆台散伙。因此,大家只有都服從他,讓他當皇帝,他才會合作,才會 幹下去。與其說這是朋友關係,不如說這是一種主僕關係。 這種現象在當今海內外的民運團體當中也有。本來大家都是為中國爭取民主、法 治和人權的,但往往在處理一些事情時,有人就是不懂也不學什麼是民主什麼是民 主中的法治和人權。當你意見和他一致時,它則自以為英明,同時也把你當作朋友 ;當你意見和他的不一致特別是相衝突時,那他情緒就來了,從此不再把你當朋友, 也不再信任你的人格。本來在一個民主團體中,意見不同是很正常的,他有權堅持 自己的意見和主張,但他沒權利強迫別人都放棄自己的主張和觀點而無條件地服從 他個人或少數幾個人的意志。別人和他有同等的權利去堅持自己的觀點。事實上, 一個民主的團體,是應當提倡鼓勵每個成員都養成和保持獨立思考的風氣,而不是 把大家的大腦都集中地變成一個大腦。然而,對一些皇帝心態嚴重的人,縱你苦口 婆心地去疏通和勸導,也是無濟於事。反而他會強詞奪理地反攻一通。 一旦你和他有了嚴重分歧,接踵而來的則是抓辮子和打擊報復。一旦辮子被抓住 ,那有你無我,勢不兩立的皇帝心態又來了。什麼民主原則,什麼法治程序,都是 礙手礙腳的,顧不得了,先把你搞掉搞垮搞臭再說。 結果,一些中國人的團體常常是窩裡鬥層出不窮。皇帝治下的臣民,均有皇帝心 態,怕到時會比皇帝還要專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歌德讓路 李兆陽 《寫作格言軼事集錦》中記載著這樣一段故事:一天,歌德在魏瑪公園散步。不 巧,在一條狹窄的僅容一人通過的小徑上,歌德碰見了一個曾把他的所有作品都貶 得一錢不值的批評家。兩人面對面站著,那位批評家就傲慢地說了: 「對一個傻子我絕不讓路!」 「我卻讓的。」微笑著,歌德站到了一邊。 在我們為中國民主事業奮鬥的生活當中,當我們把別人批評得一錢不值或自己被 批評得一錢不值的時候,或當我們的觀點、意見和主張與別人的有嚴重分歧、對立 或衝突的時候,幾乎我們每個人都不甘願被視作「傻子」或「懦夫」或「敗者」, 結果往往不是搞得相互間如仇如寇、勢不兩立,就是精疲力盡、拆台散伙,方肯作 休。 歌德是一位偉大的德國詩人,劇作家和思想家。「我卻讓的」,簡單平和的對答 ,自然包含著藝術性的幽默和諷刺,但它也向我們後人揭示著一個真諦:「傻子」 或「弱者」是懂得「讓路」和妥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