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巴喬夫改革與蘇聯音樂 ·平可夫· 非官方音樂協會的誕生 戈巴喬夫推行了六年的改革,使蘇聯各社會領域發生了巨大變化。音樂界也不例 外。眾所周知,蘇聯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音樂大國,擁有世界一流的音樂設施及各類 音樂人才。莫斯科的波裡謝依大劇場,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大劇院所屬的歌劇、芭蕾 舞等音樂團體,與西方一流的同行並駕齊驅,為弘揚世界古典音樂文化作出了應有 的貢獻。自然,波裡謝依那金碧輝煌的大劇場,一百多年來,也作為歷史的見證人 ,奏出了反映蘇聯時代精神的每一部劇曲的每一個樂章。如今,在戈巴喬夫變革之 風再次吹遍俄羅斯大地的歷史關鍵時刻,她也將重新起步,邁向新的歷史階段。 現代音樂協會,是戈巴喬夫變革之下的產物,她從誕生之初,便集結了一大批蘇 聯持不同政見的音樂家,如世界著名青年作曲家庫巴伊多麗娜、柯爾喬莫夫、希利 別斯托羅夫都被囊括其中。協會會長德裡索夫最近表示,與該協會同名的音樂團體 早在一九二四年便存在。斯大林體制確立之後,隨著對內的高壓政策不斷擴展,這 一同名組織便於一九三一年被迫解散。而新復名的現代音樂協會,其宗旨就是要繼 承二十年代同協會的遺志,為蘇聯音樂的多元化獻力。由於該協會擁有大批世界一 流的作曲家以及演奏者,外國的同行與贊助單位也逐漸慕名而來,簽署灌制唱片、 CD等協議。統治蘇聯音樂界長達六十年之久的官方組織蘇聯音樂家同盟也只好對此 望洋興歎。為探索新的生存之道,該同盟會長,保守派色彩較濃的伏連尼可夫也憤 然辭職,讓位於年青的改革者。 私人演出公司的興起 近六十年來,蘇聯音樂家的出國演出活動,從日程安排一直到收入的分配,都必 須經由蘇聯文化部下屬的藝術交流處統一籌劃。該交流處盛氣凌人的官僚主義工作 作風早已聞名於世。由於其工作的失誤,蘇聯文化部交響樂團的訪日公演因樂器遲 遲未到而不得不推遲演出的鬧劇在日本傳為笑柄。蘇聯國立交響樂團一行二百餘人 的法國訪問演出因入國手續不完備而最終取消整個公演計劃也會在歐洲轟動一時。 私人演出公司的成立,在戈巴喬夫變革的時代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一年半以前 ,已有數十家這樣的演出公司註冊登記。著名的有演劇活動同盟、蘇聯音樂協會、 俄國和平基金會等團體。他們的管理經營者雖然大多身為前文化部藝術交流處的部 門負責人,然而由於市場競爭的導入,其工作方法一改前非。由於能付給音樂家們 更多的回扣,包括列寧格勒愛樂樂團、莫斯科愛樂樂團在內的名交響樂團都樂意與 私人演出公司簽約。著名指揮家羅傑斯特文斯基、基塔也科、奧依斯特拉夫、奧布 娜斯佐娃等人也紛紛「調動工作」,直接為私人演出公司服務。現在文化部藝術交 流處所屬的大型交響樂團,僅剩下蘇聯國立交響樂團一家。 目前,私人演出公司的業務已經擴大到蘇聯以外的國家。自由化的個人經營業在 藝術界推行以來,蘇聯的音樂家、演員、芭蕾舞蹈家們已經可以自由地出國演出(不 必向國家事先償還所謂的「教育費」)。故此,和中國大陸的情形相同,「出國熱」 在蘇聯藝術界正風行一時。 國立音樂團體的「擴大經營自主權」 戈巴喬夫變革使蘇聯的國營企業擴大了自己的經營自主權,音樂團體也不例外。 一九九零年一月,莫斯科波裡謝依大劇場率先從盈利分配、聘用制度等幾方面對舊 有的管理秩序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盈利分配方面,過去波裡謝依大劇場在國外 演出的收益除百分之四十需付給外國的演出公司之外,餘下的百分之十五還必須上 繳文化部,自己所剩僅百分之四十五。新的分配製度確立之後,大型的國際演出除 外,一般的訪問演出以及國內公演,波裡謝依可以不通過文化部,從而能自己決定 如何分配演出的收益。財政收入的增加,使波裡謝依劇場的樂器得以更新換代。同 時,演員的收入也倍增。 另一方面,舊有的藝術家終身僱用制度業已取消。即使是明星歌唱家或芭蕾舞演 員也必須與劇場簽署聘用合同。注重實力的新制度,使新一代的後起之秀得以脫穎 而出。新的改革措施,極大地提高了藝術家們的創作積極性。新劇目不斷與觀眾見 面。「修道院的婚禮」、「奧烈良的少女」、「姆拉達」等劇目的推出僅用了兩年 不到的時間。同時,十月革命初期的名劇「獻給皇帝的生命」,也相隔七十餘年得 以再度搬上舞台。 民間交響樂團的出現 私有化的最終結果,終於使第一個民間交響樂團誕生於俄羅斯大地。九零年十一 月,該團以「俄國國家交響樂團」之名,首度公演。由於得到國內大約一百五十家 企業團體的財政支持,入場券從此一直免費。演奏人員每月的工資收入卻比一般國 立交響樂團高出三、四倍。為此,各路藝術家紛沓而來。「損失」最為慘重的可數 莫斯科愛樂樂團。該團音樂總監基達科,由於失去大批的優秀演奏家而憤憤辭職。 對此,他與蘇聯國立交響樂團的斯貝特拉諾夫以及莫斯科廣播交響樂團的菲特塞也 夫聯名向文化部寫了陳情信。另一方面,面對場場爆滿的聽眾,俄國國家交響樂團 的發起人,鋼琴家米哈依爾·布列托涅夫既感慨萬分,又對未來表示謹慎的樂觀。 他認為,由於音樂人才的大量外流,加之政局的動盪以及財源的不定,蘇聯第一個 民營交響樂團的前景並非一片光明。 蘇聯音樂界所面臨的困難 布列托涅夫的擔憂並非多餘,的確有人埋怨道:戈巴喬夫的變革開放,放跑了蘇 聯所有優秀人才,其中以音樂界最為突出。蘇聯的出國熱目前絲毫不下於中國大陸 ,僅去年一年便有五十萬人出國,包括著名鋼琴家第納·約非、小提琴家門格羅夫 等猶太蘇聯人。統計數字表明,戈巴喬夫變革開始以來的五年間,移居海外的音樂 家人數是過去十年內的二十倍。這還不包括持有蘇聯護照,客居海外的蘇聯音樂家 人數。後者包括斯皮巴科夫、巴蘇梅特、特雷契亞科夫等絃樂演奏家。他們大都活 躍於法國、西班牙等國的藝術舞台,只是在有大型音樂節的時候才返回蘇聯。 大量的人才外流,使音樂院校的學生蒙受很大損失。在蘇聯,著名的一流音樂家 大都在音樂學院有兼職。他們的出走,意味著學生們將喪失最好的老師。為此,學 生的水平也隨之下降了許多。莫斯科音樂學院絃樂的一位教授評論說:目前百分之 八十的學生,如果是在數年以前投考的話,是不可能被錄取的。 之所以有大批的音樂人才外流,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蘇聯音樂教師工資偏低。一九 九零年十二月,大學音樂教師的平均工資一個月僅有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盧布。按 當時的價格計算每月只夠買六、七十個雞蛋。同時,音樂家們還不得不為生活而奔 波,早晚手持各種票證,排列於各類購物的隊列之中,或者是花費更多時間,與自 己的親朋好友交換日趨短缺的日用品。這樣的生活方式,傷害了他們為藝術而獻身 的自尊心,又浪費掉大量的寶貴時間。在外國同行的高薪聘請之下,他們又怎麼能 不動心呢? 與其他行業一樣,蘇聯的音樂界,在戈巴喬夫變革的歷史洪流中,正處在一個轉 變時期。她既充滿希望,又似乎困難重重。十年、二十年之後,與戈巴喬夫的變革 同行,蘇聯要麼將再出現音樂大國的雄姿,要麼就將永遠淪為一個二流的音樂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