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機會和找借口 .房志遠. 這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總是在尋找機會,另一種人總是在尋找借口。你常常 可以聽到前一種人說:要不是...就不會失敗了;而常常聽到後一種人說:要不是. ..準能成功。 也許這種表達不很準確,大多數人一生中也許機會和借口都找過。那麼我們也可 以換一種說法:一部分人的主要著眼點在於尋找機會,另一部分人的主要著眼點在 於尋找借口。我發現,中國大陸人中間,很大一部份屬於後一種人。 在國內,如果一個人長期得不到重用和提升,或者被迫離職,你從他口裡聽到的 理由肯定是:和領導關係不好;人事關係複雜...,總之這一切原因和自己的能力無 關,都是領導和同事不好。實在找不到借口,最後還可以歸罪於這個制度的不合理 。這是個十億人共同分享的借口,有了這條底線,所有的人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承受 失敗的打擊。 大陸人到了海外,制度上的限制沒有了,可是借口還是要有的。好在借口在海外 並不難找,比如種族歧視,經濟蕭條...,總之「懷才」是肯定的,問題是總也「不 遇」,遇不上真伯樂,遇不上好環境,遇不上好機會。 一個人的自信和自尊是建立在社會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上的。自我價值得不到社會 肯定,將會使人的精神嚴重失衡。而「借口」就是在這種失衡的狀態中尋找新的平 衡點的一種辦法。不能說這不是一種有效的辦法,不過這顯然是一種消極的辦法。 「借口」不但個人需要,團體、社會、甚至民族都需要。共產黨是找借口的行家 ,否則它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那樣糟糕的政績上維持那麼多年的統治。六十代初餓 死兩千萬人,那是因為「自然災害」和「蘇修逼債」所致,一個彌天大罪就這樣輕 而易舉地被掩蓋過去了。 共產黨需要借口,民運有時也需要借口。民聯在「八九民運」高潮時沒有起到很 大的作用,有些人說這是由於當時民聯的內鬥消耗了本身的能量所致。不過不知有 沒有人認真想過,既使當時沒有內鬥,一個團結統一的民聯以其當時的威望和能量 會在「八九民運」中發揮多大的作用? 「八九民運」失敗了,很多人在總結經驗時總是深挖政治結構、經濟體制、文化 積澱等根源,這樣一來,得出的結論無非是中國當時的民主運動必敗無疑。就像中 國人和西方人打球輸了,如果你總結的教訓是因為對方吃肉,而我們吃谷,因而體 力不支。那麼我們這一輩子就別想贏球了。唯一的出路是冀望於子孫,從小就給他 們吃肉,才能打贏西方人。可是,如果你總結經驗的著眼點是這球本來是可以贏的 ,輸就輸在幾個戰略戰術問題上,那就會有完全不同的結論和前途。當我們目睹了 蘇聯的八月革命之後,在回過頭去看中國的「八九民運」,難道我們不該認為,那 場運動本來完全可以有更光明的結局,而它敗就敗在一些關鍵的策略上嗎? 中國在世界上的落後,這借口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千年的歷史。底子薄,包袱重, 總之都是先人之過。不過中國古代的先人們可比我們瀟灑,他們不像我們總把失敗 歸於前輩,而總是把成功歸於前輩。中國人大陸人總是羨慕日本和亞洲四小龍趕上 的好運氣,可是難道我們不應當叩心自問:當大家處在一個相等的起跑線上時,為 什麼別人抓得住機會,而我們抓不住呢? 世界上悲劇都有兩種,一種是命運悲劇,另一種是性格悲劇。在第一種悲劇中的 人不斷地捕捉著機會,他們抗爭了,也奮鬥了,但是最終還是失敗,因為機會不屬 於他們。而在第二種悲劇中的人總是在長噓短歎,總是找出各種借口為自己的失敗 辯解,甚至在沒有邁步之前就為失敗找好了解釋的後路。中華民族的悲劇屬於哪一 種? 當然,並不是人們找的所有原因都是借口,同時也並非所有的借口都毫無道理。 找原因和找借口的區別在於看問題的著眼點。一個瓶子裡裝著半瓶水,有的人見了 會說:瞧,這瓶子有一半是空的,而另一部分人則會說:瞧,這瓶子有一半是滿的 。兩種人都說出了事實,只是著眼點不一樣。 有一個故事說,一家制鞋公司有兩個推銷員同時被派到一個落後的海島上去推銷 產品。幾天之後,兩個人同時發回了電報,但預期完全不同。甲說:「糟透了,這 裡沒人穿鞋子,我無事可做,即日就返。」而乙說:「好極了,這裡的人都沒鞋穿 ,推銷大有潛力,我將留此一段時間。」由此可見,同一種現象,在一些人眼裡是 機會,而在另一些人眼裡則是借口。 在這個世界上,成功和失敗有時只差一步之遙,就看你把眼睛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