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中全會台前幕後 ·何 頻· 將農業問題提到政治層面,是中共八中全會的「主要成果」,也是「經濟救黨論 」的具體表現之一。然而,中共政令賴以運行的載體--農村各級組織出現失靈甚至 癱瘓,農民思想更是渙散,黑社會迅速發展,對中共政策通達和執行構成疑問。 八中全會上人事問題無聲而終,十四大上勢必出現人事大改組:一批六四後晉陞 的官員將成為中央委員會新貴,中央書記處、政治局、常委會亦會進行大幅度調整 ;「太子黨」在中央政局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但突然冒升的可能性較小。 農業問題到了政治層面 抓住主要矛盾 儘管反和平演變的聲浪在意識形態領域並未緩解,但八中全會上對此只是點到為 止,甚至這一點在已經公佈的兩份公報中一字未提,只是在尚未發表的江澤民講話 中有所涉及。 這不是說中共改變了「反和平演變」的戰略措施,而是鄧小平認為,經濟建設是 戰勝敵人和平演變圖謀的物質基礎。江澤民曾經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解讀鄧小平的思 想:「經濟發展了,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了,國家更加強大了,社 會主義國家的巨大優越性就會更充分地顯示出來,抵禦和平演變的鬥爭就會有更加 堅實深厚的物質技術文化基礎,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就會更加立於不敗之地。」這 些話歸根結底一句,就是筆者上期所提到的「經濟救黨論」。 大陸的經濟重心在佔八成人口的農業和占工業主要比例的大中型國營企業。搞活 大中型企業問題,在九一年九月底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已有明確的決定。所以這次 八中全會重點討論的是農業問題,作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問題工作的 決定」。但這個「決定」給人最強烈的印象不是新頒布的改革措施,而是中共把農 業問題提到了政治層面。 中共一貫強調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決定路線方針政策。六十年代,毛澤東認為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鬥爭是主要矛盾,於是國內就大搞階級鬥爭,甚而 文革,國際上就反帝反修。這次八中全會則指出:「中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即人 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句話是絕不可忽 視的,因為這是中共當前工作的綱領,意味著為鄧小平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 救黨論找到了理論根據,意味著國內以經濟建設發展生產為主要目標,而在國際上 以爭取外援為目標。 於是八中全會的《公報》把農業問題提到如此高度:農業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 、國家自立的基礎。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 面進步;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所以要堅定不 移地深化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給農民吃「定心丸」 《公報》共分十大部分,包括八十年代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成就與九十年代的主要 任務,穩定和完善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繼續調整農村產業結 構,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抓緊實施科技、教育與農業的發展戰略,加快大江大 河大湖綜合治理,廣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較大幅度地增加農業投入,加快發 展農用工業,做好扶貧和地區協調發展工作,促進共同富裕,等等。 可以看出,中共希望通過《公報》給農民吃「定心丸」: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 責任制等一系列農村基本政策,將長期保持穩定不變。 農村改革的主要內容則定為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制和發展農業社會服務體系 。所謂「統」是指集體經濟,「分」指農民個體。 《人民日報》在八中全會閉幕次日發表社論,以「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 面」為題,形容八中全會的「決定」是未來農村工作的綱領。那麼我們不妨來探討 一下這個綱領的具體背景--中國大陸的農村現狀到底如何? 農村問題多多 農村改革掀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七八年底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 農村的「承包責任制」,後來乾脆「分田到戶」,使農村的經濟情況產生了變化。 但這是回到中共統治前固有的小農經濟,說不上進行了根本性變革。 近年來,中共當局為此沾沾自喜,以為農村改革已經成功,可以搞城市改革了。 筆者在國內時每年都要去一次農村,八六年更與幾位朋友在農村搞了一個月的徒步 考察,寫成《中國農村深層發展戰略初探》一文,遼寧《發展戰略報》和《湖南信 息》(內參)曾予刊登。我們當時提出了「農業危機」,列出的問題包括農耕地面積 減少、土質下降、水資源嚴重短缺、生態環境惡化、農用機械老化、農民素質低落 、科技推廣困難、糧食浪費嚴重、經營方式「統」「分」矛盾、家庭聯產承包制陷 入困境、鄉鎮企業惡性發展、隱性失業膨脹、社會治安惡化等等。但當時這些論調 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九一年的洪禍把農業存在的問題來了一個「大暴露」,迫使 中共將目光重新投注到農村。 中共近來喜歡講「民以食為天」,「民無糧則亂」。統計數字表明:中國大陸每 天城鄉消費的糧食是七十四萬噸,相當於一個糧食基地縣全年的總產量,每天消費 的豬肉四萬七千噸,即每天要吃掉五十五萬五千畝油菜所產的油;消費糖一萬六千 噸以上,即每天要吃掉四萬八千畝甘蔗地所產的糖。這些是多麼巨大的數字!而這個 數字每年都在增長,意味著農業的負荷愈來愈重。首先是人口的增加。即使實現中 共制訂的控制目標,到本世紀末,每年將增加人口一千二百萬至一千五百萬,每年 增產糧食的四分之一被新增人口吃掉;其次,各項建設每年將佔用三百至五百萬畝 耕地,使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第三,資源短缺、環境惡化,自然災害愈來愈 頻繁和嚴重。據《人民日報》國內版承認,九一年的自然災害導致九千萬人缺糧。 農村最近迫切的問題:治安 早在五十年代,毛澤東就提出全國每人要有千斤糧,但至今全國人均不到八百斤 。同時,全國農村地區與地區之間、戶與戶之間,已出現了貧富懸殊,兩極分化。 國務委員、中央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組長陳俊生最近答記者問時承認,九0 年農村人均收入低於二百元人民幣的貧困人口仍有三千五百萬人。加上九一年災害 造成的缺糧人口,貧困人口約在一億人以上。 《中國統計信息報》九一年十一月公開提出,應正確評估農民的實際富裕程度。 該報稱,近十年來大陸農民的收支增長有明顯的階段性,八0年至八五年是農民收 入快速增長的時期,八五年後速度放慢。近幾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農業產品 價格偏低,增產不增收,農民收入出現徘徊局面。目前農民一方面要承擔集體提留 統籌費等顯形負擔,同時還要承擔價格「剪刀差」造成的隱形負擔。在不包括各級 政府對農民的亂收費、亂罰款和各種集資攤派的情況下,山東省農民負擔共達五十 八億多元,人均一年八十四點六元,佔上年人均純收入的百分之十一點七。 不過在筆者看來,當前農村最迫切的問題是治安的危機。雖然許多地方的農村基 層幹部是土皇帝,但他們只顧自己撈錢,並未承擔公僕的責任--甚至連上級的政令 也不聞不問,可以說多數基層組織處於癱瘓狀況,使農村基本上處於無政府狀態;家 族、幫會、邪教勢力如魚得水,迅速蔓延和發展;攔路搶劫、綁架關懷、拐騙婦女兒 童、賭博販毒、掘墳偷竊、甚至僱人殺人的情況層出不窮。 而另一方面,據中新社九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消息,現在農村的剩餘勞動力高達 一億五千萬,到本世紀末將達二至三億。這些剩餘勞動力往何處去?他們勢必成為社 會秩序混亂的重要製造源。更為嚴重的是,他們大規模湧向本已人滿為患的城市, 不完全的統計數字表明,目前有六千萬農民在城市尋找工作,謂之「盲流」。 在中共八中全會的「決定」中,對此提出了三條措施:切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的 建設;繼續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 進一步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等等。且不說這些措施多麼空泛,即使具體些,也 無法改變使政令難以通達執行的事實。道理很簡單:中共政策賴以運行的載體--農 村各級組織尤其是基層組織出現失靈甚至癱瘓,農民思想更是渙散。魚變成湯,怎 能再變回魚?且看中共如何將戲唱下去。 人事問題十四大解決 「冒險的事業」 八中全會開幕前二天,我在《時報週刊》發表文章,說預測與分析中共政局的發 展可以說是「冒險的事業」,不僅它常常沒有規律可循,即使獲得了權威的消息來 源,也難保它不發生變化。典型的例子是九一年上半年人大會議前,李鵬公開說不 會有人事變動。李鵬夠權威了吧,也應該不會「造自己的謠」,結果呢,卻是鄒家 華、朱榕基升任副總理,錢其琛升任國務委員。所以在會議之前討論八中全會的議 題,到會議召開時是否發生變化,實在難以預料。 這話這次又得到印證。八中全會前,北京和海外都盛傳人士將出現變化,主要包 括:1,鄒家華、朱榕基、楊白冰將進政治局;2,國務院秘書長羅干和《人民日報 》社長高狄增補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上海市委副書記陳至立上調北京,可能替 代現任中宣部部長王忍之;3,一批太子黨將進入權力核心,陳雲之子陳元更將進入 政治局。 然而會議結果據說僅僅因原海南省委書記許士傑已去世而增補了一名中央委員。 有人即撰文嘲弄海外的中國問題專家又一次大跌眼鏡。 上述人事傳聞本來就有不符合情理和中共黨章的地方。如陳元雖貴為陳雲公子、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是時下的熱門人物,但他連中央候補委員都不是,壓根就沒 有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怎能進入政治局,公然違背《黨章》(這又不是火燒眉毛的 事)呢?不過,這並不等於人事變動就是空穴來風。消息來源說,八中全會籌備期間 ,中共政治局確曾擬定一份人士調整名單,包括鄒、朱、楊進政治局,一批太子黨 晉陞。但在政治局內部討論時即出現爭端,主要是朱榕基只是一個中央候補委員, 不應直升到政治局,先應當中央委員;另外,海外把朱視為「中國的戈巴喬夫」, 但中共黨內卻流傳著不少不利朱榕基的議論,說他脾氣暴躁(這一點我在九0年的一 篇文章即指出是朱從政的致命點)等。最高層對提升這樣一位有爭議的人物有顧忌。 但這樣一來,只讓鄒家華、楊白冰進政治局,不是明顯貶抑朱榕基(改革派)嗎?為了 保障新經濟改革政策的順利實行,人事問題必須以穩定為前提。既然有不小的分歧 ,不如拖一拖。就像對趙紫陽的處理結論,拖一拖比迅速處理反彈小,而且可能出 現有利的契機。這次八中全會人士調整,包括「太子黨」問題,無聲而終,相信是 出於鄧小平的旨意。 「太子黨」自稱「務實派」 「太子黨」已成為研究中共未來政局發展的熱門話題。海外的輿論包括大陸民間 的議論,對「太子黨」毫無疑問持嘲弄和否定態度。筆者認為,這種態度完全可以 理解,家族政治的方式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依然存在確實是一個國家的恥辱。然而 ,「太子黨」的出現本身就意味這個專制王朝正式開始崩潰。從這個意義上說,主 張「太子黨」接班的人和毫無保留排斥「太子黨」的人都把「太子黨」看得太簡單 。 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在北京跟戴晴作了一次長談,其中談及太子黨問題,戴晴說(錄 音整理):「對太子黨的評價也不能一概而論。我們要看他站在什麼位置上說什麼話 、做什麼事去分析。但總的來說,他們一下子升到那麼高的位置是不公正的。但這 種不公正是中國政治的現實,是一下子改變不了的。你不可能希望中國馬上就改成 直接選舉,這不切實際。我們只是在現實的基礎上希望他們的表現好一點。他們所 受的教育、所經歷的和他們的父母不一樣,他們上台也不可完全遵從長輩的意旨, 比如他們也同我們這種人談談話,交換一下看法。我對他們是抱有一定希望的。中 國幾千年來政治變革都是人事變革的開始,而不是從制度上來的。」 站在反對派的立場或者民運人士的立場,可以不同意甚至駁斥這種觀點,但這只 是從理論上而言。觀察中國現實政治的發展,我卻發現「太子黨」的出現似乎在提 供一種契機。有兩則消息或多或少在印證這一點。 一是香港《鏡報》月刊九一年第十二期說,最近北京出現「第三勢力」治國理論 ,這是中共內部以鄧小平為首的「改革派」和以陳雲為首的「保守派」之外的,另 以陳雲之子陳元、薄一波之子薄熙成等為首、自命為「務實派」的「第三勢力」。 這一派人物「六四」以後抓緊、籠絡一批理論界知識分子,向他們灌輸「循序漸進 的現實主義和理性主義」經濟改革觀,以及「中國是中國人唯一家園」的民族主義 世界觀。 這不是一則捕風捉影的傳聞,而是經過認真證實的。我的一位朋友即擁有一份所 謂「務實派」們的綱領性文件--《蘇聯巨變後中國大陸的現實應對與戰略選擇》(全 文見本期《中國之春》)。這是九一年九月,陳元的理論班子(以《中國青年報》思 想理論部為主要基地)完成的研究報告,現在已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印成內部文件在中 央高層傳閱。 有傳聞說,這篇文章將成為中共十四大「報告」藍本。我對此持存疑態度,但這 篇文章勢必對中共決策造成衝擊。 另外一則關於「太子黨」的傳聞,是由香港英文《南華早報》報導的(台灣《中央 日報》十一月二十日海外版轉載)。報導說,「太子黨」成員目前正尋求自由派知識 分子的支持,以加強鞏固自己的權力,並希望利用這些知識分子加速經改的步伐。 「太子黨」成員目前對因八九民運而遭罷黜的知識分子或流亡海外的民運人士招手 ,向他們發出友好、和平的訊號。陳元和鄧力群之子鄧英陶,在九一年去美國及歐 洲的旅程中,曾與一些海外的異議人士見面。陳元向他們保證,中國的政策在老人 們走後將會改變,鄧英陶則向陳一咨保證,假如他們停止「反黨行為」,將被允許 返回大陸,甚至恢復原職。 這是一則未經證實的消息,相信有關異議人士也不大可能出面肯定或否定。不過 ,我們大體可以看出,「太子黨」在中共政局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 「太子黨」也會「漸進」 據說陳雲鄧小平在對待「太子黨」晉陞問題存有爭議。陳雲曾當面向鄧小平、楊 尚昆提出「中顧委許多老同志的建議」,即:「在十四大上,讓一批革命後代進入 中央接班。我們的子弟我們放心,至少他們不會將自己的老子全盤否定。在這一方 面,我們比蘇聯有優勢,特別是有文革,我們的子弟都是經過考驗的。」 而鄧小平說,「黨內對高幹子女進中央存有不少意見,對幹部子女應該要求嚴格 一些,標準高一些,對高幹子女要求更嚴,標準更高。對已經提拔到中央委員會和 省市領導崗位的幹部子女,要卡一卡,放一放,讓他們在基層部門搞些具體工作… …我過去不贊成讓鄧樸方當中央委員,現在更不贊成,也反對讓太太當自己辦公室 的主任,反對親屬在同一部門裡擔任黨政工作的要職。」 這些話,從邏輯上分析有其合理性。即使不管其真偽,筆者也可以作出如下判斷 :「太子黨」勢必將成為中共的中堅力量,但晉陞的方式不會太「冒進」,而會采 取「漸進」的方式。所謂「漸進」就是逐級提升,不會在表面上違犯《黨章》,像 把連中央候補委員都不是的陳元提升到政治局的事不太可能發生,而十四大讓陳元 當中央委員是可以的,因為他已是大於副部略小於正部級的高幹。這裡主要基於三 點考慮,一是怕「太子黨」冒升會像官倒一樣引起社會的強烈反彈;二是讓「太子 黨」逐步建立權威和勢力網絡,不能當「空頭司令」;三是不能讓「八旗子弟」式 的「太子黨」上台,太「無能無德」會把中共的事情弄得更糟,成為「敗家子」。 現在接近中共權力核心、並可望成為十四大中央委員的「太子黨」包括:陳元、 鄧楠(國家科委副主任、鄧小平次女)、喬宗淮(中央候補委員、中共駐芬蘭大使、喬 冠華之子)、劉源(河南省副省長、劉少奇之子)、賀鵬飛(總參部裝備部部長、賀龍 之子)、習近平(中共福州市委書記、習仲勳之子)、王軍(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副 總經理、王震之子)、薄熙成(北京旅遊局局長、薄一波之子)、聶力(國防科工委副 主任、聶榮臻之女)、楊紹明(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楊尚昆之子)、姚明偉( 工業部國際合作司司長、姚依林之子)、付揚(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部長,彭真之子 )、俞正聲(煙台市市長、張愛萍女婿)等。在一千七百多名中央和省市級高幹中,他 們的子女或直系親屬有三千一百多位擔任司局級或師級以上的職務,有九百多名擔 任大中型公司主要領導者。 十四大:人事大改組 八中全會決定九二年第四季度召開十四大。江澤民十二月二日說這是一次「具有 非常重大意義的會議」。他說的「重大意義」在於人事有重大改變,因為依目前情 形,「路線」不會出現太大變化。 依照中共的《黨章》,在十四大之前,大陸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均須進行「黨 代表」的換屆選舉,選舉出新的全國「黨代表」,由這些代表在十四大上選舉產生 新的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和常委會成員不由「黨代表」直接選出,而是由中央 委員會再選舉產生。 有可能成為新的十四大中央委員者,除前述「太子黨」,還包括六四後獲得提升 的人。中央方面包括朱榕基、對外經貿部常務副部長吳儀、農業部長劉中一、民航 局長蔣祝平、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維澄等部級領導人;軍隊方面,幾個大軍區的 負責人,如北京軍區的張工、廣州軍區的朱敦法以及三總部一批將領;地方包括一 些新近獲得提升的省市負責人,如上海市委書記吳邦國及市長黃菊、廣東省代省長 朱森林、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福建省長賈慶林、湖南省長陳邦柱、湖北省長 郭樹嚴等等。這些人成為中央委員不會有太大的阻力,爭奪焦點將是政治局和書記 處成員的進退。 十三大所選出的領導層中,人事變動最大的是書記處。除了總書記趙紫陽被罷免 外,原來四名書記胡啟立、喬石、芮杏文和閻明復只剩下喬石,新增加三名新書記 是李瑞環、楊白冰和丁關根。在十三大之前,書記處的人數相當多,權力亦大。但 在籌備過程中,由於趙紫陽出任總書記之勢形成,其它派系就特意壓書記處的地位 ,把書記處由中央委員會選舉產生,改由政治局常務會議提名,中委會通過,功能 從「處理中央日常事務」改為「辦事機構」,權力大大削弱。十四大上是否重新改 回來,現在看不到跡象,但書記處成員將新增人選是肯定的。羅干、高狄、朱榕基 都是可能人選。 十三大選出十七位政治局委員,結果胡耀邦去世、趙紫陽和胡啟立被罷免。剩下 的十四人當中,江澤民、李瑞環、宋平晉陞為常委。十四大可能退休的有楊尚昆、 吳學謙、秦基偉、萬里;現任副總理的田紀雲和四川省委書記的楊汝岱都被視為趙 紫陽的親信,能否保持政治局席位難看好。在這種情況下,政治局的空缺相當多, 新貴人選除現在傳聞的鄒家華、朱榕基、楊白冰外,丁關根、王兆國也有入圍的機 會。 政治局常委中現有六名成員,但楊尚昆和萬里以其職位和資歷經常列席常委會議 。十四大除姚依林下台外,其他可能維持不變。楊白冰、鄒家華、朱榕基、丁關根 等人中的二位或者四位,則可能補如常委。 但這一切,均依據目前情勢判斷,而情勢變化莫測,最終結果就只有等十四大開 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