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權分立與民運角色多重化 亞衣(原《中國之春》編輯) 應當允許有「不倫不類」 中國民聯現時實行的「三權分立」體制,采自西方某些國家的整體結構。把一種 國家整體引入一個正當或政治組織之內,有些人認為這樣顯得「不論不類」。我覺 得中國民運組織身在西方、根植中華,以西方現實盛行的民主政治及市場經濟為訴 求,又想從老祖宗的遺產中挖掘一些寶貝,所以總會出現種種「不論不類」。這是 情理之中的事。適合中國國情、又具有普遍的民主優點的構造,很可能從這種「不 倫不類」的學習、訓練過程中發生出來。而且,從民聯的現狀來看,這種不倫不類 的引入還不至於導出以往國民黨曾經有過的「黨國」體制或者共產黨奉行的黨政合 一的制度問題。 可多設置政治家訓練職位 本文不可能全面分析三權分立之利弊。在這裡,我想指出它的一個小小的優點: 可以為中國民主政治多設立一些訓練職位。中國民聯領導機構之三個方面,總部、 聯委會、監委會現在擁有二十餘個職位。就是說,在每屆兩年任內,總有二十多人 在為民聯的立法、司法、行政而一本正經地奔忙。無論是精誠合作還是爭論不休, 這些人都是極其認真的。撇開他們工作的或大或小的實際政治結果不說,即使當做 一種政治體操,他們的言論及行為具有較深遠的意義。 簡言之,民聯的三權分立體制為中國未來培養了相當多具有民主操作經驗的人才 。無論如何,在立法、司法、行政諸方面,中國需要大量的人員、在人類的各種各 樣事務中,經驗是極其重要的。如果不實行三權分立制,就會有相當一部分人因為 失去了相應的職位而不可能具有這類經驗。順便說說,以《中國之春》雜誌為核心 ,中國民聯多年來還在編者、作者、讀者中培育了相當數量的民運理論人才。中國 民聯的三權分立制至少培養了三大方面的民主政治人才。如果加上全職、半職、業 余及受薪或不受薪的細別分類,這種制度造成了多種多樣的角色。中國民運正是需 要多種多樣角色參與的。其中有職業的政治家,也有非職業政治家。一切希望中國 實現民主化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其可以扮演的角色。民運隊伍中 的其他人則應當尊重某一個人的角色選擇權。 從三權分立說到聯合、統一、合併 現在主張海外各民運組織合併的聲浪又高了起來。我不是合併的堅決鼓吹者或反 對者。依照本文的思路,我只想提出,如果現時合併各民運組織,似乎不有助於中 國民運多種角色的創造與訓練。 如果像有些人所設想的民聯、民陣、自民黨三大組織合併,那麼三個現有主席職 位就會失去兩個,其他各種領導職位大致也要減少三分之二,也就是說,現有各民 運組織的三分之二領導成員將會事物政治家訓練的機會。這就是一種損失。自民黨 沒有採用三權分立制,民陣現有架構是否與民聯的三權奮分立相同,尚可討論。至 少,一旦合併,民聯的三權分立所具有的創造和訓練多種角色之優點也會消失,我 覺得似乎有點可惜。 既然我們都主張在未來中國實現多黨的民主政治制度,那麼在現時海外民運中為 何要實現「一黨制」?能不能各自努力,在多黨競爭上進行各種「演習」?還有,在 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掛念及制度給中國的發展帶來過多少災難,這種觀念是 否對海外民運人士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當然,我承認「合併」的主張者具有許多合乎情理的原由。我只是從三權分立制 的一個優點說到了「合併」的一個缺點。 末了,我建議將「聯合」、「統一」與「合併」三個詞細細地區別、斟酌一下。 或許可以這樣說,現時海外各中國民運組織要毫無保留地加強「聯合」,主動尋求 認識或行動上的「統一」,在條件不成熟時暫不「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