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大血案談生活的智慧 .伍 凡. 愛荷華大學大陸留學生盧剛殺死四名老師及一位同窗後飲彈自絕的新聞,震驚各 界。從這樁殺人案,我想到,一個人在緊張的競爭環境中如何能快樂生活?蘇格拉底 說:「真正帶給我們快樂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識。」盧剛有很高的智商,有高深的 專業知識,但他極端缺乏人生的智慧。智慧有別於聰明。我們往往可以看到一個飽 學之士,博覽群書,卻無法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問題。人生旅途總是坎坷不平,這是 無可避免的,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它、正視它,並重新再出發。智慧是一種光明的創 造性,它照亮自己的心靈,使我們走向踏實的人生旅途。 開啟智慧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接納自己,肯定自己,而後實現自己。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天生的秉賦都不一樣。後天培植成的能力,生活經驗,優 點和缺點,那都是屬於你自己的。只有認清自己,接納自己,伸展一個真實的我, 才能自尊自愛,心平氣和地發揮自己的能力。人最忌諱與人比較,與別人比較就會 產生否定自己的傾向,久而久之,就成了東施效頻,造成無謂的煩惱。如中國俗語 曰:人比人氣死人。妒忌別人也是愚昧的,於事無補的,並造成感情和理智的矛盾 。一個人越嫉妒別人,越對自己不滿。當這種不滿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就會作出失 去理智的舉動。像盧剛的例子,把心靈的不滿惡化成破壞和攻擊的舉動,最後殺人 殺己。古今中外的聖賢教人不可妒忌,聖經中將妒忌列為戒律之一,可見其嚴重性 。 一個具有高度智慧的人須具有兩種不可少的特質:第一,必須是理性的,並有信 念的。他瞭解自己,待人接物不吭不卑,不意氣用事,不訴諸暴力,相信公理及正 義,對自己具有無限的自信和自尊,但並不自傲。在真理面前勇於認錯,並樂於改 過。 第二,必須是感性的,有豐富的感情,及偉大的同情心和愛心。心地廣大,與天 下萬物為一體。愛家庭、愛國家、愛人類,也愛萬物。愛必須通過行為來實現,做 一個樂善好施的人。並不限於有形的物質幫助,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幫助,如親切、 關懷、體諒和寬恕等。這種無私的,不求報償的超然的愛與理性相輔相成,必可引 導我們走向健康愉快的人生。□ 單一價值觀下的受害者 .鍾 銳. 愛荷華校園血案發生之後,很多美國人都很不理解。他們覺得像盧剛這樣一帆風 順的青年學者,今後在學術界還會大有可為,為什麼會為了區區一篇論文的評獎而 大開殺戒?於是,他們只能將此解釋為心理病態。被害者克黎利博士的兄弟為此建立 了「克黎利博士國際學生獎學金」,以促進國際學生心智健全,減少類似悲劇。 而所有中國留學生則都願意把此事看作孤立的事件,唯恐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然而,透過這一孤立的事件的表象,我們可以洞窺深藏其中的一些文化上的根源。 美國大學不像中國大學那樣「旱澇保收」。每一萬名新生入校,四年之後會有四 分之一被淘汰,拿不到畢業文憑。研究生院規定,要拿到博士或碩士學位,平均成 績須達到良好以上,加上博士資格考試,學位論文等難關,被淘汰者屢見不鮮。每 年,全美各大學在學業上遭受如此重大挫折的學生人數加起來數以萬計,其中只要 有十分之一象盧剛這樣耿耿於懷,抱著魚死網破的心態來尋求「公正的解決」,那 美國大學早就成為槍林彈雨、血肉橫飛的戰場了。然而,這眾多考場失意的美國學 子並沒有走上這樣的絕路,他們也不會因此而喪失自信。他們腳下的道路有千千萬 ,條條大路通羅馬,何必要走獨木橋?美國是個多元化的社會,他們不會輕易對某種 觀點下「是」或「非」的判斷,一般也不會用「最佳」或「最差」之類的形容詞來 評估各種人生道路的選擇,而是著眼於各種個人的志趣和愛好。正是這種多元的價 值觀,使美國青年不會因學業上的挫折而消沉,使他們在人生的長途中能隨時不拘 一格地調整自己,既奮發進取,也活得蕭灑。 反觀我炎黃學子,自幼便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從小學考到中學, 從中學考到大學,從大學考到研究生,最後考托福留學,闖過一關又一關,每個人 都是在背水一戰,別無選擇的心態下去拚搏,一失足就成千古恨,沒有人會同情你 ,諒解你,有的只是親友的歎息,社會的鄙夷,絕望的自暴自棄。成功者當然都是 久經考場的幸運兒,他們從未嘗過什麼是學業上的挫敗。所以,他們中間不少人一 旦在異國求學遭遇挫敗,便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和打擊,心理失去平衡。前些年, 中國留學生因學業受挫,而自殺或精神失常被送回國者不乏其人。儘管每個人個案 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價值觀都十分狹隘和單一。在他們看來,人生 只有一條路,就是讀大學,攻博士,在學業上出人頭地。這是人生唯一的價值所在 ,所以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成功就有一切,失敗就失去一切。他們不想不知也不 信人生除了拿博士成名成家之外,還有許多東西值得去追求、去探索、去嘗試,人 生同樣會過得充實美好。 正是在這樣的價值觀下,盧剛才會把教授對他論文的評價看得如此重要,以至於 要用同歸於盡的手段來解決這不共戴天之仇。我們可以想像,盧剛在最後關頭心智 已步入了死胡同,他並非不自尊自愛,而是太自尊自愛了,他珍愛他所獲得的一切 成績,絕不允許對它有絲毫貶損,否則就是對他個人前途的威脅、對他才能的否定 、對他自尊心的摧殘、對他的人身污辱,他的思路在這樣的單行道上逐級上升,我 們就不會奇怪他最終為什麼會走上絕路了。 作為兇手的同胞,我們除了譴責其凶殘自私之外,還應看到兇手本人也是受害者 。他在一種極端一元化的價值觀中走向了極端,毀了別人也毀了自己。在這狹隘、 陰暗、單向的死胡同裡,也許正走著許多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