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對應與選擇」 .牛 兒. 這篇「蘇聯政變後中國的現實應對與戰略選擇」(以下簡稱「選擇」)。如果沒有 什麼太子黨的影子,本來是不值得一讀的。目前時刻出現此類文章並不奇怪。 中共一黨專政下的中國有一個週期性的文化現象,凡中共權貴最需要輿論的時候 ,總有一幫人迎合幫襯上去,製造一些畸形,帶有畸形並帶有俗氣味道的文字。例 如以姚文元為代表的文革幫的「訟棍式」文字,簡直就是文字殺人。現在擺在我們 面前的這篇也帶著俗氣味道的「選擇」,可以稱之為「謀士式」的文字,其特點是 :置人民於門外,視如草芥,向權貴效忠進言,獻計獻策。請看「選擇」有哪一句 話是誠心誠意講給老百姓聽的?沒有!有的只是用外國權威語錄向中共權貴進言「統 治者為滿足群眾情緒而發動的改革,往往會成為革命的先導,因為群眾這時想到的 並不是統治者的善良願望,而是統治者的軟弱可欺」。一種毫無歷史正義感的師爺 嘴臉一覽無餘。 「選擇」故意不談「六四」時群眾呼籲的「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多黨制」 這些要害問題,卻扯到「新階級分析」「反腐敗,反官倒」「群眾運動天然合理」 這些口號,這些口號其實都是中共發明的,只不過為反對派所利用罷了。很清楚, 選擇的意義,就是要借此「淡化」六四的意義,同時證明,政治反對派都是一些利 用群眾情緒的動亂分子,而且中共不必為了滿足群眾情緒而發動改革,故「群眾情 緒」既是中共一黨所私有,又可以棄如撇履,其它人概不得碰,不能言。難怪有人 說「選擇」帶有一股「法西斯味」了。 按照「選擇」的解釋,激進改革關即「主張加速實現西方式的自由市場經濟」「 企業所有制」「財產量化到個人」。在此,「選擇」正好幫助我們看清了一個事實 :這些主張不正是實現社會公平之需要嗎?「選擇」之所以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一是挖空心思為「中共地心說」服務,難免捉襟見肘,其實為皇帝做的新衣,小兒 也能識破;二來這些教廷學者也想誇大理論的價值,藉以實現自身目的。一旦中共 高層相信了他們的理論是消除動亂的靈丹妙藥,就會滿足「選擇」提出的要求「成 立新的意識形態研究部門,專門從事新思路的研究,收集各類信息,參謀國策戰略 」。 說選擇的作者毫無新東西也不盡然,為了迷惑人,他們會變文章戲法。例如他們 提出一個新概念「空想資本主義」,可是又沒有力量去直接批判,於是使用了「苦 肉計」,先引進一個「空想社會主義」的概念,批判之。然後筆鋒一轉,證明蘇聯 東歐,包括中國的自由化分子在方法論上與「空想社會主義」並無差別,只不過從 「極左」跳到「極右」罷了。 「選擇」的作者擺出一副理性思維的架子,提出中共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從 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眾所周知,大陸從來沒有過反對黨,沒有反對黨的執政 黨的制度就是一黨制。如果說在革命黨的名義下,還有幾分蠻理不許反對黨存在, 那麼換了執政黨之後就再無理由了。「選擇」的作者以為只要虛擬一個「從革命黨 到執政黨的轉變」就可以繞開多黨制的問題,到頭來做了一件皇帝的新衣。蘇共早 就變修了,從革命黨變成執政黨了,可是蘇聯為什麼還是垮台了呢?其實它垮就垮在 「蘇共地心說」的垮台。道理如此簡單,童叟皆知,什麼轉變不轉變的紙糊理論, 一吹就穿。 「選擇」雖然千瘡百孔,不值一駁,但還是有兩個趨向引起人們注意。一是他們 對延長中共統治的興趣遠遠大於對傳統意識形態的興趣,在文章中他們從未引用過 馬恩列斯毛和鄧小平陳雲的話,相反卻對西方的政治學理論推崇備至。二是他們對 金錢的興趣大於對政治的興趣,認為「共產黨不僅要抓槍桿子,而且要抓財產經濟 」。 總之,「選擇」的作者企望中共一黨統治再穩定二十年。二十年,這正是太子黨 一代人的時間,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果說羅馬教廷學者為了維護一個穩 定不動的地球還出於他們的信仰,那麼選擇的作者只有權宜之計了。任何權宜之計 都會失靈的,因為時代的潮流不同了,自由民主的大趨勢是任何勢力也阻擋不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