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政治發展概述 ·胡 平· 舉世公認的成就 台灣政治民主化已經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今日之台灣,人民享有相當充分的 言論、出版、結社、集會等自由權利。政黨政治漸入軌道。通過自由競選獲取政府 權力的方法亦已普遍實行,不久前開始的國會全面改選,更標誌著民主政治的進一 步落實。毫無疑問,台灣正在穩步地進入民主社會。 確立方向的重要性 台灣的民主化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其間也不是一帆風順。回顧台灣 四十多年來民主政治的發展,有幾個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我們知道,由孫中山先生創立的中國國民黨,從一開始就接受了自由民主原則, 確定了憲政民主的終極目標。按照孫中山先生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論,政府 在一段時期內實行某種權威式的統治,但其目的僅僅在於向憲政目標的過渡。國民 黨政府在退守台灣後宣佈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和戒嚴法,但畢竟沒有放棄實行 憲政民主的最終目標。換句話,國民黨承認威權統治只是一種權宜之計;至少是在 理論上始終堅持了自由民主的原則方向。 當然,對於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論,人們是有爭議的。國民黨政府在「訓政 時期」和「動員戡亂時期」的所作所為也招致過許多批評。權力的過份集中往往會 導致權力的濫用,因此在這段時期內,國民黨政府的確也犯過不少錯誤。然而,由 於國民黨政府承認自由民主理念,堅持憲政民主的終極目標,這就使得要求改革的 民主力量具有一種法理上的正當性,從而為民主化的挺進提供了空間或機會。這就 構成了台灣社會能以較為平穩的方式過渡到民主社會的一個重要因素。 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們看到了國民黨政府與共產黨政府的一個本質的區別。早在 四十多年前,儲安平先生就講過,在國民黨統治下,自由是個多少的問題;在共產 黨統治下,自由卻是個有無的問題。在台灣,經濟越是發展,內外形勢越是穩定, 作為權宜之計的權威式統治就越是失去存在的根據。回歸憲政的民主改革就越是勢 在必行。在大陸,共產黨公開否定自由民主原則,把所謂「無產階級專政」視為理 所當然,因此,當經濟情況稍好而國際形勢又比較平靜時,共產黨反而越是誇耀「 四個堅持」的正確,越是聲稱「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反而有可能更是壓制 民主改革。簡言之,台灣的和平演變之所以比大陸容易,是因為國民黨畢竟承認了 演變者的原則和方向,而共產黨卻反對這種演變本身。 台灣民主政治是如何推動發展的 具體說來,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是通過以下幾方面的努力促成的。 首先是自由民主理念的深入傳播。許多知識分子堅持不懈地從理論上闡發自由民 主理念。由於在台灣不存在所謂「社會主義民主」一類語言魔障,所以對自由民主 理念的闡釋從一開始就較為準確、也較為完整。像已故的胡適、殷海光都堪稱近代 中國的自由主義的思想重鎮。更有不少知識分子,依據自由民主原則,結合台灣的 政治現實,大膽地批評時政,提出各種民主改革的要求。儘管說在解嚴之前的台灣 ,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都受到很多限制,但是民間出版物、出版機構畢竟能夠存在 。因此,來自民間的對自由民主觀念的傳播和對現實政治的公開批評從來沒有停止 過。此外,在當局頒行的各級學校的有關教科書中,也都包含有闡述自由民主理念 和公民觀念等內容。眾所周知,文化教育的發展一般都有利於民主政治的發展。然 而我們不應該忘記,當代極權統治也是以教育的名義灌輸極權統治的觀念從而鞏固 其極權統治時。從希特勒時代的德國到「文化革命」初期的中國大陸,我們都可以 發現,恰恰是在那些受了較多教育的青年學生中間,一度表現出對極權統治的最狂 熱的擁護。台灣當局所推行的文化教育,即使其中也有一些僵化的或錯誤的成份, 但它們在培養人們的民主意識方面恐怕還是更多地發揮了正面的功能。再加上台灣 保持對西方世界的開放並自居於自由世界,因此也就更容易受到西方國家的民主思 想影響。凡此種種,都促進了自由民主理念的深入人心。 選舉活動的發展,在促進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台灣的選 舉活動大致上是依從了先地方、後中央和先局部、後全面的順序。從一九五0年開 始各縣市長、縣市議員、各鄉鎮市長及鄉鎮市民代表的直接選舉。從一九五四年開 始省議會的直接選舉。從一九六九年開始中央民意代表的增補選,一九七二年開始 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從一九九一年開始中央民意代表的直接選舉。 台灣的選舉比較開放。在歷次選舉中,都有反對人士戰勝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而 當選的情況。過去,不少人對台灣的國會選舉有很強烈的批評。因為台灣的三個國 會:立法院、監察院、國民大會,早先都是在大陸選出來的。以後既然不可能再進 行大陸地區的選舉,因此經由大法官會議的解釋,容許這些中央民意代表繼續行使 職權。這樣一來,國會中有相當數量的代表事實上就不需要改選。雖然以後有了增 額中央民意代表的選舉和改選,但這種需要改選的代表在整個國會中所佔比例有限 ,所以就影響了國會本身的民主性質。從去年(一九九一年)年底開始,規定資深中 央民意代表全部退職,國會全面改選。新的國會由於不再有由大陸地區選出的代表 ,因此在法統上有某種困難,但它在促進台灣社會自身的民主化方向卻又是一大進 展。 在台灣的民主化過程中,反對派力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台灣的反對人 士主要通過辦刊物和參加選舉這兩種方式展現和凝聚力量。在解嚴前,從事反對運 動面臨較大的壓力。不少反對人士的刊物,如《自由中國》、《文星》、《大學》 、《台灣政論》、《八十年代》和《美麗島》等,先後都遭到查禁。一九六0年, 雷震、付正等因發起組建「中國民主黨」而被逮捕入獄。一九七九年在高雄又發生 了「美麗島」事件,一批反對人士遭受審判和監禁。台灣的反對人士在艱苦的條件 下堅持抗爭。一家刊物被查封,另一家刊物又辦起來。一些人被逮捕,另一些人包 括被捕者的家屬,又再次積極投入。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一批反對人士聚集 在台北園山大飯店,正式宣告成立「民主進步黨」,標誌著台灣的反對運動進入一 個新的歷史階段。 台灣的民主化過程,既是在野的反對派頑強鬥爭的過程,也是執政的國民黨實現 自身民主革新的過程。國民黨注意吸收人才,不少學有專長的新生代人物進入黨內 和政府機構內,他們不僅有較高的辦事能力,而且也有較好的民主意識,其中一些 人還是通過參加選舉而嶄露頭角,因而加速了國民黨自身的民主化。已故總統蔣經 國先生在晚年採取了一系列順應潮流的重大決策。一九八六年十月,國民黨中常會 作出了關於要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的決定。從此後,台灣的民主化,有如洶湧 的洪流奔放於寬闊的水面,呈現出時而緊張激盪、但終不失平穩順利的景象。 四十多年來,台灣社會經歷了深刻的變化。經濟持續增長,且所得相對平均,一 個強大的中產階級已經開始形成。教育高度普及,一般民眾的民主意識日益加強。 來自西方的新觀念、新思想在台灣起到了很大的影響。與此同時,台灣也相對地保 存了較多的傳統文化。社會的多樣化、多元化發展很快。這些都是台灣民主政治的 推動因素和穩定因素。 還須一提的是,在台灣的民主化過程中,海外方面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許多華 裔學者長期關心國是,對島內的政治演變提出過不少獨立而理性的意見;大批留學 生帶回了自己的所學專長和在民主國家中的親身體會,一些人充實了執政黨中的改 革力量,一些人成為反對派的骨幹;各種僑團和反對派團體積極活動,支持島內的 民主改革,並促進了國際社會對台灣民主改革的關切。 台灣民主政治中的幾個問題 近幾年來,台灣的政治形勢變化很快。政權結構日趨民主;各種歷史遺留問題逐 漸得到善後解決;執政黨加速了自身向民主政黨的轉化;反對黨方面,除民進黨外 ,又先後成立了工黨、勞動黨和中華社會民主黨等,一共多達五、六十個;婦女運 動、學生運動、勞工勞農運動、環保運動、原住民運動紛紛開展;言論界、包括大 眾傳播媒體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整個台灣社會顯得很有生氣。 新的政治環境也引出了若干新的政治問題。譬如,立法院頻頻出現動手動腳的場 面。有幾次街頭抗議活動出現了某種暴力衝突。以「清流」自居的某些新聞媒體本 身又遭到不少人的強烈批判。當然,最引人注目的問題還是「台獨」運動的發展, 在去年年底,民進黨正式把建立「台灣共和國」的主張寫進黨綱,使得政治氣氛一 度較為緊張。 上述種種問題,不少是屬於民主轉型時期的現象。它們本身並不正常,但在一個 正常的民主化過程中又在所難免。克服此類問題,一方面是民主化的進一步發展, 另一方面則是朝野上下責任觀念、自律觀念的增強。以立法院中武鬥場面為例,一 些反對人士聲稱他們是在以此為手段向國人突現國會結構之不合理,而這些「肢體 動作」也曾經受到部分選民的讚許鼓勵。伴隨著國會結構的民主化,同時也伴隨著 選民對民主規則的意識提升,目前此種現象確已呈現出弱化的傾向。街頭運動的問 題、某些新聞媒體的問題也與之相似。 台獨問題要更為複雜一些。從歷史上看,甲午戰敗,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在一個 很長的時期內脫離了祖國。在國民黨政府收回台灣的初期又發生了「二二八」事件 。由於堅持「法統」理念而不可避免地在一段時期內妨礙了台灣社會本身的充分民 主。台海兩岸四十年的相互隔絕以及大陸共產黨政權對台灣社會安定的持續威脅。 中華民國政府自退出聯合國後在國際政治中的受孤立排擠。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形 成了各種台獨思想的基礎。多年以來,台灣注重發展經濟和發展教育,淡化和消除 省藉矛盾;尤其是近幾年來加速民主化、開放大陸探親以及採取了一系列旨在緩和 兩岸關係的政策,並努力在國際往來中開拓活動空間,應該說已在相當程度上削弱 了產生台獨思想的那些因素。然而,台灣社會的自由化民主化,一方面固然是起到 了某種消解台獨思想的宣傳擴散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在政黨政治之下,有的反對黨 會把獨立既作為其政治訴求目標又作為權力鬥爭的手段,想來也是難以避免。蘇聯 東歐的巨變也產生了雙重的影響:一方面,它使得台灣人民感到在自由民主的基礎 上和平統一更有希望;另一方面,那裡的分離主義運動也鼓勵了這裡的分離主義運 動。中共當局一再聲稱不放棄使用武力達成統一,一方面阻抑了台獨運動的發展, 另一方面卻又傷害了兩岸人民的感情關係,因此也造成了雙重效應。 台獨問題的複雜性還在於,我們不能單憑民主原則便直接地對之肯定或否定。台 獨人士提出住民自決。按照民主的政治哲學,國家是契約的產物,因此任何一方不 得單方面地背棄契約。然而民主社會又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它終究要以民意為依歸 ,包括憲法在內也是可以修改乃至重新制定的。所以我們很難說只有台灣人民投票 自決才是民主,也很難說只有台灣和大陸人民共同投票決定才是民主。另外,統獨 問題又與其它許多政治問題不大一樣,由於它直接涉及到國家認同,因此具有較多 的「不全則無」的零和遊戲的特徵,不容易達成妥協式的解決,增加了問題的緊張 性和困難度。不久前的國大代表選舉,獨派當選率偏低,這多少可以表明大多數台 灣人民不贊同台獨,至少是表明他們更願意維持現狀。 謹慎的樂觀 今日台灣社會的各種問題,除去一部分屬於轉型期間的過渡性現象之外,還有一 部分問題則反映出自由社會固有的內在緊張。由於各種觀念、利益均可自由表現, 而人類追求的多種價值並非是能夠協調一致,因此在自由社會中,矛盾和衝突總是 會存在的。越來越多的人們懂得了,民主制度,並不是要去實現一個十全十美、充 分和諧的烏托邦,但它畢竟是最好的、或曰最不壞的一種制度。開放社會本身就包 含不確定性,它不可能一勞永逸,它需要人們不斷的探索和努力,正是通過這種不 斷的追求,人類才能真正實現自己,從而使人生獲得寶貴的意義。從這樣一種觀點 出發,我們有理由對台灣的民主政治抱以謹慎的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