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歇爾使華史話 ·譚 青· 馬歇爾先生作為美國總統特使於一九四五年十二月至一九四七年一月出使中國, 是中國現代政治史與中美關係史上極其重要的一頁。馬歇爾的使命是調處國共兩黨 關係,以便在中國建立起一個包括中共在內的多黨參與的聯合政府。這個聯合政府 應當是一個民主的、同時也是親美的政府。當時正值決定國共兩黨在大陸的命運的 時刻,馬歇爾直接或間接地捲入了決定國共兩黨以後命運的許多重大事件;特別是 馬歇爾在一九四七年初回國後立即接任美國國務卿,他在調處期間形成的看法直接 指導著他的對華政策,亦即美國的對華政策。因此,馬歇爾出使中國這段歷史非常 值得重溫。 動盪中的戰後中國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隨即陷入內戰。 國民黨政府正在為重新佔領全中國而努力。當時的華北佈滿了中共的軍隊和游擊 隊。在東北,則既無中共游擊隊亦無國民黨的軍隊。東北在經濟上對中國又是如此 的重要。當時東北的紙張生產為關內的百分之七十;煤產量與關內幾乎相等;發電 量為關內的二點五倍;生鐵產量為關內的八點五倍;水泥產量最高年為關內的九點 五倍;鐵路總長關內為一萬三千多公里,東北為一萬一千多公里。對中共而言,奪 得東北則可背靠蘇聯。雖然毛澤東與斯大林的關係並不太好,但斯大林對國民黨的 猜忌更深,因為蔣介石親美是如此明顯。重占華北與東北成為國民黨統一中國的關 鍵所在。國民黨在華北的軍事力量相對共產黨來說很弱,所以,一直等到九月,國 民黨才匆匆忙忙地組織起五十萬軍隊,分四路,以熱河、察哈爾和東北為目標,沿 鐵路線北進。 對中共而言,華北是必爭之地。中共最強大的根據地是在華北,並且佔有軍事上 、政治上的優勢。中共想要進佔東北,也必需控制華北,以截斷國民黨陸路進入東 北的通道。九月至十月,中共在華北大量拆毀鐵路,滯留國軍,同時組織反擊。上 黨一役,國軍被殲三萬五千人。國民黨無力量控制華北;經華北進入東北更無從談 起。 十一月中旬,國民黨軍被迫由美艦海運兩個軍攻佔山海關,開始了悲劇性的東北 爭奪戰。 一個為內戰所分裂的中國絕對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不得不對中國局勢立即作 出反應。 戰後美國對華政策 中國的局勢對美國來說是突如其來的,因為日本的投降之快對美國來說是出乎意 料的。 當時,有兩項政治考慮是美國對華政策的前提。 第一,美國政府不願意看到中共被武力消滅。這不僅因為沒有美國的大規模援助 ,國民黨沒有能力消滅中共,而且因為美國政府,尤其是那些抗戰時期在華的美國 外交官同中共有著良好的關係。 第二,美國將繼續支持國民黨政府作為中國的中央政府。但是否給予這個政府援 助及多大程度的援助,則視該政府的改革情形及多大程度上聽話而定。這一立場在 一九四七年後還繼續著。當國民黨像一艘四處進水的大船慢慢沉下海底時,美國國 務院和杜魯門總統寧願不要美國的長遠利益,冷眼相看,無動於衷,因為杜魯門和 馬歇爾認為蔣介石沒有聽他們的話,停止與中共的內戰。而當杜魯門和馬歇爾因為 美國國內政治壓力而同意給蔣介石四億多美元的援助時,時間已經太晚,國民黨在 大陸的敗局已定。 基於這兩項基本考慮,美國首先不能選擇從中國完全脫身,因為這樣一來,國民 黨就完全可能被中共打敗,而根據中共的性質,很可能使中國變成蘇聯的附庸。另 一方面,美國又不願對中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干涉,因為美國不願與蘇聯進行直接 的軍事對抗。何況,美國的全球戰略的重點是在歐洲而非亞洲,祗要保住歐洲,美 國總會在與蘇聯的對抗中佔據優勢。 從而,美國選擇了支持國民黨中央政府而又鼓勵國共雙方和談的對華政策。在美國 看來,國共至少在名義上還保持著合作的關係。中共在當時提出的政治主張,如廢 止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聯合政府,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等,美國完全可以接受, 因為這正是美國要求國民黨所要做的。另外,當時蘇聯也支持國共和平解決它們的 爭端。 經過緊張的工作,一項體現第三種抉擇的對華政策最終形成並於一九四五年十二 月十一日通過。對華政策的主要精神可概括如下: 一、決定運送國民政府軍隊去華北,但行動時機由馬歇爾根據國共談判的進展情 況而定。 二、說服蔣介石同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的政治談判」,必要時在援助問題上向 蔣介石施加壓力。通過談判解決國共爭端 三、早日召開由中國各主要政黨代表參加 的國民會議以促成中國的統一。為使這一目標得以實現,一方面國民黨應努力實現 改革,改革的關鍵是要國民黨放棄「一黨專政」,承認各政黨在國民政府中享有平 等和有效的代表權;另一方面,一切政黨、包括中共的軍隊交給一個代議制的政府 ,使一個統一的中國得以實現。 四、美國將幫助中國遣返在華日軍。 五、美國承諾以各種適當方式幫助國民政府通過談判達到中國的「團結、穩定和 民主」。一旦一個民主、團結的聯合政府實現,美國就支持它並給予援助, 戰後美國對華政策在美國看來頗為合情合理,但實際上根本行不通,因為對華政 策中的關鍵兩點根本無法實現。 第一點,要中共交出軍隊根本就是美國的一廂情願。中共一直說所有黨派的軍隊 都應該交給國家,國家也應該統一,但前提是成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聯合政府 。人們祗要翻一翻毛澤東選集,就可知道所謂「新民主主義」的聯合政府就是為中 共所控制的政府。所有黨派、包括國民黨的軍隊交給這樣的政府,等於所有黨派的 軍隊都交給中共。所有黨派所控制的地區都交給這個政府管理,也即交給中共管理 。中共也知道國民黨不會同意這樣做,所以日本投降前後,毛澤東在延安一再向高 干強調,內戰打定了! 第二點,要國民黨放棄一黨專政,在中國成立一個代議制政府也實現不了。從理 論上講,國民黨也自稱願意這樣做。從長遠看,國民黨也可能這樣做。但是,美國 設想通過它的調處在短期內讓國民黨放棄一黨專政,國民黨決不會同意。中共堅持 擁有自己的軍隊與解放區,又為國民黨領袖堅持一黨專政提供了理由或借口。 馬歇爾來華與蘇共、中共、國民黨的反應 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於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辭職。誰出任杜魯門總統的特 使前往中國?杜魯門選擇了馬歇爾先生。 馬歇爾一八八零年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畢業於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參加過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以美國陸軍參謀長的身份主持美國 聯合參謀總部的工作,成為美國軍界實際上的最高負責人。一九四四年十二月,馬 歇爾被晉陞為五星上將。五星上將是一種特殊的軍銜,相當其他國家的元帥銜。被 授予此軍銜的美國人在美國歷史上寥寥無幾。美軍在二次大戰中的突出作用,使馬 歇爾成為全球性的顯赫軍人。此時他剛從軍界退休,斯大林當時這樣評價馬歇爾: 馬歇爾是僅有的幾個既是政治家又是軍人中的一個。杜魯門則直言不諱的聲稱,馬 歇爾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在杜魯門眼裡,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既不是 華盛頓,也不是林肯,更不是才逝去的羅斯福。可見杜魯門對馬歇爾評價之高及對 實施戰後對華政策之重視。 蘇共對馬歇爾使華總的說是贊同的。斯大林說,如果有什麼人能解決中國局勢的 話,那就是馬歇爾將軍。 美國與蘇聯在一九四五年二月的雅爾塔會議上背著中國做了一筆有關中國的買賣 。美國替中國政府答應蘇聯在中國東北獲取某些權益及讓外蒙維持現狀,以換取蘇 聯出兵中國東北與日本作戰。戰後,國民黨政府在美國的壓力下被迫與蘇聯簽訂「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履行了雅爾塔密約的有關條款。這樣,蘇聯為維持從國民黨 那裡取得既得利益,不願意與國民黨扯破臉。更重要的是,斯大林當時認為,如果 國共內戰,美國一定會干涉內戰而導致中共失敗。斯大林在一九四八年與南斯拉夫 共產黨人談話時承認了這一點。而斯大林並不想與美國在中國對抗而導致第三次世 界大戰。 斯大林與毛澤東關係不好是又一原因。毛在抗戰期間為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和 他的政治路線,發動了延安整風。延安整風批判、整肅了王明、博古的國際派,也 即批判了斯大林的對華政策及整肅了斯大林在中共黨內的嫡系。大戰中,斯大林曾 要求毛澤東將中共部隊移至外蒙及中蘇邊境部署,以防日本軍隊進犯蘇聯,遭毛澤 東拒絕。由此斯大林罵中共是「奶油共產黨」,「土地改革者」。 斯大林贊同馬歇爾使華並不等於說蘇共不給予中共任何幫助。為了蘇聯在中國東 北的利益及對國民黨政府保持政治上的壓力,蘇聯在它佔領東北期間,讓十幾萬中 共軍隊與幹部進入東北,在東北建立起根據地,並將大批日本關東軍的武器裝備給 了中共。中共幹部和軍隊進入東北後,立即收編了由日本人加以訓練的三十萬偽軍 ,軍事實力立即得到巨大膨脹。在此同時,蘇聯以種種托詞推遲國民軍進入東北達 一個月之久,以致當國民軍進入東北時,發現除蘇軍駐紮區外,東北已佈滿了中共 的各級政府和軍隊。以後的事實證明,東北落入中共之手對國民黨來說性命攸關。 國民黨的政治腐敗和兵力不敷導致它沒有能力收復東北,最後四十七萬餘人的精銳 部隊在東北為中共最傑出的軍事將領林彪所殲,開始了失落大陸的「多米諾」骨牌 。 中共對馬歇爾使華表示歡迎。但動機更複雜。 中共當時無疑是準備與國民黨打一場全面內戰的,而且大規模的內戰事實也正在 進行。 但是,暫時的停戰顯然有利於中共。中共力量畢竟比較弱。中共當時正在試圖控 制整個華北和東北,這兩個地區是國民黨鞭長莫及之地,停止與國民黨交戰有利於 中共從容地在華北與東北建立起各級中共政權。另外,斯大林正在給中共施加壓力 ,要求中共與國民黨和解並交出軍隊。中共無論從政治上考慮還是從現實利益考慮 都必須應付斯大林。那時,蘇軍正佔領著東北。再次,如果國民黨在美國的巨大壓 力下真的放棄一黨專政,或者至少讓其他政黨分享部分政治權力,對中共有百利而 無一害。任何有中共及其他政黨參與的聯合政府,都意味著國民黨權力的削弱。在 這同時,中共有可能交出部分軍隊作為交換,但決不會交出全部軍隊與解放區和讓 其他政黨分享自己區域內的政權。即使那部分交出的軍隊也祗是名義上交出,中共 仍將控制這部分軍隊。由於共產黨遠比國民黨組織得好,在農村得到農民的支持, 中共有理由認為它會在以後的發展中用和平手段或暴力手段最後擊敗國民黨。如果 國民黨不願其他政黨分享權力或答應了又改悔,則祗說明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 國民黨同樣對馬歇爾使華表示歡迎。但動機同樣複雜。 國民黨當時正在向中共的解放區作軍事推進。國民黨至少從一九三九年起就等待 著軍事清算中共這一天的到來。國民黨有著與中共非常相近的兩點理由去那麼做。 其一,國民黨知道對中共除了軍事解決,別無他途。蔣介石決不幻想毛澤東會放下 槍桿子走到議會廳裡來。其二,國民黨自信完全有能力在軍事上徹底消滅中共。蔣 介石在撤至台灣後,一再承認國民黨自信太過。當時國民黨將領們幾乎一致主張對 中共用兵。支持這種自信的是國民黨在兵員、武器裝備、統治區域及人員等各方面 都佔有非常大的優勢。而且,蔣介石知道,時間的拖延對中共有利。 但國民黨有著致命弱點,如果它想消滅中共,就必須依賴美國的經濟和軍事援助 。依賴美國也就為美國施加壓力造成了機會。當美國壓國民黨與中共談判,政治解 決國共爭端時,國民黨很難加以抵制。蔣介石經常在他的日記中顯露這一無可奈何 的處境。試舉一例: 「我中央軍須由美軍代為運輸,一切計劃皆受其牽制,且彼時時以撤退其海軍、 中止運輸以為威脅,使我不能不遷就彼對共黨妥協之建議。」 不管怎樣,馬歇爾總算出門大吉,各方都對他的使命表示歡迎。一九四五年十二 月十五日,馬歇爾的座機從華盛頓起飛,前往遙遠的中國。 兩個階段的調處 馬歇爾在華調處國共關係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一九四六年三月十一日。在這一階段中, 馬歇爾調處成績輝煌。由於他的調處,國共簽署了停戰協定、政協五項協定、整軍 協定。然後,馬歇爾認為他使華的使命已基本完成,於三月十一日登機返美,為中 國尋求美援。但就在他為中國搞到了巨額美援之際,中國內戰重新爆發,他被迫急 匆匆從美國飛返中國,試圖撲滅重燃的戰火。他於一九四六年四月十八日抵華,開 始了他調處的第二階段。但這一次他不再靈了。十一月十五日,國民代表大會在南 京召開,十六日,周恩來表示國共和談破裂。馬歇爾第二階段調處就此結束。一個 多月以後,他黯然離華返美當他的國務卿去了。 第一階段的調處 十二月二十一日,馬歇爾抵南京。這時國民黨政府尚在陪都重慶,重返南京是次 年五月五日的事情。晚上,蔣介石與宋美齡接見了馬歇爾。馬歇爾明確地告訴蔣介 石,如果國共不能和平解決爭端,美國將不能保持對中國的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 馬歇爾在壓蔣介石停止內戰。 一九四六年一月五日,關於停戰談判的三人小組在重慶成立。馬歇爾為小組主席 ,四川省主席、政學系領袖張群和中共方面的周恩來為小組成員。 從一月五日至十日,國共就停戰協定進行了激烈的討價還價。其中焦點問題有兩 個:東北問題和國軍接收熱河省赤峰市和察哈爾省多倫市問題。 按照中蘇協定,東北將由中國國民政府接收。但在實際上,蘇軍已讓中共在東北 廣大地區建立了政權。這樣,於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六日起,進入東北接收主權的 國軍便與共軍進入內戰狀態。 周恩來提出東北也應該停戰,目的在保持中共在東北的解放區。 張群認為東北問題不能與關內問題混為一談,國軍進入東北是接收主權。 在馬歇爾調處下,國共雙方作了妥協。中共同意國軍進入東北接收主權,但在經 過解放區時必須事先協商。國民黨方面則同意將國軍為恢復中國主權而進入東北不 受停戰令約束的條款不放在停戰令裡面,而祗是作為會議記錄與停戰令一起公佈。 「經過解放區時必須事先協商」是中共打下的重要伏筆,中共怎麼可能同意讓國軍 經過解放區?當時東北除了幾個大城市及其他少數地區尚在蘇軍手中,多數地區都 為中共而控制,國軍去哪兒接收主權?要接收勢必與中共打起來。可見東北問題並 未解決。 赤峰和多倫兩市在抗戰時被日本人劃入滿洲國,所以蘇軍進入東北時也佔領了這 兩個城市。此時,中共已佔據這兩個城市並拒絕國軍前去接收。雙方僵持不下。而 這兩城市,尤其是赤峰,是戰略要地。 九日晚上,馬歇爾親自前去見蔣介石。最後,蔣同意發佈停戰令而不提赤峰與多 倫。 這樣,停戰協定於一月十日由國共雙方代表張群和周恩來簽署,並由蔣介石與毛 澤東分別向各自部隊發佈停戰令並於十三日午夜起生效。 在國共代表簽署停戰令的同一天,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召開政協會議的目 的是討論和平建國方案及召開國民大會各項問題。 馬歇爾沒有參加政協會議。但他在會議過程中向蔣介石遞交了一份由美方起草的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憲章」,建議將國民政府從一個國民黨的執行機構變成一個聯 合政府,並提出一些有關民權的條款。馬歇爾的態度顯然對國民黨是一種壓力。 政協會議共開了二十一天,比原定時間多了八天。會議共通過五項決議。 在會議期間,為達成協議,國共雙方都作了一些讓步。但從五項決議來看,決議 更有利於中共。 在五項決議中,兩個問題最重要:政權問題和軍隊國家化問題。 在政權問題上政協決議規定國民政府必須改組;規定國府委員會為最高國務機關 ;否定了國民黨占「特定多數」的主張;在涉及施政綱領的變更規定上,規定須出 席人員三分之二的贊成,始得決議;並在實質上否定了主席的緊急處置權。這樣, 國民黨在今後的國府委員會中就不能取得決定權。另外,政權問題還包括憲法草案 的有關規定。這些規定同樣有利於中共,至少不利於國民黨。 在軍隊國家化問題上,中共首先在政協會議期間表示不願讓中共黨組織退出中共 軍隊。接著國民黨也表示該黨也將留在國軍中。但在政協協議中,大家都同意「軍 民分治」、「軍黨分治」的整軍原則和「以政治軍」的整軍辦法。同意歸同意,祗 要黨仍留在軍隊中,軍隊就不是國家的軍隊。國民黨本想通過軍隊國家化來解決中 共軍隊的問題,結果問題並未解決。 所以,政協會議一結束,中共方面很興奮;國民黨內部則大吵大鬧,認為政協會 議是國民黨的大失敗。有人甚至認為這是「黨國自殺」。 政協會議之後,國共開始著手進行整軍談判。 為整軍談判所建立的三人軍事小組成員是:馬歇爾、張治中、周恩來。三人軍事 小組於二月十四日舉行首次會議。 對於整軍問題,國共雙方都極重視。毛澤東自不必說,一生信奉「槍桿子裡面出 政權」,至死抓住軍權不放。蔣介石也是如此,他在日記中這樣表示: 「至於對共方針,若准其成為地方政權,不如准其參加中央政府,祗要其共軍受 編與恢復交通,至其政治上之要求,決盡量容納也。」 在整軍開始的前夕,馬歇爾向蔣介石提交了一個草案。該草案提出:在整軍完成 時,陸軍作戰部隊的三分之一應由中共領導;海軍和空軍的百分之三十應由中共官 兵充任。馬歇爾不知是由於無知還是天真,提出了中共本身也難以啟口的要求。一 九四五年國共簽署的「雙十協定」,規定國共雙方陸軍之比為七比一。海、空軍則 全部為國民黨所有,因為共產黨本身沒有海、空軍。馬歇爾草案為蔣介石拒絕。 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國共雙方及馬歇爾在二月二十五日於重慶上清寺堯廬蔣介 石侍從室簽署了整軍方案。方案規定:從協定簽字至十二月終了時,全國陸軍應為 一百零八個師,其中國民黨領導的軍隊共為九十個師、中共領導的軍隊共為十八個 師;在上述十二個月完畢後的六個月內,國民黨領導的軍隊應縮編為五十個師,中 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應縮編為十個師。國共雙方軍隊比例為五比一。國軍就由這些 軍隊組成。方案並規定,在方案公佈後三個星期內,中共應向三人軍事小組提交中 共部隊的表冊及最初兩個月部隊復員的次序的報告。表冊應說明部隊的性質、兵力 、武器、旅以上司令官的姓名,各部隊駐處等。國民黨方面也需向軍事三人小組提 交相類似的表冊和報告。 二月二十八日,馬歇爾、張治中、周恩來三人赴華中、華北各地視察停戰、恢復 交通情況。途中三人抵延安訪問。馬歇爾與毛澤東進行了會談。延安並為三人舉行 了盛大歡迎晚會,氣氛和諧熱烈。視察結果證明,除東北之外,國共內戰已經停止 ,停戰令執行情況良好。 馬歇爾至此認為他的第一階段工作已經完成,於三月十一日離華返美為中國尋求 各種援助。關於東北停戰問題,馬歇爾制定美方吉倫中將代表他繼續在國共間進行 調處。馬歇爾第一階段調處結束。 局部內戰期間的調處 馬歇爾於三月十四日抵達華盛頓。 馬歇爾把他逗留在華盛頓的幾十天都花在和政府官員商談給中國的援助問題。美 國決定向中國貸款五億美元。但是,由於中國局勢的惡化,美國取消了這一決定。 三月二十七日,軍事三人小組達成派遣執行小組前往東北調處停戰的協定。該協 定雖然暗示希望東北停戰,但它本身並非一個停戰協定。而且,國共雙方都在拚命 爭奪東北,不願達成妥協,無法產生停戰協定。 三月三十一日,國民黨軍在東北推進,在營口、海城、鞍山、開原等地與中共軍 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其後,雙方局勢衝突越演越烈。 四月六日,美國駐華代辦羅伯遜匆忙致電馬歇爾,說局勢極為嚴重,為防止馬歇 爾的使命遭受嚴重危害,務請立即返回中國。 四月十八日,馬歇爾返回中國,開始了他第二階段的調處。 馬歇爾四月十八日飛抵中國。此時東北內戰正進入白熱化階段。 四月十四日,蘇軍從長春市撤退。蘇軍撤退還不滿一個小時,早已作好準備,包 圍在市外的二萬至三萬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中共軍隊向守衛長春的一萬五千名國 民黨軍發動進攻。該一萬五千名國民黨軍是由蘇聯空運至長春接收主權的。這是因 為沿途為中共軍所控制,國民黨軍無法由陸路進入長春。中共軍首先攻擊長春的飛 機場。四月十五日起,中共軍向長春市區發動進攻,當天攻下了市區內的據點。零 星戰鬥繼續至四月十八日。據一名官方的美國觀察家報告,中共軍在交戰時使用了 少量日本人,其中主要是坦克手。 長春戰役是國共內戰的幾個轉折點之一。中共軍隊進攻長春使國民黨更加相信中 共無意和平解決國共爭端。在這之前,整軍方案曾規定國共雙方應在方案簽字後三 個星期內向三人軍事小組提交各自軍隊的表冊等。中共方面藉故沒有提交,以後也 一直沒有提交。 馬歇爾從四月十八日起,就把他的全部精力投入調處國共東北內戰。很清楚,東 北內戰如得不到控制,勢必蔓延至關內,破壞關內已形成的停戰局面。馬歇爾要求 蔣介石停止在東北的戰爭,尋求政治解決國共衝突。 蔣介石對馬歇爾的這種態度很是惱火,但他不敢得罪馬歇爾。他一面敷衍馬歇爾 ,一面讓軍隊繼續進攻。 四月十六日,杜津明將軍病癒回東北。四月二十八日,杜在調整佈署後,集中兵 力進攻遼南本溪。得手後,又於五月十四日起猛攻四平街。由於指揮得當與明顯的 火力優勢,孫立人的新一軍於五月十九日進入四平街。林彪率其主力倉促北撤。五 月二十二日,國民黨軍進入長春。六月一日,國民黨軍抵達松花江,控制了南滿地 區。 隨後,蔣介石被迫命令軍隊停在松花江邊,而不再北進進攻哈爾濱。當時林彪已 準備放棄哈爾濱,因為他的軍隊被擊敗,已無法與東北國民黨軍大規模作戰。迫使 蔣介石停止進攻的原因有兩點:一、馬歇爾的巨大壓力。當時周恩來祗要國民黨停 戰,什麼條件都願意談。馬歇爾要國民黨軍隊停止前進的口氣極其強硬。當時蔣介 石與宋美齡正在東北視察。馬歇爾在五月三十一日給蔣介石的電報中說:「我再一 次請求你立即發佈停止政府軍隊前進、攻擊或追擊的命令。」二、擔心進攻北滿會 招致蘇聯的干涉。斯大林在戰後曾警告國民黨政府:「蘇聯不會對使蘇聯在前中長 鐵路的最高利益受到損害的行動漠不關心。蘇聯需要在三十年中使用中長鐵路,使 蘇聯的遠東部分堅不可摧,以對付日本攻擊。」當時,如果國民黨軍隊隨即進攻北 滿,消滅林彪主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蔣介石後來為此而十分後悔。 四平街戰役的失敗也使中共變得更加清醒。中共知道自己尚未強大到能與國民黨 打大規模的陣地戰。以後中共軍隊再也不打大規模陣地戰,直至一九四八年下半年 。 六月三日,蔣介石返回南京。馬歇爾隨即就東北停戰事與蔣進行會談。開始蔣介 石同意東北休戰一個星期;接著在馬歇爾的提議下,蔣同意休戰十天。第二天周恩 來通過馬歇爾要求延長休戰期,蔣介石在馬歇爾的勸說下同意東北休戰十五天。於 是,東北休戰於六月七日開始。同時,以馬歇爾為調解人,雙方進行談判。 談判是圍繞著蔣介石提出的三個問題展開的: 一、完全停止東北衝突之詳細辦法; 二、完全恢復國內交通之詳細辦法及進度; 三、獲得一確切之基礎,迅即實施整軍協定。 國共雙方談判至二十二日休戰期滿仍未達成協議。在馬歇爾的要求下,蔣介石將 休戰談判延期至六月三十日。 但至六月三十日,國共雙方仍未就中共軍隊撤出東北和華北的某些地區達成協議 。休戰期談判破裂。 在休戰期談判中,中共在某些問題上作了讓步,如拆除鐵路兩側防禦工事的問題 。但在關鍵性的問題上並未作出讓步。中共的休戰談判目的是爭取時間,讓林彪在 北滿站穩腳跟。當時國民黨打入中共內部的特務曾搞到中共的一份秘密文件,該文 件就休戰期談判的目的談了三點內容:一、和談是為了拖延時間,爭取主動,決不 同國民黨解決任何問題;二、和談是要國民黨裁軍,中共部隊則不讓國民黨統一整 編;三、中共將利用和談擴充部隊,準備反攻。中共談判大致上就是按照此文件精 神進行的。 國民黨在談判期間要求提得很多,但讓步很少。一方面國民黨自認為武力強大; 另一方面國民黨知道無法與中共通過和平手段解決問題,最終祗能依靠武力解決問 題。陳立夫當時對美國駐華使館的一位官員說,他相信,「在目前的休戰期間,達 成協議的希望幾乎是沒有的,即使有任何協議達成的話,也是毫無意義的。」 馬歇爾在此期間拚命壓國民黨妥協。他對國民黨方面的俞大維強調地說:「美國 不會支持一場中國內戰。「 由於中共在休戰談判期間作了一些讓步,而國民黨很少讓步,馬歇爾在六月三十 日上午與蔣介石的會談中嚴厲地批評了國民黨。 六月三十日以後,雖然國共談判尚在進行,但毫無進展。 全面內戰期間的調處 在東北休戰談判期間,國共在關內的戰火已起,六月二十九日,中原李先念部隊 為打破國民黨軍的秘密包圍,開始突圍戰。目前大陸的有關著作都認為是國民黨軍 首先在六月二十六日向李先念部進攻而引起突圍戰的。這不符合史實。第一槍是李 先念在六月二十九日打的。當然,國民黨已對李先念部實行秘密包圍,準備加以殲 滅也是事實。 七月上旬,國共雙方在華北屢有軍事攻擊行動。 七月十二日,國民黨軍約十五萬人,其中包括少量地方團隊,向中共蘇皖解放區 發動進攻。國共內戰全面爆發。 國民黨顯然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軍事實力。當時的參謀總長陳誠聲稱:「兩個月內 消滅蘇北中共軍,五個月內在軍事上解決整個中共。」 蔣介石與宋美齡於七月十四日離開南京,十五日上了廬山。蔣上廬山的原因之一 ,顯然是想避開馬歇爾無休止的停戰調處。 事實上,國共雙方早已無和可談。雙方都想通過戰場來說話;雙方又都不想擔負 和談破裂的責任,所以,國共和談名義上還在進行。 但馬歇爾的看法不同。他認為國民黨必須與中共和平解決爭端。在他看來,中共 已強大到國民黨無法用軍事手段解決的地步。一場內戰將導致國民黨政府的經濟崩 潰,為中共最終擊敗國民黨鋪平道路。 從當時的情況與以後的結果看,馬歇爾的看法無疑是正確的。可悲的是國共雙方 無法通過政治談判和平解決他們之間的爭端。從六月的情況看,如果蔣介石作出讓 步,那時國共雙方達成和平協議是沒有問題的。那是因為中共的林彪部隊在四平街 戰役中遭到慘敗。 不過,即使達成和平協議,國共雙方恐怕也不會長期遵守。中共祗要緩過了氣, 就會重新向國民黨挑戰。另一方面,祗要共產黨存在一天,國民黨就會感到受到威 脅一天。而且,當時並沒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將國共兩軍分開,像南宋時的淮河秦嶺 ,或今日的台灣海峽。國共之間任何時候都可能因為局部的軍事衝突而進入全面內 戰。而蔣介石和毛澤東,誰都不想學吳王夫差或楚王項羽,講仁義而落個身首異處 。所以蔣介石不肯在四平街戰役的勝利之後向中共讓步;而到了一九四九年初,當 國民黨戰敗求和時,中共所提的條件等於是要國民黨無條件向中共投降。 而且中國 太大,沒有任何外來的影響力在解決這類爭端時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從君子國來的 馬歇爾自然不懂得這一中國的政治情結。 七月十三日,馬歇爾在與俞大維的會談中向國民黨施加壓力:「如果進攻的軍事 行動有所發展,我將被迫退出談判。」 蔣介石對馬歇爾的舉動非常不滿,他在同日的日記中寫道: 「馬歇爾……明知欲使共黨接受其調處已無希望,但仍一意對共黨遷就,並不斷 對我施用壓力,始終堅持其不用武之主張,而置我國存亡續於不顧。至可痛惜也!」 馬歇爾被前幾個月的調處搞得精疲力盡,為了多一個幫手,由他提名,美國政府 任命司徒雷登為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於七月十九日拜會了蔣介石並提交了國書 ,正式上任。馬歇爾原想提名原駐華美軍司令魏德曼出任駐華大使,但由於魏德曼 比較親國民黨,遭到中共激烈反對,馬歇爾祗得作罷。以後的事實證明,雖然司徒 雷登遠比魏德曼在中國呆的時間長,真正懂得中國政治的是魏德曼而不是司徒雷登 。 七月下旬,馬歇爾與司徒雷登同周恩來有過幾次會談。馬歇爾向周恩來提出解決 談判僵局的妥協辦法:在國民黨要求中共撤出的地區,共產黨保持在日本投降以前 佔領的縣,撤出日本投降以後佔領的縣,並應允許政府加以接收,但國共雙方可就 土地問題達成某種臨時協議。建議遭到周恩來的拒絕。 接著,馬歇爾通過美國政府對蔣介石實行了「武器禁運」。這項禁令七月二十九 日在美國生效、八月二十五日在太平洋生效。接著,歐洲盟國也對國民黨採取了同 樣立場。十個月後,美國取消了這項禁運令。國民黨當時並不缺武器彈藥,但禁運 令明確地表示了美國不支持國民黨內戰的立場。 鑒於國共內戰越演越烈,馬歇爾在八月初讓司徒雷登出面要求蔣介石同意成立一 個以司徒雷登為主席,由國共雙方代表參加的特別委員會進行談判。八月五日,這 樣一個委員會成立了,但實際上從未開過會。因為就在這前夕,國民黨向共產黨提 出撤離某些鐵路線及某些地區的五項條件,並要求在這個特別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 上通過,然後國民黨將立即停火。國民黨的五項條件被中共拒絕。 八月八日,馬歇爾第三次上廬山,壓蔣介石停火,不果。 八月十日,杜魯門致蔣介石信,該信是按照馬歇爾、司徒雷登的草稿起草的。信 件批評了國民黨的內戰政策和人權政策,指出除非這些問題在短期內有真正的進步 ,否則美國輿論界不可能仍持慷慨大量的態度。 在第二階段調處期間,馬歇爾八次穿梭於廬山、南京之間,為蔣介石與周恩來進 行調解,由於雙方都不願作實質性讓步,直到十月十一日國民黨軍佔領中共重要的 政治、軍事中心張家口時,戰爭還在進行。 在馬歇爾、司徒雷登的極力慫恿下,以一些小政治黨派、無黨派人士組成的第三 方面於十月二十一日起出面調處國共內戰。馬歇爾與司徒雷登則從旁協助。 第三方面的調處原則是,以政協協定為原則,國共互作讓步。十月二十八日,第 三方面在調處原則基礎上提出解決國共爭端三點建議。當時中共的立場是,除非國 民黨軍回到一月十三日停戰令生效時位置,否則無和可談。所以,第三方面的三點 建議遭到周恩來的斷然拒絕並痛責了他們。嚇得那些民主人士不知所措。第三方面 於是知道國共間並沒有他們調處的餘地。 十一月十五日,國民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 十一月十六日,周恩來在南京召開記者招待會,宣佈中共絕不承認這個國民代表 大會,國共和談之門已為國民黨所關閉。這無疑是宣佈國共和談破裂。三天後,周 恩來率中共代表團離開南京飛返延安。 至此,馬歇爾第二階段的調處結束。馬歇爾使命宣告失敗。 捲起鋪蓋回家 在周恩來離開南京時,馬歇爾要求周恩來去延安後給他一個答覆,中共是否還要 他擔任調處的角色? 十二月一日,馬歇爾與蔣介石進行了一次長談。馬歇爾認為根據兩點理由,國民 黨必須放棄武力消滅共產黨的作法。一、一旦國民黨財政崩潰,國民黨就將陷於危 險境地。當時國民黨的軍費開支消耗了政府預算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二、軍事手 段無法消滅中共。 蔣介石告訴馬歇爾,中國經濟以農業為基礎,在兩年左右時間內不會出現經濟崩 潰的局面;在軍事上,有信心在八至十個月內消滅中共軍隊。蔣介石鄭重地要求: 美國應改變不支持他與中共作戰的政策。 馬歇爾拒絕了蔣介石的要求。 十二月四日,周恩來致電馬歇爾:「本黨主張,如國民黨立即解散此刻在開會的 非法國大,恢復一月十三日停戰令時之軍隊原防,則兩黨仍可重開談判。」 馬歇爾知道他捲鋪蓋上路的時間到了。 一九四七年一月六日,白宮宣佈:「總統已指示馬歇爾將軍返回華盛頓親自就中 國局勢提出報告。」 一月七日,馬歇爾發表「離華聲明」,將國民黨與中共都痛罵了一頓。 一月八日晚,馬歇爾座機在夜幕中起飛,離開南京,飛往遙遠的太平洋彼岸。 在馬歇爾飛往美國的途中,杜魯門總統宣佈馬歇爾被提名為國務卿。 馬歇爾的使命失敗了。中國的血腥內戰在繼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