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形勢,何去何從 ·劉 樹· 鄧小平最近像毛澤東當年那樣視察南方,頻頻指示,意在煽動新的一輪改革風潮 。前不久他回到中南海,登堂入室,召集各方負責人,告訴他們「有些事還是要管 的」。最近楊尚昆召集朱厚澤、胡績偉等人徵求意見,人民日報和中宣部在醞釀換 人。國家教委派出人馬到美洲招聘人才。各省紛紛表示出自己比特區還特的改革要 求……一次新的鄧旋風看上去又要刮起來了。相當一些人的口號是:「不管怎麼, 先幫助鄧小平打倒那些極左派,以後的事再說。」經過痛心疾首的「六四」以及三 年來極左派的專制,國家政治和經濟生活的不正常和文化上的沉悶空氣,把人們壓 得太久太重了,哪怕是微小的變革,人們都會寄以熱烈的希望。興奮是可以理解的 。我不否認飯要一口口吃的階段論,一步到位的書生意氣,單槍匹馬的激進空想是 不可取的。但是政治力量的相互認同,要依據理性的分析,才能避免將來的悲劇。 丟掉機會,拒不合作,順水不推舟,誠不可取;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毫無心 理準備,有可能會導致將來的難堪。從社會體制本身和領導人物的個性特點去科學 地認識背景和現實,確定參與的形式和程度以及防止可能的錯位,是有益的。 到底這一次的鄧小平旋風能發展到多大規模?是像當年搞凡是派那樣的大行動, 還是像八三年「清污」後期那樣對極左派的反攻輕描淡寫、點到為止?鄧小平將動 用什麼力量推動這個行動?我們給予多大的希望才不至於造成我們的失望,也不至 於冷落辜負了鄧小平的好意呢? 鄧小平的目標是效率 鄧小平是中共第一代領袖人物之一,建國後長期在最高政治層次上操作國家機器 ,在黨、政、軍都有自己可靠的班底,文革中的遭遇和十年改革的成就,使他成為 舉世注目的人物。這個政治資格,是別人不能攀比的。八九年的「六四」鎮壓後, 他的形象一度很糟糕。但是三年來的慘淡經營,使中國穩定了腳步。鄧小平仍然控 制核心權力和蘇聯東歐的現實,使東西方不得不對他本人和中國的發展方向重新冷 靜觀察。鄧小平的改革節目是否會有新的篇章,要看他的思想方法和改革目標。 在中國的社會性質和發展道路上,鄧小平與毛的思想不完全一致。毛認為中國應 當率先向共產主義過渡,他的思想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而且急於求成,鄧小 平和劉少奇傾向於這樣的理論:中國尚處在新民主主義階段。在這個階段,應當在 共產黨的管理下再給資本主義一個繼續發展的時期,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使社會 主義過渡在物質和人文思想上都有一個準備。而當時的社會主義還是羽毛未豐的雛 鳥。在世界觀問題上,他們之間也有不同,毛偏向於大公無私的理想主義,而鄧小 平和劉少奇則主張大公小私,以大公確認社會的體制,以小私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 ,提高社會生產的效率。這種思想貫穿於鄧小平解放後的所有時期。八十年代末期 的初級階級論,實際上是四五十年代的新民主主義階段論的另一種稱呼。這一理論 一方面具有實際可行性,同時又有極大的局限性。新民主主義理論是指社會主義改 造之前,即全國的農業和工商業主要的仍然是私人佔有形式,只有為數不多的從官 僚買辦階級手裡剝奪的大企業在國家手裡。那時提倡大公小私是有多種所有制形式 作為實際應照的,現在的對外開放、搞活經濟、按勞取酬、政企分開、黨政分開等 政策恰恰適合於那個時期那種體制。當國家已經將所有的社會財富控制起來,而且 產生了相對應的管理體制和思想意識形態,社會主義的土地更加板結堅硬,資本主 義的發展更困難,同樣的處方和劑量已經得不到那時的效果了。那瓶曾經能使前輩 人喝得酩酊大醉的老酒走了氣,現在已經淡然無味了。 鄧小平認為中國社會變革的關鍵是提高社會生產率。儘管個體經濟正在滲透和浸 潤著公有制混凝土似的牆腳,儘管自由的空氣在融化著鐵板似的四項政治原則,但 是比重巨大的國有企業的低下的效率,政治和思想體制的僵化保守,共產黨自身利 益和目標的悖論,使改革始終難有突破性的成就,鄧小平覺得還不夠,但他那些對 手(其實也是夥伴)已經覺得過分了。他覺得效率可以補共產黨將要坍塌的天堂,保 守派則擔心效率的追求會導致人們對體制改革的要求,燒香引出鬼來,共產黨會進 而丟失政權。十年來摸著石頭過河,反覆不停的政治折騰,鄧小平的基本思路沒有 改變。即使在對黨內保守力量失去耐心的今天,他所強調的「國有制企業的改革」 的目的,也還是為了提高效率。他相信,只要增加了生產,人民的經濟生活好了, 共產黨的統治就沒有問題。鄧小平的目的不是為了解放人本身。他不是要人民作一 個自由的生靈,而是要人們當腰膀肥圓的順民。他不是要社會變得民主,而是要得 到政權的穩定,如果變革超過了效率的目的而影響這個黨的根本利益,他隨時都可 能中止、即使他自己不情願,他所代表的那個利益階層也會逼迫他那樣做。對這類 可能發生的變動,我們已經見過不止一次,所以不會感到奇怪。如果我們沒有思想 準備,當鄧小平的車子向左拐彎時,我們就會被甩到深淵裡去。 軍隊:最後一層蔥皮 不管鄧小平是否出於本意,經過清污、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和六四,他的社會基 礎變得單薄了。他的權力原來像一棵完好的蔥,外邊有多層皮。知識分子、民眾、 體制內的改革派、軍隊、地方、國際社會的支持等。但是,十年中的三次反動,使 鄧小平相繼失去了熱情的民眾、滿懷希望的知識分子,積極變革的胡耀邦、趙紫陽 這樣一大批幹部和國際社會一致的捧場。毛澤東晚年的政治天平上有兩個砝碼:軍 隊和個人崇拜。鄧小平現在基本上只有一個砝碼:軍隊。在極左派勢力的進攻面前 ,鄧小平一再退讓,多次丟車保帥,割權求和,造成極左勢力十年來不斷增加,以 至於今天鄧小平感覺唇亡齒寒,力不從心。在這種情況下,他只有依靠軍隊和沿海 省份的親改革力量。 鄧小平在軍隊中的力量遠比陳雲、彭真和李先念等派系強大。但是軍內矛盾深刻 複雜、淵源流長,楊白冰和楊尚昆也有很多對手。越是被其他派系反對,楊尚昆楊 白冰兄弟就越是仰仗鄧小平,越是要投人民渴望改革之所好。這時他們會忠誠地響 應鄧的改革召喚。正因為對立勢力尚大,他們才背靠鄧小平,力主寬容與變革。楊 白冰對《雪白血紅》作者的保護,對徐向前李先念西路軍的重新評論,對林彪東野 的政治收編,都是力圖團結軍隊內部各個方面,鞏固自己的權力。但是一旦那些異 己力量非常衰微時,他們一統天下、無憂無慮,又會有恃無恐,消極對待改革。 軍隊對政治的作用是威懾,而不是直接參與。依靠軍隊解決政治問題,是赤裸裸 的刺激性很強的行為。以軍隊為依托解決政治問題的宮廷政變,也不容易在道義上 得到普遍的認可。「拳頭大就是老大」的政治行為,在民主之風日盛的今日世界經 常受到批評。軍隊應當是政治家袖筒裡的小老虎,真正拿出來使用,效果反而不好 。所以,軍隊不是改革的最好的依托,軍隊也不能很好地解決改革的幹部問題。 改革的最好依托是民眾,改革的幹部隊伍在於知識分子,但是正是在這兩點上, 鄧小平陷入深重的悖論之中。 儘管絕大多數人都說改革使整個社會受益非淺,但我們看到的事實仍然是怨聲載 道。對鄧小平來說,這個現實有很不公平的一面。沒有他的努力,中國現在不會是 這個樣子,他有了不起的歷史功績。但是人民的埋怨和憤怒是有道理的。他們對社 會的批評不是針對變革,而是針對社會的競賽規則的不公平等。現在人們對毛澤東 的懷念,主要的也是對舊遊戲規則的憶戀。雖然那時很專制,但大家都不自由,都 貧困,都難受,也是一種平等。現在有人依靠非規範性手段謀取大量私利,別人不 僅不能平等地競賽,甚至根本沒有參加競賽的權利,當然就不滿。民眾這層皮失去 了。 鄧小平能不能以法的形式和法的實踐在中國建立公平競賽規則呢?我認為不大可 能。公平競爭是民主社會的精髓。公平競爭差不多就是民主的代名詞。只提豐衣足 食小康生活而不積極改革社會政治體制的鄧小平很難衝破這個藩籬。他的改革的意 圖只建立在人們改善經濟生活的要求上,而不是別的。就是說,依照這樣的改革目 的,近期內他不可能得到民眾太多的支持。 知識分子越來越和共產黨離心離德,使鄧小平難以很快得到大量銳意改革的幹部 。現代化不能不用知識分子。但知識分子的整體觀念又深刻地危及現政權的存在。 這就造成共產黨對知識分子特別恐懼的心理:舉起右手召喚知識,舉起左手打倒知 識分子。這種政策使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體制內改革派日益感到輿論上的薄弱。他的 多次丟卒保車丟車保帥,知識分子由希望、失望到絕望,鄧小平喪失了廣泛的幹部 來源。十年來的幾次政治搏鬥中,極左派盡量奪權,鄧小平花拳阻擋,老百姓軟硬 抵抗。各方妥協的結果是那些思想偏左但又不是非常討厭的人物被提拔上去了。現 在很多中層幹部是這種類型的人。這種狀況對改革非常不利。沒有正確的知識分子 政策,不給社會一個公平競爭的規則,無法調動民眾的積極性,也不可能產生大量 銳意改革的新幹部。 鄧小平需要民眾吶喊助威,但這一次他可能不想動員知識分子。當年反對凡是派 ,他希望全國都在那個敏感的問題上嘰嘰喳喳,七嘴八舌對打擊凡是派有好處,群 眾的鴉雀無聲會葬送他的整個改革計劃。雖然那時他的心情有點焦急,但總是粗略 地完成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思想交鋒。但這一次他害怕。他想繞過 六四,走捷徑解決問題,為改革創造一片小天地。如果動員知識分子廣泛參與,知 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的第一聲吶喊可能是為「六四」平反,這種聲音將使鄧小平非常 尷尬。一旦控制疏導得不好,就會一團糟。在社會壓力增大時,說不定鄧小平會重 新被逼到左的道路上去。所以鄧小平為了短期目標,肯定不允許提出為「六四」平 反的事。既然不能用知識分子造勢,鄧小平就只好用地方向中央施加壓力。 只種一粒粟,難收萬顆籽 毛澤東是絕對的集權主義者,雖然他在口頭上也多次講過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 極性,但在政治、經濟、教育和思想文化政策上,都沒有給地方留出任何發揮積極 性的餘地。在這點上,鄧小平主持決策的十年間,要比毛澤東高明得多。他種的經 濟改革的一粒種子所結果實是:允許地方在積極發展經濟方面有自己的計劃並且承 認地方得到的好處,利改稅、直接貿易、擴大地方財政留用,承認沿海地區和其它 地區的不平衡,甚至承認某些地區的特殊的經濟改革政策等。一些改革中獲得較大 發展的省份,經濟的發展正在形成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內驅力,這種內驅力使那 個小社會形成不進則退、改革不能停止的趨勢。如廣東、福建、山東、上海等沿海 地區,就已經很難回頭。 一九八0年後,農業上的放權比較徹底,就是放權給家庭。家庭有決定種植什麼 的權力,有自由市場銷售他們的農副產品,收入的多少直接和家庭的每一個人有關 。這些因素都具備了,生產才得到發展。國有大企業之所以不行,是因為它們在生 產、市場、原材料供應和分配上仍然是在計劃之中。後來由於廣東等沿海特區享有 很多優惠政策,它們的發展就比其他地區快得多。這個種子至少結出了如下幾粒粟 :中央獲得了改革的局部經驗,改革派可以以此為論據說服持不同意見的力量;各 地區之間的距離拉開並且開始互相攀比。他們各自強調自己的特殊點,要求優惠政 策;中央在財政緊張時能向富餘的地方借錢或者敲竹槓。但錢不是白拿的,地方在 經濟交換中向中央要求很多的權力(如鄧小平向上海拿了錢,就給上海幹部很多重要 職務)。群眾生活的提高使人民產生了地區保護主義。地方政府對中央的軟抵抗具有 了日益廣泛的社會基礎。地方官員的價值參照開始由一元變成二元或多元。葉選平 對抗李鵬的財政緊縮政策就得到廣東人民的普遍擁護,很多發展快的省份也敢於對 抗中央的平調。落後地區由一度對特區的忌妒變成爭先恐後地和發展地區做生意搞 合作。地方的積極性升高,中央的地位漸漸被削弱了。 為了調動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必須放權。但是那個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團怕失 去中央控制這個關口。真正充分發揮了地方的積極性,整個體制就將發生質的變化 。共產黨的利益將會喪失。在這方面,執政黨就像掉進陷阱裡,一會兒埋怨沒有足 夠長的梯子爬出來,一會兒又埋怨太長的梯子有危險。 這一次,鄧小平說要加快對國有企業的改革,他看到了問題的要害。國有企業的 改革正在成為改革的焦點。保守勢力按兵不動。鄧小平動員地方力量對保守派施加 壓力,企圖發難於諸猴,問鼎於中央。從今年中央二號文件得利最大的將是地方。 鄧小平直接發號施令,叫地方走快一點,步子和膽子都大一點。江西、山東、湖北 、遼寧、四川、甚至邊緣的省市和地區,都要求中央給它們特別的政策。地方敢於 提出要求,是地方力量已經增長了表現。當一個地區的經濟形成了一種內驅力後, 簡單地用調換幹部的辦法很難改變他的趨勢。比如廣東,即使換個省長,新省長還 是要服從當地經濟形式的需要。 但是現在,地方能做的事還不很多。就是說,鄧小平的地方武器還不是很靈。原 因是:沿海發展地區在全國還是少數,中央還有辦法煽動內地落後地區的輿論壓制 沿海地區的訴求。計劃經濟體制還深刻地束縛著各個地區的生產和市場,各地區對 中央的計劃控制不滿,但同時又不得不依賴中央計劃。政治上的統一是任何人不敢 逾越的雷池,地方對中央的討價還價很有限。在沒有充分的國際市場的情況下,任 何省區都沒法離開國內市場,這也是地方不敢過分得罪中央的一點。發達省份可以 用低壓上繳國庫財政數額的辦法要求中央改變對它那一地區的政策,但還沒有能力 提出全國性的宏觀改革要求。更由於改革的口號只限於經濟方面,政治改革的口號 犯忌諱,保守力量可以用種種政治原則壓制地方。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那是 文學的修辭方法。過去的殘缺不全的改革,使鄧小平今天無法得到足夠的支持。 人大代表明確支持鄧的也不多 前不久結束的七屆人大八次會議上,雖然李鵬的報告被大大地刪改了,但是明確 表示支持鄧小平的也不多。鄧小平畢竟老了,誰也不知道他哪天突然駕崩。人們畢 竟經過了好幾輪折騰,鄧小平每一次都是把具體施工者拋棄,總設計師卻安然無恙 ,大家寒心了,不願意再當替罪羊。再說,鄧小平畢竟是退休了的人,雖然大家還 承認他是實權人物,但畢竟名不正言不順,代表們有心理上的障礙。這都是鄧小平 不願看見的,但是事實。 退休的鄧小平仍然掌握實權,這個事實對中國的政治生活有利有弊。從近期情況 看,鄧小平是體制內改革派的首領。與其讓極左派把持全部權力,還不如讓鄧小平 再折騰幾年。在當代中國政治舞台上,畢竟還是他最有實力。但是,他的垂簾聽政 也束縛了其他銳意改革的領導人,如胡耀邦、趙紫陽等,正常地使用權力。另一消 極影響是以此為例,中國各層都產生了太上皇現象,很多「老同志」明退暗不退, 繼續遙控指揮,左右政局,政治生活很不正常。他的時隱時現,使中國上層政治矛 盾變得更加劇烈和隱蔽。這種鐵腕人物去世時,會造成短時間的權力真空,有時會 使社會動盪不安。 從長遠的觀點看,這種現象是有害於民主制度的很壞的先例。有些人說鄧小平之 所以仍然戀棧,是因為有很多老人依附鄧,靠他的存在而損榮與共。我相信這不是 最主要的原因。從歷史上看,鄧小平這個人不喜歡拉幫結派。他這個人膽小,不像 毛澤東那樣敢於破罐子破摔。這種謹慎務實的作風,其實是中國的福氣。他顧忌很 多東西。他總是不放心。所以總是難以徹底拋棄權力。體制允許,現實也需要。他 名義上退休,但「一些朋友還要見的,需要時也還會幫助中央工作」等,都是很含 糊的說法。退而不休,這對鄧小平來說,也是頭疼的事:完全不管,不行;全管, 不可能。說了要退,不兌現不行;退了,問題仍然要他解決。看起來是進退有方, 實際上是走投無路。 結論是:鄧小平對那些曠日持久的拖延改革的口實已經失去耐心。他要推動新的 一輪改革。這對中國的未來是有益的。我們應當陪他再走一段,但是,鄧小平的時 代和局限性太大了。我們可以在他投足處投足,但不要在他止步時止步。民主主義 者不排斥任何對社會發展有好處的東西,但不能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