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的力量 ·胡平· 本期雜誌有兩組文章很值得推薦。一組是西南民族學院倫理學副教授蕭雪慧女士 的上訴書,一組是關於北京大學法律系教師袁紅冰及《歷史的潮流》一書的情況介 紹。 我和蕭雪慧與袁紅冰都認識。一個是成都同鄉,一個是北大同學。印象中的蕭雪 慧是位端莊文靜的女性,對自己的事業有執著的追求。早在四川大學哲學系讀書期 間(七八到八二年),蕭雪慧就常常和另外一些同學熱切地討論各種政治問題和哲 學問題。畢業後任教於西南民族學院,是個深受學生喜愛的好老師。她發起成立了 四川青年倫理學會並被推舉為負責人,發表過不少文章倡導自由民主、倡導進取性 道德。本著「公民的責任感和學者的良心」,蕭雪慧積極投入了八九民運。六四後 被捕,在法庭上慷慨陳詞(《中國之春》第103期刊登了她這篇精彩的自辯詞)。出獄 後繼續遭受迫害,不久前她投書上訴,控告成都公檢法。這份起訴書膽識兼具,尤 其是有關公民權利的論述,不僅富於機智,而且包含智慧,比起上篇自辯詞更上一 層樓,從而為歷史留下了又一篇珍貴文獻。四川歷來有奇女子,像古代的卓文君、 薛濤。現在人們稱蕭雪慧為巴蜀女俠,喻之為當代秋瑾。 袁紅冰也參加過八零年北大的自由競選。那時我們有過一些交談。這是一個敏感 深思型的人物,壯懷激烈卻又相當靦腆,他那份競選宣言很有散文詩的風格。初次 向公眾陳述己見,由於思緒太多,反而難於被他人理解,所以沒能引起更廣泛的注 意。看來在當時,袁紅冰還沒有找到最合適的表達方式,不過他那個詩人哲學家的 氣質,使人難以忘懷。經歷幾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袁紅冰,勇氣十足,理念堅定 ,文采盎然。他那本《荒原風》和他參與寫作編輯的《歷史的潮流》,在沉悶的大 陸知識界造成一股不小的震動。 「六四」過去三年了。海外人士最關心的一個問題是:現在國內的民眾究竟在想 些什麼?其實,這也是國內民眾自己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因為在一個缺乏自由輿論的 地方,那裡的人民自己也常常不清楚別人在想些什麼。我當然承認,認真地瞭解國 內民意民情是十分重要的。不過我也要指出以下幾點。 首先,我感到不少知識分子仍然只習慣於扮演「為民請命」的角色。他們認為自 己的使命就是把大多數老百姓心中的願望表達出來。因此,他們最關心的是自己是 不是站在了大多數民眾的一邊。他們總是問自己:「自由民主固然好,但大多數中國 老百姓是不是也追求它呢?如果大多數民眾還沒有這個追求,我們倡導自由民主是不 是脫離群眾?是不是還正確呢?」這些朋友未能理解的是,我們的真正使命,並非在 於如何確保自己總是站在多數一邊,而是在於如何以正確的理念去贏得多數。既然 我們相信自由民主的寶貴價值,假如說在中國還有許多民眾對之缺乏理解和缺乏追 求,我們不是要為此而放棄自己的目標。恰恰相反,我們更需要大力地向人們闡發 和推薦自由民主理想,使之深入人心。這正好是我們推動自由民主的第一步,也是 最重要的一步。 其次,談到民意。民意並不是一個現成的擺在那裡的東西,只等我們去作統計而 已。真正的民意產生於各種觀念的交鋒和競爭。人人都希望營養美味的食物,但除 非廚師們各顯神通,作出各種食物供人們品嚐,否則人們無從判斷何種食物為最好 。有個笑話,一位農民說:「我日後當了皇帝,一定頓頓吃餃子。」你若因此而推斷 說農民只愛吃餃子而不稀罕山珍海味,那就大錯特錯了。 再說輿論。輿論是指一個社會中積極活躍的那種意見。這種意見在人數上不一定 非是多數不可。事實上,古今中外一切重大社會變革,都是在有限的一部分人的發 起下和參與下完成的。只有那種積極活躍的意見或思想,才是在社會變革中真正起 作用的東西。 以上幾點分析,無非是說明我們應當充分重視理念和信念的力量,這一點蕭雪慧 、袁紅冰等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範例。中共當局每逢六四忌日的風聲鶴唳、草木皆 兵,則從反面驗證了民主力量的巨大潛能。有鑒於此,我們理當對自己的事業懷抱 更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