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泰國民運勝利看六四悲劇 民聯曼谷分部 那天生 本人曾有幸親身經歷天安門的「八九民運」和泰國的民主運動。泰國的民運成功 了,而中國的民運失敗了,其原因值得反思。對比一下兩者的得失,對中國下一次 民運將是一個有益的借鑒。 首先,中泰兩國的民主運動都是由愛國學生所引發,所不同的是,中國的學潮提 出的都是些不痛不癢的口號,如「增加教師工資」,「改善知識分子待遇」之類帶 有局限性的瑣事,與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無關,所以老百姓罵學生「吃飽了沒事幹 」。直到後來學生提出了「反官倒、反腐敗、反通貨膨脹」等與民眾切身利益有關 的訴求,使民眾有了發洩不滿的機會,他們才奮起參與。形勢迅猛發展到大規模的 群眾運動後,卻沒有一個象葉爾欽或真隆一樣的人物出來統帥,迫使一群沒有社會 經驗的和政治理論水平的學生去充當主角。大屠殺後,中國人被抓的抓,逃的逃, 無人敢奮起抗爭。這就是中國「一轟而起、槍響就散」的民運悲劇。 而泰國學運的訴求一開始就很集中,準確地把握住泰國民眾對頻繁軍事政變和軍 人干政的不滿。他們提出的口號與各在野的各民主黨派提出的政治口號是一致的, 所以學運作用好像引爆的導火索,而精神領袖和民主黨派恰如引爆的雷管,將人民 的力量引爆出來了。當素真拉發佈戒嚴令,開始鎮壓民眾運動時,泰國的民眾和學 生沒有屈服,而是以各種方式進行反抗,使軍隊的鎮壓失效。泰國的民眾每個人都 意識到,他們是在為自己而抗爭,所以他們才敢於鬥爭,不怕犧牲,這是他們勝利 的原因。 動員民眾起來,是弱者戰勝軍人的關鍵。泰國的學生一開始就明確地發動民眾, 所以他們能夠在只有幾千萬人口的泰國一下子集中二十萬人的集會示威,並使交通 秩序有條不紊,這確實顯示出指導者策略有方。而中國的民運,學生一開始就不願 讓人民介入,他們曾一度手拉手組成聯防線,不讓民眾進入遊行隊伍,理由是怕失 去控制。可是到了最後,連學生組織內部都無法自我協調。此時需要的是象葉爾欽 、真隆這樣的領袖,和有社會經驗及政治水準的反對派組織來支撐局面。在這樣的 時刻,沒有統一的運動方針和鬥爭策略,沒有統一的行動,就不可能抵擋軍隊的鎮 壓。 在「六四」的三週年之際,我們又經歷了一場偉大的民主運動,所不同的是這一 次是以勝利告終的。當我們代表中國民聯向泰國爭取民主鬥爭中的犧牲者敬獻花圈 的時候,當我們與千百萬民眾分享著用血肉與生命換來的勝利喜悅時,我不僅想起 了我們苦難的中華民族,更懷念三年前犧牲的戰友與無辜百姓。不過我堅信,我們 在天安門英雄紀念碑前悼念他們的日子也不會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