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鄉愁 更有憂思 《真言》評論員 三月十九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祖國在召喚」的評論員文章,呼籲海外學 人學成歸國,加快中國科技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三月二十日,李鵬在人大會議政府 工作報告中重申「海外留學人員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不管他們過去的政治態度如何 ,我們都歡迎他們回來」。由此可見,中國政府已認識到掌握現代科技人才對現代 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國際間經濟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是吸納人才 的競爭。 從鄧小平南巡講話,到中共中央政治局三月關於加快改革、開放,進一步利用市 場機制,促進經濟發展的決定,到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及李鵬代表政府的表態,人 們能夠感到中共領導層的路線正在發生朝向有利於中國長期穩定和進步的方向變化 ,海內外希望中國進步的人們,廣大愛國留學生對這種變化是歡迎的。但我們同時 也擔心地看到,就在鄧小平南巡前不久,國內曾發生過關於改革開放是姓「社」還 是姓「資」的激烈爭論,甚至就在鄧小平南巡的同時,十年改革的有功之臣鮑彤先 生被捕,其他七名持不同政見人士在北京受到審判,因六四事件而被捕重判的工人 、學生、知識分子仍在受牢獄之苦。得到廣大人民支持和擁護的改革開放路線,在 實際貫徹中常被阻撓,以至今天中國政治局面的前景仍然取決政治老人的壽命。從 德國看,中國大使館教育處仍在處處孤立和打擊代表留德學人利益的自治學生團體 全德學聯,拒絕和六四以來曾公開批評政府並支持全德學聯的柏林、斯圖加特、亞 琛、慕尼黑等地學生會就留學生利益問題進行合作,拒絕和刁難曾參加過民陣和民 聯活動的留德學人的護照延長和更換申請,凡此種種,使海外學人有理由擔心中國 共產黨的政策到底有多少連續性?是不是宣傳上一套而實際中執行又是另一套?「 不管過去的政治態度」,也就是說今天和將來的政治態度還是要管。有許多海外留 學生仍堅持自己對國內外政治大事有不同的看法,今後也不能保證時時事事都要跟 中共中央領導人完全保持一致。所以《人民日報》評論員和李鵬的說詞說到底仍是 一種姿態而已,並不是一個可靠的保證。 海外的留學生已達十五萬,許多人在畢業後,由於專業工作及其他原因,需要在 國外呆一段時間;許多人卻是因為六四以來,對政府的種種做法提出了批評,對保 守後退的政策表示反對,對國內局勢穩定尚有懷疑,對國內的人權狀況尚不滿意, 才推遲了歸國的形成。政府可以宣稱不計較留學生過去的(反對的)政治態度,但留 學生希望政府對國內的同胞採取同樣的寬容態度,釋放因六四事件被捕的人士,實 事求是地對自己在六四事件上應付的責任,向人民作一檢討,這樣才能真正緩解民 意,理順民心,消除留學生及海外人士心中的「六四結」,也同時讓留學生看到政 府真正的誠意。 十八世紀的普魯士是歐洲相當落後的一個農業國,當時的開明君主受啟蒙思想影 響,同時出於在歐洲大陸爭雄的需要,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具深遠意義 的是宗教信仰自由、廢除刑罰、取消對猶太人的各種限制,建立合理的文官制度。 這些改革措施為德國十九世紀的統一併成為歐洲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特別是由 於普魯士對不同宗教信仰的容忍,許多能工巧匠和知識分子紛紛從國外遷來普魯士 居住,促進了經濟和社會文化的發展。有志於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中國領導人, 今天應該拿出比歷代中外開明君主們更多的理性和更大的氣量,寬待持不同政見人 士,提倡以討論而不是以壓制解決歧見,以民主和法制逐步代替人治和「黨」治, 如果政府真正開始這樣做了,海外學人中的多數不會留念此地「梁園」,而將樂意 返回中國,為祖國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繁榮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