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和平演進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低潮後的反思 ·許家屯· 社會主義面臨潰敗 一九八九年中國「六四」事件後,多數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相繼垮台,特別是蘇維 埃社會主義聯邦的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面臨全面潰敗危機,進入有史以來第一 次低潮時期。宣告了列寧、斯大林模式社會主義試驗的失敗。東歐多數共產黨執政 的社會主義國家垮台後,至今經濟上尚陷於困境,還有少數幾個仍由共產黨以不同 形式維持執政的,政治、經濟上也處於風雨搖擺之中。蘇聯解體後,各共和國和獨 立國協的情況,較東歐社會主義各國,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經濟上接近全面崩潰 ,解脫不易,社會、民族矛盾更日趨激化,對內是否會發生新興軍閥、政客挑起的 內戰,對外是否會淪為強權的附庸,都為未卜之天。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在「 六四」事件中,付出了嚴重的政治、經濟特別是道德上的代價後,取得了暫時表面 的穩定。在世界社會主義低潮中,形單影隻,空前孤立。能不能徹底擺脫列寧、斯 大林的社會主義模式,走出一個真正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 義模式之路,挽救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於今日,變空想社會主義為科學社會主義於將 來,使世界社會主義於未來世紀中高潮再現?抑或在基本上固守、或變相高舉列寧、 斯大林模式,置自身於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自生自滅,猶如殘陽之任其沒落,成為全 世界不同階級人士共同關心的大事。 需要重新認識世界 中國「六四」事件後,隨之相繼發生的概稱為「蘇東波」現象,帶來了兩大變化 。第一,從蘇聯的誕生,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產生了社會主義陣營以來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營之間,半個多世紀的冷戰局面基本結束。一個各種 類型國家之間,多元化的和平共存、和平對話的新局面,開始出現。加之海灣戰爭 的影響,人類對現代化戰爭有了認識和戒心,增加了這新局面成長的因素。這個新 局面的出現,可能是人類開創長期和平共存、和平競爭、和平演進的新世紀開始;也 是從此結束暴力競爭、相互殘殺、有異於低級動物時代的轉折。這樣就促使世界上 一些社會主義的理想主義者,開始了對世界未來的新探索。那些仍然當權的某些社 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人或社會主義者,也不得不進行反思,應否放棄那些不符合客 觀實際規律的僵化教條,探索新生之道。對資本主義學者及政治家而言,他們中也 會有人在歡欣之餘,冷靜析觀資本主義制度的利弊,正視未來。以上種種動向,不 會不關係著世界未來發展的命運,在一定時期影響人類社會的前景抑或是暫時的倒 退。 一些共產黨人,社會主義者,在「六四」和「蘇東波」事件前後,特別是以後, 面對兩個世界殘酷現實的對比,使他們開始了重新認識資本主義,重新認識社會主 義,重新認識世界的思想活動,探索人類社會逐步發展的新的歷程。他們的這種比 較探索,逐步使他們肯定一些經過人類實踐檢驗合乎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的東西。 這必將使他們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合乎社會實際,合乎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從空 想趨向現實,這將是發展當代馬克思主義的開始,這種發展或將推動人類社會發展 的新的思想體系的誕生。 且慢宣告共產主義滅亡 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地球上這些已經發生和將要發生的巨大變化,正在 改寫世界形勢和人類歷史,改變人類探索自身演進的進程。極有可能,人類將會把 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以及整個二十一世紀,視為一個奠定人類和平演進的 時代。 「六四」及「蘇東波」事件相繼發生後,比較流行的看法,是共產主義、社會主 義的試驗失敗了。整個共產主義集團 、國家多數崩潰了,僅餘的幾個,其滅亡只是 時間遲早的問題。英國前首相撒切爾(戴卓爾)夫人早在一九九零年東歐巨變後, 在英殖民國家聯邦會議上宣告世界共產主義滅亡的言論,可為代表。這種極為煽情 的看法,是欠缺理性的。 社會主義從理想到實踐,才經歷百餘年。社會國家的出現,從蘇聯開始,僅七十 餘年。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主義世界性的運動進入高潮時期。東歐出現了眾多社 會主義國家,南美、北歐、中東、非洲、亞洲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社會主義國家。 特別是社會主義中國的誕生,成為這個思潮和運動的頂峰。這一階段,人類把社會 主義理想變為實際行動,規模空前,勢不可擋。雖然蘇聯和中國都堅持自己的社會 主義模式是「正宗」的,實際上則存在多元化模式的探索。資本主義世界在同時期 ,特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經濟危機深化而引來的思想和社會動盪,嚴重威脅 著資本主義的生存。以美國論,一九二九年爆發經濟大蕭條前後,社會對資本主義 前途,瀰漫著一片悲觀、絕望的情緒。著名作家、評論家W。弗蘭克在一九三二年說 :「世界陷入危機之中,不能浪費時間,要在今天為革命的明天做好準備,否則它可 能來得太遲了,無法把人類從資本主義戰爭的死亡中拯救出來,更可怕的,無法把 人類從資本主義的精神梅毒中拯救出來。」當時美國有幾十名資產階級著名作家、 教授、評論家、記者聯合簽名發表「文化與危機」宣言:「資本主義是文化的破壞者 ,而共產主義力求拯救文明和文化遺產,世界經濟危機正在把它們拋進深淵。「宣 言號召「推翻造成這一切危機的制度」。這和當前世界上,某些人視當前社會主義 世界發生的事件的看法,何等相似。 羅斯福新政採用了共產主義 世界資本主義思想和實踐,從其發生到成長,歷經三百餘年。在其開始到現在, 經歷了反覆、坎坷、艱辛的歷程。它不僅有過反封建注意復辟與反覆辟的鬥爭。更 多是經歷經濟週期不同規模蕭條的折磨。人們為其生存和發展,不斷探索,不斷進 行調整和變革以延續其生命。美國在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二年經濟大蕭條危機後, 出現的羅斯福「新政」,是針對當時經濟蕭條、社會動盪的調整和改革,取得了顯 著的效果。大戰後出現的眾多社會福利資本主義國家,大都採用了類似的做法,不 同程度地使社會生產力得到新的增長,相對緩和了內部的社會階級矛盾,穩定了社 會秩序。當時,美國以至世界上不少資產階級學者及政治家,認為羅斯福「新政」 ,是在美國採用了共產主義的理論,推行共產主義的政策。但事實是,這樣做並未 改變美國資本主義本質,反而使美國資本主義獲得新生和更強大的發展,並將資本 主義世界從低潮引向新的發展階段。重提羅斯福「新政」思想成功的實踐,給予人 們的啟發之一:採用「他人」的處方醫治自己、健壯自己,看似被「他人」和平演變 ,實是自身的進化。啟發之二:人們對有三百餘年經歷的資本主義世界問題認識偏差 的經驗,在認識只有百餘年經經歷的社會主義世界當前問題上,須引以為戒。自然 的探索,都是從無知、到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的過程;人類對社會進化的探索,和 對自然界的探索一樣,今天實際上仍處於知之甚少的階段,人們不能因一時表面現 象,對之匆忙、感性判斷;或者盲目樂觀,或悲觀失望。應警惕雙方各僵持教條,使 人類多付代價。 事實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思想與制度,長期共存於當代,它們互相比較 誰優誰劣,窺測對方。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世界資本主義面臨存亡之秋,資本主 義世界的學者及政治家,在阻擋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演變之際,衝破意識形態限制 ,採用對方某些合乎自己生存和發展的思想和實踐經驗,補身醫世,獲得新生和新 的發展,他們並未因此改變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性質,但也為資本主義增添了社會 主義的因素和色彩。其前途雖難預測,但確為人類進化提供了新的探索途徑和經驗 ,這種和平性質的變化,不論尚存多少弊端,卻是人類社會前進的變化。「和平演 變」詞意不盡符合此種變化之實,「和平演進」詞意則符合此種變化之質。一字之 差,性質立異。資產階級學者及政治家創立的這個經驗,是當今馬克思主義學者和 政治家值得認真思考是否採用的財富。 社會主義的低潮不是死亡 社會主義思想和國家的產生和歷程,從人類的歷史長河看,還很短,很年輕。其 欠缺經驗、不成熟,是不可避免的。它的發生、發展歷程,如資本主義的發生、發 展歷程一樣,必然是一個反覆、坎坷、艱辛的歷程。人類為探索社會的進化,為之 付出代價,不可避免。人們的主觀願望,代價最好不付,少付。但幾千年人類有記 載的歷史說明事實是不已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當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低潮 現象,是列寧、斯大林模式社會主義思想和實踐失敗引來的。只能說是列寧、斯大 林模式的失敗。但不是,也不可能是整個社會主義理想和實踐的了的結、死亡。它 和人們認識資本主義的歷程同樣,是人類社會進化歷程中一種必然現象。 六四事件是要求全面改革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現當權某些人士中,認為「六四」和「蘇東坡」事件, 是資本主義世界對社會主義國家實施和平演變的結果。他們對當代社會進化的新經 驗缺乏認識,更重要的是他們違背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規律,不 主要從自身病樹尋根,而強調外因,因果倒置,藥不對症。其結果不但不能挽救世 界社會主義運動於既倒,更會使他們陷於「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的境遇,是極 不明智的。 「六四」事件和繼而發生的「蘇東坡」現象,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 緩慢、停滯、以至倒退,經濟危機引發成嚴重的政治危機。相反,資本主義世界卻 在同時期取得較大進展。外在的影響是重大的,但非主要的。「物先必腐,而後蟲 生」。自身健康強壯,發展正常,自能驅病辟邪。中國「六四」事件的發生,是在 中國經濟改革取得初步效果,遇到困難,主張改革的領導人遭受攻擊,危機身位;種 種跡象,顯示政治改革無望,經濟改革倒退在即,因此, 代表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 義健康力量的胡耀邦受挫去世,出發了群眾從憂慮中起而行動。首先是最敏感的知 識分子、學生;繼而是在經濟改革中的得益者、企業管理人員、個體戶;以他們為主 ,演進成為全民性要求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實行全面的、深化的、政治的、經濟 的改革。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外的影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不能說成是主因。東 歐一些國家在長期進行而不見成效,政治、經濟危機日益深化的情況下,特別是蘇 聯的經濟改革不見成效,政治改革過急,深刻的經濟危機觸發深刻的政治危機,促 成自我連鎖式的瓦解,絕非外力可以左右的。總之,其主要原因,是列寧、斯大林 的社會主義模式,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今天它的退出歷史舞台,是客觀規律的必 然。 東歐蘇聯的演變性質 東歐前社會注意眾多國家變化,確實是棄社會主義而改行資本主義之道,是資本 主義在這些國家的復辟。變化的成因,是列寧、斯大林模式社會主義的試驗,雖然 見效於一時,最終未能解決國泰民安的問題,帶來深刻的經濟、社會政治危機而不 能自拔。也有少數國家共產黨人及其政黨,臨危而有所醒悟,拋棄了列寧、斯大林 模式,從事新模式的探索。其前途如何現尚不可測,但不能視為是資本主義在這些 國家的復辟。戈巴喬夫(戈爾巴喬夫)在前蘇聯的政治、經濟改革,也是屬於放棄列 寧、斯大林模式,進行新的探索活動。他的這個探索失敗了,其經驗、教訓是深刻 的。葉爾欽(耶爾律)當前奉行的變革,是屬於何種性質,現在還待進一步觀察。其 他共和國的變革是否與俄羅斯同樣,也有待具體觀察,具體分析。前東歐社會主義 國家兩種性質的改革共生的情況,會在前蘇聯今獨立國協同時存在,這種估計可能 與事實比較接近。 資本主義補課實屬必要 馬克思關於社會主義誕生的學說,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基礎上產生 的。原蘇聯、東歐及中國社會主義國家,卻多是在經濟比較落後,甚至極其落後的 小農基礎上產生的。「先天不足」普遍性的存在,認真的馬克思主義者,都考慮有 實行資本主義「補課」的必要。在毛澤東頭腦冷靜時期,一九四五年「論聯合政府 」政治報告中,曾有過清醒的論述:「有人奇怪為什麼共產黨不但不怕資本主義,反 而要在一定條件下提倡它的發展。」「中國不是多了一個資本主義,而是多了一個 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反之,我們的資本主義是太少了。」毛澤東當時認為中國的 資本注意是「太少了」,顯然主張要有更大的發展。劉少奇在新中國成立後,認為 資本家「剝削有功」認同毛澤東的認識和主張。他們這種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符 合中國實際的思想,可惜在不久「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被毛澤東自己所否定。 毛澤東、劉少齊實際上當時都提出了一個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必然發展資本主 義的命題。所謂一定條件下,按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中的思想,主要是指要在 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 資本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公私兩利,勞資兼顧 的政策,是這種思想的體現。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政治、經濟改革 的主張,雖然迴避了發展資本主義命題的公開提法,卻正面提出以公有制為主,發 展一定程度的私人所有制,作為「補充」這樣的思想、決策與實際雖然仍有較大的 距離,但與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以後的思想、政策相比,是很大的進步;比較接近毛澤 東、劉少奇早前的思想。「補充」的提法,如果為了減少黨內的阻力,作為「補課 」的第一步,從策略上考慮,未嘗不可。據我所知,當時根據「摸著石頭過河」的 指導思想,胡耀邦、趙紫陽主張對私人所有,即個體戶及私營企業的發展,不要匆 忙定限,視其發展再酌。態度是事實求是的。 改革就是資本主義補課 回顧鄧小平提出政治、經濟改革、開放的同時,黨內外曾有一些人醞釀中國社會 主義建設,需要發展資本主義,實行資本主義「補課」的思想命題。這種思想,是 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實際進行考慮的,與後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 會主義」的思想,命題是相一致的;是符合毛澤東、劉少奇那時的思想。一種思想、 行動在醞釀過程中,出現多種多樣的看法和主張,這種多元化的現象,是事務發展 的必然現象。惜未能加以引導,而貿然制止,使中國的改革不能進入坦途。 東歐、蘇聯眾多社會主義國家瓦解後,人們對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當權者中有 較正確的反思,接受教訓,在經濟改革上有深化的行動,較為興奮;唯其不徹底性仍 在,在政治上的改革仍僵持未變,極為擔憂。至今,他們中仍有些人無視社會改革 發展和和平演進的新趨勢,反視為敵對勢力對自己的和平演變,置身於歷史被動之 中。 私有制,自由經濟、市場經濟,一般稱之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特徵:平等、自由、民 主,一般概括為資本主義思想和政制的特徵。這些在資本主義社會人們認為進步和 共識,社會主義中卻長期視之為無政府、無出路的經濟體制;為資產階級少數人服務 的思想和政治體制。 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付酬,一般概括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特徵,共產黨領導的 無產階級專政,或曰人民民主專政,一般概括為社會主義的思想和政治體制。這些 在列寧、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國家中,人們認為進步的共識;資本主義社會中視為 抑制人們個性發展的,走不通的經濟體制,集權、獨裁的思想和政治體制。二十世 紀中,兩種思想,兩種政治實體長期共存的實際,為了各自的生存發展,雙方都不 同程度地不自覺或較自覺地,被動或較主動地相互比較及相互競爭,相互吸納了對 方一些思想和實踐經驗,不同程度地發生了某些變化,直到列寧、斯大林模式的失 敗。這種以和平方式、物竟生存式演進的過程,為人類未來提供一個和平演進的經 驗,值得人類社會重視,予以倡導。 社會主義要吸納自由經濟經驗 資本主義為克服其經濟、政治困境,免受社會主義威脅,吸納採用了經濟計劃管 理的某些思想和實踐,實施了國家對經濟一定程度的,某些方面的行政、法律干預 ,相對加強了對國家、國際間的經濟管理和控制,減少了經濟活動中的無政府狀態 ,他們實施的反壟斷法,累進稅法、遺產稅法,對社會財富壟斷現象實行某種程度 的重新分配,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社會福利政策。他們採用了這些基本屬於社會主義 的思想和政策,相對減輕了經濟發展週期不景氣的影響,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生存、 發展創造了新機,減少了社會不安定的因素,緩和了社會階級矛盾,卻並未改變其 資本主義的社會 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汲取自由經濟,市場經濟的某些經驗,發展商品經濟, 發展一定程度的私有經濟,以改善社會主義經濟的管理、經營,克服困難,進一步 地發展社會經濟,已不是理論上的設想,在實踐中也取得初步效果,證實是可行的 。 江蘇經驗回顧 中國江蘇省在七十年代發展鄉鎮企業(當時人民公社仍未解散,名為社隊企業)。 廣泛採用集體所有制形式,在國家計劃之外,廣籌資金,自設項目,小於政府所規 定的投資標準,如項目大於政府所規定投資標準,則分期上馬,即「上有政策,下 有對策」的一種做法。基本上自己投資,自尋原材料,自尋銷售市場。作者在一九 八三年春節期間,向鄧小平匯報工作時稱:江蘇發展工業的路子,與全國不同,坦承 「鑽了政策的空子」,以中小為主(占當時全省工業企業的百分之九十八以上),以 輕工業為主,以集體所有制為主(全省當時工業企業中,集體所有制佔百分之六十有 余)。因當時中央已經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但實際上市場成分,全省 約佔一半,愈到基層,市場比例愈大。太湖區不少社隊幾乎全屬市場經濟成分。當 時全國對鄧小平提出的經濟五年翻一番的打算,議論紛紛,作者向鄧小平匯報,江 蘇當時施行這些做法,不到六年,全省經濟產值已經翻了一番。工業產值,由全國 第三名,在一九八零年跳到了第一名,超過了上海。全省工業產值也躍居全國第一 名。第二個翻一番,估計不需五年,即可以做到,鄧小平當時聽了很興奮,高興的 說道:「看來,市場經濟很重要!「趙紫陽當時在四川省任共產黨的第一書記,也帶 全省地、市黨的書記和市長、地區專員來江蘇參觀,離去前趙紫陽向作者建議:「在 現有基礎上,可以考慮進一步的改革」。四川省後來果然走出了作者在江蘇沒有走 過的新的一步,更大的一步。作者當時在江蘇這種沒有理論指導的、沒有稱為「改 革」的實踐,對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有無什麼影響,作者不敢推測:但鄧小平在 中國大地上十多年的實踐,在理論上、在實際上、遠較江蘇時間深遠得多的做法,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 ---是鄧小平經過改革實踐,認識上的飛躍。鄧小平最近重提在中國「造幾個香港」 的主張,這是他認同市場經濟,是中國經濟改革會有新的發現的徵兆。在開發海南 島特大經濟特區問題上,作者曾寫信向鄧小平建議,「採用香港經驗、財力、人力 開發海南特區。」並說明香港自由港的經驗,主要是指商品進出口自由、資金進出 自由、人員進出自由。採用低稅制及政府對經濟發展的不干預。建議開發海南特區 時予以考慮。鄧小平當時將信批給趙紫陽辦理,不久即促成海南經濟特區---海南省 政府的成立,並同意試辦洋浦開發區。 中國資本主義還是太少 中國採用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濟的經驗,已經取得初步效果,其所以不能獲得進 一步的更大的發展,在於認識上、實踐上、對私人所有制的發展,還停留在「補充 」階段,未能衝破。確認當代中國資本主義還是太少了,需要有一個「補課」階段 ,需要有更多的私人資本的發展,更大膽放手運用資本主義經驗的階段。特別要提 到的,是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的關係。社會主義國家採用資本主義發展經濟的某些 經驗,實行經濟改革,已非三年五年載之事。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國已進行了數十 年,雖有某些改善,終未能避免國家之改變;蘇聯經濟改革時間也不能算短,但一事 無成,反致蘇維埃聯邦瓦解。中國經濟改革雖初見效果,仍不免「六四」事件的發 生。眾多社會主義國家的變色,以及雖仍堅持社會主義,但身居危城的諸國,共同 存在的問題,是思想上以及政治上的教條僵化;列寧、斯大林社會主義模式,或多或 少、或深或淺地存在和影響,使它們的上層建築不能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需要,阻 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必須適當地、有步驟地進行思想上、政治上的改革,使上層 建築符合上層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平等、自由、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體制,是資本主義在它的發生、發展過程中, 與封建主義思想及體制不斷鬥爭、發展起來的,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在當代,如仍 視其為資產階級所有,只能為資產階級服務,無視工人階級、中產階級使用它和資 產階級鬥爭,維護和爭取自身利益的現實發展,不符合當前社會實際。由於歷史和 社會的局限,這些思想和制度,其不完善、存在弊端是必然的。事實上,在它發展 的過程中,資產階級也在其基本階級和社會其他階級、階層的影響和壓力下,不斷 地進行調整和改革。資產階級從改善本身處境和尋求更多利潤出發,不論其自覺與 否,卻不斷在增添它為全人類服務的因素,這種資本主義社會和平演進的現象和規 律,雖然距改變資本主義社會還言之過早,但值得人們重視它的繼續演進。 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基礎上產生的,但事實上並不是在資本主義廢墟上產生的 ,從二十世紀起,兩種社會制度國家同時存在,今後仍可能長期共存。這種現實規 定社會主義國家不僅需要對資本主義世界過去發展的經驗批判繼承,更需要不時地 批判吸納其新的經驗。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思想和經驗,有所批判,有所揚棄,有 所繼承,有所吸納,經過吐故納新,有所發展,是人類思想發展的規律,真正的馬 克思主義者,應該自覺地加以應用。社會主義經過批判地繼承吸納,可以使其昇華 為社會主義的更為平等,更為自由、民主的思想和政治體制,「青出於藍而更勝於 藍」。列寧、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思想,歪曲了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資本主義 的思想和經驗也積極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發展人類文明的一面,醜化了它 具有負作用和弊端的一面,不是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實事求事的正確態度。事 實是,列寧在蘇維埃建立了初期,在這方面也沒有發展到後來,特別是斯大林那樣 。毛澤東早期的思想,也和後來發展的大不一樣。自我設限,故步自封,脫離實際 ,脫離群眾,付出的代價夠大、夠慘痛了。 希望鄧小平深化改革 鄧小平最近說:「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社會主義變了 ,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 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是當代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思想、理論上的又一飛躍 。人們希望鄧小平、中國共產黨人能以此綜觀資本主義的全面經驗,取彼之長,補 自己的不足。「拿來」用於社會主義的鞏固和發展。 回顧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代表大會第三中全會制定和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路線, 實行經濟上的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社會主義經濟得到很大發展,國家實力、財富有 了較大增長。人民生活也得到較多的改善,黨和政府因而取得人民特別是農民較前 為多的信任。但政治改革踏步不前,經濟改革開放中又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爆發了 「六四」事件,這顯示人民對改革不足的不滿,也顯示了人民對黨和政府深入改革 的企望和督促。不幸的「六四」事件,中國共產黨和政府沒有如蘇聯和眾多東歐共 產黨及政府一樣趨於瓦解,實多賴十多年來經濟上改革開放取得初步成效所致。當 代社會主義世界出現的兩種現象「蘇東波現象」和「中國六四現象」,實際上反映 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當前鄧小平堅持深入改革的思想和決策,得到 人們和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和擁護是可以理解的。人們希望鄧小平深化改革的思想更 能涉及政治、思想等其他領域,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也只有這樣,才能鞏固 和發展中國和當代社會主義,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兩種社會體系都要和平演進 自然,人們也需要從東歐某些國家,特別是蘇聯在進行政治改革的失敗經驗中汲 取教訓。不從本國具體條件出發,不顧及事務發展的條件、步驟,全盤照搬,過猛 用藥,結果事與願違,僅促「病人」早亡,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也要盡可能避免。 總之,和平演變,當今以意識形態區分現實社會的人們,給予的內涵,褒貶不一 ,實質相同。一方系指社會主義國家「走資」,演變成資本主義;一方系指某些國家 在外來勢力干預下,實現了資本主義復辟。 和平演進,其內涵是視人類不同性質社會的實踐及其思想,凡能促進社會生產力 發展,促使人類文明、社會進化的,均為人類的共同寶貴財富。當今兩種主要意識 形態和實踐同時存在,雙方如能主動和平地為人類社會進化相互競賽、發展,是人 類明智的表現,人類社會的福音。羅斯福「新政」是資本主義國家成功進行和平演 進的典型。鄧小平的經濟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進初步取得成果的典型 。兩種和平演進性質雖異,促成生產力發展,社會進化則基本一致。處在當前世界 社會主義運動低潮中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學者、政治家們、值得深刻反思,檢驗自 己的思想和實踐,變被動為主動,有所取捨,有所前進,敗中求勝。 兩大不同社會思想和制度長期互相比較,相互吸納,和平競爭的過程,是人類社 會發展,趨利避害,各自鞏固,發展自己或延長自己命運的過程。是人類進化的過 程。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資本主義體制中有社會主義因素 ,社會主義體制中有資本主義因素,在一定階段內,不會改變雙方屬性;長期發展看 ,一定會有所變化。這種變化主流是人類社會的進化。這種變化主流是人類社會的 進化。兩種思想和實踐長期的相互影響,相互消長,未來社會質和量的變化,即使 今天我們不做任何斷定,一定是社會主義的新生或是資本主義的延長,以至是其他 什麼主義出現,越變越有利於人類幸福,應是主要趨勢。不利於人類扶犁變化的出 現,一定是暫時的,決不會成為歷史發展的主流。人類對社會發展規律,自然界發 展規律的認識日益深化,教育的日益普及,政治體制日趨民主、完善,人們將在更 為平等和自覺基礎上得到更多的自由,不斷促使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創新;這些發展 ,又從而加快人類對社會和自然認識的深化。實踐深化的進程,保證和促進人類的 文明進化。人類今後以武力、暴力演變解決矛盾爭端的可能範圍將越來越小,機遇 也將越來越少;和平演進將日益成為社會進化的主流。在一定時期內,人們還不會完 全放棄武力、暴力這一手段(武力「演變」,使歷史發展停滯、倒退:也可以「演進 」,使歷史前進,視「武力」的性質而定),但備而少用,從「後備」到「少備」、 「精備」到「備而不用」。主要用和平手段來解決人類爭端,相信終將會發展成唯 一手段。人類這種和平演進的可能,已見端倪;最終實現,是人類共同夢想。夢想成 真,可能已經開始。□ ([注]:小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