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坐鎮北戴河策劃「十四大」 ·何 頻· 不管中共對外如何宣傳鄧小平「龍體康安」,但八十八歲的鄧小平如今在北戴河 只能望水興歎。無論是作為當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權柄魔術師,還是紫禁城呼風喚 雨的新皇帝,他都無法改變「只是近黃昏」的自然規律。儘管如此,他仍然不願放 棄最後的一個機會,今年以來的一系列不尋常舉動,都是為了即將召開的「十四大 」能依照他的意旨運行。 「六四」之後,中共中央作出了取消移署「夏都」的舊例。但老鄧壓根兒就不把 這個「第三代核心」的「新規定」放在眼裡,他每年夏天依舊帶著家眷浩浩蕩蕩駐 紮在北戴河。也就因此,每年夏天,中共的最高決策中心還是在北戴河。尤其是今 年,北戴河更為熱鬧,自從鄧小平七月十五日抵達北戴河以後,中南海就顯得無足 輕重了。老百姓的注意力集中在巴塞隆納奧運會,對所謂「北戴河會議」毫無所知 ,也毫無興趣,弄權者卻沒有這份閒心,不敢不注意北戴河的風向標。 目前,中共內部各派勢力圍繞「十四大」的路線確定和人事部署正進入肉搏階段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非正式的北戴河巨頭聚會(海外報刊紛紛傳聞的所謂「北戴河 會議」,並非中共中央全會,而是部分政治巨頭的聚會,當然這種聚會比正式會議 更具權威性)之後,正式的中央全會將於八月下旬或九月下旬舉行,希望能先在中 央各部委、軍委各總部和大軍區、省市領導會層面達成妥協。「十四大」正式會議 最早也要在十月下旬才能召開。雖然我們尚不能確定中共核心層人士的最後定奪, 但其基本傾向已露端倪。 名義上,「十四大」籌備小組掛帥者是江澤民,主要成員包括李鵬、喬石、宋平 、李鐵映、丁關根、楊白冰、溫家寶、呂楓等。籌備小組下設若干係統,包括統籌 指導中央和地方、軍隊換屆選舉;起草「十四大」政治報告;列出政治局、中央委 員會淘汰名單;擬定「十四大」代表名單和中央領導層候選人名單;會務安排等。 目前各個小組均進入「緊急狀態」。本文主要報導、分析「十四大」《政治報告》 起草、代表選舉、政治局新班子組合計劃、江李體制的變化,以及中央委員會淘汰 情況。 《政治報告》基調:「市場經濟」·機構改革·鄧小平路線 《政治報告》毫無疑問是中共政治走向的集中反映,所以每一次黨代會籌備期間 ,《政治報告》的起草、修改之難度並不亞於中央委員會人事的安排。 「經濟救黨論」作為「十四大」的基調早已確定,但具體在「十四大」上江澤民 將作的《政治報告》中如何闡述,還要看誰來負責文件的起草了。今年以來,中共 中央、國務院先後數次組織了有關政治報告的起草會議,除江澤民、李鵬、喬石、 丁關根、楊白冰外,參加討論的還有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溫家寶和副主任曾慶紅、 中央軍委紀委書記王瑞林(鄧小平秘書,原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中共中央研 究室主任王維澄、國務院政策研究室主任袁木、國務院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總幹事馬洪、國家計委副主任桂世慵、中宣部副部長龔育之、《人民日報》總編輯 邵華澤、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鄭必堅、劉國光等人。具體主持起草的是溫家寶。 《政治報告》寫作班子根據最高會議討論的情況,今年以來已對《政治報告》作 了四、五次幅度極大的修改,前後稿件相比,內容、調子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草 稿已分送政治局、中顧委、中央委員會、中央軍委、中紀委、各省市自治區負責人 和各大軍區負責人徵求意見。報告的突破點是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確立改革開放的主導地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提出了鄧小平思想和路線。 據悉,「十四大」籌備小組顧問薄一波看了《政治報告》草稿評論說:「看樣子 ,市場經濟是中國最後一個瓶子,一捅就破,我搞一五六項目時(中共第一個五年 計劃)總共才二億美元,當然計劃;現在改革開放後,就是幾百億、幾千億美元, 你計劃得了嗎?看來出路還是市場經濟。」 全國人大委員長萬里則說:「如果不確定市場經濟方向,就不足振奮人民的改革 熱情。」 傾向保守、政績平庸的江澤民,日前亦說:他最近看了許多書,其中包括英國人 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中國未來的出路就在市場經濟。 六月二十八日,原上海市市長、現中共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在「上海 經貿投資洽談會」上致詞時表示:現在大陸正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改革的中心課 題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市場經濟是有領導的,有一定的目標。從二次大 戰後,純粹的市場經濟根本不存在,亞當·史密斯的時代過去了,現在大陸是在既 發展生產力、又能夠有領導,並走向正確方面和合理的資源配置,使人民能夠得到 更多利益。 與此同時,中共宣傳工具開始發動一連串強而有力的輿論攻勢,其中尤以《解放 軍報》、《經濟日報》、《人民日報》所發表的四篇文章最具代表性。 以「皇甫平」、「吉方文」系列文章引人注目的《解放日報》,六月二十二日及 七月六日分別發表了《論改革開放姓社不姓資》、《論換腦筋》。前者說中共「面 臨著一個仍然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僵化、封閉的市場經濟體制,不來個『第二次革命 』不能變革這種僵化、封閉的體制,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就不能發展,社會主義制度 就不能鞏固,社會主義的紅旗就不能高揚」;後者說,鄧小平視察首鋼時說出了「 換腦筋」這句話,但要換什麼腦筋呢?「從根本上說,是要我們從傳統的計劃經濟 意識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觀念。」 代表國務院立場的《經濟日報》,七月十一日在題為《社會主義也應搞市場經濟 》的文章中,除了把蘇聯、東歐共黨集團的崩潰歸結為「長期內搞高度集中的、僵 化的計劃經濟模式」,而且明確地指出中國癥結所在,「無一不同我們經濟尚未完 全擺脫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市場經濟得不到充分發展有關。」 「六四」後一直堅持僵化立場的《人民日報》,最近也因社長高狄遭到中共高層 嚴厲批評而不得不「有所表示」。七月四日《人民日報》的《論解放思想》一文說 :「搞社會主義不發展生產力不行,發展商品經濟不尊重價值規律、發揮市場經濟 不行。」 根據目前的情勢,中共「十四大」的路線將會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拍板而定,至 於其具體政策也將於「十四大」時一併揭示。這是中共建政四十年在經濟體制上最 具歷史性意義的轉變。 鄧小平尋求領導地位的「合法性」 「十三大」最引人注目的是強調政治體制改革,黨政分開,「十四大」的《政治 報告》雖然也談到政治體制改革,但所講的只是政府機構改革的實施問題,表面看 來,並不具備重大理論意義。不過,國務院將出現大批機構關、停、並、轉,有利 於削弱中央集團,形成「小政府,大社會」的局面,等於使社會擁有了更大的活動 空間。 據說,中共內部對《政治報告》中將「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市場經濟」改為「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的提法,強調機構改革,目前爭議不大。但是,不少人認為提「鄧 小平路線」或「鄧小平思想」似有不妥,有個人崇拜嫌疑。 鄧小平年初南巡發號施令之後,他在中共黨內外領導地位的「合法性」受到質疑 ,其中一些強硬派以他沒有任何領導職務而抵制鄧小平的新一輪改革運動,以至鄧 小平的構想受到極大的阻力。 於是,鄧小平在改革派和中共元老中尋求支持其領導地位的新途經。 六月中旬,鄧小平在家中與中共實權人物聚會,談話近兩個小時,在場的有江澤 民、李鵬、喬石、李瑞環、丁關根、薄一波、宋任窮等。鄧小平說:「有人說我講 多了,我的話不是多了,這兩年你們看的很清楚,我們總不能天天講反和平演變, 經濟上不去,國力強不起來,要反也反不動,只好讓人家來和平演變。不要說人家 來,我們人民自己也要和平演變。我這是說多了嗎?」江澤民當即表示,「十四大 」上,我們一定會堅持你的思想和路線。 「鄧小平思想」最早是由政治局委員、四川省委書記楊汝岱提出的,後來李瑞環 又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呼籲要宣傳鄧小平的路線。全國各地的輿論機器立即進行 了緊密配合,報刊發表評論,理論界出版專著,導演籌拍電影,一切皆以鄧小平為 核心。 另外,由鄧小平愛將溫家寶主持的《內部通訊》上刊登了聶榮臻臨死之前的一席 講話:「現在的問題凡是我們老的一代,當然比我年輕十歲、二十歲的也有,他們 用馬列主義教條來頂小平思想,用不適於經濟發展的舊意識、舊習慣那一套來阻礙 我們的工作。我向中央提過建議,黨的決議,『十四大』的工作報告,要實事求是 的寫上鄧小平思想,我是共產黨員,我要投上一票,完全贊成。」 雖然目前鄧小平和改革派暫居上風,但政治報告仍將在各派的鬥爭中、妥協中在 作修改,如此反覆幾次,改動到最後定稿時,還會發到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和黨外 八大民主黨派知名人士徵求意見。直至「十四大」召開前夕才可定稿付印成文件。 二千名「十四大」代表有左有右 根據中共中央去年十二月發出的文件所規定的代表名額分配數量,中央機關、軍 隊和地方大都選出了各自的代表,總人數約兩千,其中省、市、自治區一千二百多 名,中央直屬機關、中央國家機關四百多名,軍隊二百多名,機動代表一百名。 早在去年十二月九日,中共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省市自治區組織部長會議,詳細討 論了「十四大」選舉代表的時間、名額分配、組織比例、候選人提名條件、代表選 舉辦法和其他有關選舉工作的要求等。宋平在會上說:「代表」盡可能廣一些,要 充分醞釀,各部門要把好關,上級審查要謹慎,要嚴格。 依這次討論的結果為藍本,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黨的十四大代表選舉工作通知 》。隨即,全國各地省市自治區、中央國家機關、中共中央直屬機關、軍隊各總部 兵種和大軍區開始換屆選舉工作。整個工作從今年二月開始,其代表的比例分配, 以各級領導幹部為主,佔百分之七十左右,其次是專業技術人員和各個系統的先進 模範人物。並適當增加少數代表和婦女代表的比例。 需要指出的是,依照以往慣例,各選舉單位的「代表分配名額」,比例相差懸殊 。如中共中央直屬機關每兩百名黨員中約有一名「代表」;國家機關每千名黨員中 約有一名「代表」;而地方省市自治區兩至三萬人中才有一名「代表」。而且中直 機關比例高卻不熬分配,可能佔用地方的名額。過去的「十三大」就出現了這種情 況,如趙紫陽的「代表資格」是由四川省選出的,鄧穎超則由河南選出。軍中「代 表」的名額佔百分之十強,約佔二百五十名左右。這次情況略有變化,地方代表有 所增加,而且近半數在五十五歲以下。 這次代表的選舉工作,在地方和軍隊都比較順利。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卻出現了 許多戲劇化場面,左右兩派均有不少知名人士落選,「左」有王忍之、高狄、萬紹 芬、徐惟誠等人,「右」有胡啟立、閻明復等人。而國務院發言人袁木、文化部代 部長賀敬之、國家教委原副主任何東昌、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廣播電視電影部長 艾知生等極左分子均已成為「十四大」代表。知情者分析,原因主要有四點:第一 ,陳雲、宋平等人對組織系統的控制力並不弱於鄧小平;第二,按照中共的慣例, 一些重要機關的領導人可成為黨代會的當然代表;第三,以上這些人,多直接控制 著本系統的黨代表選舉工作,例如李錫銘,就直接領導了北京市的「十四大」代表 的選舉工作;第四,鄧小平本人並不希望其他派系完全消失,否則,他作為「權力 平衡大師」就失去了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是否當選為「十四大」代表並不是界定其政治前途的唯一標準。 現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許多實權人物就不曾當選過黨代會代表或中央委員;中央 委員也不一定從代表中選出。另外,一部分未選上代表的人可以以「機動代表」的 名義參加「十四大」。 人事調整新方針 「十三大」的原則是「進一步實現黨的領導核心年輕化或比較年輕化」,中共中 央領導層年齡在四五十歲或六十歲為主,「目的是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是政治 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自從九一年中共醞釀「十四大」會議以來,就圍繞人事 調整的原則發生了激烈的爭執,較大規模的回合已有了三次。 第一個回合: 早在九一年八月一日,強硬派掌握的《人民日報》就專門為此發表文章,標題即 是《德才兼備,以德為主》。文章說「明年就要召開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屆時黨的幹部又面臨著一次高層次的新老接替問題……按照德才兼備,以德為主的 標準,其中一些佼佼者要被選進中央委員會,來掌握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權,這是 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永遠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組織保證」,「老幹部的第一 任務是選拔青年幹部」。 在十二月召開的全國組織部長會議上,呂楓和宋平先生先後重彈舊調。呂楓在首 天會議說,「領導班子調整」,「把德放在第一位」。宋平十二月十三日在與組織 部長們座談時更明確指出,「我們考查和任用幹部要堅持黨的路線,堅持德才兼備 的原則,要注意考察幹部的政治立場和關鍵時刻的表現,考察幹部的思想品德和工 作才幹,在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中是否作出顯著成績、要重視從有實踐經驗的人中 選拔幹部。」 「以德為主」的選人原則與鄧小平的「經濟中心論」,即「以階級鬥爭為主鞏固 無產階級專政,則專政難存。以經濟建設為主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則專政長存」的 策略有明顯衝突。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的上海《解放日報》一系列文章,其中一篇就 公開抨擊了以德為主的觀點,文章指所謂作為選人標準的德,其實是要求幹部「忠 」,是一種「奴性思想」。 第二個回合: 鄧小平南巡之中,聲稱「誰反對改革,誰就要下台」,就是對陳雲、宋平、呂楓 把持的組織系統的批判。不過宋平並未屈服,他在鄧小平南巡之後,仍堅持選人要 「德才兼備」,並且最根本的問題是立場問題。據說老鄧極為惱火,最近北京甚至 傳聞鄧小平說「選人只要『專』不要『紅(左)』。 在喬石、丁關根、楊白冰、溫家寶等人的主導下,中共中央最近就「十四大」前 所進行的各級領導班子成員選拔工作提出了一條所謂新的、突出強調要有改革開放 和開創意識,懂經濟、會管理、能聯繫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並有實績的用人組織 路線。 當然,為了不與陳雲系統對著幹得太明顯,新的用人標準在強調「四化」(年輕 化、知識化、專業化、革命化)的同時,也要求「德才兼備」。不過該文件又強調 所謂「德」的現在的衡量標準是以其對黨的基本路線的態度,以及聯繫實際執行黨 的基本路線的實績,並喊出了「能者上、平者讓、庸有下」的口號。 儘管如此,中共內部強硬派力量仍然對此表示反抗,《經濟日報》在六月二十三 日還刊出一篇與鄧小平講話、新的用人標準大相逕庭的文章。文章指出,崇尚、向 往資本主義的人絕不能提拔重用,要嚴格按照「德才兼備」的標準選任用人,在「 四化」(知識化、年輕化、專業化、革命化)的標準中,強調首先是要「革命化」 。中青年幹部要接好老幹部的班,首要任務是從打好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根底入手。 文章說,蘇聯和東歐演變的沉痛教訓是,接班人選准了,革命事業就會後繼有人 ;接班人選錯了,就等於自己為革命找來了掘墓人,勢必紅旗落地,亡黨亡國。總 之,只要按「德才兼備」的標準選好、用好人,才能保證各級領導權掌握在忠於馬 克思主義的手裡。 第三個回合: 為了反擊這種極左思潮,在喬石、丁關根等人的策劃下,七月下旬,中共中央組 織部在北京召集了全國省、市、自治區組織部長緊急會議,原來傾向保守的呂楓在 強大的壓力下不得不宣佈:要重用群眾公認是堅持改革開放並有政績的人。 呂楓還特別強調啟用有爭議的改革者。他說:「在選拔幹部中有兩種情況值得注 意,一是有的幹部敢闖敢幹,能夠開創新局面,但由於缺乏經驗,難免出現某些失 誤。對這樣的幹部,要作具體分析,公正評價,不能因為有某種失誤就不敢啟用, 要保護他們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吸取教訓,鼓勵他們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繼續開拓 進取。二是某些幹部可能有某些缺點,甚至犯過錯誤,這要看是主流還是支流。如 果主流是好的,也改正了錯誤,就要敢於量才使用,在使用中幫助他們克服缺點, 如果確實不行,調整下來就是了。」 這次組織會議八月四日才結束,尚不知強硬派作何種反擊。一般說來,強硬派的 任何反擊,都在「十四大」之前無法改變改革派佔上風的趨勢。 「十四大」將再度實行差額選舉 「十四大」上選出的中央委員會在全國黨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執行全國代表大會 決議,領導黨的全部工作,對外代表中國共產黨。說白一點,就是「黨代表」是名 義稱謂,只有進入中央委員會,才能算正式進入了權力基層,也是進入權力核心極 為關鍵的一步。 過去中共歷次進行中央委員的換屆選舉,都是先由當權派成立工作小組,根據派 系鬥爭的結果,預先提出候選名單,再提交「代表大會」採取等額選舉的方式,在 形式上加以表決而已。因此,不僅會前鬥爭遠比會議選舉時更為激烈,且因領導層 多屬各派鬥爭妥協產生,矛盾重重,會後貌合神離,鬥爭不息。「十三大」改變了 這一產生領導層的方式,即先採取差額預選,而後按預選產生的名單進行等額投票 ,選出新的領導層。這當然仍不民主,但相對過去,還是「民主」了一步。在「十 三大」上便出現了從未出現過的「新聞」:一是一部分人信心不足,擔心自己不能 或選落人口實,所以,拒絕參加預選,這些人包括余秋裡(總政主任)、鄭天翔(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韓光(中紀委常務書記)等;一是鄧力群(中央書記處書記 )參與中委預選時落選,即無顏再參加候補中委預選時,改列入等額選舉的「中顧 委」名單,未料卻仍以最低票進入「中顧委」;中顧委預選時,也有兩人本欲退出 ,臨時變卦參選,終仍不免遭至落選。由於「十三大」的選舉方式成為中共自詡「 民主」的「資本」,中共已決定再度採取同樣的選舉方式,因為這有助於保證黨內 改革勢力取得優勢。 「十四大」將選出二百名左右中央委員,其中百分之六十左右將由現屆中央委員 續任。現屆中央委員中,已死亡四人:胡耀邦、王任重、原海南省委書記許士傑、 東海艦隊司令員李聚奎;遭免職的三人:趙紫陽、錢永昌、鮑彤;已遞補六人:青 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格桑多傑、甘肅省省長賈志傑、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馬 玉海、西藏區委副書記丹增、海南省副省長王越豐、中共新疆區委常委克尤木·巴 吾東等。 政治局的新班子候選人 真正的人事鬥爭的焦點還是在政治局。 預計在「十四大」上,政治局將有七到八人被淘汰。 姚依林,今年七十五歲,被掛起一年多,雖然李鵬外出時仍是名義上的「代總理 」,但實權早已被迫分給田紀雲、鄒家華和朱熔基。宋平,今年七十五歲,由于思 想過於僵化,遭到鄧小平點明批評,本來在「十四大」籌備期間主管人事安排,如 今卻被喬石和丁關根奪去。但陳雲最近對此表示了反對意見,認為宋平為人穩重, 為政廉潔,有利於江李體制的穩定。這樣就為宋平的去留增加了新變數。 全國人大委員長萬里,現年七十八歲,本是一員改革大將,可惜身體狀況還不如 一些超級元老,有時言語含糊不清,目前在改革派陣營所起的作用不大。鄧小平希 望他仍留任一屆,卻無最後定案。 軍委第一副主席楊尚昆,今年八十五歲,將退出政治局並辭去現任軍職。 目前協助楊尚昆掌管對台事務的吳學謙,年齡七十一歲。據說身體欠安,政績也 不突出,隨著台海兩岸關係的急速變化,中共應考慮讓年富力強者主管對台事物才 是。如果丁關根、錢其琛進一步躍升,兩人中就有一人可能代替吳學謙。 政治局委員、國防部長秦基偉,今年七十八歲,上將,原本系鄧小平愛將,但傳 與楊尚昆、楊白冰兄弟不和,加上年齡偏高,將退出政治局並辭去現任軍職。 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今年六十六歲,李鵬盟友,思想左傾,尤其 在「六四」事件中扮演極為強硬的角色。已任職八年。鄧小平在今年南巡中曾點明 批評李錫銘,導致李錫銘地位不穩。另外,現任四川省委書記的楊汝岱,也可能丟 掉政治局委員一職。 新任政治局委員的候選人包括: 丁關根、楊白冰、溫家寶、遲浩田、錢其琛、羅干(國務院秘書長)、宋健(國 務委員兼科委主任)、陳錦華(國家體改委主任)、王兆國(對台辦主任)、吳邦 國(上海市委書記)、謝飛(廣東省委書記)、胡錦濤(西藏區委書記)、趙志浩 (山東省省長)、全樹仁(遼寧省委書記)等。 此名單是今年六月初由「十四大」籌備組提出的,但鄧小平至今未明確表態誰進 誰不進,只是籠統地說,要注意培養年輕的跨世紀人才。所以,政治局及其常委會 的最後名單,連江澤民、李鵬也說不準。 十四大上,江澤民、李鵬均不會下台,江李體制可望暫時在表面上得以維持。但 是,江、李兩人目前已被架空,江澤民的黨務大權,已有相當部分被迫分給了喬石 ,李鵬的政務大權,亦被田紀雲、朱熔基、鄒家華瓜分。這種局面,其實就是全大 陸的縮影,表面上共產黨還維持著一黨獨大,內部卻正被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