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關戰役真相 ·艾暮思· 最近中共十大元帥最後一位聶榮臻先生辭世,終年九十三歲。本來這消息並無什 麼驚人之處,人老了總是要死的。倒是楊尚昆的一段悼詞引起了筆者的興趣,並引 出了本文。 楊尚昆的悼詞發表在《人民日報》上,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抗日戰爭爆發後, 我和榮臻同志先後抵達山西抗日前線。他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副師長、政治委員,率 部匆匆赴晉東北,抵禦南進日軍。當時,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日軍長驅直入,驕 橫一時。出師不久的一一五師戰平型關,一舉殲滅日軍板垣師團第二十一旅團一千 多人,創中國抗戰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 如果我們將這一段文字給當今的少先隊員或共青團員看的話,他們只能得出一個 結論:平型關一戰是聶榮臻指揮的,再加上楊尚昆。但是文革中長大的一代都知道 ,平型關大捷是林彪的成就。《中國之春》四月號馬怡陽的文章《對林彪的再評價 》中說:「抗戰初期一九三七年林彪在山西平型關指揮戰役殲滅日軍三千多人,是 為第一場對日大軍團作戰的勝利。當時林彪採用機動和伏擊戰術,利用山地抑制了 日軍飛機、火炮和坦克的優勢,是一次以低劣裝備戰勝精良敵軍的範例。」 在大陸讀過書的人都知道,在百家學科中,最難念的絕不是數理化,而是中共黨 史。理科書籍可以數年不變,但中共黨史課本卻一年可好幾變,叫人越念越糊塗。 象赫赫有名的平型關戰役,一下就可讀到兩個版本,不能不令人好奇:究竟是殲敵 一千還是三千?此戰役中,日軍究竟動沒動用飛機、坦克?憑著這點好奇,筆者查 閱了一下中共出版的一些資料。相信你也會有興趣讀讀。 平型關一戰是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五日上午開打,持續約一天。第二天,九月二 十六日,朱德司令就打電報給南京蔣委員長、軍事委員會、中央日報等等,報告戰 果:「九月二十五日,我八路軍住晉北平型關與敵萬餘激戰,將進攻之敵全部擊潰 ,一部分被俘繳械,獲汽車、坦克車,等等。」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日由中共所屬的抗戰出版社發行的《第八路軍》一書是這 樣報導的:「二十五號那天,敵人著名的板垣師團的第十和二十二聯隊,進入平型 關……戰畢,我軍俘獲敵人一千餘人,敵傷亡在五千以上,我軍又奪得坦克車、裝 甲車及馬車共七十四輛。」 文革中或之前出版的資料記載是:「九月二十五日,天色微明,日軍進攻平型關 的兵力部屬已隱約可見。這時板垣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約四千人,一百餘輛汽車 ,兩百餘輛大車,走入我們的伏擊圈內,大約五時半光景,戰鬥開始了。……在這 次戰鬥中,殲滅日軍三千多,毀汽車一百多輛,大車二百輛……我軍傷亡近千人。 」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大事記》也沿 用了以上說法:「殲敵三千」云云。 但是,一九八三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龔古今、唐培吉編的《中國抗日戰爭史 稿》卻是這樣記載的:「二十五日拂曉,日軍第五板垣師團二十一旅團第二十一聯 隊第三大隊和輜重部隊一部進入我軍伏擊圈…據統計,此次戰役,殲滅日軍一千多 人,毀敵汽車八十餘輛,我軍傷亡六百餘人。」 由此我們看到三處重大修改: □「第二十一旅團」改為「二十一旅團第二十一聯隊第三大隊和輜重部隊」 □「殲敵三千,毀汽車一百多輛,大車二百輛」改為「殲敵一千,毀汽車八十餘 輛,」兩百多輛大車也刪除了。 □「我軍傷亡近千人」改為「我軍傷亡六百人」。 可以看出,一九三七年發表的數字過為離譜,故再無人引用。馬怡陽的數字是以 前發表的宣傳數,顯然誇大了,而楊尚昆引用的數字則是經過修改了的,相對來說 ,更具權威性。為了這點好奇,費時半天。畢竟有所獲,故也躊躇滿志。不料這躊 躇心不久被重重捅了一下。話說有一次教會集會完畢,大家在一起用午餐。與我同 桌者恰好是兩名國民黨軍隊退休將軍。閒聊中,他倆大歎大陸的青年對八年抗戰史 所知幾乎為零。筆者聽了極不服氣,當即擲地有聲地回答:「平型關大捷,抗日第 一戰,是我八路軍所成就。」此兩位老人聽了神色黯然,但清楚地說道:「不錯, 八路軍是參加了平型關戰役,但指揮官和主力軍都是國民黨軍隊。」這一席話叫我 好不惶惑。什麼?平型關一戰竟也有國民黨軍隊的份?這摘桃子摘得也太離譜了。 不過兩位老人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不該說謊才是,另外,中共篡改歷史,編造歷史 倒也是路人皆知,莫非本秀才又被中共騙了一次?出於謹慎,又跑去了東亞圖書館 ,查翻了十來本書,補課的結果如下: 抗戰初期最重要的戰役之一是太原會戰。這一次大會戰歷時幾乎兩個月(九月十二 日至十一月八日)。在戰爭學上,會戰是指雙方參加兵力皆在十萬人以上。太原會戰 時,國軍投入約三十萬兵力。日軍投入約十二萬兵力。 太原會戰由兩個主要戰場構成,一是晉北戰場,有日軍五萬。二是晉東戰場,有 日軍七萬。 晉北戰場有如下重要作戰構成。 □廣靈、靈邱作戰(九月十二日至九月二十日) □平型關作戰(九月二十二日至九月二十九日) □淳縣平原作戰(十月一日至十月十一日) □忻口作戰(十月十一日至十一月五日) 平型關一戰是晉北戰場的一個重要戰役。林彪率領的第一一五師就是九月二十五 日投入這八天戰役中的一個伏擊戰。 在稍微詳細介紹平型關作戰之前,我們不妨來看看當時的歷史背景,看中共的八 路軍是怎樣與國軍並肩作戰的。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變」發生,國共開始再次合作。 三七年七月中共致電蔣介石委員長:「我全體紅軍,願即改名為國民革命軍,並 請授命抗日前鋒,與日寇決一死戰。」 八月九日中共部隊總司令朱德隨周恩來抵南京晤蔣。 八月二十二日,中共部隊改編為八路軍。朱德、彭德懷為正、副總指揮。轄一一 五師林彪,一二0師賀龍,一二九師劉伯承。每師兵力約一萬五千人。歸第二戰區 司令長官閻錫山指揮。 同日中共提出四大諾言: 一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指中共)願為其徹底實現而奮 鬥。 二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力政策,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 三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 四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之統轄。 紅軍接受改編成八路軍後才半個月,便爆發了太原會戰。 現在回到平型關戰役: 九月十五日,國軍主力第六集團(總司令楊愛源)及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開 赴平型關一帶。九月二十二日拂曉,有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四至五千人,由 靈邱向平型關前進,薄暮,日軍被國軍一九七旅王恩田所擊退。九月二十三日拂曉 ,日軍第五師團主動向平型關口一帶發動更猛烈的攻擊。國軍傷亡慘重。 二十四日九時,傅作義,楊愛源與一一五師林彪聯絡,並決定:□第七十一師與 新編第二師為主攻部隊。□獨立第八旅協同七十一師攻擊。□第一一五師擔任敵後 攻擊,以東河南,蔡家峪為目標。這一作戰計劃由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發佈。 二十五日,林彪率領的一一五師伏擊一日軍運輸隊。據林彪當時最原始的報告是 「殲敵一營」估計為五、六百左右。 二十六日,日軍大批軍隊壓向平型關增援。林彪從蔣家峪搬退。 二十七日到二十九日,日軍與國軍又有相當激烈的交戰。國軍出境不佳,閻錫山 乃令各部隊轉移。平型關戰事結束。接著展開淳縣,原平、忻口之戰。 平型關戰役,國軍參戰總兵力為十五萬人。第一一五師約一萬四千人,占參戰總 兵力百分之八點八五。國軍傷亡甚慘,達三萬多人。中共的一一五師參加了一天的 戰鬥。不管是看整體的會戰,還是局部的平型關一戰,我們都應實事求是地承認, 國軍是這次抗戰的主力,為民族流的血也最多。八路軍也有勇有謀,為民族立有大 功。 本來此文寫到此便可結束,但在查閱這些資料時,有若干感想,現不揣淺陋,一 並寫出,就教於各位: □國軍與日軍正面大會戰計有二十三次之多。每次國軍都有慘重損失。特別是前 期戰役,國軍傷亡人數總是在日軍五倍至八倍之上。何如此呢?屆因為日軍裝備大 大優於國軍。日本人處心積慮幾十年,大力發展軍工業,成為當時屈指可數的軍事 強國。日本人當然有常識:中國地大人多,如果戰勝中國沒有把握的話,它是不會 貿然去發動這場戰爭的。如果沒有美國人的捲入,抗日再打八年也是可能的事。根 據日本公佈的數字,日本人八年陣亡不到五十萬人。而國軍陣亡官兵差不多三百萬 人。可見雙方實力懸殊相當大。 難怪日本人要叫囂「三個月之內消滅中國」。戰爭一開始,日本人就希望與中國 主力決戰。在強敵面前如果立即決戰,吃虧的無疑是中國軍隊。按「三十六計,走 為上計」之策,國軍提出以我之長,攻敵之短,即「主動的誘敵進入更大範圍的全 面戰,更長期的持久戰。」因此「持久戰」立即獲得全民的共識與支持。 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寫了《論持久戰》,日後共產黨宣傳說抗日的勝利是毛澤 東思想指引的結果,這真是天大的笑話。這就好像民主已成為潮流,我艾暮思寫一 篇「論民主」,日後民主成功了,我就說這成功歸功於我的那一篇文章。毛的文章 固然寫得好,但不過是千百篇優秀文章中之一篇,如此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國軍作出有計劃的搬退。這就是楊尚昆和共黨宣傳所說的:「國 民黨軍隊節節敗退」,及「不抗日」。毛澤東曾有一「輝煌」思想。「敵進我退」 (其實這不過是套用了孫子兵法),如果八路軍在強敵面前可以搬退,國軍為什麼 不能搬?我們可以從均勢的角度探討國軍搬退的利弊,但要以此去全盤否認國軍就 不合事實了。 □近年來,大陸學者開始正面對待國軍在抗戰中的作用,例如拍出了《血戰台兒 莊》的電影,第一次歌頌了國軍的功績。但這方面工作做得還遠遠不夠,中共宣傳 的主調仍是抗日戰爭是中共領導下獲勝的。事實上大陸出版的抗日著作寥寥無幾, 而且都很單薄。為什麼呢?很簡單,中共在抗日戰爭期間乏善可陳。中共的主要精 力用在擴大自己的武力。按林彪的話說:「到抗日戰爭結束時,已經成了百萬大軍 ,並且還有二百多萬民兵。」 大家還記得抗戰初期中共僅有軍隊三萬多。難怪毛澤東對田中角榮說:要不是日 軍侵華,中共就不可能打敗國軍,取得政權。所以要謝謝日本人,謝謝的辦法之一 就是不要戰爭賠款。 如果中共真是將日寇打得落花流水,戰果頻傳的話,中共為什麼只拍有《地雷戰 》、《地道戰》?與此相比較的是,中共不時推出描寫內戰的片子,最近推出的是 戰爭巨片《大決戰》三部六集,放映時間長達十一個小時。此片耗時六年多才攝制 完成(國共內戰才打了四年)。馬怡陽的資料說:「投資六千萬人民幣」。實際投資 肯定遠遠超出此數。《人民日報》介紹說:「計有三百二十萬人投入拍攝」。如果 每人一日補貼金是二十元的話,就要人民幣六千四百萬。 中共一方面要與國民黨「相逢一笑泯恩仇」,要接受台灣上億美元的救災巨款, 要歡迎台商投資大陸,一面又推出這樣的戰爭片,給國民黨顏色看。楊尚昆更發絕 話,「絕不簽兩岸互不侵犯條約」(抗戰初,中共弱小時,不就簽過一次嗎?見前文 ),擺好架子,時刻要去「解放台灣」。 中國人與日本人已和解,但卻仍有自相殘殺的可能,這不是民族的悲劇是什麼? □抗日戰爭期間,國共的合作,史稱「第二次合作」。但八年抗日戰爭時,其實 只真正合作過一次,那就是這次平型關戰役。這是一件可歎的事實。不過從積極的 一面去思考,這裡面則是可挖掘一些啟人的題材:要拍戰爭片,何不拍平型關戰役 ?將國共在民族存亡的關頭,願意攜手,同仇敵愾,血流一處的英勇精神體現出來 !這對兩岸和平共處、談判也有些實際幫助。不知哪位導演有如此的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