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河源頭汽車城 ·郭 英· 【編者按】此文原載於中共內部刊物《犯罪與改造研究》一九九二年第一期。文中 介紹的凌河源頭汽車城,即凌源勞改分局。自一九九一年二月起,劉剛即被關押於 此勞改分局屬下的第二勞改支隊(參見《劉剛獄中二三事》)。此文作者為勞改分局 二處處長,《犯罪與改造研究》雜誌的特邀編審。在作者的一片頌詞的後面,讀者 不難從字裡行間看到中國監獄的某種真面目。 本材料由「中國人權」提供。 一九八四年,《中國法制報》以「一座特殊的城」為題,報道了這座「特殊的城 」--遼寧省凌源勞改分局。這座城位於遼西山區,大凌河源頭。五十年代初,這裡 曾是個只有煎餅店、鐵匠爐、棺材鋪的默默無聞的小縣城。城裡沒有一座樓房,沒 有一家工廠,只有一些小小的店舖和手工作坊。而今,這裡馬達轟鳴,機器飛轉, 幢幢樓房拔地而起,座座廠房整齊劃一。寬闊的凌河大街上,各種車輛川流不息, 數千名身著橄欖綠色警服的勞改工作幹警,夜以繼日地工作在崗位上,把一批又一 批的勞改犯送上新生之路。 凌源勞改分局是一九五八年開始組建的。當時,根據遼寧省委關於開發遼西的指 示,從全省各地遷來十五個勞改、勞教、就業單位,七個單位的部分建制和人員, 集中了四千多名幹部,四萬五千多名勞改、勞教、就業人員,開始了艱苦的創業時 期。凌源的初創時期(一九五八—一九六二年),正值我國面臨嚴重的三年困難時期 ,加之這裡地處偏僻,工業落後,交通不便,初創時期的困難可想而知。首先,五 萬人口湧進這小小的縣城和農村,住房成了第一大難題。除少數人租借老百姓房子 外,大隊人馬只有靠搭秫秸窩棚、挖地窖子、臨時宿舍以避風雨。連石灰窯、磚瓦 窯、馬棚、倉房都成了好的棲身之所。第二大難題是吃飯吃菜難。凌源這樣的閉塞 、偏僻之地,千軍萬馬開進以後,糧食和蔬菜供應一時難以滿足,一日三餐難以糊 口。為了克服困難,度過難關,全局上下總動員,大搞代食品,把苞米糊、榆樹皮 等粉碎摻玉米面做成「躍進餅」吃,有時還要上山挖野菜充飢。第三大難題是監管 難。幾萬名勞改、勞教人員,白天在野外勞動,晚間沒有牢固的監捨和高牆,只好 採用原始的「劃地為牢」的做法,在四周架一道鐵絲網,在勞動現場拉上草繩或插 上小旗幟便是警戒線了。第四大難題是交通運輸線。初建的二十個單位拉開了三十 華里的戰線,當時只有少量的交通工具,大量的基建、生活物資全靠畜力車運輸, 有的要肩背人扛。機關幹部下基層,連台自行車都沒有,靠兩條腿往返幾十里。常 常忍饑挨餓,挨冷受凍,關鍵時還要挑燈夜戰,甚至十幾天不下火線。全局四千名 幹警帶領數萬名勞改、勞教人員,經過四年的艱苦奮戰,硬是在貧瘠、荒涼的遼西 大地上,建起了一座令人矚目的勞改基地雛形,取得了初戰告捷的可喜成果。 經過了三十餘年的建設,如今,凌源勞改分局已成為頗具規模的大型勞改場所。 該局下屬六個勞改支隊,佔地三百三十餘萬平方米,縱長達三十多華里,建築面積 六十餘萬平方米,廠房十六萬平米,固定資產原值14,707萬元,各類設備1,823台, 專業生產線三十九條,鐵路線6.8公里,蒸汽機車兩輛,自備發電廠一個,石棉礦一 個。分局下屬十個縣團級單位。有自己的托兒所、幼兒園、小學、中學、警官學校 、電視大學和汽車研究所;有自己的商店、浴池、醫院、液化氣戰、電影院和招待 所;有自己的電視台和通向各家各戶的閉路電視系統。寬敞的凌河大街兩側是花壇 和挺拔的楊樹,春夏之交繁花似錦,白天晚上車水馬龍,人聲喧鬧。有人說是一座 勞改城,也有人說這是一座汽車城。 凌源勞改分局企業名稱為「遼寧省凌河汽車工業公司」,該公司從一九六四年開 始生產「凌河」牌大客車,一九六七年又專為部隊生產軍用保溫車,一九六九年試 製成功「遼寧一號」四噸載重車。幾年之間,「遼寧一號」已馳名省內外。一九七 七年,經過改型,又以嶄新的面貌與用戶見面,改名為「凌河」牌。「凌河」牌比 「遼寧一號」獲得了更高的聲譽,多次被評為省優產品,一九八五年在部級質量檢 測中,被評為中噸位載重車中的唯一的一等獎。現在,公司已發展為能生產多種型 號汽車和各種汽車配件的綜合生產廠家。主要產品有:LN141型、LN141A型四、五噸 汽油車,LN142、LN142A型五噸柴油車,五噸長、短車廂柴油車,五噸平頭車,八噸 、十噸半掛車等近十個汽車品種;還生產115馬力柴油發動機、120馬力柴油發動機 ;汽車燃油泵、拖拉機履帶板、可鍛鑄鐵鋼圈;汽車、拖拉機儀表;高壓噴油泵、 鋁活塞等各種配件四十多種產品。該公司已被國家列入全國汽車發展規劃定點生產 廠家,也是遼寧省汽車工業規劃的重點項目。 在改造工作上,監管設施由簡單到完善,教育改造不斷深化。現在,一幢幢監捨 大樓代替了過去的帳篷和平房;高牆、電網、崗樓、電動鐵門代替了過去的草繩和 刺網;各支隊和配備了囚車、警車、摩托車、報話機、報警器等交通通訊工具,有 的支隊還安裝了監聽、監視裝置,完善了由收押到釋放過程中的一切監管制度和措 施。三十年來,成功地改造了歷史反革命、國民黨戰犯、美蔣派遣特務、女犯、勞 教人員及大批各種刑事犯罪分子。不少人新生之後,成為四化有用之才。在獄政管 理方面,一支隊首創了「犯人一日生活制」,分局在各支隊推廣,修訂為「犯人生 活日準則」,後經上級機關和兄弟單位的發展完善,司法部制定了「犯人改造行為 規範」。在犯人考核獎懲方面,施行了「百分考核制」,以後上升為「改造、生產 雙百分考核」,進而又發展為「以分記獎、以法減刑」,對促進犯人的積極改造發 揮了很好的作用。凌源二支隊在「分級管理」的基礎上,引進外國的管理辦法,結 合支隊實際,實行了「累進處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一九八八年全省勞改單 位評比中,該支隊名列第一。現在,凌源有五個之隊實行了「累進處遇」。 在教育改革方面,注重教育實效,不斷探索新的路子。一九八零年,凌源一支隊 從各中隊抽出120名青年犯組成技術培訓中隊。沒教材,自己編;沒教師,就在監捨 、俱樂部上課。通過培訓,這批犯人在生產中發揮了作用。一支隊的做法得到了中 央領導的好評,當時主管政法工作的中央書記彭沖同志作了重要批示,認為「這才 是改造人造就人的路子」。一九八一年二月,公安部正式發文,要求全國勞改單位 盡快把文化技術教育開展起來。現在,這一做法已發展為建立正規的育新職業技術 學校,以在全國推行,凌源六個支隊已全部成立了育新學校。 一九八二年,為深入貫徹全國「八勞」會議精神和黨在新時期的勞改政策,凌源 分局打破幾十年的封閉改造的常規,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較早地借助 社會力量開展幫教活動。《人民日報》報導了該局組織青年犯參觀文明村、文明廠 的情況。《遼寧日報》在頭版頭條發表了題為「三名女教師應聘做監外輔導員」的 消息。到一九八五年,該局各支隊已聘請監外輔導員七十餘人,與省內外幾十個單 位建立了幫教聯繫。大牆內外的聯合幫教對犯人的悔過自新發揮了促進作用。全局 的監區文化活動也開展得豐富多彩,經常舉辦各種球類、棋類比賽;舉辦書法、繪 畫展覽;開展智力競賽;體育競技比賽;組織集郵、文學創作等各種興趣小組;召 開全監犯人體育運動會;春節期間的秧歌和各種遊藝活動;有的支隊還利用閉路電 視系統開辦了監內新聞等。在「修我長城」、「亞運會」和一九九一年南方三省水 災期間,不少犯人積極捐款,獻上服刑者的一片真情。 凌源勞改分局成立三十多年來,給國家做出了較大貢獻,不僅生產了幾萬輛汽車 ,而且成功地改造了數萬名犯人。因此,凌源分局受到了上級領導的關懷和重視。 遼寧省的各級領導人黃火青、仇友文、陳僕如、全樹仁,公安部司法部領導於桑、 鄒瑜、金鑒、郭德治等先後到該局參觀視察,並給了較高的評價和極大的鼓勵。日 本著名法律專家左左木靜子在該局參觀回國後,在《每日新聞》載文稱:「我坐著汽 車在這裡參觀了兩天,還沒有看夠。」她在文章中對我國的勞改政策和凌源的改造 場所及成果,給予了高度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