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改革的基本經驗和主要教訓 ·陳子明· 【編者按】本文節選自陳子明獄中所著的《十年改革反思》一書的第五章「十年總 結」。全書共約二十五萬字,將由香港某出版社出版。 (一)基本經驗 改革十年既然是中國近代史上成就輝煌的十年,它的成功經驗也必然相當豐富, 不勝枚舉。斟酌再四,決定從以下四點落筆:穩定高於一切,和為貴,改革服從發 展,面向世界。 1.穩定高於一切 在改革十年中,改革主要設計者與領導者的頭腦是清醒的,始終堅定不移地把維 護社會政治和經濟穩定放在壓倒一切的地位。如果我們把眼界局限在過去的十年裡 ,那麼可能看到的儘是溝溝坎坎,跌宕起伏,前台換人,後院起火;如果我們把眼 界放寬,回顧一下百年來的歷史,就自然會對改革十年中的穩定安謐產生深刻地印 象。 十九世紀的最後十年裡,中國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向日本割地賠款;各國競 相租地擴土,劃分勢力範圍;百日維新慘遭失敗,六君子血染菜市口,光緒囚禁瀛 台,康粱亡命海外。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八國聯軍進北京,辛丑條約大賠款; 日俄把東北變成戰場,各國為路權你奪我搶;知識分子反清排滿,或蹈海,或暗殺 ,或暴動,或起義。一十年代,皇上三次退位,總統五次更迭;辛亥革命後是二次 革命,護國戰爭後是護法戰爭;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機,侵犯我主權,霸佔我 市場;凡爾賽和會偏袒日本,激起「五四」、「六三」愛國群眾運動。二十年代, 「城頭變幻大王旗」,小販(曹錕)賄選,馬賊(張作霖)稱帥;直皖戰爭,直奉戰爭 ,江浙戰爭;四川內戰,雲南內戰,廣西內戰;陳炯明叛亂,上團叛亂,劉楊叛亂 ;汀泗橋血戰,龍潭血戰,濟南血案;「三一八」限共,「四一二」反共,「七一 五」分共;八一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蔣桂戰爭,蔣馮戰爭,蔣閻馮大戰; 奉軍退出關外,東北易幟,張學良入關助蔣。三十年代,東三省淪陷;「一二八」 抗戰,長城抗戰,綏遠抗戰;五次反圍剿,二萬五千里長征;「一二九」學運,「 雙十二」兵諫;國共二次合作,抗戰全面爆發;上海血戰三月,南京屠殺卅萬;黃 河決口,徐州會戰;武漢棄守,長沙大火;重慶陪都空襲頻繁,汪副總裁投敵賣國 。四十年代,希特勒席捲歐陸,兵臨莫斯科城下;東條英機橫掃南洋,突襲夏威夷 軍港;孤島(上海租界)淪陷,香港淪陷;滇越路中斷,滇緬路中斷;山西新舊兩 軍火並,皖南葉項二將俘斃;胡宗南封鎖邊區,盛世才反蘇反共;華北根據地遭敵 人大掃蕩,人口面積減少一半以上;正面戰場被敵寇大突破,由鄭州直下長沙、桂 林、貴陽;抗戰勝利,內戰繼起;血戰三年,毀城百計;將士傷亡數百萬,難民流 離幾千里;交通阻斷,工商凋敝;萬元鈔票不如手紙,物價暴漲幾十億倍。五十年 代,抗美援朝,西藏平叛;海峽空戰,金門炮戰;反「小腳女人」,反「右派」; 「大躍進」,反「右傾」;外交「一邊倒」,聯合國席位被侵佔;內政「左撇子」 ,知識、技術、專家受批判。六十年代,三年嚴重災荒,非自然死亡人口二千萬; 十年「全面內戰」,二十九省市區無一片淨土;中美對抗,印支戰場我派出部隊、 民工五十餘萬,援助飛機、軍艦、坦克、汽車、槍炮、彈藥無計其數;中蘇分裂, 專家、援助化為烏有,唇槍舌箭幾乎釀成邊境小戰,熱核大戰;中印戰爭,世界屋 脊大軍雲集,車水馬龍,槍炮轟鳴,雪地橫屍。七十年代,「批陳」,「批林」, 「批周公」,「批鄧」;「反左」,「反右」,「反回潮」,「反覆辟」;河南水 患,唐山地震,「三星」隕落,「四害」逞兇。 無論老年、中年、青年,只要他瞭解中國一個半世紀以來的苦難史和奮鬥史,就 不能不為改革十年來的穩步發展感到自豪和欣慰。 政府是否穩定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是否穩定。最根本的政治制 度就是憲法制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前三十三年的歷史上,先後制定了六部憲法性 文件,平均每五年半革故鼎新一次。如果循此慣例,我們現在應該準備第八部憲法 文件了。但是這一慣例實際上已經失效了。在一九八二年以後,只是按照憲法程序 對憲法作了局部的修改,規定了土地租賃和私營經濟的憲法保障,這些修改在政治 上都是受到普遍歡迎的。 我們再來看一看政府的方針政策。十年以來,黨和政府貫徹「一個中心,兩個基 本點」的國策始終堅定不移,這是社會政治穩定的基本保證。在治理整頓中,對於 一些明顯不合理的承包方式也採取了在穩定的前提下適當調整的做法,給基層承包 單位和承包人吃了定心丸,增強了政府施政的可預期性和可信賴度,減少了人們的 短期經濟行為的危害,緩和了人們對於「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恐懼和擔憂。 政府的穩定除了要體現在制度上、政策上,也應當體現在人員上。在這裡,整個 政府工作人員隊伍的穩定之重要性遠遠超過個別政府領導人的穩定。改革十年中, 雖然總書記、總理換過幾任,但政府工作人員隊伍除了正常的新老交替外大致上是 穩定的,人員素質穩步提高,人們的心態也已趨平穩,基本上能夠專心致志於本職 工作。 與「文化大革命」高壓統治下的萬馬齊喑、鴉雀無聲相比,改革十年中在疏通意 見表達渠道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在開放民間輿論方面成績最為明顯。大眾 傳播媒介的評論報導有了相當的改進,但大眾傳媒表達意見的範圍仍嫌不夠廣泛, 表達意見的法律界限以及非法限制意見表達和濫用意見表達權利的訴訟程序尚未確 定。 對於群眾示威請願活動儘管先後制定了地方性法規和法律,但對它的過份的心理 恐懼尚未消除。歷史表明,有一些群眾示威行動是單純為了表達而表達的典型。在 西方某些國家沒有確立罷工的合法性以前,有許多罷工乃至總罷工完全是為了爭取 罷工的權利,而罷工的權利一到手,罷工的熱情和頻率、強度尤其是總罷工一類的 舉動,反而減退乃至消失掉了。我國近幾年來頻繁發生的學生示威遊行,與上述的 罷工行動有著某種類似性。如果北京市政府在制定了「遊行十條」後,有計劃地組 織一兩次諸如「要求在公眾場合戒煙」遊行等,大學生自然也會按照規定申請遊行 。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想得到,真正到手後反而不覺得怎麼珍惜了,這樣的一個 政治成熟過程是必定要完整地經歷一遍的,如果不能順利地渡過幼稚期,那麼在歷 史上就會一次又一次地從頭開始這個痛苦的過程。 加強憲政和法制是社會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做到慎重 立法,嚴格執法。要根據我國的經濟條件、社會傳統和執法能力的具體情況,使法 律具有現實可行性。立法不是兒戲,沒有把握做到的事情就不要列入法律,凡是立 了法的,就要一諾千金,絕不食言寡信。 2.和為貴 在世界史上,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罕見的善於以高度文明的感召力而不是 以血腥的武力來不斷擴大和發展自身的愛好和平、講究禮義的民族。但是近代以來 ,由於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壓迫之害,激發了一種過分的心理反彈。在本世紀 六七十年代,「和為貴」的傳統觀念幾乎是被掃地出門了的,「鬥爭哲學」則成為 處理國際國內事務,乃至解決家庭鄰里問題的唯一指導思想。這就使我國一度處於 世界和平、發展主流之外。在改革十年中,我們糾正偏激的政策,恢復了傳統的美 德,趕上了世界的潮流,而且還在這方面為全人類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 在國際關係領域裡,七十年代初開始的向世界打開國門和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嶄 新的階段。當時出發點仍然是戰爭不可避免,一切外交努力的目標無非是暫時推遲 戰爭的爆發,為準備打仗爭取時間而已。八十年代我國外交工作的基點則發生了引 人注目的變化,從準備世界大戰轉向爭取世界的持久和平。 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中國共產黨與六十年代絕交的各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 團體基本上恢復了黨的關係,此外還積極開展了與各國社會黨等一些左翼政黨的友 好往來。與此同時,對內實行了廣泛的社會和解政策。實行這一政策的結果是,知 識分子的政治地位升了半格,由團結力量變成依靠力量的一部分;被認為是敵對的 社會力量降低了一個數量級,由佔人口百分之幾到百分之十降為佔人口千分之幾到 千分之十,把很大的一部分社會消極因素轉變為社會積極因素。過去的民族資本家 被重新請出來為經濟建設貢獻自己的才智,榮毅仁、王光英被任命為國家部級投資 公司的負責人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過去被認為是「特嫌」而嚴加提防的歸國華 僑、僑眷變成了牽線搭橋、招財進寶的「活財神」;過去的「右派」成為多黨合作 的支柱和許多社會文化領域的骨幹,費孝通、錢偉長、王蒙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人 物。 與凡是派、還原派的黨內鬥爭方式,為和緩處理黨內分歧、解決黨內問題開了一 個良好的先例。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始終強調「團結一致向前看」,不過分追究個 人路線錯誤的責任,甚至不再採用這樣的提法,而強調「制度不好」的作用和改革 體制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這就比赫魯曉夫的把一切責任推給斯大林的「個人獨裁」 、「個人迷信」要明顯地高出一籌。 在改革十年中的一個偉大的創舉,就是「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和實施。正是根 據這一構想,我國政府先後與英國政府和葡萄牙政府達成了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的 協議。台灣當局雖然在口頭上不接受「一國兩制」的原則,但也不得不在具體的施 政領域中步步後退,使海峽兩岸的交流渠道越來越暢通。 和為貴,意味著對於不同己類的社會事物的實事求是的正視態度,以及在解決分 歧和消除差異時從容不迫的政治風度。這種態度和風度來源於悠久的歷史傳統、雄 厚的政治實力和對於未來的堅定信心。 承認分歧、理解差異並不意味著否定尋求一致的必要性。理性要求人們去求同存 異。人們之間的「同」本來是客觀存在的,再通過主觀上的「求」,則可進一步擴 大「同」的範圍,最大限度地增加全社會的共識。無限擴大分歧,抹殺人們認識上 、行為上的共同點,放棄與意見相左者取得共識的努力,把對立面描繪成魑魅魍魎 ,則只會增加人們之間的仇恨,擴大社會的分裂。但是中國的社會精英在內心深處 並沒有把妥協視為政治慣例和高尚美德,而通常把它當作迫於無奈時的權宜之計和 政治恥辱。這就不能不使政治過程充滿了猜忌與報復,使政治發展增加了曲折與反 復,使普通民眾對政治退避三舍、視如腥膻。這種不成熟的政治心理與態度,極大 地妨礙了中國的政治民主化與社會現代化發展。 3.改革服從發展 我們在今後五十年到一百年時間內的發展目標是:擺脫貧窮與愚昧,趕超世界發 達國家,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改 革則是為實現這一發展目標服務的一種手段。 在改革十年中,不僅在指導思想上強調了改革要服從發展,而且在具體進程中也 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造成某些人把改革凌駕於發展之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在他們頭腦中有一個 先驗的「改革模式」。由於崇拜和迷信某一種現成的模式,他們只需要依著葫蘆畫 瓢就行了,因而,他們往往不顧國情國力,不顧實踐反饋信息,不顧幹部群眾的不 滿和牴觸情緒,一意孤行,不碰南牆不回頭。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什麼放之四海 皆准的「改革模式」。各國改革的大方向雖然有一致的地方,但是改革的步驟途徑 完全要根據每一個國家的具體國情來決定。照搬他國的經驗,沒有一回不碰壁的。 在過去的十年中,先後對於我國的改革與發展產生過較大影響的模式就有「南斯拉 夫模式」、「匈牙利模式」、「東亞模式」和「蘇聯模式」等。 經過十年的改革實踐,特別是吃了盲目模仿套用「改革模式」的苦頭以後,人們 對於改革的預期值和狂熱性已經回落降溫,這是正常的和健康的社會現象。有些人 把它視為改革的終結和破滅,事實上,破滅的不是改革本身,而是對於改革的幻覺 和美夢。 對於改革的設計者和領導者來說,改革服從發展這條經驗的進一步深化似乎可以 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在制定改革戰略時,應當善於把理想目標轉化為可操 作的現實目標。其次,在設計改革方案時,應當盡量減少使用「革命性」的方式, 而要最大限度地採取「改良性」的措施。 4.面向世界 在對外開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說是改革十年中最大的成功之一。 經濟上的對外開放,十年來不斷邁出新的步子。改革之初,就建立了深圳、珠海 、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並授予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開放方面的特殊政策。 此後,又把對外開放的特殊政策擴大到十四個沿海城市,並批准在這些城市建立政 策更加優惠的經濟開發區。接著又提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鼓勵這些地區發展 外向型經濟,「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然後是批准海南省建省,把海南全省 辦成一個大特區,享有比其他所有特區更加開放的政策。隨著對蘇關係的全面好轉 ,東北、內蒙和西北的邊境貿易大幅度增加,中蘇經濟合作開始成為對外開放的一 個大有希望的新領域。 對外經濟開放的形勢,十年來不斷拓寬了範圍。最初是技術、設備的引進,包括 大慶、齊魯、揚子、上海四個三十萬噸乙烯及其配套裝置,以及最大的引進技術建 設項目寶山鋼鐵總廠等。其次是從國際上籌措資金,從接受政府間無償經濟援助和 長期無息、低息貸款,到接受世界銀行、國際開發協會等世界性組織的軟貸款,到 接受商業銀行的中短期普通貸款,到向海外發行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等等。然後是 與外商企業的直接合作,從最初的「三來一補」,到中外合作經營,到中外合資經 營,到外商獨資經營。最後是資源開發權、使用權的轉讓與租賃,例如允許美國西 方石油公司財團開發安天堡露天煤礦,允許外國石油公司勘探和開發沿海油氣資源 ,津、滬等市的經濟開發區向外商長期租讓土地,海南洋浦開發區承包給日商成片 開發等等。非商品毛衣和勞務合作領域的對外開放也正在向縱深發展。開放城市和 開放地區擴大到幾百個,旅遊飯店在各大城市拔地而起。現在,中國人也開始走出 國門,中國的海員航行在四大洋,中國的廚師在五大洲各國為人們烹調美味佳餚, 中國的勞務承包公司每年簽訂十幾億美元的合同,中國的跨國公司收購了美國,智 利等國的機械、航空、漁業企業等,中國的專利技術也第一次進入發達國家的技術 市場,中國人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的科學論文數在世界的排序上升到第九位。 教育的對外開放,在改革十年中上了一個新的台階。鄧小平同志「三個面向」的 號召,首先就是向教育界發出的。八十年代國家派出公費留學生和自費留學生總人 數達到八、九萬人,超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容閎率領第一批公派留學生走出國門以 來任何一個十年的出國留學人數,是建國頭三十年留學生總數的七倍;其中已有三 萬人學成歸來,成為科技文教各個領域中十分活躍的帶頭人和骨幹。此外,一些高 等學府還聘請了外國客座教授,與國外教育機構合辦了專門的教學中心和培訓計劃 ,開展了頻繁和種類繁多的學術合作與交流活動。 面向世界,對外開放,在改革十年中已經不限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領域,而 且延伸到制度文明的層面。在微觀經濟管理方面,國外各種管理學說、方法和制度 ,都得到了我國企業界的青睞。在宏觀經濟調控方面,國外行之有效的各種市場競 爭機制正在穩步地引進我國,例如由世界銀行貸款建設的魯布革水電站首先實行的 招標承包辦法,現在已在全國的重點基建施工項目中推廣;又如運用銀行利率調整 來控制宏觀經濟發展速度的金融調節手段,也逐漸為國人所熟悉。在法律制度方面 ,我國在制定多項重要法律時都參考了國外的立法經驗。一個突出的例子就是《中 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制定和修改。參照國外實行文官制度的經驗,我國正在擬定 《國家公務員法》,這是涉及政治、行政體制方面的一項重要法律,現已修改了十 幾稿,估計不久將會提交全國人大審議。此外,在制定《預算法》等法律時,吸取 國外議會制度方面的成功經驗將會被證明是有益的。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中國今後只會更加開放,絕不會自己把已經打開的國門重新 關閉,我們對此深信不疑。 (二)主要教訓 我們把改革十年中的主要教訓概括為四點:理論貧困、計劃闕如、組織渙散、人 才匱乏。 1.理論貧困 改革十年中最令人觸目驚心的事實之一,是活躍的實踐與貧困的理論之間的巨大 鴻溝。由於理論活動的相對沉寂和理論成果的絕對貧乏,導致實用主義盛行,機械 論猖獗,老八股被人唾棄,新領域變成真空,很多人的思想靈魂失去了精神支柱, 社會倫理的道義基礎迅速沉淪,試驗是缺乏遇見的瞎碰,實踐是沒有指南的蠻幹。 理論對於改革的指導作用,應當體現在下述三個方面:提供一個完整的理想目標 體系並論證其合理性;描繪一個全面的現實國情圖景並指出其來源;架設二者的橋 梁,即說明實現改造的內因和外因、動力和阻力、途徑和方法,預言其中可能出現 的挫折、偏向、誤差及其補救糾正、防範的措施。我們目前關於改革的理論論著, 在上述的任何一個方面都非常地殘缺不全,極端缺少真知灼見、創新建樹和預見性 ,多是一些空洞的口號,概念的遊戲和淺薄的釋義。在改革十年中我們不曾有過一 次正確地預報了五年後的目標體系,更談不上展望十年、二十年後的目標體繫了。 在鄧小平同志為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確立了一條脊椎骨後,理論工作者卻沒有 能夠給它添加上任何肋骨。骨盆和四肢的骨架,更遑論塑造有血有肉的豐滿形象。 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以後,它是中國知識分子所接觸到的各種理論學說中最 直言不諱和最積極活躍的,它抨擊一切現存的時弊,評論一切最新的發展,遇見和 估價各種可能的前景;而且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它既說得多還說得準,因此,它在 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不是偶然得來的。但是在改革十年中,我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圖 景。所謂「官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除了回顧幾十年來的光榮歷史和斷言幾百年 後的大同理想外,卻很少對於眼下的事態發展做出明確的解釋、評論和預言,理論 家的言論比外交的辭令還要謹慎小心和滴水不漏。這就使馬克思主義自動退出了理 論的前沿陣地,喪失了鼓舞和激勵人的銳氣和衝力。 2.計劃闕如 總的來看,改革十年中政府制定和實施計劃的狀況是無法恭維的。先來看一下經 濟調整的計劃。從一九七九年四月確定經濟調整的方針後,直到一九八零年底才制 定實施具體的調整方案,而一九八一年底,就又放鬆了原定幾年的調整計劃。這表 現出計劃缺乏嚴肅性和堅定性,過於取決於外部形勢。形勢嚴峻了,就緊一緊;形 勢稍有好轉,就不想把計劃執行到底了。 以有計劃的發展取代生產的無政府狀態,本來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優勢所在。當沒 有能夠自覺地發揮出這一優勢的時候,過去搞革命、搞建設靠的又是什麼呢?主要是 政治優勢、群眾優勢、組織優勢等。這些優勢我們今天仍然要繼承和發揚,但也要 清醒地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計劃優勢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以其他優勢來彌補 和掩蓋計劃上的無能,已經不允許再繼續下去了。 3.組織渙散 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引進市場調節,經濟改革的這個大方向沒有錯,但是相 當一部分社會精英對它的認識存在著偏差。很多人相信了市場是「無組織力量」、 「自發力量」的神話,不懂得市場的建立和健全有賴於一定的社會組織設施,市場 本身也是一種新的社會組織機制。因而一方面在組織創新上成績有限,另一方面在 維護和完善原有組織上又漫不經心,造成了社會總體上的組織渙散傾向,這是改革 中的一個嚴重教訓。 農村實行包干到戶後,基層黨組織、政權組織和集體經濟組織狀況全面惡化。目 前,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農村基層黨支部處於癱瘓、半癱瘓狀態,黨員流失,幹部 忙於致富,不能保證把精力放到支部工作上,組織活動難以正常開展。在推廣包干 到戶時,有些地方的幹部群眾頭腦不夠冷靜,對於集體經濟組織和集體積累進行了 徹底的掃蕩和瓜分,現在看來是有些過分了。由於農村社會政治組織的退化,宗法 宗族組織乘機復甦,封建迷信活動明顯抬頭,政府對於農村社會活動的有效控制程 度下降。在生育、婚姻、教育、耕地佔用方面,政府的方針政策都難以徹底貫徹。 改革十年中社會治安惡化。農村民兵組織、治保隊伍和城鎮居委會治保組織以及 企事業單位的內部治保組織都有不同程度的削弱,由於缺乏暢通的聯絡和日常維護 ,以公安部門為骨幹的社會治安聯防網日形鬆散,這既是由於領導重視的不夠,顯 然也是因為缺乏必要的經費支持。 在改革十年中,中國共產黨的黨員增加了一千萬人,雖然黨員人數增加了,黨的 組織狀況卻比過去渙散了。不僅在農村是這樣,在城市也是如此。黨組織的渙散體 現在政治功能的淡化、思想教育的削弱和執行紀律的鬆懈各個方面。黨作為一個政 治組織,歷來是政治嗅覺最靈敏,政治反映最迅捷的,但是近年來在單純經濟觀點 的影響下,不少黨的基層組織很少分析政治動向,研究政治形勢,甚至不能起到上 級黨組織瞭解真實下情的耳目和觸角作用。在黨員中提倡帶頭奉獻、先人後己,抵 制鋪張浪費、黃色文化方面,基層黨組織的思想教育工作處於消極被動的狀態。除 了佔用工作時間開會以外,一些基層幹部不知道還可以通過哪些方式開展工作,過 去所採用的牆報、黑板報和家訪、「三同」等方式都逐漸荒廢了。對於黨員的錯誤 思想乃至腐敗行為,包括貪污、受賄、賭博、嫖娼等,有的基層黨組織睜一眼閉一 眼,不能嚴肅執行黨紀,使得少數黨員知法犯法、有恃無恐,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壞 的影響,嚴重損害了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形象和號召力。黨的基層組織情況尚且如此 ,工、青、婦基層組織的情況也就不問可知了。 依戀家庭故土,重視自然形成的人際關係(親戚、鄰里、同鄉、同學等),不善 於運用和處理社會契約關係,不長於建設人為目標組織,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留 給我們的遺產。因此,組織發展和組織渙散這一對矛盾的消長,將是貫穿我國現代 化圈過程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 4.人才匱乏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改革十年中暴露出來的人才匱乏現象,是過 去的失誤留給我們償還的一筆債務;而改革十年中在人才培養上的不足,將會影響 到未來中國的發展前景。 當前,我們亟須樹立一種全面的人才觀。社會現代化是一種全方位的變革,需要 成龍配套、均衡發展的各方面的人才,缺了哪方面的人才,都會拖整個現代化的後 退。在此,我們只限於討論其中最重要的幾類人才:科技人才、企業人才、理論人 才、行政人才、政治人才等。 經過建國四十年的曲折歷程,我國科技人才的培養已經走上正規。我國理科人才 的水平是世界一流的,這已經得到世人的公認。工科人才的培養則有所欠缺。 企業人才在今日中國正如旭日東昇。我們現在不必再給他們錦上添花,倒是需要 適當的節制。加速健全和完善經濟法律法規體系,給企業家套上一個籠頭,正是為 了愛護和保護他們。金融政策不謹慎,企業家就容易滑入債務陷阱而不能自拔;稅 務法規不嚴肅,企業家就很容易墮落成為偷稅逃稅的經濟罪犯;其餘可以類推。 我們所說的理論人才是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人員和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現 在,理論人才的社會地位進一步下降,由改革十年中的社會棄兒淪為政治清查清理 運動的主要對像和代人受過者。從全社會來說,對於理論人才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價 值至今缺乏準確的認識。 在中共歷史上,曾經培養出一批傑出的政治人才,例如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 同志等等。由於實行一元化領導體制,黨政不分,以黨代政,使黨組織出現了政權 化傾向。一個政黨如果把自己的職能作用與權力機構混同起來,就會習慣於用行政 命令來替代政治工作,原來擅長的宣傳鼓勵、群工統戰本領就會退化,黨政關係也 會發生顛倒,不是以政黨工作來贏得民心、鞏固政權,而變為以政權力量威懾群眾 ,鞏固政黨。在這種情況下,政黨就不再是培養政治人才的學校,而成為行政官員 生長的沃土。這些年來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削弱,主要是由於黨務人員行政化,變 成了溫室的花朵,離開了政權的強制力和對輿論的壟斷,他們就無法象前輩政治人 才當年那樣,依靠理論的批判力和宣傳的鼓動力,在政治思想鬥爭的大風大浪中贏 得勝利。國內外的歷史無數次地說明,如果不從根本上改善黨務人員的政治素質, 提高黨的政治工作活力,培養出一批拔尖的政治人才,單純依靠行政和輿論壓制, 是解決不了政治合法性問題的。 青年學生在任何時候都是社會未來的棟樑,因此,未來的政治人才也必然從他們 中間產生。老一輩政治家無不在自己的學生時代就熱衷於政治活動,投身於政治旋 渦,經歷過政治風浪。如果現在要求青年學生統統安心讀書,莫問國事,這樣的雙 重價值標準是很難說得過去的。我們不應當否認學校是政治人才的藏龍臥虎之地, 也不應當壓抑青年學生的政治熱情和政治天賦,尤其不應當讓他們去重複老一輩的 經歷,在街頭和監獄裡提高政治素質和積累政治經驗。確實,時代不同了,當今的 中國不再需要青年學生去當血灑疆場的烈士或改朝換代的英雄,她需要的是理性的 、穩健的、守秩序講規則的新一代政治人才。黨和國家應當鼓勵和支持青年學生在 校園內開展適當的政治活動,例如講演比賽等;應當吸收他們參政議政,例如擔任 人代會秘書和特約工作人員等;應當選拔其中的佼佼者給予褒獎和栽培,譬如美國 每年選拔「白宮青年學者」那樣,安排一些向政府獻計獻策中有真知灼見的青年學 生到中南海短期實習,使他們親身瞭解當家理財之不易。只要改變了「防兒如防賊 」的心理狀態,具體的疏導辦法多得很。對於一個社會來說,思想上的「代溝」很 難完全消彌,政治上的「代溝」則必須也可以避免。政治「代溝」一旦形成,其後 果將是災難性的,許多聰明才智將會浪費在無益的內耗上。 在社會稀缺人才的培養問題上,如果一誤再誤,就會出現人們不希望看到的前景 :或者是人才受到嚴重壓抑和摧殘,人才不平衡狀況難以扭轉,使社會陷於停滯; 或者孫悟空式的人才衝破重重障礙,終於破石而出,演出一場「大鬧天宮」,使社 會陷於動盪。無論是出現上述哪一種前景,都無助於我們穩步漸進地達到現代化的 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