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大」人事佈局透視 ·何 頻· 觀察中共「十四大」及中共未來走向,焦點不外是《政治報告》和人事佈局。現 在我們需要討論的是,中共目前的人事佈局是如何形成的?這種非程序的政治繼承 體系下一步將出現怎樣的演變? 海外報道幾乎都只注意最高層的幾個人物。其實新任的政治局常委中除了加重軍 人的砝碼(劉華清)外,別無新意,包括所謂的「跨世紀接班人」胡錦濤。胡儘管 年輕,卻並無特別顯著的政績。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他任西藏區委書記時主持鎮壓了 大規模的藏民分離運動,這件事在中共看來是政績,在西方人看來卻是人權記錄上 極大的污點。 至於「江李體制」問題,在「十四大」之前有關江李體制不保的傳言倒是甚囂塵 上,但沒幾個人相信它會成真。不過,從「十四大」上整體人事佈局看,特別是朱 容基、劉華清進入政治局常委,表明江李尚在,體制全非。鄧小平採取的策略是「 架空江李」。這樣說來,儘管江澤民明年初還可能兼任國家主席,猶如當年的華國 鋒集大「權」於一身,卻並無多大實權,也如同他的外表一樣,是一個花架子。 本文試圖探討的是三方面人事的佈局情況,包括軍隊、地方和中央機關。 軍隊人事安排是著險棋 中共「十四大」上真正令人驚訝的是中央軍委人事的突變:一向被人認為是鄧小 平、楊尚昆之後中共軍隊最具勢力的強人楊白冰,非但未升任中央軍委副主席,而 且連中央軍委委員也喪失了。軍裝換西裝——到政治局當了一名「待業人員」;三 總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主管全部換了新血,遲浩田獲任中央軍委 委員,可能出任國防部長,趙南起的失勢和去向尚是謎。新任的三總部主管,都不 是鄧小平的二野人馬,長期遭到壓抑的四野東山再起,掌管了總參謀部和總政治部 ;新任的兩位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張震都年近八旬,比被淘汰出局的姚依林還大兩 歲的劉華清竟成為政治局七名常委之一,比劉華清又大兩歲的張震也成了中央委員 ,形成老將回朝壓陣的格局;與此同時,年輕的一批將領絕大多數未獲提升,有的 反而被降職……這種人事格局,幾個月以前是沒有一人想到的。眾所周知,軍隊是 鄧小平尋找接班人最大的變數,是維護其專制政權最後的一張王牌,也是決定黨內 派系鬥爭最重要的籌碼。現在軍隊人事安排發生如此驚人的裂變,到底意味著什麼 ? 表面看來,新的中央軍委平衡了各個派系:總後勤部長傅全有出身一野,軍委第 一副主席劉華清出身二野,軍委常務副主席張震和可能擔任國防部長的遲浩田出身 三野,總參謀長張萬年和總政治部主任於永波出身四野。 這種「五湖四海」,互相牽制的格局,固然比一種派系壓制性控制軍隊要好,但 也暴露了鄧小平在軍隊遭到的阻力。在上一屆中央軍委中,鄧小平的二野人馬佔了 三席:劉華清、楊白冰、秦基偉,三野、四野各一席,一野沒有席位。現在則只剩 下了劉華清,可見鄧小平的二野已呈衰落之勢,七大軍區司令員、政委中,也只剩 下一個偵察兵出身的廣州軍區司令員朱敦法。 反之,三野、四野的勢力卻獲迅猛發展。五五年即獲中將軍銜,八八年又成為十 七名上將之一的張震,是中共現役將領中唯一的一個全程參與過江西反圍剿、長征 、抗戰、國共戰爭、韓戰的人,而且是四個野戰軍系統中,任職最高者(曾任三野 參謀長)。他獲得幕後一大批老將的支持,例如他和前國防部長張愛萍、前海軍司 令員葉飛曾在新四軍四師和蘇北兵團同過事;與前總參謀長楊得志私人關係甚好, 兩度成為楊的副手(楊得志任武漢軍區司令員時,張震是副司令員;楊任總參謀長 時,又點名要張震當副總參謀長)。而張愛萍、葉飛、楊得志這次都參加了倒楊白 冰行動。 另一方面,張震由於長期主持軍事院校工作,現役各大軍區、總部、集團軍、各 兵種中不少將領曾是他的學生,軍級以上的軍官達百分之六十五。有人把國防大學 比作九十年代的黃埔軍校,而校長張震有如當年的蔣介石。 隨著張震的得勢,三野勢力得以鞏固,出身三野的高級將領有遲浩田上將、海軍 政委魏金山中將、北京軍區司令員王成斌中將、蘭州軍區副司令員兼新疆軍區司令 員王克中將,濟南軍區政委宋清渭中將,國防大學新任政委李文卿中將等,均在「 十四大」上成為中央委員。而張震的嫡系部隊——二十四軍(張震曾任該軍軍長) 現任軍長張美遠,是「十四大」上唯一的軍長中央委員、另一名中央委員、武警部 隊司令員周玉書正是張美遠的前任。 資歷、軍內人事關係以及穩健、開放的作風,使張震在年近八旬之時執掌中央日 常軍務,劉華清雖然排名在他之前,年齡也小兩歲,由於身體欠佳、加上為人比較 謙讓,可能讓出更多的權力予張震。 四野系統在林彪事件後遭到清洗和壓制,近年卻東山再起。現役中共中將以上將 領中,真正占主導地位的還是四野人馬,所佔比例在百分之三十以上。在現任大軍 區十四名司令員、政委中,四野系的人佔了一半。因為國共戰爭和韓戰中,四野參 加者最多,戰果最輝煌。同時,現在的這些將領在二十多年前林彪得勢時,大都級 別較低,不可能直接與林彪搭上關係,也就難以全部清洗。 在八八年鄧小平授予新的十七名新上將中,二野佔了八人,而四野只佔了兩人( 洪學智、劉振華),引起四野系強烈不滿。例如曾任塔山英雄團團長的張萬年,在 廣州軍區司令員任上時當面頂撞楊白冰,拒絕離休,後來中央軍委只好將張平調到 濟南軍區。 這次中央軍委一下子進了兩名四野系人馬,標誌著四野已經東山再起,並將與三 野一起對二野形成強有力的鉗製作用。 新任總後勤部長傅全有,出身於中共一野一軍三五八旅,而當時任三五八旅政委 的余秋裡,也是反楊白冰的老將之一。傅全有在中共一軍經營三十多年,「硬骨頭 六連」正是他的政績之一。他和張萬年都是越戰指揮者,張萬年指揮攻打諒山,傅 全有指揮攻打老山,可以說新、老功具有。相比之下,鄧小平的現存二野將領中, 已少有這樣的人物,劉華清的戰功遠不如張震,楊白冰根本無戰功可言,秦基偉卻 在與楊白冰的內鬥中受「傷」,即將離休。 從以上情況看,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二野在軍中「一枝獨秀」的時代已逝。鄧小平在老軍頭的圍攻下(雖然老軍頭 表面上是拿楊白冰開刀)被迫作出讓步。換言之,鄧小平對中共軍隊的控制已顯著 減弱。 二新任的將領中看不到強有力支持江澤民、李鵬者,有的在八九年「六四」事件 中態度很模糊。例如張萬年在八九年五、六月間裝病躲到醫院,遲遲不發支持中央 的電令。新的軍委人事格局使江澤民更無插針之地。老軍頭寧願打鄧小平總設計師 的牌子,也不願提江澤民是「核心」。張震任職後的第一次公開講話反映了這一點 。 三與「十三大」或者「十三大」前的八五年相比,年輕將領仕途嚴重受阻。表明 中共軍事指揮人才存在的斷層危機。 四四十三名軍人當選為中央委員,比改選前增加了十四人,由原來的百分之十六 增至百分之二十一點七,這是軍力擴張的必然結果。但是軍力強大,政治卻不穩定 ,一旦政治力量受腐蝕,軍隊內部人事因派系之爭出現傾軋或鄧小平死後而失去控 制力,軍隊難保不成為冒險主義者的工具。 各路諸侯逼中央 中共「十四大」的中央委員會的結構證明中共權力分配無法阻擋的新趨勢:中央 更多的權力被地方瓜分。新入選的政治局十三名成員中,地方佔了五名,分別由陳 希同、吳邦國、譚紹文、姜春雲、謝非代表北京、上海、天津、山東和廣東,新當 選的中央委員(不包括連任)達三十人,更值得重視的是,一大批中小城市的市委 書記或市長成為中央候補委員,這在以往的中共黨代會上不易見到的。 有意思的是,兩名頗具改革思想,而且成績顯著的重慶市委書記蕭秧和青島市市 長俞正聲,未能如鄧小平、萬里所願進入政治局或書記處,只被選上中央候補委員 。曾在北京市外經委任副主任的蕭秧,是萬里所賞識的人之一,已主持中共第一個 綜合改革城市--重慶市有數年之久,他原本內定為代表四川的楊汝岱進入政治局, 未料竟成了中央候補委員會最後一名。究其原因,是蕭秧長期與四川省委、四川省 政府負責人不和,結果四川代表內部反對蕭秧入局,寧願四川這個人口逾億人的最 大省不在政治局佔一席。 俞正聲是前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女婿、鄧樸方殘疾人基金會的副理事長,後來到煙 台市當市長,在全國率先推行住宅商品化,反應熱烈,早幾年調到青島市當市長, 政績亦不凡。據說這次鄧樸方力薦他進中央書記處,卻遭到當地代表的抵制。這其 中自然有人們對「太子黨」普遍反感的因素。 也有人說,倘若鄧小平在會前將俞正聲、蕭秧分別提升為山東省委書記和四川省 委書記,結果可能不一樣。因為大多數代表不同意他們進政治局或書記處的原因, 是他們所處的地位似乎不夠份量。 新當選中央委員的地方領導人,大多數為近年新任的省、市長。不過,幾位本該 入圍的人卻被排除在外,包括湖北省省長郭樹言、四川省省長張皓若、青海省省長 金基鵬。 郭樹言原任國家科委副主任、負責全國貧困落後地區科技扶貧和科技改革工作, 九0年調到湖北後,立志要將湖北建成「中國貿易中心」,並宣佈湖北實行比特區 更「特」的政策。他在湖北大力整頓不正之風,僅九0年三月至同年十二月,即有 三千名屬下官員被政紀處分,其中處以上官員一百三十名。郭樹言的形象在民間較 好,在官場卻引人非議,結果在「十四大」只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張皓若出身石油化工系統,八六年任外貿部副部長,八八年赴四川任省長。他提 倡在省內搞經濟自治區域,提倡搞「小政府、大社會」模式,更由於對三峽工程的 上馬持保留態度,使他在「十四大」上出乎意料未成為中央委員。據說他將調任國 務院經貿辦副主任。 金基鵬落選則是一個謎,他今年五十八歲,原任江蘇鹽城市委書記,後調到青海 省當副省長,九0年接任宋瑞祥的省長職位。 被淘汰出局的地方領導人除政治局委員李錫銘、楊汝岱外,尚有天津市市長聶璧 初、河北省委書記邢崇智、內蒙古政府主席布赫、浙江省委副書記沈祖倫、湖南省 委書記熊清泉、陝西省委副書記董繼昌等。 李錫銘在八九年六四事件中扮演強硬派角色,但他這次失勢與六四並無關係,另 一位與他同樣臭名昭著的北京市市長陳希同這次卻升為政治局委員即是證明。問題 是,李對鄧小平的新一輪經濟改革持抵制、懷疑態度,而陳希同在經濟改革上一直 甚為賣力而得老鄧歡心。 楊汝岱被淘汰出局的原因是政績平庸、鄧小平南巡後雖緊跟形勢,但當時全國各 地都是一片改革聲,楊汝岱也就沒有了「特點」。 聶璧初本是李瑞環的親信,但思想遲鈍,年齡又較大(今年六十四歲),在天津 與非李瑞環派(以市委書記譚紹文為首)的權爭中敗北。 烏蘭夫之子布赫今年六十六歲,已超過正省級領導者任職年齡。他可能調到政協 或人大任職。 沈祖倫原任浙江省省長,因為對「六四」事件持保留態度而辭去了省長職務。 熊清泉被淘汰的原因是,他在湖南的政績極差,思想僵化保守,近因則是他在鄧 小平今年南巡路過湖南時遭到鄧的訓斥。 至於董繼昌這位從基層一級一級爬上來的「平民黨」,在任中共西安市委書記時 改革有聲有色而引起高層注意。「十三大」上安排他當中央委員,本是要提拔他為 省委書記或省長。但他與省委書記張勃興的關係欠和,而張勃興正是彭真的小舅子 ,董繼昌失勢也就不出奇了。 對於高度集中的政權而言,最擔憂的莫過於地方勢力坐大,但長期「削藩」,壓 制地方的發展,如同實行僵化的計劃經濟一樣,只會使國家陷入更貧困和積累更多 的矛盾。事實上,地方勢力近十年來一直是改革開放的主導力量,尤其以廣東、山 東表現最為出色。而廣東、山東的經驗正是「不跟著中央瞎跑」。他們抗拒中央計 劃派的結果是在中央擁有了更多的發言權,在政治局各佔一席,這無疑會刺激其他 諸侯的自主意識,而這種意識,並不是江李願意看到卻又正在迅猛成長的。 中央部委大改組 與軍隊和地方相比,中央機關在「十四大」上獲利較少。新任的八十四名中央委 員中,只有四人來自中共中央部委,龐大的國務院只有十九名新貴。 如同「十三大」朱厚澤和鄧力群一「右」一「左」被淘汰出中央委員會一樣,這 次被淘汰出局亦有「左右」兩個極端的人物。「右」的有前書記處書記、現國家計 委副主任芮杏文,原中央統戰部部長、現民政部副部長閻明復、文化部前部長王蒙 ;「左」的有中宣部部長王忍之、《人民日報》社長高狄和文化部代部長賀敬之等 。兩方多是與意識形態有關者,可見筆桿子這碗飯在中共內最不好吃。 中共的文宣系統,僅剩下廣播電影電視部艾知生連任中央委員。艾一般被外界視 為僵化、保守派,但他與王忍之、高狄、賀敬之等人不同,非但不與李瑞環頂牛, 而且對李言聽計從。於是李瑞環在關鍵時刻為艾說了好話。 新任的中央宣傳部長,估計是曾任胡耀邦秘書的鄭必堅。有人說他是改革派,也 有指他是風派人物,他曾批胡批得非常起勁,而胡耀邦在任上時發表的一篇批判新 聞自由的保守講話,起草者正是鄭必堅。鄭在八八年調任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十 四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後,副院長職務被免除,獲任為中宣部第一副部長。 將接賀敬之任文化部部長的劉忠德,是李鵬重要的助手之一。早在八五年李鵬任 國家教委首任主任時,劉忠德即從南京工學院任上被破格提拔為國家教委副主任兼 秘書長。八八年又被調到國務院任副秘書長,分管文宣工作。「十四大」上他成為 宣傳小組組長,會後即到文化部上班,主持該部日常事務。 五十八歲的郭超人,將替代七十一歲的新華社社長穆青的職位。軍人出身的邵華 澤則接任《人民日報》社長。至於《人民日報》總編輯,尚無最後定案,一種說法 是將由現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沙健孫擔任。 劉忠德、郭超人、邵華澤在「十四大」上均當選為中央委員,沙健孫則為中央候 補委員。原在政治局常委中主管意識形態的現任機電部副部長胡啟立,連任中央委 員,為捲土重來創造了機會。 與意識形態領域一樣發生巨大變化的是經濟口。經貿、外貿、交通、工業等部委 的首腦進入中央,是置經濟於首位新政策的徵兆。例如在國務院新設的經貿辦,竟 有一人(主任朱容基)進政治局常委會,一人(副主任李嵐清)進取政治局、一人 (副主任王忠禹)進中央委員會、一人(副主任楊昌基)進中紀會。 國務院系統中除文化部代部長賀敬之外,被淘汰出中央委員會的還有司法部部長 蔡誠、人事部部長趙東宛、郵電部部長楊泰芳等人,而能源部長黃毅誠、航空航天 部部長林宗棠連中央委員也未獲得。他們將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被免除部長職務 。其原因是他們年齡都超過了六十五歲,且政績平平,難以更上一層樓。 新的部長,一部份將來自地方領導,一部份將從現任副部長中挑選。例如,航空 航天部部長將由副部長劉紀原擔任,能源部部長可能由副部長史大禎擔任,劉是新 的中央委員,史則是新的候補中央委員。 在外貿部,部長李嵐清升任政治局委員後,明年可能兼任國務院副總理,新部長 將由「政壇女黑馬」吳儀擔任。 外事口這次也受到特別重視。外交部部長錢其琛順利進入政治局,副部長齊懷遠 (兼外事辦主任)、田增佩雙雙進入中央委員會。齊、田力量不分軒輊,中共外交 部人士認為田出任部長的可能性稍大。但也有消息說田將調中央對外聯絡部任部長 ,頂替現任部長朱良。中聯部長期由團派人馬控制,而田早年即是共青團幹部。 應當注意的是,儘管中共「十四大」政治上沒有明顯的突破,但經濟改革也反映 了中共急欲使政府部門與市場經濟配套。中共計劃在近年削減一千萬名幹部,意味 著很多政府機構將被撤換或轉變職能。首鋼黨委書記周冠五在「十四大」代表選舉 中敗北的主要原因是他年齡太大,而不是企業受到輕視。「十四大」上,有三名來 自企業的人當選為中央委員,包括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總經理蔣心雄、中國統配煤礦 總公司總經理王森浩、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總經理王濤。這是市場經濟帶來的成 果:政府的功能正在逐漸萎縮,而社會(主要是指企業)的功能正在擴大。其中包 含的政治信息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