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是民聯的一員而驕傲 ·吳仁華· 在因八九民運而流亡的人士中,我是較早參加民聯組織並有幸被盟友推舉到聯委 會中工作的人。記得我在民聯第五次代表大會上發言時曾談到:「我之所以加入民 聯,是因為我體認到民聯雖然經歷了風風雨雨,但它依然存在,這說明它是有生命 力的。而在多年風雨磨煉之後,依然留在盟內的朋友們應當都是具有民主理念、忠 貞愛盟的同志。此外,因八九民運而流亡的人士幾乎一致選擇加入民陣,民聯並曾 一度受到歧視,但我覺得,民聯是海外第一個民運組織,歷史不應該割斷,因此, 作為八九民運的參與者,我願意加入民聯,並盡力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事實證 明,我對民聯的體認沒有錯,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我最早對民聯的認識,始於閱讀《中國之春》,這與許多朋友的經歷是相同的。 《中國之春》是民聯的一面旗幟,從某種意義上講,其影響遠甚於民聯本身。大概 是在八七年底八八年初,我從一位體制外知識界朋友處得到幾本《中國之春》,由 於在朋友們的圈子裡傳閱很久,磨損得相當厲害。這些傳閱《中國之春》的知識分 子後來在八九民運中都是重要的參與者。 六四事件後,我歷經千辛萬苦抵達海外某地,首先設法找到一套完整的、包括創 刊號在內的《中國之春》,如饑似渴地閱讀,補習民主課程,從中瞭解海外民運的 歷史。其後,我又聯繫上當地的民聯負責人。《中國之春》是我抵達海外後所讀的 第一份民運刊物,而中國民聯則是我在海外所接觸的第一個民運組織。 當我抵達美國後,我首先聯繫的是當時的民聯主席胡平和《中國之春》主編丁楚 ,這不僅僅是因為當年在北大讀書時他倆參加競選人民代表曾留給我深刻的印象, 而是因為我手頭僅有《中國之春》編輯部的電話及通訊處。於是我得到了幫助,伍 凡及民聯洛杉磯分部的朋友們盡心盡力地安頓了我的生活,使我結束了千辛萬苦的 流亡生涯,也使得我最終有幸成為民聯的一員。 我在民聯中體會最深的是盟友們對組織的熱愛,尤其是那些歷經風雨的老盟員。 也正因為有許多熱愛組織的盟員,民聯才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時至今日,許 多過去曾對民聯有偏見的人士也不得不承認民聯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海外民運處 於低潮,在海外民運隊伍中時時爆發「內鬥」時,民聯隊伍相對穩定和團結,使這 種凝聚力和向心力更顯突出。 在民聯組織內,我也深深感受到珍貴的友誼。作為一名流亡者,在初抵美國直至 今日,我一直得到許多盟內朋友的幫助,除了伍凡和洛杉磯分部的盟友之外,像莫 逢傑、吳方城等盟友也給過我很多幫助。在我接任《新聞自由導報》主編之後,盟 內的朋友們也一直以各種方式給以支持,《中國之春》至今仍為《新聞自由導報》 刊登免費廣告。 就我個人而言,我參加海外民運的最大收穫不是增加了民主理念或其它,而是結 識了一批真摯的朋友,獲得了珍貴的友誼。我一直強調海外民運需要友誼,有了友 誼,可以避免許多無謂的爭執。在我所認識的朋友中,他們原先有的是好朋友,有 的共同經歷了八九民運及六四後的逃亡,由於參加了海外民運,反而成了勢不兩立 的「仇敵」。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在一次總結和回顧民聯歷史的座談會上,許多 盟內先進談起民聯時無不牽涉到早期「內鬥」上,對此,我當時感慨地說:「共產 黨的歷史就是一部鬥爭史,難道民聯的歷史也是一部鬥爭史嗎?希望各位少談、少 糾纏人事問題,多談、多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借此之機我呼籲兩點,第一,民聯儘管即將結束歷史使命,但民聯的優良傳統不 能丟棄,在新的組織內,我們一定要保持對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每個人都要盡 力維護組織的利益和形象,哪怕是個人受盡委屈,也不能使組織的利益和形象受到 絲毫的損傷。第二,在海外民運隊伍中應當提倡友誼,每個人對自己的同志都要待 之以誠,待之以寬厚,決不能像共產黨那樣,置不同意見的同志於死地。 我為自己是民聯的一員而驕傲,民聯的旗幟將永遠飄揚在我心中。□